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art II of the compulsory high school language导入新课“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导入另一首短诗大器晩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怎样的“奇声”呢?我们走近苏洵,
2、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
3、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题目解读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
4、,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范读正音 弊在赂秦(l)六国互丧(sng)思厥先祖父(ju)暴霜露(p)颠覆(din)弥(m)殆尽(di)胜负之数(sh)如弃草芥(ji)与(y)嬴 燕国(yn)洎(j)食之不得下咽(yn)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芥:小草。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字音成语积累层次结构全文可
5、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论点,并做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初步论证,巩固论点。第二部分(第2-3段),扣住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皆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第三部分(第4-5段),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告北宋统治者要采取正确方针,坚决抵御外来侵扰。层次结构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文言梳理1.非兵不利 兵:兵器 利:锋利2.弊在赂秦。弊:弊病。赂:赠
6、送财物,此处指向秦割地求和。3.赂秦而力亏 亏:削弱4.破灭之道也 原因5.或曰 不定代词,有人6.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7.率赂秦耶 都8.不能独完 保全,形作动文段文段1 1文本解读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文本探究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7、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文言梳理1.秦以攻取之外 以:介词,用、凭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的方面,形作名3.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4.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5.思厥先祖父 其6.暴霜露 暴通“曝”,冒着7.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8.奉之弥繁 更加;文段文段2 2文言梳理9.强弱胜负已判 判:断定10.至于颠覆 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颠覆:国家灭亡;11.理固宜然 固:副词,本来。宜然:应该这样 12.以地事秦 以:介词,拿 事:侍奉13.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文段文段2 2文本解读第2段以“割城”为
8、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文本探究1.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2.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文言梳理1.终继五国迁灭 继,随着。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3.五国既丧 已经4.义不赂秦 名作动 坚持道义5.始速祸焉 才招致6.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7.李牧连
9、却之 使退却,打退8.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以,介词,因为。文段文段3 3文言梳理9.革灭殆尽 革灭:灭亡。革,除去。殆:副词,近乎,几乎。10.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11.诚不得已 的确,确实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假设连词,假使。爱:爱惜。13.刺客不行 不去行刺14.胜负之数 天数,命运。15.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易 文段文段3 3文本解读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文本探究1.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10、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燕亡)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赵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亡文本探究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4.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文言梳理1.1.礼礼天下之奇才 以礼相待,名作动2.为为国者无使为无使为积威之所所劫 为:治理。无使:不要让。为
11、所:被动;劫:胁迫,挟持3.日日削月月割 日月: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4.苟以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以:介词,拿。5.下而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 从:跟随 故事:旧事,成例。文段文段4 4、5 5文本解读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文本探究1.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文本探究2.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作
12、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文本探究1.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文本解读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
13、文的目的。章法解读u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本文主要运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作者通过对比论证,说明北宋王朝如果赂敌,实在是最下策的做法。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对比论证法章法解读u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本文主要运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引用论证法章法解读u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本文主要运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如“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14、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举例论证法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论点,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社会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写作特点(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
15、,分别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加以论证;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会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委婉地劝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此外,文中还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特别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写作特点(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作者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用先人开辟疆土时的艰辛与后人“如弃草芥”的轻率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
16、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这些情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博辨以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明晰主旨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苏洵名句u 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u 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u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u 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u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u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u 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