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36 ,大小:116.50KB ,
文档编号:3572971      下载积分:2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57297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章-解释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解释学课件.ppt

1、 第一节 古典解释学第二节 解释学作为精神科学方法论第三节 哲学解释学 一、一、“解释学解释学”的含义及其起源的含义及其起源 1、解释学的含义解释学的含义 解释学(hermeneutics)也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来自希腊文动词hermeneuein,这个词又是从Hermes而来。Hermes是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译为“赫尔墨斯”。赫尔墨斯等同于罗马神话中的墨丘利。赫尔墨斯的工作是向人间传达并解释众神的旨意。由于他跨越神界和人间,是这二者的中介,并且由于神与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所以,他负有向凡人翻译、解释神的语言,让凡人明白神的意思的责任。因此,解释学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对神谕的解说

2、。Hermeneutics由此具有两个基本的意思:1、使隐藏着的东西显现出来;2、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清楚。2、解释学的发展解释学的发展 古代解释学:古希腊的修辞学和诗学;中国古代的小学。中世纪的神学解释学。18世纪的古典解释学:施莱尔马赫把解释活动总结、归纳上升为一种一般的理论,使解释学转变为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文本解释的普遍方法论。19世纪作为精神科学方法的解释学:狄尔泰试图把解释学当作使精神科学获得科学地位的一般方法。20世纪的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使解释学从一种方法论上升为一种本体论。二、古典解释学二、古典解释学 古典解释学的创始人施莱尔马赫(Freiedrich Dani

3、el Ernst Schleiermacher),生于1768年,于1810年成为柏林大学的神学教授,并被授予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称号。终其一生,他一直热爱康德的哲学,对古希腊哲学和文化保持着持久的热情。1834年,他染上肺病去世。在生前,施莱尔马赫的思想都是以讲课的形式传播,很少有著作正式出版。在他死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笔记、及他的讲稿,整理出版了一卷解释学与批评,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施莱尔马赫一生志在建立一种普遍的解释学,使解释学成为理解的艺术。换言之,他认为解释学应该成为理解的一般原则和学问。1、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主义原则 施莱尔马赫指出:“我们必须想到,被写的东西常常

4、是在不同于解释者生活时期和时代的另一时期和时代里被写的;解释的首要任务不是要按照现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认识作者和他的听众之间的原始关系。”因此,面对这样一种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使我们不熟悉的文本,如果解释者无视这种时间间距时间间距而偏偏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那就会产生误解。避免误解的反面就是理解,所谓理解就是再现、重构我们所不熟悉的文本的思想和作者的意图,即把握作者的原意。理解的过程就是重现作者原意的过程。2、心理解释心理解释 在施莱尔马赫之前,作品被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语法、语词、语句结构来接近或再现的东西。施莱尔马赫在研究希腊典籍和基督教圣典的过程中,意识到语言方面的解释是一种表层

5、的解释,它只能展现作品表层的文字含义,至于作品背后的作者的精神思想状态,语言解释与分析的方法就束手无策。这个精神的层面是作品的更深邃的部分,必须由心理上来体验和理解。施莱尔马赫提出,为了把握文本作者的愿意就必须再现作品背后隐藏着的那个主观世界;而为了再现作品背后隐藏着的那个主观世界,解释者必须摆脱、克服和消除解释者本人的先入之见。即为了实现准确的理解,解释者必须抛弃自己的那些妨碍进入作者心境的成见或偏见,使理解成为一种在心理上重现作品作者心境的艺术。3、解释学循环解释学循环 理解作为一种通过语言在心理上重现作者心态、意图的过程,必须要由正确的方法来保证。这种方法就是解释学循环(the herm

6、eneutical circle)。所谓解释学循环,是指我们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总是必须先理解文本的每一个句子;但是文本的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是由文本的整体意思所决定的,一个单独的句子只有在文本中才能获得确切的意义,这样为了理解每个句子就必须先理解整个文本。简单地说,要理解一个整体必须先理解部分,而要理解部分又必须先理解整体。这就是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和理解文本时必然面对的处境、必然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释者就会产生顿悟。顿悟的发生时刻,是部分与整体都得到理解的时刻。只有这样解释者才能通过文本完全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4、语言负载着个人精神生活语言负载着个人精神生活 语言有两个不同的属性或特征。一是

7、语言的公共性,另一个特征是语言的个人性。语言要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就必须有公共的法则和运用形式,语言的这个方面保证了个人间思想交流的可能性。语言同时又是在个人使用时,卷入了个人的思想后,才产生实际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人用公共的语言表达的是他个人的思想、情绪、意图,这样语言在实际使用时,又具有个人性。因此,如果解释只关注语言的公共性方面,执着于语法的一般规则,这样来确定文本的含义,作者,即语言的个人使用者的精神世界便无法进入解释者的视线之内,语言所负载的个人精神生活就会被忽略。施莱尔马赫的解释理论,是整个解释学的转折点。他首先不再使解释学局限在神学、文学或法律的范围内,而致力于发展出一种作为理解

8、艺术的一般解释学。在他之后的狄尔泰,直接继承了这个新的方向,把解释学进一步推广为整个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且,在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中,理解第一次与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心理、精神、文化联系在一起,解释学不仅仅是一种与文字解释的技巧。这些对以后解释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解释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伽达默尔那里,施莱尔马赫的许多观点受到了批判。例如,施莱尔马赫关于理解必须摆脱成见的观点,以及他主张解释者可以走出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完全进入作者主观世界,从而把握作者的“原意”的观点等等。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看来,理解过程中的成见不仅是不可克服的,而且也是理解得以的不可或缺前提。施莱

9、尔马赫所希望的把握作者的原意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需要做到的。一、狄尔泰思想的缘起一、狄尔泰思想的缘起 1、生平与著述生平与著述:狄尔泰(Willhem Christian Ludwig Dilthey,18331911)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比布里奇(Biebrich)。185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神学,读了两个学期之后转学柏林大学。1864年狄尔泰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以道德意识试析获教授资格。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1883年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时,年仅42岁。这个讲座过去曾由黑格尔主持,被认为是哲学上最负声望的象征。1886年狄尔泰

10、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狄尔泰于1907年退休。1911年狄尔泰在度假的旅馆中突然病逝。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论(1883)、青年黑格尔历史(1905)、哲学的本质(1907)、精神科学中的历史世界结构(1910),以及未完稿历史理性批判。狄尔泰全集已出版22卷。2、思想缘起思想缘起:19世纪,欧洲思想界实证主义成为主流,实证主义主张,凡是不能通过经验观察的方法,不能借助于因果观念进行研究的领域都是没有价值的形而上学,都应该被抛弃。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只有以自然科学为模式,才是严密的、正确的,才能取得和自然科学同样的发展和进步,才值得人们认真对待。作为对实证主义的反拨,历史主义在德

11、国风靡一时。历史主义强调人类行为是有意识的活动,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心灵创造的,所以,不能是有规律的机械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因此,不能用普遍原则来说明或解释历史现象。历史主义在反抗实证主义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否定任何永恒价值体系的存在,破坏了相信理性能够认识任何真理的信念。这就为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狄尔泰既反对实证主义,也不满意历史主义。一方面,狄尔泰感到,必须维护精神科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立性,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不能始终应用到像历史这样的主题之上;另一方面,狄尔泰也认识到历史主义将使精神科学的知识失去确定性从而没有存在的价值。他的任务便是想办法来使精

12、神科学的知识具有与自然科学知识同样的确定性与客观性,以历史理性来把握住永恒的真理。但是这样的精神科学知识不可能是与自然科学知识性质相同的知识,它用不着向自然科学看齐,它有自己的标准和特殊的价值。问题在于,自然科学有自己可靠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来保证自己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精神科学是否也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到一种自己所独有的方法,以保证自己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呢?循着这一思路,狄尔泰开始了他对精神科学方法论的探索。二、精神科学 精神科学,在德文中是Geistwissenschaft。Wissenschaft的含义比英文中的science要广泛,它既有现代科学的意思,也有知识或认识的意义,我们既可以把物

13、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称为Wissenschaft,也同样可以把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称作Wissenschaft,所以,Wissenschaft是包括一切形式的学问或知识。而Geist则是一个多义词,它除了“精神”的含义以外,还有“灵魂”、“精灵”、“智慧”、“心智”等多种含义。狄尔泰应用这个词,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指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概念判断等理性的思辩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能力把人与一切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它是指精神这种能力所生产和形成的一切东西,狄尔泰称之为“精神的客体化”。因此,狄尔泰所说的精神既有人类特有的理智、文化现象,也包括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狄尔泰

14、认为,自然没有意识,没有意志、没有理性或激情,它只能用纯机械的因果概念来说明。而人不同,人是有目的的,人与他的产物,如他在过去与现在建立的生活世界,他的艺术作品、文学、宗教,都是人类有目的的或凭激情创造出来的。精神科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精神科学不能采用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的同样的方法。精神科学的知识作为人关于自己的知识,要求采用解释学为自己的方法论。解释学的特征,表现为它是理解的艺术,它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而不是在因果关系中,进行解释和理解。部分在整体中获得意义并得到理解,整体不仅作为部分获得意义的背景,整体自身也正是意义实现的场所。人由理解进行自我解释和自我认识,理解是精神科学进入精神世界根

15、本途径。人们创造出的文化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共同的精神环境。我们一生下来,这个“客观精神”的世界就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一些东西,它教给了我们知识,也教给了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人之所以能够理解历史就是因为在人与历史之间存在着“客观精神”:同样的语言、同样的风俗和同样的价值观念所塑造出来的人,尽管具有各自的差异,然而,每个人都与其他人具有共同性。也可以说,每个具体的个人都体现了整个人类。由于客观精神的存在,不仅使理解成为可能,而且使具有客观性的精神科学知识成为可能。换言之,狄尔泰的客观精神假定了一种精神的共同性,我们通过客观精神的媒介得以理解,并且正是在这种共同性的基础上,理解的客观性才有可靠的保证。由

16、客观精神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共同性,也为客观的解释提供了标准。所以,解释学应该是理解历史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三、理解:精神科学的方法三、理解:精神科学的方法 1、理解即是人生理解即是人生 首先,理解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人类关于他自身的知识的来源。我们从历史、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除了通过经验的观察,还必须靠理解才能把握。而且,在经验的观察中也渗透着理解。其次,理解也是思想交流的基础。思想的交流首先是语言的理解和相互理解。第三,理解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理解是“生命的表现”。它卷入情感以及了解人的愿望。理解也意味着对所理解的人与事采取一种同情的态度,一

17、种情感上的介入。第四,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体验他人的人生和同时体验自己的人生,因为理解他人总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进行的。2、理解的原则理解的原则 首先,理解不需要像自然科学方法那样,由个别推出一般的规律。理解的方式要尊重个人的特殊性和生活经验的具体性。它可以在个人的经验上产生出意义,而不必上升为一般的原则。人生的意义,总是要在个人的具体境况中通过理解来获得。其次,研究历史、文化和个人思想,不应该从原则、规律或任何假定出发。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解释,必须从个人和具体事件开始,逐渐过渡到对其整体。因为任何个人的思想、社会事件,是在整体关系中获得意义的。这种整体可以小至一个段落、一个文本,大至这个历史

18、传统。理解就是在这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解释学循环中产生。通过对这些原则的应用,作为精神科学方法的理解就成了使精神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分水岭。理解使精神科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而具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地位;而客观精神的概念使狄尔泰能够免于历史主义受到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的指责。总之,狄尔泰想建立的是一门既不同于自然科学、却又从其中吸取某些元素;既不同于以往形而上学、却又不放弃哲学固有的关心人类、关心社会的传统的精神科学。这样的精神科学当然是近现代哲学开拓创新的尝试,它改革创新、又不流于世俗,继承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对维护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独立性,并对现代西方哲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海德格尔的解释

19、学一、海德格尔的解释学 1、此在与理解此在与理解 此在,即人,不同于其他的在者,其根本之点就在于,只有此在才会关心自己的存在,才会询问在的意义。他对在的意义的追究是通过对在的理解实现的,没有对在的理解,此在不复存在。因此,海德格尔说:“理解在本身是此在的一个明确的特性。”是与此在生存时时刻刻相伴随的活动,因而也就是此在存在的根本方式。2、此在在世与筹划此在在世与筹划 此在是能在,是去存在,而不是死板、一成不变地存在;此在是未定型的、开放的存在,因而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这意味着此在的存在总是把自己当作某种东西来存在。此在又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此在必须同世内存在者打交道。而要同世内存在者打交道

20、此在就必须把它们当作某种东西。因此,无论是作为可能性的在还是作为在世之在,此在总是必须对自己和世内存在者有所领会(理解)。领会就是对意义的筹划,筹划意义就是把事物当做什么。此在的种种可能性在筹划中向自己展开,而世内存在者也在筹划中向自己展开。这种筹划,这种“作为什么”就是解释。3、理解的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 A、“前有前有”(vorhabe)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在他进行解释或理解之前,他已经置身于他的世界,并且属于这个世界。因此,他不是从虚无之中开始理解或解释的。他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水平、精神和思想状况、物质条件等等,他一存在,就已经有了、已经存在了并且

21、可以为他所拥有。这些在他之先就已经有了东西,构成了他进行理解的或明或暗的地平线,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前有”(vorhabe)。B、“前见前见”(vorsicht)“前有”是内涵稳定,外延模糊的存在视界,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究竟哪种可能性首先进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怎样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有一个特定的角度和观点,就像一只大蛋糕,总要从某处下手先切一刀一样。这个解释的特定角度和观点,理解和解释的入手处或切入点,海德格尔称为“前见”(vorsicht)。任何在我们的前有中已经被理解和把握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前见。C、前设前设(vorgriff)理解和解释仅有前有和前见为基础还不够,还要有

22、前设(vorgriff)才能具体地进入理解和解释过程。前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特殊的问题域,而前设则是用一个观念来把握对象。当我们理解和解释某物时,我们总是对它预先已有一个假设,假设它是什么,然后才能把它解释为某物。前设就是解释前我们预先已有的假设,任何解释都先包含了某种预设。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1、伽达默尔的生平与著述伽达默尔的生平与著述 伽达默尔于1900年2月11日出生于德国马堡,1918年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马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文学、古典语言、艺术史和哲学。他师从过著名的哲学家哈特曼和那托普,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关于柏

23、拉图的博士论文。当然,对他思想的发展产生最为深远影响的老师则是海德格尔。1929年在海德格尔的主持下,伽达默尔以“以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论文获得教授资格后,曾在马堡大学讲授伦理学和美学。1939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教授职位,1945年任该校系主任,1946年出任莱比锡大学校长。1947年他转到法兰克福大学任首席哲学教授,1949年起在海德堡大学接任雅斯贝斯教席,直至1968年退休。2002逝世。伽达默尔的主要著作有: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1931)柏拉图与诗人(1934)真理与方法(1960)短篇著作集(4卷,1967-1977)黑格尔的辩证法-五篇解释学研究论文(1971)科学时代的理性(197

24、6)海德格尔之路后期著作研究(1982)伽达默尔全集共10卷,1986年开始出版,1995年完成。2、成见成见 所谓成见(voruteil,prejudice),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前结构,它是制约人们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因素。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都有许多自己无法意识到的成见,许多指导他在一定的处境下如何行事的预想和观念。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那么这就必然意味着我们总是带着没有经过反思的观念去理解。既然没有成见理解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就应该承认它们的真正价值。所以,问题不是去抛弃成见-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确定什么是真成见或合理的成见,什么是错误的成见。成见有可能

25、是错误的,但也可能是正确的,能适当地形成我们对事物的态度。理解者不可能走出传统之外,以一个纯粹主体的身份去理解文本,文本就是他的世界的一部分。正如人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世界,生活中没有旁观者一样。所以,理解并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行为,它先于认识行为,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伽达默尔说“理解是将(此在)自己置身于传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伽达默尔的“理解”概念就与传统、历史联系在一起。对他来说,解释学作为一种哲学,其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的存在中的历史性因素,确定这些因素在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历史性因素具体地体现为人在其历史性的存在中,由语言、传统等所赋予给他的成见。3、视界融

26、合视界融合 A、古典解释学的原意说 古典解释学家们认为,理解者应该去把握文本的原意。原意说实际上暗中假定了以下三个命题:a.文本的意义meaning存在于作品本身。b.文本的意义先于理解而存在。c.文本的重要性(significance)随时代的变动而变化,但文本的意义是不变的。B、视界融合 文化和传统通过作者表现在文本之中,同时,作者个人的个性也体现于文本之中。这样,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所看到的东西,文本表现了作者的视界。所谓视界(horizon),也可以译作视野、视域,意指“看”的区域,即人从某个立足点所能看到的一切。文本的作者有自己的视界,同样,文本的理解者也有一定的视界。当我们带着自

27、己由历史给予的成见去理解文本时就一定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视界。我们无法摆脱由自身的历史存在而来的前见,这是我们的视界,但我们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前见,去任意解释文本,因为文本有历史的特定内容、特定的视界,它限制了我们的前见,只接纳文本可能接受的理解。无论是去解释历史、文学作品,以及他人的言谈,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的相互限定的视界。只有当这两个由历史造成的视界能够融合在一起时,才会产生理解。伽达默尔称这种过程为“视界融合”。由视界融合而形成的理解,既不再是理解者原有的前见,也不完全是文本的原有内容。它应当并且只能是给人生新增添的东西,人就在这种既在历史中接受,又在历史中更新的理解形式中,开辟新的可能。

28、因此,实际上,理解不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而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前,文本并没有确定的意义,而只是由于文本具有一定的视界为意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意义总是通过理解,通过视界的融合而生成的,意义决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文本的意义的发现永远不会结束,事实上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哲学解释学就提出了与古典解释学的假定相反的命题:a.文本的意义只出现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之中。b.文本的意义不能离开理解者的理解而独立存在。c.文本的重要性依时代而改变,文本的意义也因时代而异。4、效果历史效果历史 我们都从属于传统,我们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传统之中,所以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传统以其强大的力量影

29、响并塑造我们,传统构成了我们的存在的一部分,而历史就是通过传统的效果而发挥作用的。因此,理解必须具有历史的有效性,这就是“效果历史”。就是说,不存在一种客观的、能够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的历史,存在的是一种对我们产生某种作用的历史。历史存在于我们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中。我们的理解离开了历史是不可能的,而历史离开了理解也无法产生效果。因而历史性的理解或理解的历史性就是效果历史。通俗地说,就是理解之外无历史,历史是对理解产生效果的历史。历史通过传统、文化、语言提供并限定理解者的视界,在这一意义上说,历史决定理解。历史对理解产生作用,有效果;而理解者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和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整理历史,在这一意义

30、上说,理解又反过来决定历史,理解对历史产生作用、有效果。5、问答逻辑问答逻辑 如果一个历史文本成为理解和解释对象,这意味着它对解释者或理解者问了一个问题。因此,解释和理解总是包括了同这个问题的关系。理解一个文本意味着理解这个问题。文本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说,答案必须到文本中去找。文本提出的问题当然是有其历史视界的,文本作为答案也是有其历史视界的。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也是在我们的视界之内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其答案也不可能停留在文本的历史视界之内。问和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理解者面对文本时,要获得真正的理解,必须积极地介入到文本的视界里,这意味着理解者要不断地拷问文本试图解决的问题是

31、什么,文本的表现形式是否合乎文本的内容,文本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解决的方式是否合理,其局限性是什么,等等。通过这种积极的介入,文本的意义不断呈现。理解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也不可能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是由理解者的视界所决定的。伽达默尔把这种积极地介入、展示问答逻辑的理解过程比喻为文本与理解者的对话过程。问答逻辑也就是对话辩证法。总结 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是一种避免误解的技艺学,在狄尔泰那里,被称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论。这两种解释学理论,都是从认识论的立场出发的。从海德格尔开始,解释学成为一种哲学理论,它从认识论转变为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当然,狄尔泰的研究有这种倾向,但以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则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在解释学领域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使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明确化,而且,在关于理解、知识、真理、语言、历史等方面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一般看法。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基本阅读书目: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进一步阅读书目: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