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0 ,大小:327.95KB ,
文档编号:3544587      下载积分:12.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544587.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一位外国记者眼中的红色中国读法指引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阅读中多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4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要向作者“取经”,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文学常识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

2、记者。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和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1942年,他赴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1949年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一生写过十余部书,其中写中国的有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红色中国杂记今日红色中国漫长的革命等,但使美国和全世界人民最早了解中国革命真相的,是史诗般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他的不朽名著,是

3、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创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弄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定秘密前往苏区。1936年斯诺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架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

4、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在陕北苏区,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大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终于诞生了。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几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主要内容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自

5、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题思想1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作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伟大斗争,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2作者发现了“活的中国”,通过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的描绘,作者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

6、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正确的预言,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文本全解(一)内容解读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一章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内容概述在中国的七年间,埃德加斯诺产生了很多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答。自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外界完全隔绝。千千万万的敌军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其区域特别难进入。斯诺想要亲自进入苏区解开这些谜团,探明事情的真相。1936年,埃德加斯诺的一位中国密友给他带来中国西北政治局面的消息,他也得到了一个亲身进入苏区,打破对共产

7、党、红军持续了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斯诺:“我们都知道,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这句话体现了斯诺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这句话体现了斯诺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第二章去西安的慢车内容概述1936年6月初,斯诺在北京听闻红军试图穿过山西向长城挺进的这一抗日壮举,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即刻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当时西北天花、伤寒、霍乱、斑疹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注射了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在去西安的慢车上,斯诺与回四川老家的一对旅伴聊天,老人和青年对红军的看法不一致。斯诺的第一个

8、目的地是西安府,他先后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与邵力子的交谈中证实了斯诺从北京熟人那里得到的消息:陕北战事已暂停。于是他开始着手做起去前线的准备。考点盘点艺术特色1.欲扬先抑:作者开篇布满层层谜团,极力渲染出“无知土匪”的谣言,与下文层层揭示的真相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是一个有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前后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政党的形象。2.语言描写:作者多采用对话的形式,而不是转述。通过对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红军的模糊认识。这既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也使所描述的人物更加生动而具体。

9、3.侧面描写:对于小人物、非主要人物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时时代的动乱与对红军形象认识的混乱。体验看法作者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这种探索真理、追求真相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章汉代青铜内容概述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斯诺在西北要与红军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乘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在汉朝古城遗址,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取其首级的共产

10、党人邓发。同时,本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考点盘点人物形象1.王牧师(王先生):胆大心细,足智多谋。从他说服张学良借到飞机,前往苏区,带回一个谈判方案,可以看出他胆大心细、足智多谋。2.邓发:热情活泼,勇敢大胆。从“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以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按捺不住自己,对目前这种情况感到好玩”可见他是一个热情活泼的人。从“他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勇敢大胆的人。3.张学良:是个功过分明的人。当初,他笃信蒋介石,犯下了坐失东北的大错,后来,他和共产党成了盟友,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的形成,是民族的功臣。第四章通过红色大门内容概述斯诺黎明前离开西安,途经渭河、宗蒲县、洛川,到达延安,然后他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地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考点盘点内容要点西安沿途的公路旁边种植的是罂粟,而苏区的山谷里种植的是小麦。由此可见,“白色中国”的种植业以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主,而苏区的种植业则是以农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艺术特色善设悬念:在行文中穿插了各种打破以往臆想的经历,例如:带他进入苏区的骡夫。斯诺觉

12、得他的样子像个土匪,途经无人地带时,斯诺觉得骡夫会因为他的牛皮鞋子而对他痛下杀手。结果骡夫却告诉他到苏区了。贫民会的同志好奇地翻看斯诺的东西,并不停地赞美着,斯诺觉得这些东西很快就会被“共产”,但结果当然是没有的。这种紧张的心理臆想为文章设置了悬念,与意想不到的结局形成戏剧化的冲突,让读者读来兴致倍增。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一章遭白匪追逐内容概述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包围攻击,并俘获了几个人。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

13、,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延安贫民会主席和分会主席都是青年农民的形象,他们积极乐观,充满活力,诚恳热情,这些人物正是苏区红军战士的典型代表。从“我的向导和骡夫都拒绝接受任何报酬,不管是白区的钱,还是红区的钱”一句可见他们的诚恳热情。艺术特色高度纪实性:本章中关于白匪(民团)的介绍,作者采用了严谨的说明性语言,具有高度的纪实性。这样的介绍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民团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中国真正的阶级战争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战争。第二章造反者内容概述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权利,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规划,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92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斯诺心里

14、认为不需要这么久,可是,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内容概述斯诺请周恩来回顾了他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次革命、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考点盘点人物事迹周恩来:早年求学。周恩来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在民族觉醒的时期接受了教育。后来他在南开大学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参加学生运动。第一次革命(1911年)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1919年学生运

15、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出国留学。周恩来获释后,先后到法国、英国、德国留学。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到中国。发动国民革命。回国后与孙中山先生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26岁任黄埔军校秘书,后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组织工人罢工。28岁组织上海罢工。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转入地下活动。组织南昌起义,组织广州公社,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后来周恩来身罹重病,九死一生,终于完成长征来到了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态度温和,善于

16、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如:从第一次与斯诺见面用英语打招呼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从他为斯诺做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热情细心、善于规划。艺术特色1.外貌描写:运用外貌描写彰显周恩来独特而吸引人的气质。2.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周恩来的性格特点,将作者想象中的“狂热分子”与眼前“安详”“深思熟虑”的周恩来进行对比。第三章贺龙二三事内容概述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之前,他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等人进行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这激起了贺龙的愤怒,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

17、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考点盘点人物事迹贺龙: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年轻时因英勇而闻名湖南,南昌起义后加入共产党转至汕头逃到香港偷回上海乔装回湖南。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收编哥老会兄弟进红军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1935年率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苏区长征至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续表)考点盘点人物形象贺龙:外表强壮有力,喜欢马,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忠于党,仇恨富人,公正无私。艺术特色1.侧面描写:作者先从红军指挥员李长林嘴里认识贺

18、龙,从侧面表现了贺龙的威望和军事能力。2.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取“贺龙年少时听到枪声却面不改色”的事例,表现贺龙非凡的胆略才智;选取他对待传教士的态度,表现他守纪律,识大体,谦虚博爱。第四章红军旅伴内容概述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如17岁的福建“老狗”、16岁的江西“老表”、四川的农村少年、19岁的湖南“铁老虎”、24岁来自江西的班长这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红军队伍,尽管他们都遭遇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团结一致、遵守纪律。就是这样的一批红军战士陪伴着“洋鬼子”斯诺进入保安。考点盘点艺术特色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保证叙事的可

19、靠性。斯诺细致地描写了他所看到的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是真正的无产者。第三篇在保安第一章苏维埃掌权人物内容概述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注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分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外貌特点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

20、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性格特点平和近人,幽默风趣,生活简朴,生活习惯较为随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喜爱研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观点。作者通过记录毛泽东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来真实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章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内容概述毛泽东在与斯诺探讨共产党基本政策时指出,只有对外实行反帝政策、对内实行土地革命,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才能实现。毛泽东还回答了斯诺关于“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的问题。对此,毛泽东表示,对于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进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

21、国家的援助。考点盘点内容要点共产党革命的两个基本目标:反帝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主权。反封建反军阀对地主军阀实行民主革命,推翻地主豪绅在中国的统治。第三章论抗日战争内容概述1936年7月16日晚,斯诺与毛泽东围绕抗日战争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谈。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能够保证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世界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谈及苏联政府是否会帮助中国时,毛泽东很明确地说:“苏联会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争取独立。”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他认为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是最重要的。自

22、信乐观的抗日战争精神。他认为只要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睿智的政治预见性。他认为抗日是全世界的大事,苏联等其他国家不会坐视不管,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艺术特色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保证叙事的可靠性。斯诺如实地记录了他和毛泽东的谈话,真实地向读者介绍了毛泽东这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第四章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内容概述斯诺参观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是一个28岁的指导员,据说他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红军大学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27岁,平均每人有8年的作战经验,受过3次伤。红军大学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

23、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元银洋,而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200万元。斯诺被邀请发表题为英美对华政策的演讲,学员提出了许多让斯诺难以回答的问题。随后,斯诺又参观了各个教室,了解了红军大学的招生情况。考点盘点艺术特色尽力捕捉对象特点,运用细节描写、对话等灵活的表现方式对人物进行描写。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精神。第五章红军剧社内容概述斯诺还去观看了一场红军剧社的演出。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毛泽东、洛甫、林彪、林祖

24、涵(林伯渠)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节目长达3小时,节目形式包括短剧、舞蹈、歌唱、哑剧等,表达的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这些表演虽然不精致,道具简单,但是题材鲜活,演出生机勃勃、风趣幽默。斯诺在第二天访问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了解了红军剧社的创办及发展情况。斯诺认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更巧妙的宣传武器了。考点盘点艺术特色材料组织、剪裁巧妙。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两场演出的情景,选材巧妙,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既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又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四篇一

25、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一章童年内容概述斯诺向毛泽东提交了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言,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8岁在本地小学堂读书,接受旧式的教育。13岁后,毛泽东离开了学堂,在家里帮父亲干活。毛泽东喜欢阅读中国旧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毛泽东接触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后来,长沙暴动、哥老会起义等事件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间新式学堂,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方的新学科。考点盘点内容要点阅读对毛泽东的影响:喜

26、欢阅读关于造反的故事,表现出他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精神;阅读旧小说激发了毛泽东对农民的同情和思考;毛泽东非常喜欢读盛世危言,该书激起了毛泽东恢复学业的愿望,对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精神影响很大。人物形象1.毛泽东的父亲: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但是性情急躁,对毛泽东监管严格。2.毛泽东的母亲:虔诚信佛,心地善良,慷慨厚道,常常接济贫苦农民。3.少年毛泽东:从其成长经历中可见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性,善于斗争,能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取,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意识。第二章在长沙的日子内容概述毛泽东对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

27、运动,毛泽东和他的一个朋友在学堂剪去了辫子,并强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毛泽东报读了几所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同学,成立了新民学会。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从毛泽东剪辫子、参军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正逐渐形成领袖气质。第三章革命的前奏内容概述19

28、18年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借钱去北京,住在三眼井。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组织了“改造湖南联盟”,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惕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利,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实现。1920年冬,他首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考点盘点人物形象青年毛泽东:合理规划人生。“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坚持学习。“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

29、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热爱阅读。“我常常在报摊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体验看法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进步书籍,对毛泽东影响至深。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广泛阅读,汲取知识养分,使我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第四章国民革命时期内容概述毛泽东向斯诺介绍了他参加共产党筹备组以及开展党内工作的经历。在工作中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把农民运动组织起来的重要性,但遭到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的强烈反对,对他提交的意见不予讨论。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党内情况处于混乱状态,武汉的国共合作瓦解,陈独秀也垮台了。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30、大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出席了此次大会。2.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第五章苏维埃运动内容概述斯诺问毛泽东,对于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武汉联合政府的失败、南京独裁政权的胜利,谁应负最大责任。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动摇的机会主义”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而仅次于陈独秀,对失败应负重大责任的是俄国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毛泽东谈到苏维埃的开端,苏维埃是从革命废墟上兴起的,接着讲述了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历。1927年9月,毛泽东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被与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后来设法逃脱。毛泽东还讲述

31、了1927年至1930年共产党在路线纲领、军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毛泽东在革命期间从被捕到逃脱,可以看出他有临危不惧的胆识和坚持不懈的决心。体验看法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共产党没有因为失败而失去信念,反而在革命的废墟中兴起。第六章红军的成长内容概述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的影响,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红军胜利的原因:首

32、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苏维埃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主要斗争形式。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2.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第五篇长征第一章第五次“围剿”内容概述在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发动了大约90万的军队,而红军能够动员的只有18万的正规军及大约20万的游击队和赤卫队。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了

33、资源优势、技术装备、现代化作战武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持续一年的战役成了消耗战。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由于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红军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了。红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到底,打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续表)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长征的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2.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一是军事上要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二是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

34、分恶劣;三是党和军队内的错误与矛盾;四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第二章举国大迁移内容概述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过长江进入四川,把大量部队从湖北、安徽、江西撤出,匆匆西进,企图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了去长江的捷径,把歼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止红军渡江上面。1935年5月初,红军又挥师南下,进入云南,佯装进攻云南,但是红军主力已西移。于是蒋介石下令把所有渡船撤至北岸焚毁,然后开始包抄红军。但是有一天晚上,一营红军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来到可以摆渡的地方皎平渡,悄悄地解除了驻军的武装。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进军,到达皎平渡,顺利渡江进入四川,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35、。蒋介石一怒之下飞到四川,希望在大渡河上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考点盘点人物形象红军战士:出奇制胜,富有智慧。例如:红军指战员佯装进攻云南,其实是掩护主力军转移。缴获国民党军服,假扮国民党军,得到一只渡船,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体验看法尽管国民党调兵遣将,一路追击,但共产党还是勇敢而巧妙地实现了主力转移,可见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领袖有着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红军战士有着惊人的毅力。第三章大渡河英雄内容概述渡过大渡河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红军从金沙江转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赢得四川彝族同胞的信任后,红军先锋师到达了大渡河南岸,奇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由于河流越来越湍急,致使人员运输耗时较长

36、。这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做出了一个决议,让红军战士占领泸定桥。泸定桥,是一条铁索桥,当红军到达时,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撬走了,而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敌军据守的阵地。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占领铁索桥,30个红军战士背上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铁索桥,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向前进。这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了桥板,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的强有力进攻下纷纷逃窜,一两个小时之内,红军全军渡过了大渡河。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红军夺取泸定桥的困难:自然环境恶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铁索桥上有一半的木板

37、被撬走,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敌人十分凶顽,敌军的机枪阵和狙击手的射击随时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安全。人物形象红军战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例如,飞夺泸定桥时,前有枪林弹雨,下有滔滔江水,只靠16条铁索,红军竟然突破了敌军火力,占领了泸定桥。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体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体现了他们不怕任何困难、敢于牺牲、坚决执行命令、协同作战的精神。艺术特色纪实作品的文学性:斯诺用了小说的笔法,将红军长征描述得曲折紧张,波澜起伏,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通过这些场面描写和细节刻画,突出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形象。第四章过大草地内容概述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爬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

38、的大草地后,红军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当地居民对汉人(“白”汉)的仇恨,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中。但红军经受住了考验,到达了甘肃边境。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性撤退,而非溃败。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在斯诺看来,这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考点盘点内容要点长征的意义: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依然一如往昔。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

39、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2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红军向人民群众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人民群众因此了解了红军,甚至加入了红军,成为红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人物形象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红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奇迹般地走过这片茫茫大草地。体验看法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长征精神,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的精神。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集体主

40、义精神,坚定报国之志。第六篇红星在西北第一章陕西苏区:开创时期内容概述斯诺重点介绍了刘志丹这个传奇式的人物事迹。刘志丹于1931年举起一面红旗,在保安着手组织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攻占了保安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刘志丹在1936年3月领导突击队袭击敌军工事时受了重伤,不幸牺牲。他葬在瓦窑堡,苏区把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来纪念他。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刘志丹:劫富济贫,具有反抗精神。他领导农民起义,反对地主。“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严格遵守党纪。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张敬佛无理地要求刘志丹辞去一切职务的时候,刘志丹没有反诘他,而是接受了党的安排。

41、由此可见,刘志丹是一个严格遵守党纪的红军将领。第二章死亡和捐税内容概述斯诺在1929年访问了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亲眼看见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情形。而在城市里,赈灾委员会收集的粮食却因为怕被国民党和军阀扣留而无法抵达灾区。斯诺还引用了著名卫生专家斯坦普尔博士的研究数据报告,指出许多的土地被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受到名目繁多、惊人繁重的捐税。由此,斯诺认为中国爆发人民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考点盘点艺术特色1.细致的描写:本章节中,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西北大灾荒中难民们悲惨的处境,文笔细腻,感

42、染力强。2.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融合:作者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造成3年西北大灾荒的根源,抒发了对地主豪绅无视百姓生死、趁机囤积粮食发财的行为的愤怒。3.引用实际资料数据:作者大量引用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陕西的状况,增加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体验看法在饥饿与压迫面前,穷苦阶级的人们不仅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甚至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尊严。正是借助作者形象的描述,读者才能够在脑海中重现在旧时中国发生过的种种灾难与压迫。这也与作者在苏区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章苏维埃社会内容概述斯诺介绍了西北苏维埃的种种政策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

43、杂税、消灭特权阶级,这也是农民拥护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基础。因为红军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对农民强加压迫和剥削,所以,农民对于共产主义都非常欢迎。斯诺认为,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也为将来集体化做了初步的教育工作。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红军在陕北苏区得到发展的原因:西北地区正持续三年饥荒,死亡和高税收的阴影笼罩整个地区,严重贫富不均,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迫切希望有人带领他们走出饥荒,走向光明和自由。苏维埃政权的出现,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问题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这让红军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建立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西北苏区,各种机构不断完善。第四章货币解剖内

44、容概述斯诺介绍了苏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及财政情况。据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介绍,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剥削阶级的税收以及人民的自愿捐献。苏区政府还发明了一种能防止舞弊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林祖涵:生活简朴,无私奉献,忠诚爱党。从担任国民党的司库到担任共产党的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放弃名誉地位,把自己的命运同年轻的共产党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他的无私奉献和忠诚爱党。他一个月工资只有5元,戴着一副断掉一条腿架的眼镜,由此可见他的生活简朴。第五章人生五十始!内容概述斯诺采访了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徐特立,了解苏区的教育情况。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的老师,之前参加过国民党,50岁时受邀欣然加入共产党

45、。苏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文盲多且思想愚昧,物质资源非常匮乏。苏区的教育主要侧重军事教育,是革命化的教学。考点盘点内容要点教育政策:解放思想,消除愚昧无知,培训教师,组建学校实施大众化的教育,建立专业的学校,编著字典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徐特立:富有革命理想,赤忱爱党。一个共产党员邀请他入党,他想到自己对建设新世界仍有用处,不禁哭了。体验看法徐特立50岁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在面对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扫盲,提高苏区人民的素质。徐特立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一章同红色农民谈话内容概述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陪同斯诺前往甘肃边境和前

46、线。在周家村借宿时,斯诺和当地一些农民谈话。从谈话中,村民谈到了红军到来前后的情况对比,发自内心地认同红军和共产党,而且抗战的理论也深入人心。(续表)考点盘点艺术特色侧面描写:斯诺通过与红色苏区的农民谈话,在红军与白军的对比描述中,从侧面表现了红军是一支尊重百姓、纪律严明的队伍,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乐于帮忙、关爱百姓,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给予农民土地。所以,农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第二章苏区工业内容概述斯诺访问了陕西苏区的一个工业中心吴起镇。对于能在西北看到机器运转,他感到十分惊讶。在斯诺访问期间,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所有这些工厂都按计划生产足够的商品供红色陕西和甘肃的400家合作社销售。

47、这个工业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红色中国“在经济上自足”。苏区国营企业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宁夏盐池的制盐工业以及陕北的油井。而吴起镇则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第三章“他们唱得太多了”内容概述斯诺在吴起镇待了3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环境,观看他们的演出,出席他们的政治集会,阅读他们的墙报、识字课本,同他们谈话,还打了一场篮球比赛。斯诺发现,对于吴起镇的工人们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电气工程师朱作其为了实践祖父“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的遗言,放弃了在上海电力公司的高薪工作,到陕西的这些荒山里来,贡献他的力量。吴起镇这个工业中心充满了年轻气氛。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朱作其:电力专家,精通英语、德语,业务素质过硬;是一个很有才能、严肃认真、无私奉献、忠于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