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文景之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秦汉时期: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的巩固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9秦统一中国第三单元第9 课10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三单元第 10 课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三单元第 11 课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三单元第 12 课13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第 13 课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三单元第 14 课15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第三单元第 1
2、5 课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标题是“秦汉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影响;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3、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4、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6、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7、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 迁和史
3、记;知道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本单元通过对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动荡,以及秦汉时期 的科技文化发展等事件及相关人物的介绍,讲述了中国古代由分裂割据实现统 一和巩固的历史。学生需要知道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掌握秦统一 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丝绸之路和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并理解其对 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教学 中播放与教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图片等,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1一秦始皇六国矛盾 激化秦的暴政灭 亡汉 武帝 巩固 统治 的措施楚
4、汉之争文景之治西 汉灭 亡两汉科技 和文化激化 矛盾后期东 汉加速东汉灭亡本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 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 纽带作用,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 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 代。对后世及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第 9 课 讲述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
5、他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第 10 课讲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灭六国后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制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秦的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 战争推翻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为“西汉” 。第 11 课讲述西汉建立和“文景 之治” ,西汉建立后,在刘邦、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下,使得社会 稳定,人民负担减轻,社
6、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文 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 造了条件。第 12 课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 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第 13 课讲述东汉的兴亡,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 会经济的发展。到光武帝统治的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显赫一时。然而,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 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图穷
7、日暮。第 14 课讲述沟通中 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到西域的陆上 丝绸之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统开创大一统局面设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措施建立秦朝秦末农民起义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新灭 亡外 戚 宦 官 专2.教学内容分析2由此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 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 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第 15 课讲述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带来了科学
8、技术、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 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人 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大一统概念:国家在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了解秦兼并六国和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 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伟大的创新精神,感悟中国人的奋斗精神,继而继承和弘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但是一
9、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 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传授更 多的知识,也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情景材料, 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叙述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等史事的基本过程,并分析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准确说出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灭亡。 3.叙述西汉的建立及汉初采取的治国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概念和形成的 原因,说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影响。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5.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丝绸之路在
10、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6.讲述司马迁的故事和史记的内容、地位;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 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过程和影 响。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在 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 解、 落实到 7 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 7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 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 每课时作业在 10 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 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 30
11、 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 测作业。五、课时作业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3最高统治地方政府郡郡皇帝县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向大统一国家发展C兼并成争连的不断 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 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 使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所以 B 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从分 裂到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所以 A 不符合题意;兼并战争不断只 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从分裂到
12、统一,所以C 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反映的 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没有涉及统一国家不断巩固,所以 D 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统一是历史发的必然趋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 多角度考察学生对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 心素养。 2.下图是我国某封建朝代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首先创立这种制度的朝代 是 ( )中央政府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下有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此为“三公”,地方有“郡县”,据此可知此制度为秦朝首创,秦始皇统一后, 在实行皇帝制度,中央实
13、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因此 本题选择 C 项,排除 ABD 三项。【设计意图】 秦统一中国的又一个重点是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取秦朝的政 治建设示意图,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培养 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4ABCD3. 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 质是 ( )A. 皇权专制 B. 任免官吏 C. 思想控制 D. 言即法律【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 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
14、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 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所以答案选 A。【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一方面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秦朝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4“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 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5【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A 是小篆,符合题意, BC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
15、【设计意图】统一文字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本题通过对秦朝统一 后使用的全国统一文字小篆的识别,进一步认识到文字统一的作用,同时也让 学生回顾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二、非选择题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 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汉许慎说文解字请回答: 为了解决材料中的社会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 2 点)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作业分析】依据材料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
16、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 异声,文字异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材料中的社会问题,秦 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设计意图】本题选取一段有关秦朝巩固统治措施的简短材料,考查学生的阅 读分析能力,通过对本课基础知识的识记,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6.选做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 (裂) ,掀翻一个世界。 (明) 李贽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 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
17、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翦伯赞秦汉史十五讲阅读以上材料,围绕“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观点: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论述: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随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 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为小篆,推动文化发 展。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促进商品流通,推动封建经济 的发展。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交通发展
18、,秦始皇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模式。所以说, 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评价要素: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史论结合,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 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围绕“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这一观点, 根据所学,可以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统一措施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对史料的解读存 在很大的缺陷,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内容 相结合,与此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老师的指导提升 学生的写
19、作能力。第 10 课 期末农民大起义作业时间:10 分钟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 300 万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这会造成 ( )A社会生产急剧下降 B中央集权体制动摇C秦朝刑罚更加严酷 D农民赋税数量上涨【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秦朝时全国人口大约两千万,但每年需要 服兵投和徭役的人不少于 300 万,而且都是把成年的男女捉去服役,这就会使 可用劳动力减少,导致社会生产急剧下降,故 A 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 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 格服从中央政
20、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 的动摇,排除 B 项;题干信息体现了兵投和徭役的沉重,并没有体现到刑罚严 酷,排除 C 项;可以参与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反而会导致赋税数量减少,故 D 项说法错误;故选 A。【设计意图】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学生通过对本题秦 末人口的变化,认识秦朝的暴政。2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6A.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思想的禁锢导致大泽乡起义 C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图片 1 是刑具,图片 2 是陈胜
21、吴广起义, 这说明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故 C 符合题意;材料是在说明刑罚和陈 胜吴广起义的关系,故 AB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C。【设计意图】图片是历史考查的形式之一,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识别,找出两者 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由面 到点的思维方式。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时间轴中“?”对应的内容可能是 ( )秦朝 西汉 东汉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前 221 年 公元前 207 年 9 年 25 年 220 年?A.战国七雄 B.楚汉之争 C.政权分立 D.短暂统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2、,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 邦展开了长达 4 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 因此时间轴中“?”对应的 内容可能是楚汉之争。故选 B。【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本题设计的主旨意在帮助 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4. 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 物评 价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 贽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 高实秕糠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
23、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7【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 现了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 D 正确。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 确,故 A 错误;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 B 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 的标准,故 C 错误。【设计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题的设计,多 角度考查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 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 误的一项是 ( )A.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 B.项羽势
24、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 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由于项羽势力强大,一味依赖武力,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 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设计意图】设计此题,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楚汉之争”相关知识的 识记,另一方面通过此题让学生认识到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群众的支 持是不可或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和辨析能力。6.
25、 (选做题)结合第 9 课和第 10 课两课学习内容,整理相关的历史事件,制作一个时间坐标 轴。【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主题明确、时间段间隔尺寸合理、史实和时间准确,并说明 设计的思路,形式不限。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 行评价。【作业分析】制作时间坐标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 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本题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 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故而将此题设置为选 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历史时间坐标轴,更加直观的感受秦朝的历史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
26、时空观念”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获取历史知识 的来源。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作业时间:10 分钟单项选择题1.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C.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评价实施主体】教师8【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据所学知,率兵包围咸阳,在垓下大败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建 立了西汉都是刘邦的功绩。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是在 文帝和景帝时,与刘邦无关。【设计意图】刘邦西汉的建立者,为西汉的崛起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通过本题 的设计,考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
27、识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认识。 2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 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 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 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 )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为了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A. B. C. D.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根据材料中叙述的内容联系所学可知汉朝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农 业生产实施和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实行一系列有利发展的措施,不符合当 时是的史实;是这些措施产生的
28、作用,不是原因,故选 C。【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使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汉 初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的原因,学生要想正确回答本题,不仅要掌握汉初社会 状况,还要对本题材料进行仔细分析。因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 升学生的“史料实证 ”素养。3西汉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C“文景之治” D“开皇之治”【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试题分析:西汉初建立时,经济凋敝,汉初的统治者休养生息, 恢复经济。到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开始
29、逐渐恢复,出 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故选 C 项。【设计意图】本题设计,在于考查学生对题目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如西汉、社 会安定、百姓富裕、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A.主张以农为本 B.让士兵还乡务农C.平定“七国之乱” D.定田租为三十税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士兵还乡务农是汉高祖的措施,不是汉文 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政策,ACD 符合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政策,所以答 案选 B。【设计意图】文帝、景帝的统治措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30、通过本题设计,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认知。5、西汉建立后,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9“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道家学派的主张是“道法自然”,认为大自然是 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汉初统治者吸取 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这种“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道家 学说,B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B。【设计意图】“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实施的重要措施,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题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
31、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休养生 息”,学生要正确回答本题,还要知道“清静无为”是哪家提出的思想。因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 (选做题)历史比较 :结合教材 55-56 页汉高祖、文帝景帝的统治设计表格。【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有名称、具体措施、结果、共同点、启示。结构完整,史论 结合,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设计历史表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做到对所学 历史知识的提取、归纳、总结、分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 求也较高,所以将此题设为选做题,供有能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
32、图】通过设计表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拓展学 生的思维和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对历史影响力带来的认识。第 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作业时间:10 分钟单项选择题1.汉武帝即位初期, 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 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 汉武帝决定 招贤纳士, 加强皇权。那么, 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A. “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D. “窃钩行珠, 窃国者为诸侯”【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 匈奴的不断
33、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持“天 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因为这样汉武帝 就可以以天命的名义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通过战争解决匈奴 问题,从而,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故 A 正确。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加强皇权”不符,故排除 B。C.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体现老子的观点,祸与福互相依存,可 以互相转化。此学说在当时不可能解决内外交困,故排除 C。D.“窃钩行珠,, 窃国者为诸侯”体现了庄子的观点,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 侯,说明了统治阶级的虚伪,与题干信
34、息无关,故排除 D。故选 A。【设计意图】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10实行盐铁国有专卖的设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措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多维 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2“欲天下之治安 (安定) ,莫若众 (多) 建诸侯而少其力 (使其弱小) 。力 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 (无) 邪 (反叛) 心。 ”下列哪一帝王在其统治措施 中充分利用了上述思想 ( )A. 周平王 B. 周武王 C. 秦始皇 D. 汉武帝 【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题干理解这位帝王的思想将一个大的诸侯国再次分封,使得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然后再找各种借口进行削爵、夺
35、地甚至除国。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是西汉时期推行的推恩令,与之相关的帝王是汉武 帝,故 D 项正确。【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学 生对材料的阅读,准确获取相关的信息 (如材料反映的时代、意图等) 以此判 断出正确的选项。帮助学生对史料分析题解题技巧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历史“时 空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3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的争论正确的是 ( )A. 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捷径 B. 是打击诸子百家的需要C. 是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D. 是统一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
36、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C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的理解,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提 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4.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收回铸币权经济:加强中央控制均输、平准、平抑物价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汉武帝为巩固大
37、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 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 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 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 D 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 除 ABC。故选 D。【设计意图】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题时,思维要清11晰,注意细节。需分清“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是属 于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方面措施,作用是为了巩固经济上的大一统,同时,也改 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需仔细甄别,确定正
38、确答案。5 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 )人 物措 施秦始皇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北击 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B有利于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措施有 利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汉武帝采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措施有利于大一 统格局的巩固。故 A 符合题意;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建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形
39、式,排除 B 项;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思想建议,促使儒家正统思想地位 确立,排除 C 项;D 中彻底消除说法绝对,排除。故选 A。【设计意图】历史表格是近年来中考的题型之一,通过此种类型习题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本题主要是通过对“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治措施 实施后,带来了怎样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思 维拓展能力。6. (选做题)观看中国通史第二十二集汉武帝,根据电影情节结合史实,写一篇观后感。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 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
40、分析】写观后感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 识。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观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 较高,故而将本题设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的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培养学生的 历史唯物史观,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帮助学 生区分“意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第 13 课 东汉的统治作业时间:10 分钟单项选择题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
41、“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的刘秀谥号汉光武帝,他统治时期,政 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故选 B;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12排除 A;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唐代,排除 CD。【设计意图】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的“历 史解释”素养,认识光武中兴的含义。 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 新 ( )公元前 9 23 25 220202 年 年 年 年 年A.秦 汉 B.西汉 东汉 C.汉 三国 D.三国 西晋【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评价标准
42、】B【作业分析】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 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因此时间 轴中“ ( ) ”对应的内容可能是西汉、东汉。故选 B。【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本题设计的主旨意在帮助 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 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 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 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评价实施主体
43、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时,为了使 政治清明,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设计意图】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可 以明确本题旨在考查的知识点是反腐败,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4.如图历史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是 ( )A诸侯强大成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材料漫画可得,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 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记后,一般有皇太后主持朝政,久 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 致了宦官专权,D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诸侯的势力,排除 A 项;材料体 现出权力争夺的局面,而不是社会稳定的局面,排除 B 项;材料不仅体现“太13后”,而且还有“宦官”争夺权力,排除 C 项。故选 D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