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v冯云廷:城市经济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v丁健:现代城市经济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v巴顿:城市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1984v蔡孝咸:城市经济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v谢文惠: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v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3 课题一 绪论v目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城市经济学,掌握城市经济的特征、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学科地位、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含义、研究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和不成熟性。v教学重点: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理论价值、实践意义v教学难点:城市经济学的学科价值v教学方法:讲授法v教学课时:两课
2、时v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思考题v1、从城市生活经验出发,请谈谈你看到的城市经济活动的现象。v2、你认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如何?v3、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请谈谈城市经济在城市规划理念的形成中启何作用?v4、请谈谈对“一位好的规划师,首先必须是一位经济师”的理解二、从经济的角度对城市的理解v 发展中国家55的GDP在城市,发达国家85的GDP在城市v1、城市是集聚的中心。v2、城市是资源分配(配置)的平台。v3、城市问题,与集聚在一起的孪生兄弟v4、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的创造问题 三、城市经济的内涵与特征v 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v 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v 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v 4.
3、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v 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v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四、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应城市问题而生)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 经济增长产物相关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住房困难交通混乱环境破坏经验工业化城市化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学诞生城市经济学导论威尔伯.R.汤普森,1965五、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v1、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中观经济学v2、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公共经济学v3、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空间经济学v4、城市经济学是崭新的制导经济学v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v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v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
4、学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8、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城市发展规律研究 城市经济结构研究 城市经济环境研究 城市经济效益研究 城市经济区域研究 城市经济管理研究v9.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经济学 六、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价值v1、城市经济学促进了一般经济学原理发展变革 把“空间”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寻找“空间平衡”v2、城市经济学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填补了城市公共经济的研究空白v3、城市经济学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聚集经济中的外部效益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通常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法加以妥善解决。v4、城市经济学提出了经济管理理论和制度更新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七、城市经
5、济学的实践意义v1、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中心 极”作用。v2、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v3、从实际出发发展基础产业,避免城市基础 产业趋同v4、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v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八、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v1、涵义v解释一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v解释二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v2、主要内容:v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v 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v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
6、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v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v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v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v其他城市经济问题v 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九、城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v1、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心由空间分析转移到部门和政策分析上来v2、城市经济学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边界已经而且正在继续被打破v3、利用计量经济工具而完成的实证研究的大量出现v4、大量地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v5、城市经济的模拟模型有望增加。十、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v1、研究对象界定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v2、缺乏能贯穿城市经济学始终的基础理论体系。v3、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
7、交易成本能否作为分析工具)。v4、基本理论与城市问题脱节现象比较严重。v作业:v 谈谈你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v教学总结:v 本次课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广,讲授过程需要较广的知识面,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引导学生入门有帮助。课题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原因v目的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解释城市形成的原因。v教学重点:比较经济、聚集经济、规模经 v 济理论v教学难点:比较经济、聚集经济比较经 v 济、聚集经济v教学方法:讲授法v教学课时:两课时v教学内容与步骤:v一、城市的内涵v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v城市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 有机体。v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科学
8、技术和文化教 育发展中心。生产中心流通中心消费中心 内涵城市是经济中心二、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 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v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 比较经济 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 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v1.比较优势经济优势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绝对优势v例:假设甲城和乙城都生产面粉和布,如果他们每个市民的生产能力相同,则交换不会发生,由于两城在资源条件、生产设备、技术和劳动力技能等有所差异,因此两城间劳动生产效率则不同。假
9、设甲城市民每小时劳动的面粉生产能力是乙城市民的2倍,布的生产能力是乙城市民的6倍,则可以说甲城较乙城在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注意:随着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各地的绝对优势逐步削弱。思考:绝对优势理论对发展资源型城市有何启示?比较优势v比较优势原理:v 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但两者的劣势程度一般都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交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机会成本理论v机会成本:为了获取一种财货或享受而必须放弃另一种财货或享受所计量的成本
10、。v机会成本也可以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相对交换比率v比较优势:以机会成本为准。v以上例为例:生产/小时 甲城:面粉2kg 或布6m 乙城:面粉1kg 或布1m 机会成本:小时 甲布机:1/3千克面粉 乙布机:1kg面粉 甲面粉机:3m布 乙面粉机:1m布选择依据: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总结:甲城生产布的机会成本小,选择生产布。乙城生产面粉的机会成本小,选择生产面粉。v贸易收益v条件:v 贸易交换只有在交通成本小于收益的情况下才能使市民获益。v 贸易收益:v 甲城以织布为主,乙城以面粉为主,然而通过贸易都能获得更高的收入。v贸易集聚 就业机会增加 居住密度增加 商贸城开始商贸城的形成城市形
11、成的基本特征人口逐渐集聚居住密度提高商贸城发展的基本条件v 农业的生产力要发展v 生产中的比较优势存在v 交通上的规模经济存在 大规模的贸易、集贸中心效率更高。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你认为城市间进行劳动地域分工有必要吗?分析理解城市间比较利益的产生比较优势理论对指导中小城市发展有何启示?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谈谈对“只要来益阳一切好商量”这句话的认识思考:v2.规模经济v规模经济基本理论v v含义:v 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它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规模经济表现形式v其一:内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v 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v其二
12、:外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v 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分工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不可分割的投入存在平均费用减少v 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工厂最终取代了家庭个体生产,从而导致工业城市的出现。v 贸易收益v 只要消费者购买工厂生产产品的净成本低于在家生产的成本,购买就会对他有吸引力。v 为了从工厂的贸易交换中获益和获得工作机会,在工厂周围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密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片集中的城镇区域。v工业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v农业要发展v 农民的生产力高到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他们的剩余产品能够养活工厂的工人。v工业生
13、产效率较高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单位成本随之降低,从而存在贸易交易的可能。思考:规模经济原理对指导中小城市扩大城市规模或提高城市化率的启示v 工业城市的规模决定于工厂工人的数量或工厂的生产规模。规模不经济v 指经济实体超过一定的生产规模可能增加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和降低的效率 思考:你认为城市有适度规模吗?v3.聚集经济v 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v大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作为主导部门的出口企业扩大
14、在生产聚集经济效益增大地区人口数与就业人口数增长为当地出口企业提供投入的部门相应扩大产业职工队伍扩大第三产业相应扩大地方商品与劳务需求增长地方政府收入增加地方公用事业发展集聚类型集聚类型按指向性集聚分:指向性集聚:为充分利用地区 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聚a.同指向同产业部门集聚 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相同产业部门的企业v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产业,形成产业群落。v基于地区的多种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企业,形成多产业群落。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v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 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
15、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v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v 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围绕第二层次的产业部门还可能向外扩展形成第三层次的产业群体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构成一个象太阳系似的多圈层的横向联系系统。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动力动力v聚集经济效益的表现: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 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促使较高程度的专业化,减少实际生产费用。在提供某些服务设施之前,需要有个人口规模的门槛。某些产品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生产需要。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日趋积累起来大熟练劳动汇聚和适用于当地产
16、业发展的需要更进一步的聚集经济效益。管理、经营、科技人才的聚集也相应发展起来。在大城市,由于金融和商业机构众多,企业在融资和管理投资方面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同小的中心相比,城市的集中能够提供门类更加齐全的设施服务。集中的城市可以使经营者面对面的打交道.经济作用的另一个有利的作用:同类企业的大批汇聚会引起激烈的竞争,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聚集经济效应v近邻效应v分工效应v结构效应v规模效应v洼地效应思考:怎样理解聚集经济推动了大城市的形成集聚不经济v 指因集聚不合理或集聚超过一定限度导致的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集聚不经济产生的原因:v1、因不合理的集聚而造成的不经济v2、因集聚过度而造成的
17、不经济 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密切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指向性不同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过度集聚造成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过度集聚超过地区的承受能力,带来一系列问题。请谈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大都市应约束性发展”的认识v作业:P47 1、v教学总结:利用比较经济、聚集经济、规模经济等经济学原理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分析城市经济形成的经济根源。课题三城市化理论v目的要求: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各阶段的主要差别,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了解现代城市化的特征、适度问题,现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我国已有城市化模式的评价等知识v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各阶段的主要差别,影响城市化的经
18、济规律v教学难点:现代城市化的适度问题v教学方法:讲授法v教学课时:两课时v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思考1、请谈谈对“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观点的认识 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城市发展总方针2、请谈谈对“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的认识 1989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城市规划法修定的法律3、“小城镇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如何评价?我国城市化战略方针:v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v 这是基于我国国
19、情和遵循城市化的客观规律作出的正确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1、城市化的涵义 指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动态过程。二、城市化的涵义与起源2、城市化的起源v“城乡分离论”v 即认为自有城市之初就有城市化进程欧美学者多持此观点。v“产业革命推动论”v 即认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只是在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以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数之比为例 1800年:5.1%1850年:6.3%1900年:13.3%1950年:28.9%2006年:50%2030年:60%50亿v 我们认为: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而不是发源于城乡分离。在实现工业化
20、的同时,必然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v 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v表现如下: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推力”v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v 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会必然产生区位上的集聚性和引起人口的集中 形成新城市或扩大原有的城市规模和范围。城市“拉力”v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v表现为: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生
21、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城市“拉力”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v 制度安排通过对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市化过程。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如:经济要素、人口流动与聚集等如:作用于工业化的具体制度制度安排的刚性影响四、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v1.发展速度的变化图 P58页v 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v 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城市化高速发展v 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v2.产业结构的变化v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占50%以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各占20%左右城市化中级阶段v
22、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1.4%、第二产业为33.4%、第三产业为35.2%v城市化高级阶段v 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就业比重上升到50%;v 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v 第一产业下降到10%以下。v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8.6%,其中第一产业为3.2%第二产业为34.4%第三产业为62.4%v3.动力机制变化v城市化初级阶段v 传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v 表现为城市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加,即城市外延扩张。城市化中级阶段 城市在
23、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进展。传统工业继续发展 新兴工业相继登台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城市化高级阶段v 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现代化。v4.空间形态的变化v 由城市聚集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城市化初级阶段 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 城市化中级阶段 形成了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 城市化高级阶段 “城镇体系”一体化趋势大为增强如:20世纪来,城市形态由田园城市、集合城市设有卫星城的大城市、城市组群城市延绵区、大城市及其城镇密集地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稠密地区。五、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1.
24、聚集经济效益 2.优位经济效益 3.规模经济效益 4.外部经济效益 同类企业大聚集效益多类企业的聚集效益地理优位效益交通优位效益资源优位效益六、城市化模式v城市化模式的类型v1、按照城市化的驱动力来分 自上而下模式政府推动 自下而上模式市场推动2、按照城市化的发起先后来分 西欧模式中小城市模式 后发国家模式城市圈模式 如: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 如日本,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四大都市圈四大临海工业带3、按照城市化的规模政策来分v 城市化效率模式 v 城市化均衡模式大城市派城市规模效率和效益小城镇派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等城市派大小城市兼容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过程要与国民经
25、济发展现状相适应七、我国城镇化速度变化率特点v我国已走过的城市化模式v1.“攀枝花模式”(重工业)v2.“温州模式”(个体经济)v3.“苏南模式”(乡镇企业)v4.“珠江三角州模式”(外资经济)1949-2008年全国城市数量变化表城市1949年1978年1978年比1949年增加个2008年2008年比1978年增加个城市合计13219361655462200万以上的人口31074131100200万71912816250100万63529118832050万3280381517120万以下8449-35264“九五”时期以来的特点v“九五”时期:提高1.44个百分点年均v“十五”时期:提高
26、1.35个百分点年均v“十一五”前4年,即2006年2009年:提高0.9个百分点年均预计:v“十二五”期间:提高0.8个1.0个百分点年均v 2015年:达到52%左右,v 2030年:达到65%左右。v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减速明显。v 我国的城镇化将维持平稳、快速、推进的态势,但是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速度会有所减慢。资料来源:2010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中国城市化道路 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特点: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非农化和工业化在城市以外进行。2、发展小城镇化3、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乡村的“推力”。而非城市的引力。4、农村劳动力的职业
27、转换先于地域转移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6、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三废”的高排放和土地的高扩张这种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来支撑,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社会发展失衡加剧,多种矛盾显现。敲响警钟:大城市的过度膨胀问题亟待解决v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v40个城市要建CBD,目标是伦敦、纽约和东京。v超大型城市人口规模考虑到城区暂住人口 上海、北京已超过1000万人,广州、深圳、重庆超过800万人。东莞、天津、武汉、郑州、南京、沈阳、哈尔滨、成都 等城市,都已超过400万人,v 从1999年2008年,以上城市的建
28、成区面积增长了1.52倍。v一些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v 目前深圳的开发强度已达40%,东莞达到38%,远高于香港、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巴黎地区和德国斯图加特的水平。资料来源:2010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八、实现城市化战略的基本途径v积极利用城市聚集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v 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为中心(知识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v 突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整体性(坚持统 一 规划、配套建设、统一管理)v 优化城市地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不同能级 的城市优势互补)v 通过区域内的整体协调,促进城市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v进行经济与社会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
29、v 产权制度创新(改变乡镇企业政企不分的 社区所有制)v 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流转: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v 户籍制度创新(户籍与社会福利逐步脱钩,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v从城乡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引导乡镇工业 和小城镇的聚集发展。v培育要素市场,引导要素向优势区位聚集,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v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实施不 同的区域城市化战略 东部地区:如京津冀、大上海、广深珠等经济圈。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纽带、乡镇企业集中区位细胞的完整的城市体系。重点加强“流通功能”,突出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和商业、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中部地区 a.大中
30、小城市和乡镇都有一定的发展水平 b.大中城市发展不够,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 不突出 c.城市和乡镇都发展不够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增强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产功能”加快工业化,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重点发展具有区域中心功能的中心城市,加强中心城市的依托和主导作用。西部地区 a.对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进行改造调整,以吸引 和容纳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聚集。b.应优先发展几个适宜的中心城市,实行首位 城市牵动战略九、我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v1、深度城市化v2、低碳生态城市v3、组团式城市群v4、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
31、、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v作业:v 1、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你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战略转型的着力点主要应集中在哪些方面?v 2、谈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我国城市化战略的认识。v 3、P88 1、5、7、8教学总结:v 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各阶段的主要差别、经济规律等知识对理解城市化规模的适度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城市化的适度问题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深化。课题四 城市经济规模v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城市的合理规模、最佳规模,以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城市规模分析的理论根据。v教学重点:分析城市合理规模、最佳规模v教学难点:图形分析v教学方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v
32、教学课时:两课时v教学步骤:一、城市经济规模v1、城市经济规模评价的观点 v 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组织认为:“从来还不能清楚地证实,城市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现象”.v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与之相关的劳动生产率增长6;在人口少于330万的城市中,聚集经济在重要性上超过城市化的不经济,而在人口大于330万的城市中,城市化所造成的不经济则会超过聚集经济成果。城市经济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是,那究竟应该有多大?2、全国城市人口规模比较 城市规模1949年1978年1978年比1949年增加(个)2008年2008年比1978年增加(个)200万以上人口31074
33、131100万-200万71912816250万-100万635291188320万-50万3280481517120万以下8449-35264215合计132193616554623、不同规模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收益图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山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各城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4、经济规模、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是指规模扩大导致的经济效益增加,它反映了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扩大规模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加,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效益不再增加,甚至会下降。按照西方经济学“经济规模”
34、的原则,“经济规模追求的是具有最低平均成本的经营规模”。平均成本可分为短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两种,以平均成本曲线表示,可列示以下两个图式:CBAO经营规模经营规模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短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短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与经济短期平均成本与经济规模规模MCMMO经营规模经营规模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经济经济规模规模AC注:LAC由各时期SAC所组成;MM为LAC最低点,即城市追求的适度经营规模。5、城市经济规模的含义 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包括:城市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资产规模 市场规模 经济当量
35、经济当量一般以人均GDP来表示6、城市规模效益的产生v 规模收益:又称规模报酬,它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使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QQQQBC0K/L拉L资本劳动cab(小城市)AS(大城市)大小城市生产函数相同,投入比例不同,城市产出量不同。即大城市小城市大小城市的生产函数不同,当投入比例相同时,其产出量不同,即大城市小城市。不同规模的城市投入产出差异图总结:v 资本效益v 规模报酬递增v 规模收益v 资本效益和规模报酬递增都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在实现了最小规模之后,才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城市规模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模效益产生的基本机制7、规
36、模收益的变动第一个阶段: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即产量为0 Q1时,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收益增加幅度大于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经济。第二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 即产量为Q1Q2,规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即规模收益不变或称“固定规模报酬”。第三阶段: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即产量为Q2时,规模扩大,收益增加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规模收益绝对减少,即规模不经济 Q1Q2产量0平均成本曲线,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应有的效益。MC是边际费用曲线。8、中国城市规模效益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城市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7、宏观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效益指标经济发展居民受益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投资产出率单位能耗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资金利税职工平均工资人均消费水平城市人口结构指标城市交通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生活质量指标教育科技指标城市环境指标二、城市适度规模适度规模:城市与收益的关系其一:城市与收益的比率最小。以尽可能小的成本 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其二:收益最大化。成本支出数量尽可能大些,获 取绝对额尽可能大的收益。1、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v 房(地)租房(地)价v 空间移动费用:交通通讯、运输成本、迁移通勤成本v v 社会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38、成本v 聚集成本:拥挤和环境污染成本私人成本公共社会成本2、城市经济规模的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v内在经济v 指一个城市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与效益的增加。用户规模户工程总投资万元均摊工程投资元运行成本元年均摊运行成本元年5001402800111930223.8610002302300171340171.3420004002000289640144.8245008101800608244135.17例:以自来水工程费用分析为例运行成本:整个水处理系统的滤芯材料及膜的更换、每天常规项目化验的费用、人工费、设备运行所需水电费等全部费用总结:在一定的条件和限度内,企业规模越大,生产量越
39、大,各项开支越节省,而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也就是成本递减,收益递增。外在经济v 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给个别生产单位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3、城市经济规模的内在不经济与外在不经济v内部不经济v 当经营规模超过一定的资源约束限度时,资源的供给有可能发生困难,投入成本有可能增加,产品的销路也会受到市场的限制。v 经营规模过大,会出现机构庞大、层次过大、不易协调等问题。v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等外在不经济v 因一个行业规模扩大使一些企业收益减少,即外部不经济。市场竞争加剧生产要素资源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地价上涨等不利后果4、城市适度规模v 城市适度规模的内涵v 当城市集聚利益大于集聚成
40、本,聚集过程就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一旦聚集成本大于集聚利益,城市各种行为主体就会从城市迁出,从而出现城市人口分散的过程,城市规模随之将收缩,直至在聚集利益与聚集成本相等时为止。城市的适度规模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一般来说:适度的城市规模会产生较高的综合效益,且支付较低的各种成本。城市规模是否适度则取决于效益与成本的变化关系。E0APBRCR、C成本曲线效益曲线基础设施投入(人口)规模(收入、成本)适度规模门槛规模当聚集利益等于聚集成本时,就会形成一个均衡点,这就是城市的适度规模。不同经济主体的适度规模P0P1P3P2P5P4P7P6P8城市效益与成本城市人口规模城
41、市化拐点A城市总投入城市总产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城市边际投入城市人均投入城市人均产出城市边际产出城市规模成本与收益图P1:城市功能基本形成点城市总产出=基础设施投入存量价值P2:城市最小门槛规模 城市总产出和总收益、城市人均产出和人均投入的左交点。成本等于效益的城市最小规模P3:城市最低成本规模城市人均投入=城市边际投入城市能够以规模效益吸引企业的最低城市规模P4:城市边际效益最高点即城市化发展的拐点,城市边际产出的最高点中央政府希望城市以此为核心实行调整。P5:城市人均效益最高点城市人均产出=城市边际产出城市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适度规模P6:城市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城市边际产出=边际成本城市企业意
42、愿的城市规模P7: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城市边际产出=0 城市规模仍可以在控制相应的少量扩大P8:城市最大人口规模城市人均产出=人均投入城市总产出=总投入城市总效益=0 城市总规模停止增长时期 农村剩余劳动者希望向城市转移,发展到的最大规模P3P8点的人口规模,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城市适度规模影响城市适度规模的现实因素v 城市区位:决定资源优势、交通条件。v 城市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要 相互配套、协调发展。v 城市内部布局:不同功能用地在城市内 部的配置情况。v以上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或条件,它们决定着成本与效益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应注意的问题v 合理正确的城市定位
43、 正确评价城市地理位置、建设条件、历 史发展特点、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等v 合理正确的发展目标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v 正确测算城市容量 确定城市的环境容量和用地用量v 选择最佳规模方案 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四、城市经济规模的优化途径v1、调整城市经济系列,改善城市经济规模结构v2、搞好城市布局,为城市经济规模的优化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v3、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规模经济效益v4、改革投资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防止城市经济规模过度膨胀的机制 五、世界各国对城市合理规模的人口指标认定 苏联:57万人到2030万人 美国:2535万人 日本:1530万人 英国:25万人左右 法国:3
44、050万人v 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另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合理规模是客观存在的,是指有利于发挥城市职能作用,便于安排生产、生活及各项设施,并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规模。六、我国大城市规模发展潜力较大v2000年我国城市663个 v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占比为:全 国 14:33:53 东部地区 16:35:49 中部地区 15:32:53 西部地区 7:30:63,大城市比例偏低。东为295个中为247个西为121个v 2000年我国GDP千亿级城市21个,其中东中西部分别为16个、3
45、个、2个。v 2003年GDP千亿级城市达32个,东中西部分别为25个、5个、2个。v 大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七、城市产业部门经济规模的测量方法v投入产出法v 指把一系列内在部门在一定时期投入来源与产出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格,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消耗系数,并据以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例:假设有这样一个只有煤炭、化工和电力工业三个部门的经济,每个部门按下表给出的比例使用另一部门的产品中间产品作为投入要素。假定整个经济的最终消费目标为:1亿元的电力、3000万元的煤和4000万元的化工产品。产品类别电力E煤炭X化产品C电力0.20.20.2煤炭0.40.10.2化工产
46、品0.200.1劳动0.20.70.5总计1.01.01.0每元的产出所需投入的数量元投入类别项目v解:设E:电的产量v C:化工产品的产量v X:煤的产量v 单位:均为百万元v X=0.4E+0.1X+0.2C+30v E=0.2E+0.2X+0.2C+100v C=0.2E+0.1C+40X=131E=178C=84所需投入劳动价值=0.2E+0.7X+0.5C投入产出模型表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物质消耗【Xij】YX新创造价值N总投入X投入产出盈亏平衡分析法Q产量0金额TR:总收益TC:总成本BEP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盈利区亏损区 城市服务系统的规模经济比较明显如:电话网、自来水
47、、邮政网、公共交通网、煤气管网、思考题:vP179 1、2、4、5、6v教学总结:v 本次课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较多,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来讲增加了理解难度,要求学生课前作一些相关知识的准备。城市经济空间v目的要求:了解城市空间的经济价值理论,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价值变化规律,以及了解国内外城市经济空间布局正反经验教训等知识v教学重点:城市经济空间价值理论v教学难点:城市经济空间价值理论的应用v教学方法:讲授法v教学课时:两课时v教学内容与步骤:名言:v “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总是蕴含着某种意义。”列菲伏尔,法国,城市政治经济学派的创始人 l1、空间l 一般认为,空间是指
48、事物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l 空间除有地理空间、数学空间和经济空间之分外,还有其他诸多组合概念。l 空间是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城市的精华在于空间。尽管如此,在20世纪以前,在分析和认知城市的过程中,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城市空间的定义,人们只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塑造着各种城市空间形式。2、空间是一种产品v 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地被生产出来的,“空间就是产品”。v 所谓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生产是将空间作为对象的。3、空间价值v 对空间的使用和消费过程,构建出空间的价值。v 空间价值:时间有价值,空间也有价值!v 空间成本:土地成本、立体空间
49、成本、空间联系成本v 空间效用:级差效益、空间立体效用 v v 空间既是生产资料,可以被生产,表现为设计师的缔造;又是生活资料,可以被利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都要为人所用。空间联系的主要因素:自然及交通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活动联系 技术联系 社会联系 服务性联系 行政联系等 设计师须通过分析和决策,即对需求和属性聚焦归纳,尽量提高人群需求的“满足度”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度”,合理选定价值点,并将其反映到空间形态上,才能创造高品质的空间产品。4、城市空间v按空间形成的原因不同划分v城市经济空间:由于城市地域内的经济联系形成的城市空间。v城市行政空间v按照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划分l 城市内部空间:
50、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和各种活动所连成的 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地域结构。l城市外部空间:城市行政区范围外的空间,包括城镇群体 空间。5、城市空间结构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l 是指城市经济要素及影响因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以及反映这种分布和状态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它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印记、表现、投影和存在形式。l4、城市维护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l 一是密度、二是布局、三是城市形态。v 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凝结了城市在空间集聚、经济集聚、社会文化多元动态演进过程中人类的诸多需求和期望。满足城市内外利益主体的这些需求和期望的能力或效用,正是城市价值的本源及本质所在。二、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