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小说常识:小说常识: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
2、情节和环境的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序幕)(序幕)开端开端发展发展高潮高潮结局结局(尾声)(尾声)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
3、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祝福”习俗,是古镇安昌的传统文化特色,已成为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廿八夜,有钱人和地主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其煮熟作为“福礼”,作为答谢神明保佑及祈求来年幸福的祭祀活动,称为“请祝福菩萨”。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也有祝福场景的描写:“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
4、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戴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是如此。”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1、记叙的方式是什么?特点?作用?2、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文中几次描写祝福场景?作用?3、肖像的描写-文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有几次?各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的?4、环境的描写,表现了什么?5、祥林嫂眼睛的变化?6、文中“我”与祥林嫂的关系?7、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顺序情节内容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鲁镇祝福和鲁四老爷祥林嫂凄然
5、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卖山中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在情节上,把悲剧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突出人物的悲剧性,更能吸引读者。2、从内容上,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可见是个谬种!”,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小说的反封建主题。NoImage立春之日,丈夫死了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春天在哪里?三次肖像三次肖像描写描写脸色脸色两颊两颊眼睛眼睛衣着饰物衣着饰物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初到鲁镇青黄红顺着眼头-白头绳穿着-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较好再到鲁镇青黄无血色顺着眼(有泪痕)头-
6、白头绳穿着-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不精神死前相遇黄黑瘦削不堪间或一轮,活物头发-全白竹篮,破碗(空),竹竿(开裂)麻木初到鲁镇: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低,易于满足再到鲁镇: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精神受到刺激,极度悲伤第三次相遇:悲惨遭遇,内心受到摧残,精神麻木作用:表现了人物的质朴与忠厚,更重要的事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逃躲避被卖撞不愿二婚捐向封建迷信低头“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
7、突出的因素.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鲁四老爷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直接描写:身份、思想、行为侧面描写:书房(中堂、对联、书籍)1、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间接描写:他保守、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2、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他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了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直接描写:行动描写: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给了婆婆。2、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滔箩“平平安安的被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作用:突出被压迫的祥林嫂的凄苦,可怜作用:一
8、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滔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的冷酷残忍嘴脸跃然纸上。神态描写:三次“皱眉”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猜测可能是“逃”出来时再进鲁镇败坏风俗作用:思想迂腐、顽固保守语言描写:“可恶!然而.。”“可恶!”“然而.。”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带走理所应当,也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卫老婆子”先荐后劫像祥林嫂这样勤劳的劳动力不容易得到作用: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顽固保守,固守礼教,冷酷无情封建礼教的忠实走狗三次断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
9、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作用: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暴露出她虚伪冷酷。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不满黑暗现实,但又软弱和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奚落态度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结果适得其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
10、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理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因此,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一起逼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牺牲品。“吃人”的封建礼教1、饿死事小,失节
11、事大从一而终2、秩序男尊女卑三纲五常3、三从四德4、祭祀清白、圣洁5、迷信鬼神、阴司、灵魂贞节第一次:描写鲁镇上的“祝福”情景揭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第二次: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写出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一步一步逼死祥林嫂第三次:描写“我”的感受和“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死和鲁镇祝福的祥和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开头首尾呼应,使小说更加完整。灰白色的、钝响、幽微阴暗压抑,透露出作者的反感与贬抑渲染了祥林嫂的悲剧气氛阴暗、烟霭、乱暗示鲁镇沉闷压抑的氛围衬托“我”纷乱的思绪似乎、沉寂鲁镇人们的无情衬托“我”的悲凉心情毕毕剥剥的鞭炮、团团
12、废物的雪花借雪的猖狂,讽刺了统治势力的强大,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道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深化了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的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祥林嫂我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人鲁四老爷的书房“祝福”景象的描写群众的反应人物与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人物与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人物环境(人)逃抓撞 嘲笑捐不承认问说不清死掉死掉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1、“祝福”是祥林嫂悲剧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以事件命名的特点。“祝福”为题的含
13、义2、“祝福”的环境揭示了神权在祥林嫂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揭示礼教“吃人”的本质。3、在“祝福”的祥和气氛中祥林嫂死去,这种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在鲁迅先生55年的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其一生的行动指南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先生以犀利如刀的文笔,直陈当时社会弊病,严
14、厉批判围观者的冷漠无情,对国人国民性的阴暗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今天的时代早已非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相比,但是清醒地、理智地爱国,并勇于直陈社会之弊端,揭露和批评社会不良风气和不道德行为,永远也不会过时。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业绩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鲁迅作品展现出来的现代性自我意识,特别是对人的思想意识、人格感性的独特把握上。鲁迅先生在留日生涯中就对国民性问题高度关注,据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回忆,当年在弘文学院,他们常常谈到3个相连的问题:“一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后来,鲁迅又谈到志愿学医,要从科学入手,达到
15、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境界。”祝福中的祥林嫂的遭遇,她千辛万苦积攒了钱捐了门槛,原以为这就可以改变社会对她的看法,改变她的命运,殊不知,在封建势力及其意识浓重的地方是不可能的。是在做梦。直至当代,同样有那么多的祥林嫂在做梦、在哀怨、在悲愤。大概谁也不会忘记那个疯狂的年代。有一天,一家工厂的屋顶上,一个“右派分子”跳楼自杀了,脑浆迸流在人行道上。自杀的原因是这样的:他,一个大学生,57年反右运动,他成了“右派”,通过劳动改造,几年后摘了“右派”帽子。他以为社会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但到66年文革时代,他又被楸出来批斗,理由是他还是右派,是一个“摘帽右派”。他想不通,悲愤之余,自杀了。还有那封建的“血统论”
16、:“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时至今日,封建势力及其意识难道就不存在?“我爸是李刚/”不就反映了封建官僚意识的浓重吗。前几日,网上不是登载着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跳楼自杀,临死前高呼:“我爸不是李刚。”阿Q正传中的阿Q,他用手摸小尼姑的脸,理由是:“和尚动得,我也动得。”联想起当前那些贪官污吏,腐败的理由也是:“上司动得,我也动得。”“我是共产党人,共产党的东西我自然拿得。”一副善讲歪理的阿Q式的嘴脸跃然纸上。孔乙己是大家熟悉的,他穷归穷,穷到“窃书”,但长衫是不脱的,因为他以为他是个秀才,是个知识分子,是要面子的,希望别人尊敬他。联想到当前的知识分子,
17、有些人一穷,就拼命敛财,脸都不要,不是有那么一些医生,对着病人,把自己的抽屉拉了又拉,一个劲地问对方“懂吗?”索钱之意溢于言表。而有些人一富,就做流氓,“我是流氓我怕谁。”一句话,应了鲁迅作品中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话来。还有小说 药,写了老栓买蘸了牺牲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毫无顾忌的漠然,表现了国民麻木昏沉的“劣根性。”这种现象我们同样看到,那捞尸船,对见义勇为者的尸体,不给钱就是不捞,满船的人一脸的冰冷与现实。鲁迅作品中写的“看客心理”,现实中我们不是也看到,数百人围观歹徒侮辱妇女而无动于衷。鲁迅作品的精典语言,如:“一阔脸就变。”“奴才做主人,比主人还凶。”在我国国企
18、转制中的暴发户身上,不是显现的入木三分吗?总之,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我国还存在着浓重的封建势力及其意识:官僚作风,官官相护,血统论,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长制,潜规则,等等由此引发的腐败现象。因此,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引发我们联想,并由联想起到明辨是非,提高素质,促进精神向文明的方向发展。正像他的学名树人所暗喻的那样,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而激发出来的是他那著名的“立人”思想,因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关键是要他们克服“麻木的神情”,使他们“改变精神”。于是,鲁迅作品表现出
19、一种对个人“自我意识”的急迫追寻。心理感觉层面的问题不解决,理性觉悟就是一句空话。显然,鲁迅的这种文学选择在力倡人道主义“血和泪”的“五四”时期是极为深刻而独特的,而这深刻和独特应归因于鲁迅对“立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似乎都以“时代变了”作为质疑鲁迅作品是否还有价值的根据。实际上,中国这样一个承载着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重负的国家,虽然近100多年来,在实现民族复兴艰难而坚毅的跋涉中,“器物”和“制度”都取得了一定的现代化,但从人的现代性素质来看,自晚清到现在,我们还与鲁迅同处在一个“启蒙”之中,鲁迅还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鲁迅作品仍然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照见我们所存在的缺失。
20、2014年9月21日,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根据女德班的逻辑,德行好的人才能拥有健康和财富。德行解释为三道: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每道都有女人要守的本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儒家学者任锋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说明了社会当前存在这样一种刚性的需求。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刚性需求,是因为民间对道德、价值、规范等方面是有迷茫和困惑的。在困惑面前,选择从传统寻找答疑解惑的资源,是大家很方便和自然的一个趋势。任锋解释说,我们首先要重视、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女性的社会道德、家庭道德、
21、社群道德就是具体从这个群体社会角色出发,来表达自己的一种道德规范需求的社会现象。男性也有这种需求,而其他特定的群体,比如老师、医生,他们也有师德、医德-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正面的道德重建的需求、价值重建的需求。针对这个案例,时评人蒋璟璟称,这是赤裸裸地鼓吹女性服从主义,未免给人以时空错乱之感。须知,在男女平等已成主流价值的当下,任何强调女性退避隐忍的观点,注定都要面临道德不正确的诘难。那么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女德学堂的兴盛发达呢?蒋璟璟解释,或者这只能说明,民众所接受的逻辑思辨训练依然有限,所以易被极具煽动性的女学教育所说服。时至今日,太多人还会为那种玄而又玄的宣教方式着迷,而不习惯基于理性精神和
22、方法论的思考判断。女德学堂、女学教育,本质上仍属经验学范畴。一方面,自我感极强,高度依赖受众的体验与感悟;另一方面,缺乏内在秩序、统一标准,往往花样百出、各说各话。这样一种极不完善的学说体系,居然获得拥趸无数,当然与听众自我甄别力匮乏有关。除此以外,蒋璟璟认为,女德班这种所谓的流行浪潮,折射出某些现代女性,在家庭危机面前彷徨无助、无所适从的窘境。她们无法化解真实的威胁,所以转而寻求女德等洗脑说教来自我催眠。“女德班”宣扬发表的“你点外卖,不刷碗,已经丧失了妇道”“浓妆艳抹违背女子性德”“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等言论应该批判。中华传统文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适应新社会发展的,应该被摒弃
23、的一些东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的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照搬照抄”,历史的车轮不能倒转。“女德班”所犯的错误,也是我们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规避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器里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之后,身不由主。使我们感觉到,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而是文化问题。耶稣临死的时候说:“宽容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24、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有人说:“自己不争气,却怪祖先。”这话有一个大漏洞。记得易卜生有一出名剧(群鬼),有梅毒的父母,生出个梅毒的儿子,每次儿子病发的时候,都要吃药。有一次,儿子愤怒地说:“我不要这个药,我宁愿死。你看你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身体?”这能怪他而不怪他的父母?我们不是怪我们的父母,我们不是怪我们的祖先,假定我们要怪的话,我们要怪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化。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度,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庞大民族,却陷入贫穷、愚昧、斗争等等的流沙之中,难以自拔。我看到别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心里充满了羡慕。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产生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现象,使我们中国人具备了很多种可怕的特征。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