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A.张骞出使西域后B.隋唐时期C.安史之乱后D.秦朝建立后2.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
2、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4.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A.中国疆域拓展B.经济重心南移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5.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
3、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是()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A.B.C.D.6.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7.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植物和水果
4、。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D.奥斯曼人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意在说明工业革命()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9.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年份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
5、单位:10亿法郎)1870年2445.51880年3668.81890年4994.21900年68118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10.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A.世界开始走向联合B.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
6、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12.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13.据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度报告,190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
7、长率为6.8%,同期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3%,使对外贸易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这表明()A.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C.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D.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14.19世纪60年代,英国有观点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此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A.印度尚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B.英、印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C.印度理应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D.印度农业应当服务于世界市场15.18世纪60年代,英国颁布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之后又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罚金。这些措施()A.使英
8、国成为“世界工厂”B.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C.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D.阻碍了世界工业化进程16.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B.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C.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材料二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张
9、骞以其军功被封为博望侯),许国不谋身。摘编自(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材料三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摘编自(宋)欧阳修千叶红梨花材料四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之势:张博望首倡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右臂及孝武末世,遂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所专有也。(二)开亚欧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藩。虽其事不专成于博望,而创
10、始之功,实博望尸(注:掌握)之。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三体现出的对张骞所持的态度。(5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针对张骞的评价蕴含的时代特色。(5分)(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们看待张骞应该涉及的视角。(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17世纪,中俄贸易以中国的棉丝为主。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闽茶经汉口北上至河北张家口,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后由俄商贩运至俄国内地,行程近10 000里,历时近半年,这一贸易路线被称为“万里茶道”。1812年,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
11、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53年,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部分商人将较为便宜的两湖(湖南、湖北)茶掺入闽茶贩运至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两湖茶非常对俄国人的口味。闽茶向俄输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使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至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贩运的茶叶量占输出总量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罗斯所独占。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材料二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援建156家工业企业,涉及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电力、建筑等领域。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
12、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19501960年,苏联从中国进口的生铁占其进口总额的90.5%,锡占比98.8%,肉和肉产品占比54.5%,大米占比76.7%。19811989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 000吨;同期,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 700万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摘编自李新、张宇熙中俄经贸合作70年: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9世纪末中俄茶叶贸易的趋势及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80年代中苏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谈谈对
13、中苏贸易发展的认识。(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新航路的开辟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突破欧洲商业革命。国际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18世纪60年代,一场产业革命从英国迅速扩散到欧陆和北美,机器大工业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所
14、以,世界市场是国际市场的总和,是国际贸易发展到全球规模的结果。国际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和历史前提。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起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逐渐开通,故A项正确。2.D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
15、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项。3.D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商品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文化也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
16、无,故选D项;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商品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排除A项;“高度繁荣”一般用来形容某一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用于“对外交往”不合适,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这种贸易是以官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C项。4.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实现了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西汉就开通了,故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5.B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反映的是东西方的交流,故正
17、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文化交流,故错误;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是东方文化交流,故错误;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6.C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排除A项;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丝绸之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排除D项。7.B古代中国对外交往
18、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A项错误;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C项错误;奥斯曼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D项错误。8.C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地区,一个是商品输出所在地区,故选C项;A项只强调一方面,B项不够完整,D项只强调了文化部分
19、,均排除。9.D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项。10.D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合,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11.B17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20、故B项正确;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故D项错误。12.B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排除D项。13.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世界货物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体现不出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C
21、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D项错误。14.C英国方面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表明英国认为通过对印度地区的原料掠夺,解决国内生产矛盾,将印度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故选C项;英国对殖民的要求即为其自身利益服务,材料未涉及印度工业发展条件的讨论,排除A项;经济的互补性建立在较为平等的贸易交往中,而非殖民活动下,排除B项;该观点是站在英国殖民利益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排除D项。15.D英国限制人才、技术、机器出口,这不利于工业革命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会阻碍世界工业化进程,故选D项;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英国限制人才、技
22、术、机器出口,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英国的技术优势,不是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排除B项;英国限制人才、技术、机器出口,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英国的技术优势,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排除C项。16.C由于工业革命技术领域的革新,棉纺织品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英国出现了支持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呼声,故选C项;“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是重商主义政策的体现,但是题干显示这一态度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主张“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英国是因为自己的棉纺织品有了更强的竞争力,由此会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排除B项;自由主义诞生后,才有了自由贸易的主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 (1)
23、材料一批评张骞诱发汉武帝为寻求宝马发动战争,酿成国家国力损耗;材料二褒扬张骞的爱国精神;材料三则赞扬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物种传播。(2)时代特色:西方侵略激发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促使中国重新审视古代外交历史;中国内部的动乱引起对国家统一的渴望。(3)国家治理角度:张骞凿空,开辟了西域大片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生活角度:张骞带来的新物种,丰富了中国的食物,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文化交流与传播角度:张骞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文明之间的互动,西传了中国先进技术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其他文明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18.参考答案 (1)趋势: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出口的茶叶从
24、闽茶变成两湖茶;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影响因素:工业发展;饮茶习惯;内外战争致使社会政局波动;国际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2)变化: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认识:中苏贸易双方均有利益需求且利益互补;中国支持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资金援助;中苏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中苏贸易发展增进了中苏交流和加强了双方学习借鉴。19.参考答案 示
25、例 论题: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阐述: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打破了相互割裂状态,国际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使亚非拉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世界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第 9 页 共 9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