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散文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议经费札子(宋)曾巩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国用者必于岁杪,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汉唐之始,天下之常绌矣,文帝、太宗能用财有节,故公私有余,所谓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汉唐之盛时,天下之用常裕矣,武帝、明皇不能节以制度,故公私耗竭,所谓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宋兴,承五代之敝,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而财用有余。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
2、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项。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景德官一万余员;皇佑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景德郊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官之数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入官之门多于景德也。郊之费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用财之端,多于景德也。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后各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入,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
3、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则又以类而推之,天下之费,有约于旧而浮于今者,有约于今而浮于旧者。其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其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如是而力行,以岁入一亿万以上计之,所省者十之一,则岁有余财一万万。驯致不已,至于所省者十之三,则岁有余财三万万。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益约而言之也。今臣之所陈,亦约而言之。今其数不能尽同,然要其大旨,必不远也。前世于凋敝之时,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其所省者一,则吾之一也;其所省者二,则吾之二也。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选自南丰
4、文钞,有删节)注释:岁杪(mio):岁末。仂(l):十分之一。郊:古代祭天地的典礼。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常绌矣绌:不足B有约于旧而浮于今者浮:漂浮C驯致不已驯致:逐渐达到D然要其大旨要:核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武帝、明皇不能节以制度作师说以贻之C官之众一倍于景德设九宾于廷D亦约而言之吾尝终日而思矣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的做法是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依据来制定国家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预算开支,不能俭省的是祭祀费用,但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B作者的观点有可取
5、之处,主张节省开支、堵住财政漏洞,建议在国家用度、官员数量、祭祀费用等方面的开支尽量跟皇佑、治平年间相同。C如果查考典籍而探求原因,那么可以知晓官员数量及进入官府的途径包括祭祀经费和使用的事由等,然后要裁省冗官、节省不必要的开支。D本文运用对照法、假设法,议论深刻,尤其是结语“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给人以极大吸引力,使人有跃跃欲试之感。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盖约而言之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2)前世于凋敝之时,
6、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方季康程嘉燧维扬邸中,得与仁兄及诸君子聚首信宿,差解征夫牢骚之怀。别后,复一登焦山,曾题小像赞,属瓜洲僮赉上矣。初一日,江行至京,留宋比玉斋中一宿,遂渡江至南滁,少游琅琊醉翁诸山,即短衣蹇驽,兀兀风尘中,半月而达汴。比渡河,陟太行,抵上党,则闰月晦矣。赖庇筋力差可支,吾未至委顿;幼儿鞍马上下更轻矫。少休署中与儿子追叙所历跋履险绝便如说梦又恍惚如隔世事可知眼前忧喜无一真实可一笑也。尝未至黄河,百里外望见太行,如黑云亘天际,吁骇突兀。始疑其非山也,行二日,抵其麓,峰峦森列蟀,皆拔地卓云,触目尽范宽、荆浩,障子前人,多产关陇
7、,盖图所见也。初上山十余里,羸马皆悲鸣不前,其径皆羊肠鸟道。径石荤确,断崿如狼牙剑戟,意非此中蹄迹,弗习者决不能厝足也。上关王坡南望,两三峰出自云中,疑是嵩高二室,问道中人无能言者。至天井关,则所见蝤峰卓云,诸峰峰秒,尽碌碌坠谷底,仰望峻坂盘曲窈窕,视如无道境,瞪视微觉人马转动耳。百余里至泽州,又前,次高平,即古长平。入潞州境似渐夷,实太行之巅。“天下之脊号称上党”,不虚耳。昏晓寒燠,与中土异。署舍疏畅高寒,便夏昼无蝉、夜无蚊,六月杂衣单夹,正如三四月在兄寓时风气耳。以此知古人“河朔无暑可豪饮”,非逃暑也。此中多名酒,尝之略遍,羊羔白,如乳泉,但微甘,风骨似襄陵为胜,殊不可忘也。登顿之余,几亡
8、饮情。未几而主人有安仁悼亡之戚,因兹索莫。两月以来,觉百念灰冷,虽笔墨习气,索然嚼蜡,淡境亦自有味,但无由策进耳。方叔近为按君首荐,有“治冠一时,材堪大用”语,计邸报中兄已见之。前廿七日赴省克房考,今方在事;南场主司到日,或尚不至更期。此时若渊行先,诸君事已大定矣。别后不知宅眷何日取到?僦舍毕竟居停何所?积著之利,更稍裕否?净业益精进否?闲居执与往来,有以为乐否?风便愿闻之也。(选自嘉定四先生集)注释:范宽、荆浩,画家。邸报,朝廷官报。房考,科举考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游琅琊醉翁诸山少游:少年时游玩B吁骇突兀吁骇:惊叹C登顿之余,几亡饮情登顿:上下攀登D僦舍毕
9、竟居停何所毕竟:最终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半月而达汴吾尝终日而思矣B盖图所见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问道中人无能言者客有吹洞箫者D天下之脊号称上党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嘉燧向维扬友人方季康报告路上经历,所见所闻,事无巨细,表明两人之间情意深重,关系非同一般。B这封信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重点介绍景物,都能够抓住特征娓娓道来,显示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C作者长居江南,此时应友人方叔之邀远赴太行山的上党,笔下风物处处与江南对比,更彰显那里的风土人情。D文章多处采取引用的手法,信手拈来,体现作者涉略广泛;语言有时古雅
10、有时通俗,既富有文人气息也质朴自然。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少休署中与儿子追叙所历跋履险绝便如说梦又恍惚如隔世事可知眼前忧喜无一真实可一笑也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赖庇筋力差可支,吾未至委顿。(2)方叔近为按君首荐,有“治冠一时,材堪大用”语,计邸报中兄已见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揣摩其故,殆有三焉:一则为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想入云霄之际,作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谈真则易,说梦为难,非不欲传,不能传也
11、。若是,则诚异诚难,诚为不可道矣。吾谓此等至理,皆言最上一乘,非填词之学节节皆如是也,岂可为精者难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一则为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如此类者,悉难胶柱。恐以一定之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是以宁为阙疑,不生蛇足。若是,则此种变幻之理,不独词曲为然,帖括诗文皆若是也。岂有执死法为文,而能见赏于人,相传于后者乎?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凡有能此者,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
12、,我岂独肯传人。使家家制曲,户户填词,则无论白雪盈车,阳春遍世,淘金选玉者未必不使后来居上,而觉糠秕在前。且使周郎渐出,顾曲者多,攻出瑕疵,令前人无可藏拙。是自为后羿而教出无数逢蒙,环执干戈而害我也,不如仍仿前人,缄口不提之为是。吾揣摩不传之故,虽三者并列,窃恐此意居多。以我论之: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
13、人,不复能顾其后矣。但恐我所言者,自以为是而未必果是;人所趋者,我以为非而未必尽非。但矢一字之公,可谢千秋之罚。噫,元人可作,当必贳予。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迂腐不情之净丑不情:不合情理。B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秘:秘密。C胜我者,我师之师:拜师。D元人可作,当必贯予贳:宽免,原谅。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独于填词制曲之事从径道亡,归璧于赵B而不为诵读所误当其欣于所遇C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于是乘其厉声以呵D类我者,我友之作师说以贻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填词作曲方面的规
14、则写的简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词曲传世的人极为少见,所以不愿授技于人。B作者认为填词作曲需要依据常理,但也不能拘于常理,就像天下没有死搬教条作出的文章,会被人赏识而流传后世的。C作者愿意将自己生平所学全部拿出来,与前代流传下来的书互相对照,也可以取长补短,辨别优点与不足。无论别人理解还是怪罪,他都不再顾及后果。D文章从填词作曲规则简略这一现象出发,接着从词曲本身的规律特征、填词作曲者的心理层层剖析内在缘由,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条理清晰,主旨明确。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文 章 者 天 下 之 公 器 非 我 之 所 能 私 是 非 者 千 古 之 定 评 岂 人
15、 之 所 能 倒 不 若 出 我所 有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岂可为精者难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2)且使周郎渐出,顾曲者多,攻出瑕疵,令前人无可藏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向犹私之,乃今嗜痴者众,将来必多依样葫芦,不若公之海内,使物物尽效其灵,人人均有其乐。向居西子湖滨,欲购湖舫一只,事事犹人,不求稍异,止以窗格异之。人询其法,予曰: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纯露空明,勿使有纤毫障翳。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
16、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而便面之制,又绝无多费,不过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世有掷尽金钱,求为新异者,其能新异若此乎?此窗不但娱己,兼可娱人。不特以舟外无穷无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世人取像乎物,而为门为窗者,不知凡几,独留此眼前共见之物,弃而弗取,以待笠翁,讵非咄咄怪事乎?所恨有心无力,不能办此一舟,竟成欠事。予又尝作观山虚牖,名“尺幅窗”,又名“无心画”,姑妄言之。浮白轩中,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
17、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后见其物小而蕴大,不忍阖牖。遂命童子裁纸数幅,以为画之头尾,乃左右镶边。头尾贴于窗之上下,镶边贴于两旁,俨然堂画一幅,而但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不觉狂笑失声,妻孥群至,又复笑予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予又尝取枯木数茎,置作天然之牖,名曰“梅窗”。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己酉之夏,骤涨滔天,久而不涸,斋头俺死榴、橙各一株,伐而为薪,因其坚也,刀斧难入,卧于阶除者累日。予见其枝柯盘曲,有似古梅,而老干又具盘错之势,似可取而为器者,因筹所
18、以用之。是时栖云谷中幽而不明,正思辟牖,乃幡然曰:“道在是矣!”遂语工师,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站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同人见之,无不叫绝。予之心思,讫于此矣。后有所作,当亦不过是矣。(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居西子湖滨滨:水边B勿使有纤毫障翳翳:遮蔽C所恨有心无力恨:痛
19、恨D讫于此矣讫:终了,完毕1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蒙以灰布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不知东方之既白C伐而为薪弃甲曳兵而走D因筹所以用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居西子湖滨时,通过便面窗,使船上空间得以无限地扩展,使有限成无限,船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相互映衬的艺术整体。B李渔的尺幅画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从而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C李渔在文中介绍了有关窗子的几种巧妙的设计,可以看出他乐山乐水,热爱生活,与大自然相融,有智慧有创意,生活充满
20、了闲情逸致。D李渔利用枝干和弯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窗”,令人叫绝,他自认此窗是平生制作最佳,用尽了心思,从此便不再制作窗子。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向犹私之,乃今嗜痂者众,将来必多依样葫芦,不若公之海内,使物物尽效其灵,人人均有其乐。(2)世人取像乎物,而为门为窗者,不知凡几,独留此眼前共见之物,弃而弗取,以待笠翁,讵非咄咄怪事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清泉记【明】刘震一清泉,出温州华盖山下东瓯王祠之左方也。前此地有东岳行宫,
21、久且倾。成化壬寅(十八年),永嘉令刘逊时让寓是,督版籍事,相视区画,改修今祠。以王受汉封,旧有功于兹土,故自海坛山徙祀之。又以祀必有敬,辟地为致斋所而得泉焉。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明年,馆是祠者李云从走币京师,因中书舍人黄君璨请予记。礼云:“王道和平而醴泉出。”李锡为芦城令,苦井变甘。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令修民事而事神敬,清泉出而甘,其有由矣。予闻温人言:永嘉郡,事烦剧,案牍填委。令下车勤政,每忘食,首省浮费,禁雇纳,恤孤老,均科役。然后兴学养士,辨狱平冤,惩奸去魁,明版籍以止民伪
22、,制军卫以除民梗,量涨地以补民业,葺正祠以风民义。暇则自为祠记碑文,以示当祀与前人贤否可劝戒者。于是人心悦,盗贼息,期月而政声著,三年而百务举。岁饥,不数日而输谷者六万余斛。吏舍火,吁天自罪而风焰息,禁库连椽不及灾。考绩当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数千人,恳谕五经宿而后出郭,犹趋送二百馀里。自郡长而上,凡浙之藩臬、巡守、行台诸使,羡赏一口,奏为令治第一。若此者,则其和气感召而得乎神人,岂独泉哉!虽然,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嗟夫!贤如李锡而泉始甘,贤如令而泉甘以清,使天下之为县者皆然,则和气充洽极矣,何必醴泉出而后可占王道盛治耶?求玉于石,累金于沙,金玉固自少也。予
23、于是知令之名与是泉同久矣。况泉因令而得美名,则令之贤又泉之遭际也不亦荣幸矣哉!予于令有师友谊,家同里,喜其行不负所学,故记泉而兼书之,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以告于后之为令者。(选自弘治温州府志,有删改)【注】刘逊:字时让,曾为永嘉县令。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修民事而事神敬修:治理B葺正祠以风民义风:教化C三年而百务举举:振兴D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泄:表露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旧有功于兹土当其欣于所遇B吁天自罪而风焰息弃甲曳兵而走C喜其行不负所学若属皆且为所虏D以告于后之为令者予之及于死者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24、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一清泉记”,实则以泉喻人,借“一清泉”的清澈澄净来比况永嘉令刘逊,塑造了一位勤政爱民、官声显著的地方官形象。B刘逊在永嘉治上政绩卓著,不仅改革制度,整顿风气,而且重视教化,所以在因灾荒而离任时,当地数千百姓苦苦挽留,不愿放行。C作者将刘逊比作稀有的金玉,以此表达对其人其行的高度赞美,并认为如果天下治县之人都如刘逊这般贤能,就预示着太平盛世的到来。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文章末段的议论,情理交融,体现了明朝士大夫关心吏治、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
25、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2)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梅花岭记【清】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
26、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
27、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
28、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注释:英、霍山师:明末在英山、霍山一带起义抗清的义军。2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英、霍山师大起大:迅猛B承畴大恚恚:愤怒C特告其父母火之特:只是D不能仗节仗:保持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遂为诸将所拥而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C吴中孙公兆奎以
29、起兵不克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D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就对人物做正面描写,集中叙述了史可法的三件事,“江都围急”,“城陷临难”,“壮烈殉国”,塑造了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B作者还写了史可法死后的两件事,一是民间传说史可法未死,二是英、霍山师起兵托名史可法,这属于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侧面烘托。C丹徒钱烈女和史可法弟妇均为史可法的忠义之举感染,遂自裁而死,由此可见史可法忠义精神的巨大影响力。D文中三处写到梅花岭或梅花,一处是追叙史可法遗言,一处是作者登岭,一处是抒发“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的议论,这三处有虚有实,虚
30、实相应,令文章意深旨远。2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问 曰 先 生 在 兵 间 审 知 故 扬 州 阁 部 史 公 果 死 耶 抑 未 死 耶 孙 公答 曰 经 略 从 北 来 审 知 故 松 山 殉 难 督 师 洪 公 果 死 耶 抑 未 死 耶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2)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方正学书明王叔英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热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
31、,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
32、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岂非天下之幸欤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
33、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注方正学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此信写于其被征召进京之时。皋、夔:两者皆为传说中舜的贤臣。唐虞,即尧、舜。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封建:指分封制度。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说:劝说,说服B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易:轻易,轻率C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赘:多余,无用D伏惟稍垂察焉察:明察,体察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曰事之细者耳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察其可行而后言倚歌而和之C贵乎得时措之宜也近乎卜祝之间D其得为忠乎其皆出
34、于此乎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记述了自己与方孝孺已阔别十余年,而此间书信时有往来;此番写信于方孝孺被征召进京承当重要责任之际,显得情深而有深意。B作者以张良之于汉高祖、贾谊之于汉文帝为例,旨在阐明一个人得当运用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也希望方孝孺能抓住时机,注意进言之得当。C作者认为,治政应从通行于现在之处入手,让百姓易于遵从,而方孝孺对此能考虑周全并运用自如,充分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与改革精神。D尾段作者一方面剖白了自己对方孝孺的爱护与忠心,另一方面也交待了写信的缘由和对其的殷切期望,表现了对朋友的情谊与对国事的关切。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将
35、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岂非天下之幸欤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2)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患之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形势不如德论苏轼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而吴起亦云:“在德不在险。”太史公以为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儒者之言兵,未尝不以藉其口矣。请拾其遗说而备论之。凡形势之说有二,有以人为形势者,三代之封诸侯是也。天子之所以系于天下者,至微且危也。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其善可得而赏
36、,其恶可得而罚,其谷米可得而食,其功力可得而役使。当此之时,君臣之势甚固。及其一旦溃然而去去而不返则为寇仇强者起而见攻智者起而见谋彷徨四顾而不知其所恃。当是时,君臣之势甚危。先王知其固之不足恃,而危之不可以忽也,故大封诸侯,错置亲贤,以示天下形势。刘颂所谓“善为国者,任势而不任人。郡县之察,小政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多违而远虑固”。此以人为形势者也。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是则德衰而人之形势不足以救也。以地为形势者,秦、汉之建都是也。秦之取天下,非天下心服而臣之也。较之以富,搏之以力,而犹不服,又以诈囚其君,虏其将,然后仅得之。今之臣服而朝贡,皆昔之暴骨于原野
37、之子孙也。则吾安得泰然而长有之!汉之取天下,虽不若秦之暴,然要之皆不本于仁义也。当此之时,不大封诸侯,则无以答功臣之望。诸侯大而京师不安,则其势不得不以关中之固而临之,此虽尧、舜、汤、武,亦不能使其德一日而信于天下,荀卿所谓合其参者。此以地为形势者也。然及其衰也,皆以大臣专命,危自内起,而关中之形势,曾不及施,此亦德衰而地之形势不能救也。夫三代、秦、汉之君,虑其后世而为之备患者,不可谓不至矣。然至其亡也,常出于其所不虑。此岂形势不如德之明效欤?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无障塞而固矣。谨论。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错置亲贤错:通“措”
38、,安置B近多违而远虑固违:离开C则无以答功臣之望答:酬答D皆以大臣专命专命:不奉上命而自由行事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句读之不知B至微且危也示赵弱且怯也C非天下心服而臣之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虑其后世而为之备患者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苏轼的一篇策论文。文章开篇,作者虽寥寥数语,却援引了众多前人对于“形势”与“德”的关系的看法,顺势表明自己“形势不如德”的观点,并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开宗明义。B在文章中,作者把形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为形势”,一种是“以地为形势”。“以人为形势”的以夏商周
39、三代大封诸侯为代表,“以地为形势”的以秦汉选择险要的关中建都为代表。C苏轼所说“以人为形势”中的“人”,专指君臣,而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够稳定的人际关系,即使大封诸侯不足以使这种关系永久稳固。他认为,在他所处的宋王朝,君臣关系就相当危险。D作者将论述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王朝的君主,称得上深谋远虑了,然而一旦失去仁义而德行衰微,那么再好的形势,再大的天险,也不能阻挡国家的灭亡。3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及 其 一 旦 溃 然 而 去 去 而 不 返 则 为 寇 仇 强 者 起 而 见 攻 智 者 起 而 见 谋 彷 徨 四 顾 而 不 知 其 所 恃40把文中画线的
40、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2)汉之取天下,虽不若秦之暴,然要之皆不本于仁义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战国策目录序【宋】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
41、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
42、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不笃于自信者也笃:坚定B能勿苟而已矣苟:随便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暗中D而考之无疵考:考察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43、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亦将因其所遇之时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其相率而为之者赂秦而力亏C而俗犹莫之寤也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D然后以禁,则齐则与斗卮酒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共三十三篇,由西汉刘向编订,它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际,共记载了两百四五十年的历史。流传中有缺失,曾巩将其补全。B孔孟认为,在社会变革中必须坚守先王之道;而战国时期的游士们只为谋利而非守道,最终导致丧身亡国,其所作所为可谓无一利而有百害。C有人以为战国策宣扬异端邪说,应直接销毁;曾巩认为此书虽不合正道,但应该记载下来,让世人明白其主张不可行,这才是正确方法。D作者在文中将孔孟与战国游士进行对比,以表明自己对战国策的立场态度,破得充分,立得牢靠,既有原则立场又有辩证态度,说服力强。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2)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则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