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 乘除法的关系(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议一议”,练习三第4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能根据乘除法的关系,验算乘除法算式的正确性。2.讨论出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此关系,在已知除数、商、余数的情况下,求出被除数。3.在练习中,巩固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已知除数、商、余数的情况下,能求出被除数;能根据乘除法的关系,验算乘除法算式的正确性。教学难点:在已知除数、商、余数的情况下,能求出被除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乘除法的验算1.乘法的验算。(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考试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2)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计算错误。的确,随着计算的步骤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大,我们的计算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就越来越容易出错,那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错误呢?预设1:计算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预设2:计算时可以在草稿本上多算两遍。预设3:计算完了后,我们还可以验算一次。(3)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计算20452的结果。(4)我们怎样来验算20452的结果对不对呢?预设1:我们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看结果是不是一样的。预设2:昨天我们学习了乘除法的关系,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因此,可以用算出来的积除以52,看能不能得到204。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交换因数的方法我们以前学
3、过。不过今天我们用除法来验算乘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验算的格式。(5)讨论:有学生验算时没有得到204,该怎么办呢?预设1:如果没有得到204,说明算错了。我们就要回头检查第一个乘法竖式,看看是哪一步出了问题。预设2:我认为也有可能是验算的竖式出错了。如果我们检查了乘法竖式没有问题,那就要再检查是不是我们验算的竖式出了问题。点评: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来想办法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样提高计算的准确性?验算时,如果出现了没有得到正确结果的情况,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2.除法的验算。(1)乘法大
4、家已经会验算了,那除法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50436,并讨论如何验算。预设1:可以用504除以商,看能不能得到除数36。预设2:也可以用商乘除数,看能不能得到被除数504。(2)同学们提的方法都很好,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乘法来验算除法。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验算。 3.在验算乘法或者除法的结果对不对时,我们是根据什么来验算的呢? 小结: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验算乘法或者除法。点评:除法验算跟乘法验算是一样的,所以在处理上就可以简单一些。在教学乘除法的验算时所选择的两道算式,是练习三第3题中的前两道算式,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充分尊重并用好了教材;二是使学生在接下来完成第3题时,就可以不做这两道题了,
5、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各部分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除法的关系,也利用了乘除法的关系来验算乘法或者除法。那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各部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举几个有余数的除法的例子。52=21 72=31 143=42 (1)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2)全班反馈交流。预设1:我们发现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再加余数。比如:14=43+2。老师板书: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预设2:我们发现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等于被除数减去余数之后再除以商。老师板书: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预设3:我们
6、发现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商等于被除数减去余数之后再除以除数。老师板书:商=(被除数-余数)除数。(3)如果我们要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怎样验算?总结: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点评:学生要发现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研究,因为数据小,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顺利突破难点。三、课堂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5题。如学生掌握得很好,完成速度较快,教师可以增加两道题目,求商和除数。四、独立练习1.练习三第4,6,7,8题。学生独立完成。2.思考题。教师引导,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我们要先把它转化为简单的算式。如480(6)=20480( )=20,则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可以求出括号里该填48020=24;也就是说,6=24,则=246=4。再让学生用此思路解决第2题。点评:独立练习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练习中因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使作业设计有了一定的难度。本节练习课后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挑战思考题,这样分层作业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