1、老子老子五章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阳,楚国人,春秋春秋时期伟时期伟大的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哲学家和思想家,道道家家学派创始人。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问礼。老子哲学老子哲学与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2、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想而被尊为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主张是“无无为而治为而治”。老子。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儒家家和和佛家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从;从列仙传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老子的思想主张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无为”,老子的理想,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辩证法思想,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关于关于老子老子 老子老子 又称又称老子五老子五千文千文 、道德经道德经或或道德真经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道家的的代表作,后为代表作,后为道教道教奉为主奉为主要经典。要经典。老子老子以以“道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道”是其的核心思想(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法道,道
4、法自然”)。)。(函谷)关令尹喜曰:(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故人称称道经道经。下篇起首为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故
5、人称为,故人称为德经德经,合,合 称称道德经道德经。道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下篇德经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之道。上世纪上世纪8080年代,据联合国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圣经,其次,其次就是就是道德经道德经。美国美国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将将道道德经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第一章第一章 道道可可道道,非常非常道。道
6、。名可名可名名,非常名。,非常名。无,无,名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有,有,名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如果)能够道,(如果)能够说出来说出来,它就不是,它就不是永恒的永恒的“道道”;名,(如果)能够;名,(如果)能够叫得出叫得出来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用“无无”来来命名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永恒的“无
7、无”中,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从永恒的“有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极限。这两者是同一。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是玄妙的道理玄妙的道理。玄妙啊玄妙,这是探求一。玄妙啊玄妙,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切奥妙的门径译文:第一章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1)“道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 。兵者,诡道也。兵者,诡道也。易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8、器。”选自南怀谨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老子他说 无,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第一章(2 2)“道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0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翻译:大“道”空虚无形
9、,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
10、“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作老子老子中认为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道”,全书,全书即围绕即围绕“道道”这一范畴展开这一范畴展开,“道道”是是“无无”,是一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切存在的根源,“无无”生生“有有,万物由此产生。,万物由此产生。“道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道是中国古典哲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
11、中国哲学的缩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影”。陈鼓应等陈鼓应等老子评传老子评传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张岱年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1 1)“道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 2)“道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第一章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
12、,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设立老子设立“道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便 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第二章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为始。生而不有
13、,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互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对立而产生,难易互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无为”去处事,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
14、,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不会失去。第二章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天下皆知美之之为美,为美,斯斯恶已;恶已;皆知善皆知善之之为善,斯不善已。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故有无相生生,难易相成,长短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形,高下相,高下相倾倾,音声相音声相和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
15、界的一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以圣人处是以圣人处无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第二章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六十七章夫唯夫唯不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二十二章“无为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是不妄为,
16、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是以圣人处是以圣人处无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第二章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原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籥(yu)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如同对
17、待刍狗一般,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1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无为”思想?思想?明确:明确: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有为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而有意,本就是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而有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人为”以返回以返回“自然自然”,却正是最大的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对过去。道
18、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但是让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反对无止但是让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的满足,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境地追求物质的满足,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从某种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层面上可以说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第二章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19、相倾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自然万物相对的、变动的。自然万物相对的、变动的。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绝圣圣弃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以为文不足,故令不足,故
20、令有所有所属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十九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顺应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译
21、文:译文:放弃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倍的利益;抛弃了“仁仁”和和“义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光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作为原则(文(文治法度)提出是治法度)提出是不够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认识有所从属从属:表现:表现单纯单纯、持守、持守朴素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忧愁。2.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民得到百倍的好处,必须
22、抛弃聪明智慧,对此你有何认识?对此你有何认识?明确:明确: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的聪明才智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的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
23、误的。七十八章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译文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柔
24、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肯去做。不知,(但却)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因此圣人说:能圣人说:能承受承受国家国家的耻辱的耻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才算是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的祸难祸难,才算是天下人的君王。,才算是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
25、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26、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能行。水的特性:水的特性: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七十八章七十八章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祥
27、,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治国的治国的“柔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圣人圣人”谦卑治国。谦卑治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甘其食,其食,美美其服,其服,安安其居,其居,乐乐其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八十章“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最
28、理想的的社会“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治国方略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益生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人为”的欲望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译文译文: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不向远方迁徙。虽
29、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陈列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来。引语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
30、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你是怎样看待老子、你是怎样看待老子“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的理的理想社会的?想社会的?在老子看来,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社会是经过长社会是经过长期的期的“无为之治无为之治”和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使人类的传使人类的传统观念根本转变了的社会,是国家已经衰亡了统观念根本转变了的社会,是国家已经衰亡了的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德治社会。在
31、今的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德治社会。在今天我们看来,老子实际上是主张回到远古的时天我们看来,老子实际上是主张回到远古的时代去,并停滞在那个阶段不再向前发展;虽然代去,并停滞在那个阶段不再向前发展;虽然这是对他所在的那个尔虞我诈、这是对他所在的那个尔虞我诈、“率善食人率善食人”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
32、慧是最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页。冷金成著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读史有智慧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
33、,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林语堂林语堂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粮店粮店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药店药店 研读探讨: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孔子:道德上主张“仁仁”,政治上主张,政治上主张“礼治礼治”孟子:主张孟子:主张“仁政仁政”道家:道家:老子:强调老子:强调“道道”,主张,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顺 儒家:儒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偏
34、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会责任心;B、侧重、侧重人道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超然通达心心态;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苏轼、李白、陶渊明)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道家: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侧重天道,但
35、同时具有积极用世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和超然通达心态;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儒家论儒家论“天天道道”: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思想,如荀子荀子天论天论篇言:篇言:“天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曾皙)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36、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子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第十九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第二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下
37、王。(第七十八章)(第七十八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第五十四章)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近乎“圣人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婉若“仙子仙子”。前者是。前者是主流、正统,主流、正统,因此为因此为“(蘅芜)君(蘅芜)君”;后者为
38、;后者为辅助,因此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汉宣帝: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之。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南怀瑾南怀瑾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讨论: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儒道互补互补”呢?呢?入世之态,出世之心:入世之态,出世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