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 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 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 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 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
2、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 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 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 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 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 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
3、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 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 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 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 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 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
4、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 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 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 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 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
5、哪两个观点?(4分)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4.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一、 1.答案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 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题目得知,观点需要从全文内容中进行选取。通览全文 后可以得知,本文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书面语加工时应是口语的大众化,二是书面语加工时应是口语的规 范化。而原文中最完整阐述这两个观点的句子,就是第二段的尾句和第六段的尾句。答题时应
6、注意该类题 目往往并不是单纯找段首句,段首句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表达主旨的,而应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选取最优 句。 2.答案 (示例)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 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据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题目中说的两个观点即第1题的两个观点:书面语 应是口语的大众化、规范化。阅读文章可知,为了证明第一个观点使用了“故作姿态”“七月流火”以及,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风格的比较等材料,为了证明第二个观点使用了“最好水平”“不以
7、为然”等材 料,这些材料都属于事实论据,各选取其中之一分析即可。事实论据的作用:真实可信,有典型意义,可以从某 方面或者全面地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如果是反例,则是从相反角度进一步印证、突出观点。 3.答案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 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解析 “补充论述”一般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就本文而言,答题范围应当在十至十二段,因为前文已经对 两个重要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十至十二段属于补充论述。把十、十一、十二段的内容分别概括,可得 出三个方面,一是文章为了读者,
8、既要规范化又要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当作挡箭牌,要尽量规范 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随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知识拓展 所谓“补充论证”是指原来进行的主要论证还不够完善、不够充分,经过了新的补充性的论证 以后,补充了前面论证的不足之处。补充论证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论证方法,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证。,4.答案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解析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富;或精练, 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要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本文作者王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这 篇谈语言里对语言的使用就做到了既朴素自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9、又幽默风趣、鲜明生动。,二、(2019甘肃兰州A卷,1720,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 聪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 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 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 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 自己,反省自己的不
10、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 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凡事责人而不自省, 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 覆。” 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 人怂恿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杀蛟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 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
11、。由此弃恶从善,终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 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 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 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 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 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
12、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 神,反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 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 30个字以内)(3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B.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急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C.选文引用周
13、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D.第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3.选文第段和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4.第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二、 1.答案 自省精神有利于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解析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本文没有直接表述论点的句子,这就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 上,依据论题和论据,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加以概括。本文的论题是“自省”,第段是对这个论题 的集中论述,由此可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2.答案 B B项,第段通
14、过对比危急时刻和平常时刻人们对待自省精神的不同态度,论证了“自省可以 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这一观点。 3.答案 影响。第段和第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和“实现自 我净化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解析 第段是本文的“引论”部分,提出论点:自省精神有利于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 高。三段是这篇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论述的内容层层递进,所以不能调换位置。第段总结全 文,得出结论。 4.答案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答出论证方法,给1分;答出作用,给2分) 解析 回答这类题
15、目,需要明确几种论证方法及其概念,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 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作用一般为:引用的名言或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 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文章第段引用了名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属于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 “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三、(2019内蒙古包头,2023,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 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 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
16、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 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 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 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 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 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
17、能力,但须以自己有这些禀 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三、 1.答案 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 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概括。概括时要围绕“读书”这个关键词,如 由第一段“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可知该段讲的是只读书不思考的弊 端;由第二段“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先决条件”提炼出“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 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
18、;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可根据“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买书又有读书的时 间,这是最好的”“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等提炼归纳。 2.答案 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精神就会麻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述特点的能力。找到答题区间,仔细揣摩,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只 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的观点,形象直观。 3.答案 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和 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语言特色的能力。仔细阅
19、读画线句,运用了“轻松、愉快、清净、超逸” 多个形容词来描绘阅读心境和感受,“仿佛汲饮清洌的泉水般舒适”运用比喻来形容读名著给人带来的愉 悦体验。 4.答案 (示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深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 乡邻情谊,这些人间真情感染着我,我的心也变得温暖澄澈。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 貌;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他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我,使我变得 勇敢坚强。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选择一部自己比较熟悉的经典名著,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结合其具体内容,写出它对你 心灵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语言要流畅自然。,四、(2019新
20、疆,2123,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 应该虚心学习。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 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
21、要的经 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 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 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 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
22、,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 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 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 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 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 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 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
23、,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 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 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 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 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
24、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2.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 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四、 1.答案 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分)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
25、,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解析 选文以“不求甚解”作为题目,在第段中通过介绍这一成语的出处,还原其本义,点明中心论点:不 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在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中分 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两段在强调好读书的同时,提出读书重在会意,要注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两段列举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读书的事例,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必须理解其精神 实质;两段指出“不求甚解”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不死抠字眼,不为局部放弃整体, 并举出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证明之。全文条
26、理清晰,逻辑缜密。要注意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其要点。 2.答案 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2分)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阐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 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2分)引用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 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2分),解析 文章第段举出列宁对普列汉诺夫读书方法批评的事例后,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必须理解其精神实质。第段紧承上段,一开头就举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 事例,强调理解其精神实质才是读书的正确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分析论证方法作用时要注意结合 文段具体内容来谈,
27、避免空洞分析。 3.答案 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2分)要想做到这一 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2分)(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 解析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这句话出自选文的第段, 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了不能读死书,而要把书读活,注重理解其精神实质。链接材料引用了朱熹 童蒙须知中的两条,强调了读书应该细心领悟,抓住精髓,并且做到读思结合,方能有所收获。本题为开 放性试题,围绕上述要点来谈即可。,五、(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2528,9分)阅读信仰之光一文,
28、回答问题。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 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 作信念。 提起信仰,人们常会想到宗教信仰。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 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 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 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
29、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 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 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 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 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
30、既不是无所谓, 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 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 追求的人生境界。 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链接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除 外)(2分)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链接材料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保
31、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五、 1.答案 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解析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和主张,它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态度明确的句 子;位置上,中心论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在文章开头提出,还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归纳得出。本文先阐 述信仰的概念,然后分析论证,最后用“因此”来总结全文,归纳出中心论点。 2.答案 (示例1)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 (示例2)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 不朽的功
32、勋。评分说明:事例能够证明论点1分,语言表述清楚1分。 解析 论据要为论点服务,所以论据应该围绕“坚守自己的信仰”来列举。像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有很 多,如文天祥、钱学森、布鲁诺等。在列举时语言要简洁,只需要列举事实,不进行具体叙述。,3.答案 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 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评分说明:思路清晰2分,概括准确1分。 解析 论证思路说简单点就是文章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做这类题目时要读懂原 文,理清每一段所写的内容。本文第段没有直
33、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先解释“什么是信仰”。第段将 信仰与人们熟悉的宗教信仰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信仰的特点。第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信 仰”,并举苏格拉底的事例加以论证。第段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信仰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然 后讲道理,论述“如何确立信仰”。第段总结全文,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样分析,论证思路就很明 晰了。,4.答案 (示例)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 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评分说明:能
34、联系文章和材料恰当表述即可。 解析 回答本题,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弄清链接材料的意思,从中找到共同之处,再谈启示。原文告诉 我们,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左传昭公四年告诉我们,只要对国家和 百姓有利,自己是不在乎生死的。顾炎武告诉我们,对国家的兴盛与衰亡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周恩 来总理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文章中 心与链接材料结合,联系中学生的实际,就可以获得准确的启示。,六、(2019河南,1114,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
35、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 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 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 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 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
36、平时非常注重抓 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 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 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 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 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
37、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 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 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 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 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 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 育壮
38、苗、结出硕果。 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 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 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
39、会。(3分)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六、 1.答案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意 思对即可。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通读全文,可发现标题与第段首句很好地概括了全文的观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再自己组织语言使 其完整通顺即可。 2.答案 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 说服力。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解析 解答这类题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首段大多会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事
40、例等形式 引出论题或提出论点,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分析。标题中有“读书种子”,何谓“读书种子”?首先引用 黄庭坚的话交代了这个词的由来,并由此引出了话题,另外,文章中引用的黄庭坚的话又可作为论据,同时也 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 举例论证。(1分)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解析 画线句列举了彭德怀用饭粒粘书来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所以是举例论证。通过这个例 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 4.答案 (示例
41、)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 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 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2分; 体会,1分。共3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句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身经历,按照“读了什么书+有怎样的感受+为 什么它对你产生了这样的影响”的格式作答。,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 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
42、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 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 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 道。 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 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 掷。 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 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
43、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 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 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 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 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
44、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 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 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4分)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4分) 一是 ;二是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4.第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4分),一、 1.答案 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解析 首先要看题目、看第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寻找中心 论点。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中心
45、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 而本文标题“读书的习惯”只是文章的论题,因此要从全文中进行概括。段论述“勤读”的重要 性,段论述人们不读书的各种理由,第段得出“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的观点, 段举例论述观点,第段论述养成读书的习惯的意义。综上,便可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利用闲 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答案 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答出一点得1分, 答全得4分) 解析 通过阅读原文,确定提取信息的段落,即第段。可由“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 心情”或“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
46、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进行概括。 3.答案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2分)(能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即得2分,仅答出举例论证得1分)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的事例,与那 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4分) 解析 先准确作出判断,再结合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概括。如第段列举了阔公子、穷小 子、军人、商人等以各自的忙为理由不读书的例子,而第段举了英国丈夫用等太太装扮的时间读书的事 例,这两处事例一反一正,又是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
47、惯”的观 点。 4.答案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解释词语时,要把词语代入原文进行分析。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可知,“织入”指融入,即将读书的习 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二、(2017黑龙江哈尔滨,2023,12分)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回答问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 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 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
48、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 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 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 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 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9、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 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2分) (1)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 灵的自由与解放。( ) (2)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 3.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3分)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4分),三、(2016福建福州,1416,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姿态 张 鸣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 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