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心理學 社會影響特質與情境的交互作用 定義 社會心理學的重點是探討人類在社會情境之中的行為表現,換言之是探討人類的行為是如何受到社會情境影響而發生或是改變的一門心理學。實例 在2004年發生了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報載與新聞中傳出美國的士兵與女士兵在伊拉克有虐待囚犯的行為,不但引起全世界的譁然抗議,也引發了這些士兵家人的關切與質疑。在觀賞運動比賽的現場,容易發生集體暴動 在集會遊行抗議的過程中,容易失去理性 人云亦云;追隨流俗社會心理學的理想與抱負 總之人的行為不能夠只歸諸於情境或是只歸諸於性格,應該是這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但是在社會心理學中,總是可以有一個理想與抱負,那就是更加的了解人的行
2、為是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此可以教導我們知道該如何不要受到環境的操弄,來增進個人的自主性。從眾(conformity)行為在社會情境中可以常常見到人云亦云的現象。顯示有些人會直接的以他人,尤其是多數人的意見與觀點來作為自己的意見與觀點。由有甚者是這些人在發生從眾行為之後,還往往能夠設想出一些事後理由,來支持自已原先就已經認定這樣的觀點,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裡被稱為從眾行為與心態。社會心理學家Asch 的從眾研究 從眾研究從眾研究由於辨識線條的長短對於成年人或是大學生而言是一件十分容易的工作,之所以會出現錯誤的答案,應該是由於情境所造成的,當實驗情境中的多位同謀不約而同的答出錯誤的答案時,對於孤單
3、一人身處實驗情境且個人意見與他人明顯不同的研究對象而言,是一個相當具有壓力的情境,研究對象可能是因為害怕想要避免讓自己太過於與眾不同,也可能是擔心其他人對於他的始終與眾不同而有些負面的評價,因此選擇了回答不正確的答案,而產生了從眾的現象。團體的特性影響從眾 凝聚力高,從眾高 團體大小、3與4個人的差異 描述性規範(好情境:好行為)強制性規範(壞情境;壞行為)為什麼從眾 渴望被喜歡:盡可能與他人一樣 渴望正確性:不想出錯 從眾後的合理化:行為後的認知失調增進自我的自主性 在社會上存在有許多從眾行為的現象,例如愛用名牌喜歡或是集體性的排斥某些人物或是族群,然而要思考的是我們的這些討厭與排斥的行為有
4、多少真正是由那些對象所造成的,還是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我們的從眾行為。我們應該有能力且有意圖的來辨識這些環境因素對於我們行為的影響,並且主動的加以修正,有道德勇氣且獨排眾議得來減少情境因素的影響,增加個人的自主性。增進自我的自主性順服於說服 友誼/喜歡 vs 陌生不友善的人 承諾後的一致性。Foot in the door effect 稀少性的機會。限時限量大搶購。互惠原則:Door in the face effect 前据後敬 附加價值(thats not all effect)關係連結順服於說服 社會認可 順從權威 抱怨 引發好奇心Stanly Milgram服從權威obedience的
5、研究 服從權威obedience的研究服從權威obedience的研究服從權威obedience的研究服從權威obedience的研究Victim is strapped into chair Sixty percent of the teachers obeyed orders to punish the learner to the very end of the 450-volt scale!No subject stopped before reaching 300 volts!服從權威obedience的研究為何服從 權威性格 情境因素 責任免除 權威符號 漸進式的命令人的自主性不高
6、發現人其實是很容易受到權威情境的影響,人有可能在受到權威命令的情境中,以服從命令為由去做出許多違反自己心意與良知的事情,在Milgram的實驗中具有按鈕的平台、電擊座倚以及實驗主持者的白色實驗長袍以及他的口語催促,都是構成情境的重要元素,而這些元素也就形成一個讓人容易服從權威的情境。道德良知勇氣在我們對於人性以及人性亦於受到環境影響的這個現象有所洞察之後,就應該要能夠透過教育的方式來教導人們,當環境的要求與命令與我們個人的良知判斷有所牴觸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能夠抵抗環境與權威的命令,而遵循我們的道德良知來行事,也就是要有所謂的道德勇氣。Zimbardo 囚犯與獄卒角色扮演研究他的目的是探討角色對
7、於人類行為的影響。實驗是在一群修心理學的學生之中進行,實驗的地點則是在大學校園中一棟建築物的地下室。在公開的方式之下學生被隨機分派為囚犯組或是獄卒組,學生也都知道這各分派的過程是隨機的 角色扮演研究角色扮演研究角色扮演研究角色扮演研究啟示 角色是一種互動激化(polarized)的過程,當人們擁有一個角色時,其他人會對這個人物有特定的一些預期(anticipation),對這個角色會有一套行為上的要求或是規範,這些反應會引發這個人從事更多符合角色的行為,是一種角色相互認同的歷程。如此一來就會極端化這個角色及其相關的行為。學習用審慎的態度來面對所賦予我們的各種角色。首先我們要思考能否,及應否接受
8、擁有某一些角色。另外在接受一個角色之後,應該對與這個角色的一些規範與期望加以明白的分辨與澄清,先要了解自己對於該角色的規範與期望是否正確 角色不意味著地位(status)也不等於權益,角色意味著服務,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而任何一個角色都意涵著對於他人的服務與奉獻,用這個角度應該可以更有效的來檢視自己所擁用有的角色與功能,知道自己能對多少人提供哪些服務,而使自己的角色發揮最大的功能。Darley&Batson 的助人研究 實驗受試被隨機分派到被要求前往另一棟建築物內講述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或是其它非關宗教與助人的故事。同時安排一位實驗同謀路倒在受試者必定經過的路旁,由實驗同謀來觀察、記錄實驗受試者
9、的助人反應(0分:完全視若無睹到5分:堅持幫助,不願離去)結果發現:1.趕時間是一個重要變項。2.要到另一棟建築物傳講好撒瑪利亞人的研究受試並未有較多的助人行為出現。助人研究:社會認知 除了對個人的特質例如權威性格、宗教性格的探討之外,也開始以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的觀點,來探討人們如何知覺社會情境,亦即人們如何在社會情境中進行社會訊息的認知處理流程,以及訊息處理的結果對於個人社會行為與判斷的影響。例如,在上述利他行為的研究中,學者就提出對於:1.需求的覺察 2.責任分散 3.代價與報酬的計算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訊息處理是心理學家用來描述心理歷程的
10、一個比喻(metaphor);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受到大量的訊息,我們會主動的對這些訊息加以處理,並且獲得一定的結果,再根據訊息處理的結果,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反應。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由於為了因應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訊息處理要求,訊息處理歷程的時間通常是非常短暫的,人類就學會利用了一些簡約的程序(heuristics)來幫助我們有效率的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資訊,也因而形成習慣成自然的現象。然而簡約的程序雖然有效率可是卻也常會出錯,學習社會心理學也應該重視這些容易謬誤的心理歷程,並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糾正(correct)或是避免。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11、)是探究人們如何推估自己及他人的行為原因的歷程。在推論的歷程中我們如何傾向於對自己或是別人的行為做情境的、外在的歸因,或是特質的、內在的歸因的歷程。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則是在說明人對於自己的成功行為傾向於提出內在歸因;對於自己的失敗行為傾向於提出外在的歸因;對於他人的成功行為我們傾向於提出外在歸因;而對於他人的失敗行為,則傾向於提出內在的歸因。當兒童表現良好時,有些師長會以聰明來讚美兒童,其實這不是一個好的讚美。當兒童表現不好的時侯,就容易歸因於不聰明,而不聰明似乎是一個天生無法改變的特質。當兒童對於自己的失敗表現做出不可控制的歸因時,則比
12、較容易導致放棄學業的心態。假若師長對於學童的優異表現,是給予努力與認真的讚美,則是在幫助學童養成一種作內在可以控制的歸因:我成功是因為我很認真、很努力,當兒童的學業表現不佳的時候,則可以經由鼓勵其更努力認真來看待學業,養成只要是認真就會有好表現的心態。偏見(prejudice)與差別待遇(discrimination)刻板印象是一種認定某一特定群體的人就一定有某些特質的一種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心理狀態常是以偏蓋全,認定那個特定團體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相同的特質。當刻板印象是相當負面的時候,就形成了一種偏見,是對於某一團體的全體成員有一特定偏執的意見與態度的現象。偏見與歧視是人們在社會情境中常經常
13、會出現的現象。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偏見、歧視與差別待遇的出現,往往是經由群體互動的過程而形成的一種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的現象。在不同文化群體相會的時候,強勢群體往往會對弱勢群體進行掠奪與剝削,而使得弱勢群體的生活落入一個悽慘的狀態,而強勢群體的人們,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惡行,便會對於弱勢群體的人們提出許多特質與內在的歸因;認為那些弱勢群體的人天生就有懶散、不負責任等等負面的特質,做為那些人處境很悲慘的原因,而忽略掉自己的所作所為。換句話說是在為自己的掠奪與剝削行為找到藉口。認知偏誤當我們擁有偏見時,則更容易在社會情境中選擇性的注意(selective a
14、ttention)與知覺他人的行為表現,由於預期(anticipation)的心理狀態,我們更容易覺察他人符合偏見與刻版印象的行為表現,而此一覺察進而強化了我們的偏見與刻版印象。心情影響社會認知 人的社會認知歷程會受到心情的影響,而且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之下就發生了!在花好月圓的情境中,當我們心情好時,花看起來要分外的好,而月也分外的圓。在社會認知的過程中,應該也是如此!我們對其他人事物的判斷,似乎也會受到心情的影響。下雨天市場調查研究殘障人的笑話研究心情(mood)心情(mood)是一種較為短暫且沒有明確名稱的情感狀態。心情常常只能分為好或是不好!當心情好時,我們認知這個世界是安全無虞的,也就
15、傾向於比較以簡約的方式來面對世界;當心情不好時,我們是以較為不安的心情在面對這個世界,也因此而比較會以挑剔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這是一般的常識。輸入訊息(mood as input)社會心理學家Schwartz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在社會認知的過程中,心情也是一個重要的輸入訊息(mood as input)。應該加以明確的歸因 治療憂鬱症患者修正當發現了我們許多的社會行為都很可能會出錯的時候,時時提醒修正自己的社會行為也就變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時時的提醒自己是有情緒的這件事情,也就是情緒智商的一個重點。情緒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emotum,原文即
16、具有波動而出,蜂擁而上或是使之激動的意思,意指情緒是一種內在不安的反應,個體在接受某種刺激後,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變化與心理感受。而情緒的成熟不只在瞭解及控制個人情緒以符合社會規範,避免傷害別人,也在適應別人情緒,並增進人際間的和諧。最終在調節個人的情緒,自主自發,表裡合一,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個體。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心理學家Salovy對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所下的定義為體察自己與別人情緒,處理並運用情緒訊息來指引自己的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情緒智商(EQ)一書的作者Goleman則提出五種判斷EQ的能力向度做為參考依據,分別是察覺自我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及人際關係的管理。這些情緒能力得提升,很大的用意是在增進個人社會認知與行為的正確性。讓我們可以更正確也更有人性的來與其他人互動。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