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胁胁 痛痛第1页,共34页。一、一、【概说】概说】(一)定义(一)定义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阴不足致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阴不足致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二)症状特点(二)症状特点1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2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隐痛等。、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隐痛等。3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是多种疾病伴见证。、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是多种疾病伴见证。胁痛指什么胁痛指什么
2、第2页,共34页。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布胁肋胁肋胁肋疼痛疼痛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不通则痛不通则痛不荣而痛不荣而痛邪气阻滞邪气阻滞正虚失养正虚失养气滞气滞瘀血瘀血湿热湿热阴虚阴虚失濡失濡情志情志不遂,不遂,跌仆跌仆损伤,损伤,饮食饮食所伤,所伤,外感外感湿热,湿热,劳欲劳欲久病。久病。第3页,共34页。三、【诊断】三、【诊断】(一)诊断要点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病史。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检查,
3、有助于诊断。第4页,共34页。1 1、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1 1)辨证分析:)辨证分析: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喜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失和。肝郁气滞,胁络失和。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息;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肝气和胃、嗳则气舒。舌象:苔薄或薄白;舌象:苔薄或薄白;脉象:脉弦。脉象:脉弦。(2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3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4 4)方药:柴胡疏肝散。)方
4、药:柴胡疏肝散。四四 分证论治分证论治第5页,共34页。2 2、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1 1)辨证分析:)辨证分析: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肝胆,疏湿热蕴阻肝胆,疏泄不利。泄不利。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腻,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腻,湿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中阻,胃失和降。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蒸肝胆。湿热郁蒸肝胆。舌苔:舌质红,苔黄腻;舌苔: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弦滑。脉象:脉弦滑。(2 2)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3 3)治法:清肝利
5、胆,行气活络。)治法:清肝利胆,行气活络。(4 4)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药:龙胆泻肝汤。第6页,共34页。3 3、瘀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1 1)辨证分析:)辨证分析: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气滞血瘀,瘀阻胁络。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血瘀血积久,气血不和。积久,气血不和。舌苔:舌质紫暗;舌苔:舌质紫暗;脉象:弦沉涩。脉象:弦沉涩。(2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3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4 4)
6、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第7页,共34页。4 4、肝络失养证、肝络失养证(1 1)辨证分析:)辨证分析: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肝阴不肝阴不足,肝络失养。足,肝络失养。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肝肾阴肝肾阴亏虚热上扰。亏虚热上扰。舌象:舌质红,少苔;舌象:舌质红,少苔;脉象:弦细数。脉象:弦细数。(2 2)病机:肝阴亏虚,肝络失养。)病机:肝阴亏虚,肝络失养。(3 3)治法:养阴柔肝。)治法:养阴柔肝。(4 4)方药:一贯煎。)方药:一贯煎。第8页,共34页。五、【预后及
7、预防、护理】五、【预后及预防、护理】(一)转归预后(一)转归预后(二)预防调摄(二)预防调摄1.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2.2.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3.3.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注意休息。第9页,共34页。黄黄 疸疸 第10页,共34页。黄 疸概述定义: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 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 的常见肝胆病证。病因:湿热疫毒概 病机: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 汁外溢括 病位:肝胆 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第11页,共34页。1、黄疸的共同特征 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
8、特征2、三类黄疸各自的特征 阳黄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 湿热之象。阴黄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 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急黄 ,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 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证候特征第12页,共34页。病因病机1、感受时邪疫毒胆液外泄 黄疸(阳黄)化常 阻胆 热毒炽盛,伤及营血 急黄 2、饮食所伤 饥嗜 运湿 郁熏 饱酒 化浊 而蒸 胆液外溢 黄疸(阳黄)失过 失内 化肝 常度 职生 热胆 第13页,共34页。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素运素运 气肝气肝 疏疏 体化体化 血血失失 泄泄脾失脾失 亏所亏所 失失 胆胆虚司虚司 损养损养 职职 汁汁 外外 溢溢 黄黄疸(阴黄
9、疸(阴黄)久脾久脾 湿阻湿阻 胆胆 肌肌病阳病阳 从滞从滞 汁汁 肤肤阳阳受受 寒中寒中 受受 黄黄损损 化焦化焦 阻阻第14页,共34页。鉴别诊断第15页,共34页。1、热重于湿、热重于湿 主证: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证(热偏重)治法: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主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如 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 向急黄转变。分证论治(1)阳黄第16页,共34页。2、湿重于热、湿重于热 主证: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 (湿偏重)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
10、黄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主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主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临证体会: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 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 转 化。第17页,共34页。3、胆腑郁热、胆腑郁热 主证: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胆腑郁热胆腑郁热 证证 治法: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主方:大柴胡汤主方:大柴胡汤 临证体会:临证体会:本型的特点除黄疸,还有右胁的 剧痛。治疗重在利胆退黄利胆退黄,常常 重用金钱草。保持大便的通畅尤 为重要。第18页,共34页。4.疫毒发黄(急黄)疫毒发黄(急黄)主证: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黄
11、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内疫毒内 陷营血(闭窍动血)陷营血(闭窍动血)证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主方:千金犀角散 临证体会临证体会:本型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治疗 重在清热解毒,加强中药保留灌 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 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 剂(清开灵、茵栀黄),注意中 西结合。5第19页,共34页。(2 2)阴黄)阴黄 1、寒湿阻遏证、寒湿阻遏证 主证:主证: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 阻证治法: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主方:主方:茵陈术附汤临证体会: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 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 凉药物 第20页
12、,共34页。2、脾虚湿滞证、脾虚湿滞证主证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淡黄而不鲜明)+中焦中焦 脾虚证脾虚证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主方:黄芪建中汤临证体会临证体会:脾虚黄疸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 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 退退,治疗重在扶正,辅以去邪,治疗重在扶正,辅以去邪 防止向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等变证 发展发展第21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2积积 聚聚第22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3一:概念一:概念:什么是积聚什么是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
13、?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 积聚的区别积聚的区别?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腹病。腹病。积与聚关系密切,一并论述积与聚关系密切,一并论述。【概述概述】第23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4气滞不行气滞不行脉络瘀阻脉络瘀阻饮食所伤饮食所伤脾胃受损脾胃受损聚湿成痰聚湿成痰气血气血食滞食滞虫积虫积痰气交阻痰气交阻气机郁滞气机郁滞气机郁滞气机郁滞脉络瘀塞脉络瘀塞寒邪侵袭寒邪侵袭脾阳不运脾阳不运湿痰内聚湿痰内聚阻滞气机阻
14、滞气机黄疸黄疸胁痛胁痛久疟不愈久疟不愈感染虫毒感染虫毒久泻久痢久泻久痢 湿浊留恋湿浊留恋 气血蕴结气血蕴结湿痰凝滞湿痰凝滞 脉络痹阻脉络痹阻肝脾不和肝脾不和 气血凝滞气血凝滞脾气虚弱脾气虚弱 营血运行涩滞营血运行涩滞聚聚证证积积证证阴血凝滞阴血凝滞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第24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5演变:演变:第25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6诊断依据诊断依据【诊查要点诊查要点】第26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7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邪实邪实正虚正虚【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第27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28(一)(一)聚证聚证第28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15、#29第29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30(二)(二)积证积证第30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31证状: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证状: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销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痛或刺痛,形体销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背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面颈胸背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证机概要: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证机概要: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第31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32第32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33【预防调护预防调护】第33页,共34页。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34结束结束第34页,共34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