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说“木叶木叶”林庚林庚聚焦问聚焦问题序列题序列 领领略思略思维维之之美美 课段专题内容第一课段第一课段作家与文体作家与文体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走近学界楷模走近学界楷模 开启科学之旅开启科学之旅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巧借特色表述巧借特色表述 以窥文体堂奥以窥文体堂奥第二课段第二课段概念与思维概念与思维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围绕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 图示研究思路图示研究思路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聚焦问题序列聚焦问题序列 领略思维之美领略思维之美第三课段第三课段主题与意蕴主题与意蕴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脉联个人实际脉联个人实际 奏响科学强音奏响科学强音第六课时第六课时 设计知识网页设计知识网页 品味暗示之妙品味暗
2、示之妙第四课段第四课段语言与表达语言与表达第七课时第七课时 破译语言奥秘破译语言奥秘 人文理性兼备人文理性兼备第八课时第八课时 理清说明思路理清说明思路 解密人工造雪解密人工造雪教学教学目标:目标:1.借助问题序列,理清行文思路,理解并掌握文本的主要信息。2.研读问题之妙,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进一步探讨文本的严谨性。3.辅助外部资料,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活动一:活动一:找找出问出问题序列题序列,理理清说清说理理思路思路篇目文体语言符号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演讲、论文改编小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科技类说明文数字序号说说“木叶
3、木叶”文艺随笔疑问句 1.1.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一番长进。”林庚现在在说林庚现在在说木叶木叶一文中,一文中,善于用问句来引导发现、思路、探索问善于用问句来引导发现、思路、探索问题。请大家列出说题。请大家列出说木叶木叶一文中一文中的的问题清单问题清单。活动一:活动一:找找出问出问题序列题序列,理理清说清说理理思路思路林庚林庚说说“木叶木叶”问问题题清清单单1 1“木叶木叶”是什么呢?是什么呢?2 2我们在古代的诗
4、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树叶”呢?呢?3 3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4 4那么那么“树叶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5 5我们无妨说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岂不更为明白吗?6 6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木叶”之之“叶叶”而不肯放弃而不肯放弃“木叶木叶”之之“木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7 7像像“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这样大胆的
5、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8 8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9 9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木”字呢?字呢?1010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1111 这里用这里用“高树高树”是不是可以呢?是不是可以呢?1212 所谓所谓“扫高木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的空阔吗?1313 而而“树树”呢?呢?14
6、14 至于至于“木叶木叶”呢呢1515 至于至于“落木落木”呢呢2 2.你你认认为这十多个问为这十多个问题题中中最最重重要的是哪要的是哪几几个?这个?这些些问问题题有何作有何作用用?预设:“木叶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承接了文章的观点,点出了文章的核心概念“木叶”,也引出了与之对照的概念“树叶”。“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是文章的切入口与主问题。“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以反问开启对“木”的分析。“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引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从而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至于木叶呢”引出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作用
7、:这五个问题,引出了对概念的解释,明确了核心问题,确定了问题的语境,让思维向纵深发展,成为全文重要的支架。活动一:活动一:找找出问出问题序列题序列,理理清说清说理理思路思路活动二:活动二:辨析相辨析相似问句似问句,感受缜密感受缜密逻辑逻辑在第二段中三个问句,“古代的诗歌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树叶为什么就从来无人过问呢?”三个问句看起来很相似,而且似乎还有点自相矛盾,是否可以整合为一句话“古代的诗歌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预设:“古代的诗歌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这个问题,为了道出下一句“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从而排除掉“古代人是不是不喜欢用“树”这种假设”,那不用“树
8、叶”而用“叶”是不是文字简练的缘故呢?也不是,因为遇到“木叶”情况就不同了。借助问题排除其他解释,留下“诗人钟爱木叶是因为木字奥妙。”三个相似问题,其实是在不断的排除一些假设,通过对其他解释的考量、分析、确定探究的方向,这是思维缜密的表现。活动二:活动二:辨析相辨析相似问句似问句,感受缜密感受缜密逻辑逻辑活动三:活动三:引引入问句比入问句比较较,深,深化概念认识化概念认识说说“木叶木叶”文章的文章的后半部分,有三个简短后半部分,有三个简短的问句,思考这三个问的问句,思考这三个问句有何作用。句有何作用。1 1.“而而树树呢呢?”这个问这个问题引题引出了哪两个出了哪两个概念概念的比的比较较?突出了
9、突出了“木木”的的什么特点什么特点?相关内容树特点木的特点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繁茂密密层层浓阴疏朗暗示着落叶2 2.“至至于于木木呢呢?”这个问句这个问句引引出了哪两个出了哪两个概念概念的的比比较较,突
10、出了,突出了“木叶木叶”的的什么特点什么特点?相关文字树的特点木的特点木叶的特点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褐绿色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3 3.“
11、至至于于落木落木呢呢?”这个问这个问题引题引出了哪两个出了哪两个概念概念的比的比较较?突出了?突出了“木叶木叶”的的什么特点什么特点?相关文字落木特点木叶特点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空阔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以上三个短小的问句,引导读者将“木叶”的形象与“树”、“落木”相比较,在比较中区分、界定
12、“木叶”的形象特征一个舒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小结:活动四:活动四:辅助辅助外外部资部资料,料,质疑质疑文本逻辑文本逻辑 林庚先生用一条问题链,引导我们来鉴赏“木叶”这个美丽的文学意象,在此过程中,他用问句引导我们排除假设、辨析概念、深入对概念的认识,但也有一些思维不缜密的地方。结合印发的资料,你能发现吗?资资料一:料一:l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l 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l 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l 乐建
13、兵 朱国也说“木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材料二:材料二:l 刘桢公宴诗: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l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l 李白梁园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l 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乔木生夏凉,流云吐月华。l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l 王维秋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l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从以上材料,你发现了什么?“树叶”真的从来无人过问吗?“木”在诗句中就一定是“舒朗”而不能“繁茂”吗?这是否是林庚先生的逻辑漏洞呢?(开放型问题)“论述类文本的材料和表达是有距离的,追求材料的真实、观点的
14、客观和语言的严谨,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是理智冷峻的,但想让读者认同作者的观点需要情感的支持。因此在材料的加工上增加能够引起读者共情或同情的处理,能够辅助观点的表达,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董小丽中学语文论述类文本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研究”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诗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作作家资家资料:料:作业布置:
15、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是如何把言说内容组合在一起的?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维特点呢?篇目文体文本内容组合方式思维特点青蒿素:人 类征服疾病 的一小步科普自传从获奖感言到中 医药学的贡献,小标题即内容事物发展,脉络组合?一名物理 学家的教育 历程科普自传两件趣事:观察与 猜想;一次实验:加速器实验科学精神为核心组 合?中国建筑 的特征科技论文中国建筑特征和“词汇”“文法”“可译性”问题以事物要素及关系组合?说“木叶”文艺随笔阐明“木叶”“落 木”与“落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以联想、发散的思维组合不断追问步步深入参参考资考资料:料:1.1.郑桂华老师教郑桂华老师教”,语文学习语文学习20192019年第年第3 3期。期。2.2.高翀骅老师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高翀骅老师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方案A A,统编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指南,统编版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指南(范飚、郑桂华、程元(范飚、郑桂华、程元 主编)。主编)。感谢观感谢观看看敬敬请指请指正正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