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l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仁,不保四体。【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l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
2、便不会有敌手。l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l 仁者无敌。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
3、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仁政政”、“王道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孟 子子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
4、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思想主张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
5、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写作背景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解 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
6、题目为编者所加。“忍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狠心对待别人。“不不忍人忍人之心之心”,怜爱别人的心。,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检查预习1.1.积累字音怵惕(ch tch t)恻()隐内(nn)交 要(yoyo)誉羞恶(ww)整体感知1.1.通读课文,读准句读,初步感知文意。2.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难点。3.3.展示翻译,讨论难点。孟子曰: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7、,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斯:于是,就。以:用以:用运:运转,转动。运:运转,转动。孟子说: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8、状语后置句),非恶其声而然也。所以: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产生这种恐惧同
9、情心理的。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是:这。犹:就像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同情心是仁
10、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而:表转折。贼:名词作动词,伤害。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通然:通“燃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苟:如果。保:使保:使安定。安定。事:侍奉。事:侍奉。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凡
11、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1.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孟子认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之心,简称“四心四心”。这这“四心四心”是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或者说是“四
12、端四端”。2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不忍人之心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孟子把“仁义礼智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2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
13、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不忍人之心之心”包含包含“四心四心”,而这,而这“四心四心”只是只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这四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扩而充之”)的作用的。)的作用的。3.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之心,非人也)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4.4
14、.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全文可分为三层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而行而行“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至“非恶其声而然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举例证明中心论点。例证明中心论点。第三层从第三层从“由是观之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到文末。阐述“四端四端”,并将其与,并将其与“仁、义、仁、义、礼、智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四端
15、”的重要性。的重要性。(1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2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运用排比,精炼整齐。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
16、展开论述。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3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如论证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为例来论述。5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6.6.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
17、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自己的“善心善心”。因此,。因此,“仁政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主张具有实践意义。主题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恻隐恻隐-仁仁羞恶羞恶-义义辞让辞让-礼礼是非是非-智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心四端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行行 仁仁 政政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例证例证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