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1)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国度,文学是我们文明最主要的一个表现方面。学好中国古典文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它同时还是我们陶冶个人情操和志趣的重要手段,在不断的学习中,它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精神休养,使我们终身受益。本课程共分三段进行讲授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段课程主要讲授诗经、楚辞、汉赋、史记、陶渊明诗、两汉及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魏晋南北朝骈文和小说。二、唐宋元三代文学 本段课程唐代文学主要讲授唐诗的成就、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诗歌成就
2、,唐传奇和词的起源。宋代文学主要讲授宋词的成就,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成就。元代文学主要讲授元曲的成就,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作品和元代散曲。三、明清及近代文学 本段课程主要讲授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及明代的山歌。清代文学重点讲授清代戏曲长生殿、桃花扇,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近代文学以近代的戏曲和小说为主。第一节 文学史的概念与着眼点一、文学史概念的演变 从“文苑传”“文艺传”到“中国文学史”二、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1、文学背景的研究 2、创作主体的研究 3、作品的研究三、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学角度来看文学一、影响中国文学演进的两个因素 1、外部
3、因素 2、内部因素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 1、俗与雅的问题 2、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的问题 3、复古与创新的问题 4、文与道的关系 “三古七段双视角”的概念绪论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二、原始诗歌和音乐、舞蹈的紧密结合 一、文、史、哲不分家,没有独立的文学概念 二、先秦诗歌由宗教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抒情诗,再到言志抒情诗一、巫、觋与文学的关系(夏、商和西周初年)二、贵族与文学的关系(周王朝时期)三、“士”与文学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一、巫文化(夏商时期)二、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时期)三、百家争鸣和楚文化(战国时期)第一节 中国
4、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二、神话的产生三、中国神话的宝库山海经一、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2、始祖神话 3、洪水神话 4、战争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 6、人类和自然抗争的神话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的意识 3、反抗精神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二、具体形象的思维三、浓烈的感情体验一、神话历史化对神话造成的流失二、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例一、诗经的编定和“采诗”说 汉班固汉书的食货志记载:“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二、何谓“风”、“雅”、“颂”1、“风”指音乐曲调,“十
5、五国风”指来自十五个国家的风土歌谣2、“雅”分“大雅”、“小雅”,指来自朝廷的音乐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指宗庙祭祀的音乐三、赋诗言志 各国诸侯君臣在政治外交中“赋诗言志”的情况,对后来文学的寄托也有影响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祖诗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二、农事诗丰年、良耜、七月三、燕飨诗鹿鸣、相鼠四、怨刺诗硕鼠、伐檀五、战争和徭役诗采薇、东山、伯兮六、婚姻爱情诗关雎、静女、子衿一、何谓“赋”、“比”、“兴”二、句式和章法重章、叠句和叠字的运用 偶句押韵一、抒情言志的形式对后来的影响二、“风雅”精神对后来的影响三、比兴寄托表现手法对后来的影响
6、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散文的萌芽 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的卜兆旁,即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被视为国之重宝。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记述了商周时代的一些国家大事,如盘庚迁都以及周公的言论等。但文字艰深,不易读懂。春秋:经孔子编定的一本编年体史书,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体例。记事简略。如隐公元年所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司马迁史记谓春秋“礼义之大宗”。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如“杀”的意义“诛”、“杀
7、”、“弑”之别。一、书名释义 左传为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据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左丘民。记事时间起止基本与春秋一致。左传维护周礼,用礼的标准来规范评判人物。同时又一种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看得出是儒家精神的体现和发挥。同时也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二、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的丰富性 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叙事的突破主要有: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的运用。“倒叙”和“预叙”,“预叙”的运用如秦晋殽之战的蹇叔哭师。2、人物塑造的完整性 作为编年史的左传,人物的言行事迹大都分散记录在时间发生的各个年代,把不同阶段的人物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
8、的人物形象。如郑庄公、晋文公子产、晏婴等人的形象。3、语言的生动性 左传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言有尽而义无 穷。如宣公十二年冬天的晋楚之战所记楚王劳军:“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一、儒家崇礼重民的观念 周语上的邵公谏厉王弥谤。二、记言文字的形象和思维的缜密 周语说教的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的短小而语言隽永。吴语、越语的文字流畅,颇有气势。一、人物塑造的鲜明生动 对纵横家中的“士”的塑造,如秦策中的苏秦的刻画。燕策中的荆轲刺秦王。二、语言的多彩多姿 比喻的运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寓言故事的妙用:“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渐成熟1、论语 语
9、录体的特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2、老子 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说理方式。一、强烈的论辩色彩 梁惠王下逼使“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推理技巧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的比喻技巧二、气势浩然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语言的平实晓畅 孟子语言精炼含蓄,深入浅出,昭示着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一、庄子其书 全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共33篇。内篇为庄子本人作品二、庄子的文学成就1、庄子文章的“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三
10、言之中,“寓言十九”2、超常的想象力。逍遥游3、行文语言的行云流水三、庄子对后来的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 对李白、苏轼等人的影响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1、南北合流的文化背景 战国时楚国在今南方的长江、汉水流域。但楚国贵族集团源于中原,夏商时南迁,周初定居楚国地方。中原文化影响极大。一样的学习“五经”。2、独特的地域文化 楚国文化的“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下)。全国重上到下巫风强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 舞以乐诸神。”(王逸楚辞章句)3、战国时期的楚国的政治背景 战国中期楚国领地最大,“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但到晚期的楚怀王、襄王时候,楚国由盛到衰。丧师割地
11、,内部倾轧。屈原就是这个时候出现。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的高贵出身,屈原与怀王、顷襄王的关系。自投汨罗的悲剧意义。二、屈原的思想 屈原的思想表现于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中。对楚国的耿耿忠心,对怀王的深深眷恋。坚贞不屈的品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三、楚辞的含义 “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凋、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它渊源于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一、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以司马迁说为更准确,作于怀王疏远屈原时候。二、离骚主题 忠君与爱国。“亦余心之
12、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遗则”。君臣的“两美必合”。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三、香草美人之喻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啄谓余以善淫”。四、离骚的语言形式 和诗经相比,诗经语言形式整齐、划一而典重,屈原作品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吸收了大量楚地方言。“兮”字的运用。一、九歌 巫祭文化的体现。歌、乐、舞三者合一的表演性。对唱与合唱的应用,湘君、湘夫人。后代戏曲之萌芽。二、九章 强烈的抒情性、纪实性。三、天问 对天命、人事的一种深深探求。一、屈原的后继者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
13、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影响 高洁品行与高尚节操。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三、楚辞的先导作用 浪漫的精神气质、象征笔兴手法的运用。绪论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对诗经楚辞的解读。二、朝廷及诸侯王对文学之士的重视 汉武帝对文学之士的重视。汉武帝对司马相如等人。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对文学之士的重视。外戚对文学之士的重视。窦宪对班固等人。三、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作用 乐府在汉武帝时期的作用 东观对文人的汇聚作用 鸿都门学作为设立在洛阳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三、游宦之风对文
14、学的促进 西汉早期、东汉中后期,有部分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对文学的促进。古诗十九首有反映。汉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 汉代文人有一种蓬勃的进取精神贯穿两汉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遇”与“不遇”的矛盾。对命运和身世的感叹。四、文人的独立与依附 汉初枚乘、邹阳等人的自由。汉武帝等人对文学之士的招纳。西汉末年扬雄、班固、张衡对人格独立的追求。五、西汉的浪漫与东汉的现实 汉大赋的浪漫精神。东汉小赋的现实精神六、民间和文人的相互渗透
15、乐府的“采诗”、五言歌谣采集对五言诗的促进作用。一、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二、文学重视模拟以及经学的固守师法三、文学和经学的删繁就简一、文学样式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体裁。叙事散文,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叙事文章。诗歌,五言诗的产生与成熟,七言诗的出现二、汉代文学的分期 1、汉高祖到汉景帝,初创期。枚乘 2、汉武帝到汉宣帝,全盛期。司马相如、司马迁、乐府诗 3、汉元帝到东汉和帝,中兴期。扬雄、班固 4、东汉安帝到灵帝,转变期。张衡、赵壹、古诗十九首第一节 吕氏春秋一、吕氏春秋的成书经过 秦相吕不韦养士三千人,众门客写出各自见解成吕氏春秋,分八览、六论、十二纪,20余万言,备论天地古今
16、万物。因为出自众人之手,被视为“杂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各家学说都有。二、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虽为哲学著作,但吕氏春秋一样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不少篇目堪称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重己篇、贵公篇等,层次清晰、叙事明快。丰富多彩的寓言,共二百余则。著名的如“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一、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 秦推行文化专制,读书人噤若寒蝉。秦代唯一可称为作家的是李斯,名作就是谏逐客书。1、谏逐客书一文,以理服人,气度从容,如文章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然后举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为例,让人心服口服。然后从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等来说明问题,推理十分自然。2、谏逐客书一文,辞采华美、气势充
17、沛。“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见翠凤之旗,树灵鲀之鼓。此数宝者,秦不一生焉,而陛下悦之,何也?”“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二、李斯的其他文章 现存的秦石刻文七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这种四言韵文,文辞整齐简洁,琅琅上口。如泰山石刻文开头的“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结尾的“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一、贾谊其人其文 年少才大的贾谊,遭遇类似屈原。贾谊的吊屈原赋,显示其彷徨无奈。代表作过秦论三篇。上篇讲秦自孝公到始皇的强盛之因。中篇讲秦统一天下后政策的失误,“牧民之道,务在安之”
18、。下篇讲危难当头,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在于君臣离德,士民不附。“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二、贾谊的其它文章 疏牍文的名篇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显示贾谊极高的政治见解。头篇言农业的重要,后篇言自己对国家政治的担忧,“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显示自己深厚的感情。一、淮南子的成书与内容 汉代皇室贵族刘安招集门客编纂此书,二十一篇,十万余字,原书名为淮南鸿烈。一本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目的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淮南子一书瑰奇,语言流畅。览冥训一文引用诸多故事,如“武王伐纣、女娲补天”等。连类喻义,十分自然。二、汉代其他散文 董仲舒、刘向等人均
19、有好的文章流传,最好的当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一、贾谊的不幸遭遇及其作品 吊屈原赋、鵩鸟赋二、梁园文人 对汉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梁孝王刘武底下的梁园文人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就是其中的杰出文士。三、枚乘和他的七发 七发以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问而引发。文中吴客渲染了楚太子的奢侈享乐的生活,告诫他应该走出宫廷,铺叙了田猎、观涛对生活的益处,最后引导太子应该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致“天下要言妙道”,太子据几而起,霍然病已。四、七发所昭示的意义 七发词藻丰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
20、式确立。从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即“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一、司马相如的人生简历 年轻时好读书击剑,景帝时曾为武骑常侍,郁郁不得志。后游梁园,显示其才华。梁孝王卒后,相如归蜀,与卓文君结为夫妇。汉武帝接位后,偶读子虚赋,大为惊讶,招致宫廷。后又有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作品。二、司马相如及其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 这两篇作品非一时所作,前后相距十年,一作于梁园时候,一作于武帝朝。但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实为一篇作品的上下章。作品虚构诸侯国的楚国子虚先生、齐国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盛况,及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骨架。最后归结到应该尚德崇义,
21、按照儒家的理想和经典来治理天下。以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成为对上林巨丽之美的否定。三、其他赋家的作品 王褒和他的洞箫赋,讲述了江南山川对竹的孕育,熔铸了竹的特殊气质,而演奏洞箫的盲乐师,因才能、感情的无处发泄,专注于乐器和音乐之中。文笔优美,感染力强,直接启迪了东汉一些以乐器、音乐为题材的作品产生。扬雄和他的作品。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为扬雄的四大名作,四篇作品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寄寓着讽谏之意。扬雄作品驰骋想像,铺排夸饰,表现了汉赋基本特征,同时典丽深沉,词语蕴籍。一、京都赋的崛起1、班固和他的两都赋 作品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上篇以“西都宾”之口抒发了“思古之幽情”,重在叙述
22、品物的繁盛。下篇以“东都主”之口否定了“西都宾”旧的京都意识,重在讲述洛阳作为首都的礼乐文明。2、张衡和他的二京赋 作品乃是模拟班固的两都赋所作,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子之口称颂了长安的繁盛富丽。而东京赋则假托安处先生之口否定了西京的奢侈生活。表现了注重礼教的进步思想观。二、抒情赋的兴起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1、纪行赋的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以及蔡邕的述行赋,蔡邕的述行赋最杰出,以他所经过的洛水两岸,叙述历史,抒发了自己的兴亡之感。2、述志赋的代表之作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张衡的归田赋因对污浊的官场感到厌烦,描写了对比鲜明的田园生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
23、写田园归隐之乐的作品。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则是将自己压抑胸中的抑郁之气化为急切的言语,抨击了观点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污浊。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从小在一个史官家庭长大,自幼养成读书的习惯,20岁以后一段的漫游对他影响极大。见识了祖国的山河,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父亲司马谈去世后,写作史记的重任落在他的头上,后遭受李陵之祸,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经十四年,完成了史记一书的写作。司马迁修史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极高。最有价值的是人物传记,达到了极高的叙述水平。1、各层次人物传记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叙述明晰。苏秦、张仪的传记紧接,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的传记紧
24、接。2、分传、合传的良好运用。分传多,合传运用极好的例子有游侠列传、佞幸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等。3、善于从现象揭示出内在原因。李广的“不遇”,卫青的“天幸”。4、叙述的详略得当。和主线相关的“详”,不相干的“略”。如李斯年少见到厕中之鼠和仓中之鼠的对比感慨。商鞅因法起家,后又因法亡身的悲剧。5、驾驭材料的超强能力。秦末农民起义的风云起伏用一篇陈涉世家即完成。项羽本纪同样如此。一、善于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刻画 李将军列传对李广高超的射技进行描写。万石张叔列传对石奋祖孙三代谨小慎微、惟命是从的描写。二、描写人物的推出特点以及对后世的极大影响 如知恩图报、以牙还牙、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对后代影响
25、极大。三、采用多维透视法,刻画人物矛盾的性格特征 突出表现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对项羽和刘邦的刻画。四、旁见侧出叙述手法的运用。如对项羽、刘邦的描写。一、史记的风格特征 1、笼罩全书的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同情笔调。如贾谊、田横、荆轲等人。2、史记富有传奇色彩 如刘邦的发迹、李广的不幸。二、史记的地位与影响1、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2、我国古代散文的楷模3、为后代小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为后代小说戏剧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一、汉书行文谨严的文学成就 1、笔法精密。如霍光金日碑传对两人性格的刻画。2、对叙述事物的起始性质的特征特别加以强调。如公孙弘传中对公孙弘先拜相再封侯的叙述。3、对某些材料的特殊安排。生活琐事
26、均放在文后。二、其他文章1、赵晔的吴越春秋2、王充的论衡3、王符的潜夫论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一、乐府和乐府诗的概念 乐府是朝廷的一个音乐机关。乐府诗是指由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一、对民生疾苦的反映 代表作:东门行、孤儿行二、爱情题材的多样 代表作: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三、乐生恶死的抒发 代表作:韮露、蒿里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叙事诗成就最为突出一、诗意选取的独具匠心 代表作:羽林郎、陌上桑二、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孤儿行三、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罗敷、刘兰芝、焦仲卿等人 一、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为班固的咏史,质实朴素。二、张衡的七言诗也极
27、好,四愁诗是他的代表作。三、秦嘉的赠妇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四、赵壹的疾邪诗放于刺世疾邪赋之后,水平不错。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一、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1、飘泊游子的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2、建功立业的抱负今日良宵会、回车驾言迈3、精神的安慰驱车上东门4、思妇盼望游子早归的情怀孟冬寒气至、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二、古诗十九首包含的人生哲理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生岁不满百、今日良宵会4、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5、敏锐的节序感回车驾言迈6、微妙的空间感迢迢牵牛星7、深切的世态炎凉感西北有高楼三、古
28、诗十九首的成就1、委屈婉转,反复低徊的抒情色彩迢迢牵牛星2、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西北有高楼3、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钟嵘诗品言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绪论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有以下几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对各种文体有了细致划分,并对各自风格有清晰认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二、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书中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外部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内部规律:“通”与“变”。书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
29、活动的奥秘。如“神思”、“体性”、“风骨”、“情采”等有关艺术创作的精辟概括。2、萧统的文选 文选入选最多的三位诗人是:陆机、谢灵运、江淹,现在看来不一定最优秀。但推崇当时被忽视的诗人陶渊明、鲍照却是极有眼光。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其在药和酒的影响下主要有以下三个主题:一、生死主题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二、游仙主题 曹植的游仙、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郭璞的游仙诗最有名。三、隐逸主题 陆机的招隐诗,潘岳的闲居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何谓“门阀制度”早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
30、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魏文帝建立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二、门阀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左思的咏史诗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鲍照的拟行路难三、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也值得注意 著名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及其弟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路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以及谢氏家族如谢安、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脁等人。一、玄学对文学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崇尚自然。道家思想“真”的体现,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人作品。2、言不尽意。荀粲为代表,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3、得意忘言。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
31、忘言”,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二、魏晋风流对文学的影响 “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破除名教的执和障,打开人生新的窗户,还自我以本来面目。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外在表现是:颖悟、旷达、真率。慨括说就是追求艺术华的人生。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想像世界的丰富。三世和因果、轮回等观念。二、故事性的加强。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四、词汇的扩大。如“因缘”、“境界”、“菩萨”、“菩提”等。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真”与“空”,“心性”、“境界”等。一、建安、正始文学。三曹及左思为两段的代表。二、南北朝文
32、学。“玄言诗”、“永明体”。南北文学之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酝酿的新变。文学的自觉、五言古诗的鼎盛、抒情小赋的兴盛、七言古诗的确立、小说的初具规模。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喜欢写乐府诗,他的诗里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其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另外他的诗里面悲凉之中多有慷慨之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二、曹丕喜欢写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代表作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沈德潜谓曹丕诗“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植的诗以
33、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的诗主要抒发他的理想和抱负 代表作:白马篇 二、后期的诗主要表达自己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悲愤。代表作:野田黄鹤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游仙诗等。三、曹植诗作的主要特点 钟嵘诗品谓:“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一、王粲及其作品 王粲的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具体描写了一位饥饿妇人被迫抛弃自己亲生骨肉的场面,揭露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危害。“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清人评此诗“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王粲
34、的诗就是这样的慷慨悲壮,所以刘勰评他为“七子之冠冕。”二、刘桢、蔡琰等人作品 刘桢以赠从弟三首为最好。如其二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凤。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蔡琰的代表作为悲愤诗,对自己乱世悲惨人生有沉痛描写。建安七子中的陈琳也写得很好,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写秦筑长城的故事,叙写了赋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遭遇。何谓“建安风骨”一、慷慨悲凉的时代精神 曹操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植的“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曹植的“高台多悲风”,“悲风鸣我侧”。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徐干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刘桢的“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同时如何
35、在有限的人生取得突破,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为代表。刘勰谓建安诗歌,“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由于社会的黑暗压抑,许多诗人退入到老庄思想中,诗歌里面少了建安诗人的慷慨悲壮,玄风这时进入到诗歌中,诗歌于玄理结合,诗歌这时词旨渊永、寄托遥深。阮籍的咏怀诗其三的“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他还喜写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同时又写了游仙和隐居。嵇康的诗主要表现他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的思想。作品清峻洒脱,如其中赠秀才入军“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与以往诗
36、歌相比,太康诗风主要表现为“繁缛”。有以下特征: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潘岳的悼亡诗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陆机的赴洛道中赋诗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抒写了寒士的不平以及对士族的蔑视和抗争,如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钟嵘诗品置左思为上品,评其作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质”。刘琨的诗感慨深沉,风格雄峻,与建安风骨一脉。代表作扶风歌。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而以郭璞最为有名,他的游仙诗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如游仙诗其五:“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
37、安得运呑舟?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左思以咏史抒发牢骚不平,郭璞以游仙写失意之悲,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王羲之为这次盛会写作了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抒发了自己的欢乐之情以及人生的怀抱。兰亭诗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经开始留意山水,从山水中体悟玄理。晋室南渡,起源于中朝的清谈之风,被过江诸人带到东晋,风气日炽,是否善于谈玄,成为分别世人雅俗的标志。士大夫极喜清谈,这种心态影响之下,玄言诗出现了兴盛。代表人物就是孙绰、许询。钟嵘诗品评其诗,“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第一节
38、陶渊明的一生及其思想 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其少年时代。年长后曾为江州祭酒,后曾入江州刺史桓玄幕。后在刘宋时安帝义熙元年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弃官归隐。陶渊明的一生也以辞彭泽县令,划分为两个时期。其作品当时影响不大,是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成陶渊明集二、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同时他又深受道家文化影响。这样形成了陶渊明既象儒家知识分子那样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同时又不拘泥于儒家经典章句,具有老庄思想的通脱和自由。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前者是儒家精神的体现,后
39、者是道家精神的体现。他的思想总体可以这样慨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一、田园诗 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二、咏史诗和咏怀诗 二者内容相近,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代表作咏荆轲,读山海经其二: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三、行役诗 均为陶渊明写于宦游时期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诉说自己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如“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
40、鸟,临水愧游鱼”。四、赠答诗 见出陶渊明对友人的敦厚之情,如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自然,陶诗诗歌艺术的总体特征。陶诗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具体可慨括为以下几点:一、情、景、事、理的浑融。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是非常好,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三篇最著名。五柳先生传是自叙
41、情怀之作。归去来兮辞是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桃花源记是千年所有中国人所向往的人间乐土。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著名文人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受其影响很大。二、酒和菊成为陶渊明的象征 聊斋志异的黄英一篇体现最为明显。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二、吴歌大都出自江南一带,西曲则是以湖北地区的歌曲为主。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条件。1、吴歌和西曲绝大多数为情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时有意识地采集情歌一方面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南齐书载:“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雅乐正声,鲜
42、有好者。”2、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那里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如民歌中所描绘的那样“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蹑蹑步前园,时物感人情。”3、同时江南发达的经济也对民歌有促进,宋齐时代,据南史记载“方内偃安,氓俗蕃息,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三、现存吴歌中,以子夜歌、读曲歌为最重要、题材多为女性的吟唱,主要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四,西曲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生活面比吴声歌曲略广,爱情之作
43、最多,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那呵滩)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拔蒲)五、南朝民歌的特点 1、形式短小,大都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言:“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2、大量双关语的运用。一类是同音异字,如“藕”双关“偶”,“莲”双关“怜”,“丝”双关“思”,“碑”双关“悲”,“篱”双关“离”。一类是同音同字,如布匹的“匹”双关匹偶之“匹”,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中。乐府诗集言:“横吹者,其曲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一、北朝民歌的
44、主要内容有:1、北朝民歌表现了北方的风俗。如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表现了北方人民豪侠尚武的精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3、反映爱情生活的题材。如“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地驱乐歌辞)“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歌辞)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北方民歌坦率直截,和南朝民歌的缠绵婉转情调是大不一样的。二、木兰诗木兰诗,北朝民歌最为杰出的作品,刻画了花木兰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其艺术成就主要有:1、描写有繁有简,剪裁得当而结构谨严。突出出征前、征途中、归来后等几个场面,而略写战场。2、用人
45、物的行动和气氛来刻画人物,叙事与抒情结合得很好。3、诗中的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以及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非常好。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一、山水诗兴起原因1、魏晋时候,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浓厚,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他们把自己的理想生活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成分在诗里渐渐多了起来。2、南渡之后,江南经济发达,山川秀美,士大夫不知不觉把江南美景反映到诗里。3、玄言诗本身也孕育了山水诗。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和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找人生哲理与趣味。二、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出生世家,任永嘉太守后,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一
46、方面以此举发泄自己对当朝者的不满,同时在山水清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谢灵运的山水诗鲜丽清新。“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和当时“铺锦列秀”的诗歌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同时人们读厌了那些平淡无奇的玄言诗,一接触到谢诗的山水诗,也感到自然清新,有如一股清风。陶渊明诗歌古朴,谢灵运诗歌自然,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写意到摹象 谢灵运“极貌以写物”,如入彭蠡湖口“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去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二、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诗的物象描写,多用白描,物象浸透着诗人的感情。谢诗笔下的物象,则更多的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风
47、就是风,月就是月,文心雕龙言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谢对“新”的追求以及写实,甚至有时面临语言表达的苦恼,如过白岸亭的“空翠难强名”。从陶到谢,反映了两代诗风的更替,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鲍照的诗歌里面,充满着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呑声踯躅不敢言。”以及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等。鲍照的诗“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
48、艺术经验。第一节 沈约、谢脁与永明体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新体诗”是指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的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四声的发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的产生过程。刻意追求一种声韵之美,如宋书的谢灵运传论所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一、沈约的诗 沈约主要创作山水诗和离别哀伤的诗。如秋晨羁怨望海思归:“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海。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由此钟嵘的诗品言沈约诗“长于清怨”。二、谢脁的诗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突出贡献是对山
49、水诗的发展和新体诗的探索。如其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脁自己曾言:“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谢诗给人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门阀士族同时也促成了文学集团化,齐梁时代主要有三大文人集团,分别为: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永明体诗人里面沈约、谢脁即为萧子良文学集团。萧统的文学集团主要编纂了文选一书。后来的萧纲文学集团对“宫体诗”的形成影响巨大,“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仿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南朝民歌从市井流
50、入到宫廷,成为了宫廷艳体诗,在南朝梁陈时代达到高峰。对女性的审美观照,情调伤于轻艳,风格流于柔糜。如萧纲的咏云:“浮云舒五色,玛瑙映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宫体诗弊端极多,但它格律的讲究,对仗的工稳,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是有所贡献的。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朝文学一般,北朝著名的文人温子升、魏收和南朝作家相差甚远。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文化差异巨大,北史的文苑传即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气贞纲,重乎气质。”列国使者的往来对文章发展有利。庾信先为梁萧纲的文学侍从,前期诗文主要供君王消遣娱乐,写作宫体诗,思想内容单薄。五十岁后,因出使西魏,但梁因侯景之乱,庾信不得回归南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