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寻觅文言津梁目标重点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2.品味精彩的人物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文苑氧吧生成素养(6)共其乏困()(7)逢孙()(8)秦伯说()(9)失其所与()1.读准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1)氾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鄙远()(5)阙秦()自知自疑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fnyzhubjunpnyuy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意思(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
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答案“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同“供”,供给“厌”同“餍”,满足“说”同“悦”,高兴“知”同“智”,明智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其内任卿贰以上:贰则疑惑: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不迁怒,不贰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答案3.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或用法(1)实词贰“二”的大写副职不专一离心,背叛再,重复从属二主国势衰微: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微许君焦、瑕: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衰败卑贱幽微,精妙隐蔽,不显露假如没有答应,听从赞同约数表
3、处所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有弛慢之阙:若不阙秦:若阙地及泉:答案阙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缺少,空缺qu,缺点,过错ju侵损,削减ju挖掘把当作边邑庸俗,鄙陋看不起,轻视使史更敝衣草屦: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因人之力而敝之:答案敝坏,破旧疲惫损害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奔走焉:朝济而夕设版焉:答案(2)虚词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兼词,于此兼词,于之子
4、犯请击之: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夫晋,何厌之有:辍耕之垄上:答案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其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动词,往、到代词,指代“行李”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以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4.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含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共其乏困古义:今义:把作为认为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请客的主人缺乏的物资精神不好答案(3)行李之往来
5、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5)失其所与,不知古义:今义:也作“行理”,外交使节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那人,指秦穆公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不明智不知道答案5.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词性均活用,请说明其活用情况(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越国以鄙远:(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5)邻之厚,君之薄也:(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7)夜,缒而出:(8)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驻军答案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乏的物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在东边(9)朝济而夕设版焉:(
6、10)烛之武退秦师:(11)焉用亡郑以陪邻:(12)不阙秦,将焉取之:(13)阙秦以利晋:(14)越国以鄙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答案使动用法,使撤兵使动用法,使灭亡使动用法,使减少使动用法,使获利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加“*”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译文:(2)夫晋,何厌之有?*译文:(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4)邻之厚,君之薄也。译文: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答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状语后置句)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译文:(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译文: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那么当贵国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时,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省略句)答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状语后置句)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判断句)品读感悟答案1.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本文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答案答案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际,虽有不满情绪,但出于国家利益的
8、考虑,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智说秦伯,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2.课文是怎样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答案答案答案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他这句话把主角烛之武带出场。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话促使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国,使情节又推进一步,引出下面的说辞。烛之武见了秦伯后,运用他的智能和辩才,侃侃而谈。这是故事的核心。他的话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郑的念头,使事情发生了逆转。1.作者简介n相关链接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
9、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背景展示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合攻打郑国,郑伯在大兵
10、压境的情况下,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晋围郑形势图3.文体知识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代表作是春秋左传资治通鉴。4.作者课外名句(1)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3)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5)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返回 互动互学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文章开篇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何作用?答案答案答案
1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答案答案答案(1)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2)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3)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师说秦伯的重任。3.烛之武是如何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兵的?答案答案答案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
12、: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关系。(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4.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答案答案答案晋文公冷静而清醒地分析了形势:一是他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二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三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翻脸而多树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的姻亲关系比较牢固。深度研读答案1.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
13、人?请简要分析。答案答案本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烛之武这一形象却刻画得相当丰满。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志士”“勇士”“辩士”的性格特征。形象具体表现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答案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
14、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返回答案返回答案答案(示例一)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示例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
15、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永远永远的烛之的烛之武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文苑氧吧生成素养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
16、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
17、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永远的烛之武。n美点点击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返回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