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理论及方法论From the Prescriptive to the Descriptive Approach 第1页,共47页。回顾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的。第2页,共47页。特点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
2、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第3页,共47页。根源 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
3、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第4页,共47页。描写翻译理论 definition “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Maria Tymoczko)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4、attend to process,product,and function-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thus by extension,in politics,ideology,economics,culture.第5页,共47页。Difference 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正如描写学派代表人物图瑞(Gideon Toury)指出的: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a translation will be any
5、target language text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in a target system,on whatever grounds.)第6页,共47页。Two questions 描写翻译理论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他们关心的是把翻译语境化(to contextualize translation),也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是描写派学者经常自问自答的两个最常见的问题。第7页,共47页。Example 1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了两个中
6、译本。我们的评论家,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分析哪个是直译,哪个是意译,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描写翻译学派却说,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充分反映出中国真的开放了。第8页,共47页。Achievement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因此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
7、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描写翻译学派并不想完全推翻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他们是想解构(deconstruct)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就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当中的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批评,而不是想摧毁(destroy)传统的翻译理论。第9页,共47页。Disadvantages of Prescriptive studies它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并想把它的应用范围推广到天下所有的翻译上去(如奈达之于动态对等论),或者总有别的什么人想这样去做(如后人之于严复的信达雅论)。然而它却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其中有符合这种规范性标准的,但是,同时
8、也有不少翻译是不符合这种标准或者不完全符合这种标准的。规范性翻译标准的另一个不足是,它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太考虑文化的大环境。即使涉及到了文化,最终的目标还是落在了具体的翻译技巧上,过分专注于翻译技巧的钻研。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总是脱离不开直译、意译之争。第10页,共47页。Origin 1描述翻译研究至今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目前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最早是发端期。1953 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 McFar2lane)在达勒姆大学学报(Durh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翻译的模式(M
9、odes of Translation)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翻译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因为没法确定“绝对准确”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因此没有必要要求翻译在各方面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接受翻译的实际状况并洞察其本质。他提议采用一种“诊断式而非劝告性的”新的研究方法。(转引自Hermans 1999:17)这种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后来描述翻译研究方法的先声。第11页,共47页。Origin 2 接下来是准备期。到了60 年代,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一些研究者,如列维(JvLevy)、米科(Frantiek Miko)和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响应麦克法兰的号召,共同努力探寻新的方法使翻译研究系统化。
10、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构架与后来多元系统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第12页,共47页。Origin 3 接着是形成与壮大。描述翻译研究阵营的正式形成与壮大是在70 80 年代。1972 年霍尔姆斯(James Holmes)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的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中正式提出描述翻译研究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构想的翻译学框架中的纯翻译学分支之下。但对描述翻译研究阵营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三次小型会议。第13页,共47页。Origin3-continued James S.Holmes在“翻
11、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Studies)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他把翻译学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学、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其中描写翻译学和理论翻译学属于纯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包括三种:面向产品的研究(product-oriented),面向过程的研究(process-oriented)和面向功能的研究(function-oriented)。第14页,共47页。Origin 4 到90 年代,描述翻译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0 年,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AndrLefevere)主编了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
12、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在序言中正式提出翻译研究已经历了“文化转向”,主张应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目的语的文化、政治背景与翻译的互动作用。勒菲弗尔的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书自觉地实践了这种研究方法。第15页,共47页。图里在他的描写性译学及其它(Descriptive Translation and Beyond)一书的首页便提到此,并说明经验科学的做法便是“描写、解释和预测”(describing,explaining and predi
13、cting)(Toury,2001:10)。第16页,共47页。总的来说,描写性翻译研究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即把翻译放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全面客观地描述和解释影响译者、译本的生成及译文的各种因素,以促使我们对翻译有更深的理解,给予它们正确的定位。第17页,共47页。描写性翻译研究工作者的兴趣不在语言层面上,而是关注翻译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不关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而是关注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择了原文文本,又是什么目的驱使译者把它翻译成了另一种语言,所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如何,起到了什么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使得描写译学工作者把翻译放到政治、经济和文
14、化的背景下去考虑,也就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第18页,共47页。Example2 How to 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称得上是描写性翻译批评的典范。文章引入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论,对跨越近160年、产生9 种译本的红楼梦英译事业进行了全面历史性的描述。读者读后,无不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英译事业有了清晰、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所占篇幅最大,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则是全文的结论部分。第19页,共47页。作者在第二部分首先表明了对红楼梦英译事业进行描写的必要性;接着以表格的形式,从出版年代、译者、译者身份、译文标题、译文内容
15、、译文篇幅、发表形式和附加部分对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红楼梦的9 种译本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作者根据年代将这9 种英译本划分到三个历史时期,并且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英译本的总的特征,目的是“力图考证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的意图,不同历史时期红楼梦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不同的地位及功能,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规范与倾向”。基于这样细致的历时性描述的基础上,作者最后总结了红楼梦英译事业的发展脉络,并再次以表格的形式从翻译目的、翻译形式、翻译方法、对原文版本的选择、译者身份和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第20页,共47页。作者每在分析
16、一个历史时期的英译本时,总是提及中国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中西文化的地位。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译者和他们的身份地位。在描写性翻译研究中,这些都是影响译本产生的重要因素。译者自身和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决定了最后的译本选择翻译形式、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由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文化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如果目的语文化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必然是原文文本在源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被清楚地认识到,译者也会为了迎合目的语文化而对原文文本进行任意的删减甚至是肆意的改动,最后的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
17、也无法取得与它在源语文化中同等的地位。作者给我们展现的红楼梦的英译正是这样的。第21页,共47页。描述翻译研究的不足描述翻译研究的不足一是片面强调研究者的客观中立,过于避免价值判断。描述翻译研究主张研究者应该保持客观、中立,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图里显然认为对文化和历史进行研究是可以做到中立的。斯内尔霍恩比曾对图里坚持的中立客观的立场提出过婉转的批评,认为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判断不可避免。(Snell-Hornby 1988:25)这些学者的批评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既然描述翻译研究的提倡者们坚信,翻译是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过程与产物,译者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力量的操纵,无法超然于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外
18、,凭什么认为研究者就可以超然于各种影响因素之外,而做到完全客观中立呢?说到底,他们的这种立场只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研究中并不可行。第22页,共47页。二是脱离翻译实践,过度提倡将不利于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描述翻译研究虽然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翻译活动本身,甚至混淆了翻译与其他文化活动的界线,长远来看必然会对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形成障碍。描述翻译研究进入形成与壮大期以后,主要得益于一些有比较文学背景的学者的大力提倡。这些学者关注翻译作品或翻译活动的文化意义,对原/译文转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则不太在意,他们所从事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研究往往有些雷同,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在他们的研究
19、中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如勒菲弗尔就把翻译看作是“改写”,与文集编汇,甚至文学批评一样,都是翻译学者所应研究的对象。(Lefevere 1992)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地位,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以冷落翻译活动本身为代价的,还会使人产生翻译研究从属于比较文学的错觉。第23页,共47页。另一方面,描述翻译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具体译作的优劣并无帮助,过度提倡必将不利于总体翻译质量的提高,甚至对翻译实践产生负面影响。译文的确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过度关注于相关文化因素的讨论,不对译文质量作应有的评判,极有可能引起误导,纵容糟糕的翻译,从而导致整体翻译质量的下滑。这一点目前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由于我们尚未走出季
20、羡林先生所忧心的“翻译的危机”,(季羡林1998:45)糟糕的、不负责任的翻译时有出现,理论界对描述的研究方法如果使用过了头,极有可能加剧这种危机,不利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更不利于翻译及翻译学科地位的提高。第24页,共47页。三是对译者的创造性不够重视。描述翻译研究属于外部研究,对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关注较少,而且多将译者置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描述翻译研究那里,译者往往只是目的语社会文化因素借以操纵翻译的媒介而已,其自身的创造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文化因素的制约,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译者本人。事实上,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
21、性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在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艺术创造过程中,译家处于中心的、最积极的和最能动的位置”。(杨武能1993:4)对译者创造性的忽视必然使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有大而化之的倾向,成为其理论体系的一个软肋。第25页,共47页。描写译学中的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 描写研究的关键之一就是对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的确定。第26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对象1 制约翻译的目的文化:翻译行为并非是一种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的纯语篇操作,在翻译行为实施之前已经存在着先在的系统结构,影响和制约将要实施的翻译行为。这就是目的语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形成翻译动机的直接原由,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操控着译者所采取的文化立场、翻译目的
22、、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方法以及宏观和微观的语篇选择。因此,翻译描写应将这一先在性的制约纳入描写的范围。第27页,共47页。“参数”(parameters)一般地,这类主导参数包括目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权力关系、诗学、文学规范、语言规则等方面。第28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对象2翻译的目的描写:形成翻译目的的变量主要有翻译的发起者和操作者,前者可以是政府、机构或个体,也或是译者本人,“其身份和特殊的愿望对翻译操作产生根本的影响。”后者则是翻译操作的具体执行者,在翻译操作的每一个语篇层面都可能体现其选择的目的。对多层次的目的的描写应是多视角的、多维的,即采用多种描写
23、方式。再者,不同层次的目的的描写需相互参照,相互映现,而且在描写任何层次的翻译目的时都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和翻译对比。另外,有些译本会在译者序言内阐明译书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译本对比中的语言、风格、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体现译者翻译的目的和动机。第29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对象3 译本的细节描写:西方描写译学的起点即是语篇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各种层面的制约翻译选择的“规范”。应该承认,细节对比是深入描写研究的必要条件。然而,细节对比仍需要解决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以增强对比分析的信度和效度。第30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对象4 翻译批评的描写:翻译行为的实施一旦完成,翻译产品得以出版,随之就可能
24、出现对其所做的批评。“既然已经译毕,人人都能读之评之。”对翻译批评的细致研究,不仅可以在对比分析中探究翻译批评的种种可能和局限,还能够发现历史文化对批评的制约,窥视批评中反映出来的翻译对目的语读者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第31页,共47页。4-continued 科学的批评不应以视野狭隘的“错误分析”为基础,而是在参照制约选择的语篇和语篇外历史文化因素的前提下确认各种推移的内在原因。翻译批评还须将批评标准和译者选择的规范区别开来,不仅要考虑译者的诗学,还要考虑译者根据设想的特定读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其做出的各种选择和为达到翻译目的而遵循的策略。另外,翻译批评也要求研究者具有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25、“批评与其说是一种直觉品味和评价的问题,毋宁说是一种知识和理解的问题。”因此,批评主体的价值判断在翻译批评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第32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对象5 翻译的社会功能及目的语文化的变迁:翻译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应是考察翻译活动在文化意义上的效果。目的文化变迁,总是呈现出多维性、复杂性,因而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描写层面。确定一切翻译行为或现象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不分巨细地对文化嬗变全貌进行描写,这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相比之下,依据翻译中所涉及的其他层面的描写结果,进而描写特定历史时期的主导文化因素的演变,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合实际的。第33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方式
26、适当的描写方式不仅是翻译描写的必要前提之一,而且可以使描写的结果趋近翻译活动的事实。在翻译描写中,共时和历时的描写视角又是贯穿始终的原则。由于任何时间点都处于单向流动的时间序列之中,因此共时的描写视角也必然是历时的。正如Toury所言:“历史的语境化不仅是历时研究所必需的,也是共时研究所必需的。”历时的描写方式是翻译描写中的主要描写视角。第34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方式1 共时的对比描写:共时的对比所涉及的变量相对较少,因此是对比描写中最易于说明的一种。在Toury 的描写理论中,只有一种形式的共时对比描写,即基于对比同一时期内出现的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的翻译描写。事实上,在对比译本与原著的基
27、础上进行翻译描写也是实践中常用的对比形式。国内在这两方面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多,但大多仅止于译本篇章层次的描写,而较少涉及篇章之外的其他因素。另外,甚至还可以通过对比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原著的译本,以描写这一时期翻译活动中的某些特征,考查目的文化中某些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及其自身的历史变迁。第35页,共47页。1-continued 共时和历时的对比都须检视译本正文之外的其他部分,如译者署名、著者姓名、原著国别、译书序言、装帧特点等,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描写的直接相关资料。目前,国内在译本的资料编辑整理和研究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首推冯庆华先生,已经出版和尚未出版的书籍与资料蔚为大观。第36页,共47页。翻译描写
28、的方式2 以统计为基础的共时和历时描写:现代科学观的特征之一便是将科学的统计性和概率性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在翻译描写中运用统计的描写方式,不仅可以基于统计结果协助翻译的描写分析,而且使描写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虽然任何统计都不是绝对准确的,但一般的统计结果都可以反映某一翻译行为或翻译现象中的总体趋势。第37页,共47页。2-continued 统计可以共时地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也可以比较对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统计结果,进行历时的翻译描写。统计描写的方式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某种翻译现象的多维度统计,如不同学科译书数量对比,原著国别数量对比,译书在不同年份内的分布等。此外,还可以就某一译著中各个语
29、篇层次的某种语言现象进行统计分析,或在对比基础上就不同译本语篇层次中某种语言现象的统计。第38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方式3 历时的对比描写:翻译实践的历史表明,一种原著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以翻译和重译。这种大量的重译就为历时的翻译描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比起共时的对比分析,历时的比较涉及更多的变量,尤其是目的文化的历时变化,这些都给准确的对比分析造成极大的障碍,而从这一视角考察翻译活动对目的文化产生的影响困难尤著。第39页,共47页。3-continued 历时对比一般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同一原著在不同时期内出现的不同译本对比;一是同一翻译家在不同时期内所译的同一原著或不同原著的对比分
30、析,即翻译家专题研究。此外,还可以比较不同原著在不同时期内的译本。Toury 还提出比较同一原著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译本,借以考查影响翻译的因素中哪些属于普遍性的以及目的文化所特有的。第40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方式4 历时的译史描写:所谓历时的译史描写即是对翻译史的描写研究,以史论结合的方式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为其他层面的翻译描写提供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描写过程中可以之为参照;译史描写还应包括对翻译发起者、操作者和出版机构及其与文化主导因素关系密切的经历进行描写。这两类译史描写与通常的历史研究不尽相同,因为前者只涉及与翻译活动相关的历史层面,而后者则会囊
31、括历史语境的全貌。第41页,共47页。翻译描写的方式5 共时和历时的翻译批评描写:翻译批评可认为是翻译活动的附属产品,但对翻译批评的描写却为文化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补充性的侧面。共时的批评描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一种翻译行为或现象,准确地辨识翻译活动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以及翻译可能产生的文化影响。历时的批评描写则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描写方式,因为这一视角的研究能够更多地摒弃描写研究中的主观成分,达到描写结果的准确性和主体间性。第42页,共47页。红楼梦个案分析第43页,共47页。Another example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第44页,共47页。Similar format 素问
32、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渊薮,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内经仍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第45页,共47页。从1925 年到2003 年近80 年间,出现了9 种素问英译本,成为中医古籍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这些译本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中医学名词术语英译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译本之间差异很大,有些源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些源于特定历史因素对译者的意图和倾向造成的不同影响。显然,如果今天只用某一翻译标准对这些译本进行规定性的褒贬,那么,有些译本的历史价值则会被一笔抹杀。因此,我们第46页,共47页。第47页,共47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