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2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 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秦统一中国第三单元第 9 课2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三单元第 10 课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三单元第 11 课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三单元第 12 课5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第 13 课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三单元第 14 课7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三单元第 15 课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秦汉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2、 年版)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要求有所区别。1.内容要求将两个不同版本的课标具体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内容见表 1。表 1“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011 版和 2022 版课标具体要求 比较分析版本2011 版2022 版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1.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3内容要求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
3、4.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 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3.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6.知道司马迁和 史记,知道造纸术 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 景和华佗的故事。4.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 史记、蔡伦与造纸 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 故事等。比较分析1.两个版本的课标都对秦朝统一的相关历史、
4、秦末农民大起义、汉 武帝巩固统一、“文景之治”、东汉的灭亡、“丝绸之路”、宗教文化的了解的 做了相应的知识性的要求。1.相比较 2021 年版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通过学习过程了 解知识的过程,相对的更加凸显了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2.新课程标准更强调“统一多民族建立和巩固”这个大单元概念,这个不仅 是本单元的核心而且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核心。3.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大观念”大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历史 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相对于 2011 版,2022 版本“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进行“跨学 科主题学习”最终“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2022
5、 年的课程标准更重视 学生通过能力获得知识,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这些在作业设计中 都要有所侧重。2.学业要求(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 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 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 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
6、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 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 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4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教学提示(1)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中国古代纪
7、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2)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3)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认识中华 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4)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 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5)搜集与所学历史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板报、
8、电子信息报、历史图集等 方式进行交流。(6)查阅相关材料,开展绘制历史人物画像、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历史文创作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的展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比。(7)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的脚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成熟后在班级或校内演出。(8)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华文明 5000 多年历史的起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
9、表现”等。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1.知识框架(思维导图为原创,PNG 格式,可拉大放大查看,不影响效果)52.时空观念(流程图为原创,PNG 格式)3.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进入秦汉,中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 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仅是这个单元的核心还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核心。秦汉时期,从公元前 221公元前 220 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是秦始皇确定的制度和许多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 响。秦朝统治“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秦亡之后,经济楚汉
10、之争,刘邦建立 汉朝。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西汉摆脱了经济凋敝的困 境。汉武帝“威强睿德”“平一天下”,使西汉出现强盛的大一统局面。刘秀建立,东汉也曾有过“光武中兴”,但是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王朝走向。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方与亚欧非古代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形成。两汉加强管理,保证了这 条文明通道的畅通。秦汉时期的文化辉煌大气,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创新,许多成 就具有里程碑的。汉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 外交往等方面都有很多建树。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大单元的概念,理解大一统的含
11、义,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三)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学生之前只是 碎片化的接受过一些历史小知识,对于系统性的学习一门学科还是没有经过的。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参差不齐,来源于不同区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 背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这门课,作为老师首 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良好的兴趣是孩子们学好历史的良好开端。对于 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的学生,需要老师采取方 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首先教师有责任帮 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
12、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 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 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取得 一个良好的成绩。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本史实,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6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知道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唯物史观、时空 观念、家国情怀)4.知道西汉的建立基本概况。了解“文景之
13、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能够合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 怀)5.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能够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6.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 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7.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能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022 年新课标提出“大单元”“大概念”“大核心”,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大核心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4、,基于大单元观念,我选择了本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核心。在“双减”的大环境之下,基于大单元观念,在大单元教学 教学目标指导下,合理设计作业,分层次设计作业,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切实减 轻学生学习负担,达到“双减”的目的。我们对学生和作业都做了分层处理,学 生的分层基于阶段性训练进行重新调整,进而达到减数量,加质量;减枯燥器械 作业加趣味兴趣作业;减繁重无用作业,加有效素质作业,同时依托学校“和美 文化”多角度创设性开创作业,真正达到“双减”目的。我们将历史作业分成以下几个层级。(一)分层设计作业1.基础过关作业历史学科基础作业以课时为单位,注重解决历史知识点的识记内容,梳理历史的主干知识和必备知识,
15、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由单个课时联系达到整个单元的作业目标。2.能力提升作业能力提升作业与前面的基础过关作业紧密相关,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能力的提升。此项作业需要学生具有上一个基础作业的基础,在基础作业上加以拔高。涉及到学科间的跨度以及融合。3.探究拓展作业历史学科探究拓展作业一般以课前、课中和课后相结合的方式布置,注重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思维的探究性。教材中的部分“知识导言”和“知识拓展”可纳入其中,依托课本教材又高于教材内容。探究作业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方式多样,表现形式涉及各个学科的融合,各种技能的展示,是一个综合素 质的考察。在设计探究拓展作业的时候我们教师还需要根据班级学
16、生设计的作业 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浮于表面,没有实践的案例,是不可取的。(二)统筹作业时间基于“双减”目标以及“作业五项管理”合理设计作业时间。教师一部分作业属于课堂随堂作业,在教学课堂上解决一部分内容,课下书面作业少布置,根 据课时安排,一周两次,一次时间 1015 分钟。合理布置课前综合预习作业,7拔高提升课后探究作业。(三)作业批改与反馈1.作业批改作业批改以教师全批为主,适当的题目适当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面批。对学生作业做严格要求,严格把握字迹,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独立按时完成。2.作业反馈及时反馈当日的作业,并给与及时正面的评价。在单元末对学生优秀作业进行点评。3.特色作业展示探究
17、扩展作业以班级全部展示形式向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同时利用学校公众号做一期特色作业的推送以向家长汇报素质特色作业的成果,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作业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基础过关题,难度适合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同时设计的内容涵盖的知识点为全体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二三维度的能力提升作业和探究扩展作业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有能力的学生选择性的完成。对于有难度的学生来说,作业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即可。这不 仅切合学生的实际,也符合目前的“双减”政策。单元质量检测作业是对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难度设计梯度为 7:2:1,以 重基础为主,又有一定比列的难度提升作业,还有少部分的数字扩展作业。既兼 顾班级大多
18、数学生,又有拔高提升内容,达到立德树人目的。跨学科融合作业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单元作业目标统一指导之下,设计多学科融合作业,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可以涉及到多个学科融合,比如和 美术学科融合,绘制各种图画作业;和地理学科融合绘制不同时期中国地理位置 的变化;比如跟语文学科融合,进行历史人物的档案整理;比如和信息技术融合,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对抗作业;再比如跟综合实践技术学科融合,排演历史小短剧,进行班级公演。最后,单元总结性思维导图作业作为学科的总结融合。基础性作业和能力提升作业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本人。评价标准就是以科任老师的参考答案为依据,再结合学生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19、按照难度梯度 7:2:1 的难度标准,达到 60%即为合格。75%以上即 为良好,85%以上即为优秀。扩展性探究的跨学科的融合作业采取的是班级展演的形式,也就是说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每一个探究作业的具体评价标准为依据,以美感、科学性、学科素养性、学科融合性、实践可操作性等多个维度综合判断。第 9 课 秦的统一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基础过关作业)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据此判断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渴望统一C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D秦国积极策划,策略得当81一般教师A依据题干信
20、息“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可知,这句话揭示了天下“统于秦”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的根 本原因是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渴望统一,A 项符合题意;而 BCD 三项均与题干信 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A。“秦的统一”是本单元的一个基础,本题考察的是“秦统一”的 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 措施的作用是()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1一般教师B依据题干的“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与秦朝的郡县制
21、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与秦朝的郡县制无关,故 A 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故 B 符合题意;开创考试选官制度的朝代是隋朝,故 C 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故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说法不是郡县制的作用。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中央集权制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题考察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上的措施郡县制。郡县制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二、材料解析题(能力提升作业)3.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
22、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维基百科(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商鞅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国家富强和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 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该人物有何功绩?材料三:丞相王绾说: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李斯说:不行,当初周 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利太
23、大,造成长期的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9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3)针对材料三中反映的不同建议,秦始皇选择了谁的建议采取了那种制度?材料四: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市场上的人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拿者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他只好叹口气 回了家。一次,原魏国人李四到街上去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一看不足三尺于是 回去找老板理论,可老板认为自己是按标准裁的布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秦 始皇那里。(4)针对材料四中反映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
24、、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的历史任务。凤凰网(5)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1 2较难教师(1)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2)秦始皇 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3)李斯郡县制(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5)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五十亩为一畦”可 知,商鞅变法统一了度量衡;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 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
25、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兼并六国奠定 了基础。(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始皇首创皇帝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丞相王绾说:.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选择了李斯的建议,废分封,立郡县。(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我国后 世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5)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 有利于民族融合。本题考察的是课时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1)考察
26、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2)考察学生历史解释和正确的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唯物史观。(3)考察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10涉及的知识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前后知识有其连贯性。(4)考察学生分析概括后得出结论,锻炼孩子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三、探究拓展作业(选做)探究扩展作业作为特色作业是基于“双减”开展历史课后服务课,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历史学科和各种学科的融合,达到学生教师双减负目的。第 9 课秦统一中国:思维导图给学生介绍思维导图这种结构化的知识梳理方式,让学生自己绘制各种不同形状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以期达到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111难教师、学生思维
27、导图能够体现本课的逻辑思维。能够体现秦朝统一 的原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按照 A+,B+,C+,D+4 个等级 进行评价。本题具有难度,教师需要提供思维导图画图的思维与方法,跟学 生解释思维导图所构造的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画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及时巩固 知识,锻炼学习复盘知识的能力又可展现学生的审美和逻辑能力。思维导图的绘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能力,提高学生 学习历史 的兴趣。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强化学生对本课历史事件的认识,掌 握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多项能力,实现夸学科的有机结 合,渗透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等素养培养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 能力
28、。1.基础巩固题:(选择题两题)答对题数(个)等级2A1B0D2.能力提升题:(材料解析题 5 小题)答对题数(个)等级125A+4B+3C+0-2D+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基础过关作业)1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秦朝的徭役繁重秦朝的赋税很重 秦朝统一度量衡秦朝的刑法残酷A.BCD2 3简单教师B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朝 的徭役繁重、秦朝的赋税很重和秦朝的刑法残酷都是秦的暴政的表现。秦朝统一 度量衡和秦末农民起义无
29、关。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本题考察的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考察的是历史解释学科素养,需要学生明确“陈胜吴广起义”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207 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砸掉 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 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里的“主将”是()A陈胜B吴广C项羽D刘邦3简单教师C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207 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 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开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 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
30、烧毁,以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 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这次战役被称为巨鹿之战。故 C 符合题意;公 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在材料中 未涉及,故 AB 不符合题意;刘邦未参与巨鹿之战,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本题考察的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刘邦和项羽,考察的是历史基本知识,消灭秦军主力的是项羽,秦朝投降的人物是刘邦,这是学生易 错易混的知识点。3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13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说他“当之无愧”是因为
31、()确立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统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 BC D1较难教师A根据材料“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 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上”能说明始皇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项措 施,开创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符合题意;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符合题意;统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所述可知 A 符合。本题考察的是
32、秦始皇当之无愧的称号,考察的是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考察的知识点是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二、材料解析题(能力提升作业)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识图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 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项目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经济统一 A,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字体称为 B(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
33、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 2 3难易结合教师14(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2)A、货币;B、小篆(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5)启示: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1)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30 年,秦 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因此李白所 述的历史事件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2)结合所学可知,秦朝
34、在经济上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 一文字,字体称为小篆。(3)根据材料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所述反映的是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根据材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 失期。失期,法皆斩”,可见,秦朝法律残暴或严苛。(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秦始皇的统治具体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 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升华的启示。第(1)题考察的学科素养是“史料实证”。(2)考察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3)考察的是“史料实证”。(4)(5)考察 的学科素养是家国情怀。三、探究拓展作业(选做)第 10 课秦
35、末农民大起义:讲述“篝火狐鸣”等历史故事,创作思维导图 和语文学科的融合性作业,不同的学生通过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历史 故事中感知历史学科和文学的差异性。152 3难教师、学生思维导图能够体现本课的逻辑思维。能够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第一次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的相关历史知识。按照 A+,B+,C+,D+4 个 等级进行评价。本题具有难度,教师需要提供思维导图画图的思维与方法,跟学 生解释思维导图所构造的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画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及时巩固 知识,锻炼学习复盘知识的能力又可展现学生的审美和逻辑能力。思维导图的绘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能力,提高学生 学习历史 的兴趣。通过思
36、维导图的绘制,强化学生对本课历史事件的认识,掌 握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提升 学生历史学习的多项能力,实现夸学科的有机结 合,渗透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等素养培养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 能力.1.基础巩固题:(选择题 3 题)答对题数(个)等级3A2B1C0D162.能力提升题:(材料解析题 5 小题)答对题数(个)等级5A+4B+3C+0-2D+一、单项选择题(基础过关作业)1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 民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推行的政策是()A中央集权B以德化民C提倡节俭D以农为本4简单教师D依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
37、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 本,故 D 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A 不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和提 倡节俭,与材料无关,故 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本题考察的是“历史解释”这个学科素养。2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材料中的情况,汉初 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中央集权B兴建水利工程C实行休养生息D发动对外战争4简单教师C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可知,
38、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而黄老之学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当时进行休养生息的需要,故 C 符合 题意;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形势 发展的要求,而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家学说也经过一段时间 的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故 A 不符合题意;兴建 水利工程属于具体的措施之一,说法片面,故 B 不符合题意;发动对外战争,与 史实不符,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本题考察的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17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当时
39、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注重科举选才注意减轻刑罚完善三省六部制B.C.D4较难教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都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刑罚,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故 C 正确;西汉和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只有唐朝时期完善 科举制度,故错误,排除 ABD 项。故选 C。本题考察的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二、材料解析题(能力提升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造成这种状
40、况的原 因是什么?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 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 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 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4较难教师(1)境况
41、: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2)休养生息政策。(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1)第一问境况,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连年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社会生产遭到 了严重的破坏。(2)根据材料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的治18国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3)根据材料三“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
42、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 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因此,治世局面历史上称 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4)根据材料二“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和材料三“注重 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可知,经济 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材料解析题考察的是综合素养能力。材料一注重考察学生
43、“史料实证”,合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二重点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 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材料三考察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能留,重点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情感态度观这个层面。三、探究拓展作业(选做)根据新课程标准:“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 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特设计此项扩展作业。和地理学科进行融合,对比不同时期两汉的差异,引导学生识记历史地图,比较历史地图,学会在历史地图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学会在图片化的形式中找到自己需要掌握的。作业完成后并在班级进行展演,进行学生综合评价。1920214 6难教师
44、、学生思维导图能够体现本课的逻辑思维。能够体现西汉与东汉地理位置和疆域的不同按照 A+,B+,C+,D+4 个等级进行评价。本题具有难度,教师需要提供思维导图画图的思维与方法,跟学 生解释思维导图所构造的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画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及时巩固 知识,锻炼学习复盘知识的能力又可展现学生的审美和逻辑能力。思维导图的绘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能力,提高学生 学习历史 的兴趣。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强化学生对本课历史事件的认识,掌 握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提升 学生历史学习的多项能力,实现夸学科的有机结 合,渗透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等素养培养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 能力.1.基础巩固题
45、:(选择题 3 题)答对题数(个)等级3A2B1C0D2.能力提升题:(材料解析题 4 小题)答对题数(个)等级4A+3B+2C+0-1D+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基础过关作业)1 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 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铸造货币B建立刺史制度C发兵北击匈奴D颁布“推恩令”4较难教师D22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推恩令”。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 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 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
46、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 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选项 D 符合题意;“统一铸造货币”是汉武帝在经 济上的大一统措施,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百官,故选 项B 不符合题意;发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 为D。“汉武帝大一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本题考察的是“推恩令颁布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2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对这两 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C.汉武帝首创殿试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4简单教师B本
47、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在思想上的举措“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既爱情昂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所以答案选 B。本题考察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思想层面,培养学生分 析史料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3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D命张骞通西域4简单教师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举措“盐铁官营专卖”。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
48、样增强了中央的 经济实力,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 C 符合题意;颁布推恩23令是为了解决封国问题,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命张骞通西域是为了打击匈奴,故AB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C。本题考察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军事层面,培养学生分 析史料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上 3 道题分别从政治层面、思想层面、军事层面解释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措施,综合考察的是学生历史解释学科素养。二、材料解析题(能力提升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
49、境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 因是什么?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 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 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 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4教
50、难教师(1)境况: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2)休养生息政策。(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1)第一问境况,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连年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社会生产遭到 了严重的破坏。(2)根据材料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3)根据材料三“西汉文帝、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