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市场经济及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本章通过讲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要求、功能、特征以及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从而为以后各章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知识背景。教学内容: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功能;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特征。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特征。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市场经济的产生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2.市场经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二、市场经济的发展1.市场经济
2、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古典市场经济阶段和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第一个阶段:古典市场经济阶段: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是指建立在机器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分散在单个生产厂家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形式,其典型形式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第二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又称现代型市场经济或计划市场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以生产资料的高度集团化、社会化、国际化为特征,采取宏观计划调控的市场经济。2.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知识链接: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1)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有调节的市场模式。政府主要采用财
3、政、货币及法制手段干预和管制经济。与其他模式相比,国家干预色彩并不十分浓厚,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2)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就是有社会指导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上。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秩序,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家是一个立场坚定的裁判。(3)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干预,政府与企业之间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指导性计划以及行政指导等,其中产业政策、指导
4、性计划和行政指导是富有特色的干预手段。第二节 什么是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社会配置经济资源(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等)的一种经济形式。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方式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1.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经济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3)市场经济具有较优的经济评价功能。(4)市场经济具有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快
5、速发展的作用。(5)市场经济具有促进开放的功能。(6)市场经济具有快速促进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2.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2)生产经营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3)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投机性;(4)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中具有不稳定性;(5)收益分配具有非公平性;(6)经济发展中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约束、法律强制等办法来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把其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为高级和最为有效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
6、.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国际经济。10.市场经济是一种价值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5.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16.市场经济是一种拜物经济。第三节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表现在: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体现在:
7、(1)两者存在的基础是相同的。(2)两者的经济主体一样。(3)两者反映的经济关系一致。(4)两者的运行规律相同。二、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表现在:1.内涵不同。2.依存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3.理论层次不同。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一、产权及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 市场经济存在的最基础、最本质、最关键的因素是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因素,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制度的核心。(一)产权的本质及特征 1.产权:财产权的简称,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2.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即所有者不允许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占有、
8、使用或控制其拥有的财产。3.产权的基本特征:(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态。(2)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3)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多种权利的总和。(4)产权的统一性和不完全性。(5)产权起源与资源稀缺性及交易费用有关。(二)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 产权概念属于现代经济学的范畴。现实世界的不完全竞争性、经济人的不完全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经济问题,使得现代经济学注意到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资源有效配置、减少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二、产权流动及产权交易(一)产权流动和产权交易的含义 1.产权流动:是指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收益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换,是一种权利的变更。产权流动
9、分为经济性流动和非经济性流动。2.产权交易是产权的有偿转让,是广义财产权(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处置权、收益权)的经济性流动。产权交易包括以交换、经营、承包、租赁、拍卖、托管、兼并、收购、出资入股、组建股份公司、改组、改制、改造等等方式获得或转让的财产权利。(二)产权交易的意义 企业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权交易是实现企业间资产、股权、债权合理流动、有效利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2.产权交易是解决资产存量呆滞、增量资本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3.产权交易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资产变现,由实物
10、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收回原有投资重新投入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战略转换的方式。4.产权交易使得不同部门、地区、企业的不同产权主体相互融合、分离、重组、混合,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三)产权交易方式 1.根据交易形式划分的产权交易方式有购买式、承债式、吸收入股式、控股式、人员接受式等等。(1)购买式,即企业法人通过议价或竞价方式出资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2)承债式,即在被转让企业的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企业以承担被转让企业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又叫“零收购”,即在净资产为零的情况下,接受目标企业的债权、债务和资产。(3)吸收入股式,即被转让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将被转让企业的净资产作
11、为股金投入另一企业,成为另一企业的股东。(4)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一定数量(理论上说是50%以上,现实生活中则有很大的弹性)的股权,达到控股,成为被控股企业的产权法人代表(5)承担安排全部职工等其他条件式,即一个企业以承担安排另一个企业全部职工生产与生活为条件,接收其全部资产。2.根据交易主体划分的产权交易方式有兼并、租赁、拍卖、转让、合并等等。(1)兼并。(2)租赁。(3)拍卖。(4)股份转让。(5)资产转让。(6)合并。(7)收购。三、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一)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含义 1.产权关系:指财产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与由法律界定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关系。
12、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各经济当事人与财产权利及具体形式的关系。2.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产权安排。(2)产权结构安排。(3)产权保护。(二)产权制度的主要类型 一个社会的产权制度的具体形式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配置稀缺资源的交易费用的大小。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产权制度。1.个人私有产权制度:这种小生产者企业,是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以小商品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单位,是企业的初始形式。2.自然人企业制度:这种产权制度最初表现为独资企业,后来发展为合资企业,或者家族式控股公司。3.法人产
13、权制度:法人产权制度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原始产权(表现为投资人股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4.合作制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最初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避免资本剥削或商业中间盘剥而兴办的一种劳动合作企业,即合作社。这种合作企业,最初在消费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生产及信用等领域。5.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及其产权重组:企业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继而在第二次世
14、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传统观点,即认为计划调节、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特征,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特征,计划与市场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我国的领导层、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深化的,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召开到邓小平南方
15、讲话发表之前 第五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发表为标志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我国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终于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初步实现由传统的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已经基本实现。以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历史原因、经济政治任务要求及苏联影响等原因,我国曾在很长时间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起
16、过很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忽视市场的作用和平均主义分配等严重弊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走向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道路。(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下列特点:(1)经济联系与资源配置通过市场(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3)完善的市场体系(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5)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6)健全的市场法规(7)广泛的信息系统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征 社会主
17、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它必然产生自身的、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市场经济的特征。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更有效、更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和更完善的法规制度。第二章第二章 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运行机制教学目的 每一种经济形式都有自身运行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这些规律和机制
18、决定了每一种经济形式的运行特点和运行效率。本章主要目的是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教学内容 价值规律的含义、内容和作用;供求规律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竞争规律的含义、内容和作用;市场经济三大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的含义;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与竞争。教学重点 市场经济三大经济规律的内容、作用和关系;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功能和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1.含义: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
19、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2.关于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还要把握以下两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价值规律包含的从属次级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最本质和最基础的规律,其具体内容是由它所包含的从属次级经济规律所体现的。这些从属次级经济规律包括:1.价值决定规律2.等价交换规律3.平均利润规律4.生产价格规律5.利润最大化规律6.
20、国际价值规律(三)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全社会必然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具体如下:1.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2.价值规律要求企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应对竞争。3.价值规律可以调节商品供求从而使市场供求趋向均衡。4.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二、供求规律(一)供求规律的基本含义和内容1.含义:供求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供给和需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2.内容:供给、需求和价格及相互关系。(二)供求规律的功能和作用 1。供求规律通过价格的变化调节供求关系并使二者趋于均衡。2.供求规律通过运动可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国民
21、经济结构。三、竞争规律(一)竞争规律的含义和内容1.含义: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追求各自单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价格波动,供给和需求不断地趋于平衡;同样地又不断地产生出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2.内容:(1)竞争的内容包括了购买、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2)竞争的手段包括价格竞争、隐蔽的和变相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市场外竞争。(3)竞争的形式和范围分为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4)市场竞争主要形式有:卖者之间的竞争;买者之间的竞争;买卖者之间的竞争。(5)竞争的范围包括商品的价格、质量、品牌、服务、市场等。(二)竞争规律的作用1.竞争规律是价值规律得以实现的重
22、要途径。2.竞争规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推进器。四、市场经济三大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1)在市场经济的三大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决定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来实现的。(2)价值规律的要求必须依赖于市场运动中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价格运动规律来实现。(3)价值规律是调节市场经济的原动力,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则是发挥和实现这一原动力的必备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一、市场机制的含义(一)经济机制 经济机制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关系、条件和功能。(二)市场机制 市
23、场机制,也称市场运行机制或市场调节机制,是指构成市场的诸要素包括市场的主客体、市场的中介以及价格、供求、信息、竞争、风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特定的资源配置条件和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方式。简单地说,市场机制就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供求变化导致价格波动,通过价格变动反过来调节供求的机制。二、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一)市场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二)价格 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三)竞争 竞争是市场主体为获得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相互斗争,是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之间展开的相互角逐,是市场供求两种力量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四)风脸 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24、,经济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和经营过程中,由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赢利、亏损乃至破产的可能性。三、市场机制的主要形式(一)价格机制1.含义:价格机制是竞争过程中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2.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主要是:(1)价格机制对生产经营者的检验作用。(2)价格机制是生产经营者的竞争工具和手段。(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和工具(4)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调控器。(5)价格机制可以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的消费。(二)竞争机制1.竞争机制是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形式。2.它同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等紧密结合并共同发生作用。(三)供求机制1.供求机
25、制是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的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形式。2.供求机制的作用特点:(1)供求关系同价格、利率、工资紧密联系并通过它们的变动实现自己的功能。(2)供求机制实际上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平衡机制。(四)利率机制1.含义:利率机制是指竞争过程中利息率变动与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资金和资本市场上发生作用的机制。2.利率机制的主要作用是:(1)调节整个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并使二者趋于平衡。(2)体现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合理运用资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3)在利率与利润率的比较和对立运动过程中,使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4)利息与价格共同调节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
26、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5)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五)汇率机制1.外汇和汇率的含义(1)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等)和外币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2)汇率:由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汇价。(3)汇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直接标价法。用1单位或100单位外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二是间接标价法。用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2.汇率制度(1)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管理外汇和 汇率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套原则、方式和方法的总和。(2)目前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主要有
27、两种,即固 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把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货币当局规定,而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可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两种。3.汇率机制 汇率机制是指一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兑换价格与进出口货物贸易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六)风险机制 它是市场活动同赢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形式,是一种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市场主体行为的一种约束关系和约束过程。四、市场机制的主要特征(一)市场机制的运作动力是市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动机(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
28、客观性、自动性(三)市场机制运作的高效性1.市场机制对信息的作用非常经济。2.市场机制中的经济主体决策的高度自主性。3.市场机制运作的高效性还体现在对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四)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五、市场机制的功能(一)经济运行的自调适功能(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1.市场机制对信息的高效传导2.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流动配置3.市场机制自动平衡供求(三)市场机制对经济利益的分配功能1.市场机制具有价值分配的功能2.市场机制对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激励功能3.市场机制具有优化选择功能六、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一)个人利益的独立性和排他性是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二)经济行为的理性化和规范化是公平竞争的重
29、要基础(三)适度的垄断和竞争是实现微观经济效率的市场条件(四)财富分配相对均等是实现微观经济效率的社会条件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和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和竞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1.价格是市场的核心要素,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信号灯和平衡器。通过价格的波动反映出商品供求状况,并对商品的供求起平衡作用。2.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这并不意味者价格一定与价值完全一致。因为价格的形成还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2)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3)受经济政策的影响。(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体系1.社会主义
30、市场经济中价格体系,是指整个市场经济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商品价格的有机整体。2.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内容是,要在价格反映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3.比价体系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4.差价体系是指同一种商品因购买与销售的环节、地区、时间的不同和商品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关系。(三)社会主义价格管理体制1.价格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各种具体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2.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从而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1、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认识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竞争仍然存在。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竞争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二)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 1.竞争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市场机制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2.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必须大力促进竞争,一方面通过限制垄断行为以保护竞争,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以激励竞争,使竞争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3.竞争要合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保持公平性和正当性。要实现公平的竞争必须反对不正当的竞争。4.不正当竞争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
32、济秩序、违反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竞争。第三章 市场经济主体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市场经济主体、即居民、企业和政府,了解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教学内容:市场经济下居民的经济行为;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居民的收入与支出;企业与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和基本形式;企业决策与发展战略;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模式;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教学重点:市场经济下居民的经济行为;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和基本形式;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模式;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第一节 居民(个人)一、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个人)(一)居民是劳动力的供给者 1.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社会生
33、产的实践表明,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上述三个要素又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其中,人的要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所以,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2.劳动力要素的特点 劳动力要素的客体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价值判断的社会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自我选择性。(2)差异性。(3)非经济性。3.劳动力供给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1)劳动力供给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2)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在于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不断提高。(3)劳
34、动者的积极性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二)居民是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 1.居民是消费主体 消费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消费,一种是生活消费。生活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2.居民消费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 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通过社会总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对社会总产品的供求总量造成影响。(三)居民是资本的供给者和投资主体 居民储蓄或投资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居民的个人资产的存在方式或投资的形式对社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一)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保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包括个人劳动力供给、部门劳动力供给和
35、社会劳动力的总供给。1.劳动力的个人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是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个人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要素获得工资收入。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即劳动力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2.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劳动力由于受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断在社会各产业部门之间流动。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1)工资水平高低。(2)人们对某产业部门、企业的预期和其他偏好。(3)劳动力自身的专业技能。(4)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3.社会劳动力供给 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社会劳动力总供给的数量和构成决定部门和企业的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结构。影响社
36、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人口总量。(2)人口结构。(3)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二)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劳动力需求分为个别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社会劳动力总需求。1.个别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个别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由企业的技术特点和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2.社会劳动力总需求:从社会角度来看,全社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三)劳动力资源的过剩与不足 1.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供过于求类型、供不应求类型和供求平衡类型。2.劳动力资源
37、过剩:劳动力资源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两种。(1)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2)劳动力资源结构过剩。3.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资源不足包括总量不足和结构短缺两个方面。(1)劳动力资源总量不足。(2)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三、居民的收入 居民收入是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月)获得的用货币表示的收入,按其来源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一)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是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要素所得到的收入。(二)非劳动收入 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形式除劳动收入外,还有各种非劳动收入,如资本收入、租金收入、经营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等。主要有:1.资本收入 这里
38、所说的资本是指能被用来生产其他物品与劳务的某些物质资源,或者说,是人们用来生产更多财富的财富。资本收入的形式是利息。2.租金收入 所谓租金,指的是生产中使用某一特定资源所支付的报酬。租金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土地(包括地面、矿藏、水域等)而支付的报酬。一种是使用土地以外的其他资源(如厂房、设备等)时所支付的报酬,又称准地租。3.经营收入 所谓经营指的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筹划、组织和管理。经营收入就是这种劳动的报酬。经营收入是市场经济中与劳动收入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收入形式。4.社会保障收入 社会保障收入是国家按社会保障原则为保证社会公平对个人实行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是靠国家和企业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实施
39、的一种分配,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收入包括个人所得到的各种生活补助金、救济金以及其他福利性收入。四、居民的支出(一)影响居民支出的因素 1.居民收入支出的去向有两个:一是消费,一是储蓄。2.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居民收入支出去向的主要因素是利息率和价格水平。(1)利息率(2)价格水平 3.其他:如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现行消费心理、居民的知识水平、职业、性格、年龄等。(二)居民消费 1.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是消费者通过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满足的需求。但这种需求不同于人们的自然的或主观的需要,而是有效的需求,即既有购买愿望又
40、有购买能力的需求。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1)商品价格水平。(2)收入水平。(3)消费心理。(4)其他因素。3.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在市场上从事购买活动,首先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收入,必须根据收入安排支出。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效用和边际效用。(2)效用最大化。4.消费水平、消费质量与消费结构(1)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消费者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程度的数量指标,它指的是按人平均所得到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2)消费质量。消费质量是指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协调性。当消费者在其中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时,消费质量就是较高的,反之,消费质量就是较低的。(3)消
41、费结构。所谓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可以分为宏观消费结构与微观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的消费结构。注意: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大类。就经济因素来说,主要有:其一,经济发展水平及由此决定的居民收入水平;其二,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其三,人口总量与构成等。5.消费者主权 所谓消费者主权,是指消费者在决定某个经济体系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类型和数量上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三)居民资产选择 1.居民资产的存在形式 居民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部分形成居民储蓄,这部分居民储蓄可以有多种存在
42、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手持现金与购买保值品。(2)个人投资。2.影响居民资产选择形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预期收益。(2)风险程度。(3)资产的流动性。思考题: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如何?从居民与企业的关系看,二者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的经济关系:第一,居民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第二,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回报(居民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等);第三,企业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第四,居民用可支配收入向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如果居民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 蓄,这部分储蓄将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制转化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在以上经济活动关系的基础上,加进另
43、一种经济活动主体政府或国家,那么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增加为以下四种:第一,企业向政府缴纳税金;第二,政府向企业采购商品和提供政府服务;第三,居民向政府缴纳税金;第四,政府向居民提供“转移支付”和政府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形成市场经济主体间利益循环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形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二节 企业 一、企业和企业制度(一)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 1.企业的概念和种类(
44、1)企业:在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中,从事某种相对固定的经济活动,通过提供某种满足社会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实现赢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2)种类:企业是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第一,按行业划分,企业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邮电企业、金融保险企业、饮食服务企业等。第二,按规模划分,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第三,按不同生产要素所占比重划分,企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等等。2.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二)企业制度 1.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 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
45、权利,即必须具有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2.企业制度的几种形式(1)独资企业。这是企业组织的最早形式。这种企业形式的特点是:企业被单独一个人拥有和控制,这个人的任务是对有关企业的政策做出决策,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利润和承担损失。(2)合伙企业。由几个人联合起来结成一个合伙企业,每个合伙者提供一部分所需要的资金,按照协议分享利润。(3)股份公司。这是当今企业组织的最重要的形式。它比合伙企业优越的地方是实行有限的清偿责任,有连续性和资金的可获性。同时,这种企业制度能很好地处理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4)生产合作社。这是由一部分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
46、,共同生产,并在成员之间分享收益的企业组织形式。(5)国有企业。不同国家的国有企业涉及的范围不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佳形式 股份制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财产组织形式。这种企业制度较好地处理了几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具有其他财产组织形式所不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三)企业经营方式 1.企业经营方式:由一定的财产组织形式决定,并与一定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形式。2.经营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我经营方式和转让经营方式。(1)自我经营方式:指资产所有者自
47、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自负盈亏。其特点是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2)转让经营方式是指资产所有者将资产转让他人经营,由经营者负责企业盈亏。其特点是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二、股份制企业(一)股份制的特点和基本形式 1.股份制是一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这种财产组织形式是把企业的财产划分为等额的股份,由财产所有者分别占有,财产所有者按所占有的股份对企业拥有相应的控制权和利益占有权。2.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东凭借股票可以获得企业资产的收益,拥有股东大会的表决权,但企业的经营不是由股东直接负责,而是由股东大会委托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全面负责。3.股份制企业有多种具体形式(1
48、)广义的股份制企业包括合作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等。(2)狭义的股份制企业一般是指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按股东所负责任的不同,可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无限责任公司是一种由两个以上的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其特征是股东对于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不受其出资额的限制。也就是说,公司一旦经营不善,出现亏损破产,公司的财产不足以抵偿公司所欠债务时,公司的全体股东必须以自己的全部财产负责还清公司所欠债务。第二,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较少股东组成,各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仅以其出资额为限的公司。公司股东对公司所欠债务没有连带清偿的责任。第三,两合公司是由无限责任股东与有限责任股
49、东混合组成的公司。在这种公司中,至少有一名股东对公司债务有连带清偿的无限责任,而其余有限责任股东则以投资额为限。第四,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值为限的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特征是: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收益;公司破产清算时,公司债权人可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只有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份制企业中是最典型、最重要的公司组织形式,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二)股份公司的构成要素 1.股东 股东即拥有股份公司股票的自然人或法人
50、。股东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而不是债权人,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的或无限的责任。2.股份 股份是指股份公司出资人的出资份额。股份是股票的实质内容,股票是股份的证券形式。3.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一种股份所有权证书,也是股东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凭证。它可以作为买卖对象和抵押品,是长期资本市场的主要信用工具。股票具有以下特点:(1)风险性。(2)变现性。(3)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股票分类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按股东的权利,把股票分成普通股票与优先股票两大类。4,股本 股本亦称股份资本,是股份公司的法定资本。它是由股东出资认购股份所筹集的公司财产总额。股本是股份公司经营的物质基础,是公司成立、生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