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老子子四四 章章第06课 壹文化常识文化常识 老子出生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2、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其书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
3、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
4、,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作品简评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毛泽东 作品简评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
5、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u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u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u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u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思想贰文本研习文本研习 三十三十辐辐共一共一毂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埏埴以为器以为器,当其无,当其无,有器之用。有器之用。凿凿户牖户牖以为室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6、)。(第十一章)【翻译】【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有”给人给人便利,正是便利,正是“无无”使它发挥了作用。使它发挥了作用。思考:本段写了什么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那种论证方法?用了那种论证方法?主要写了主要写了“故有之以为利,无
7、之以为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以车子、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以车子、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说明说明“有有”和和“无无”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器物实体的器物实体的“有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器物中空的“无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通过“有有”和和“无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有无相生”的观点的观点 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自者不行,自见见者不者不明明,自是者不,自是者不彰彰,自自伐伐者无者无功功,自,自矜矜者不者不长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其在
8、道也,曰余食赘行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翻译】【翻译】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
9、种论证方法?本段阐述了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的道理。比喻论证比喻论证 用用“企企者不立,者不立,跨跨者不行者不行”作比喻,说明作比喻,说明“自见自见”“”“自是自是”“”“自自伐伐”“”“自矜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这一章主要讲一章主要讲“自然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
10、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方可长久。一个人。一个人有了有了“自见自见”、“自是自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的心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知人者知人者智智,自知者,自知者明明。胜人者。胜人者有力有力,自胜者,自胜者强强。知足者。知足者富富,强行者有志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者寿。【翻译】【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
11、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道”仍仍存,这就是长寿。存,这就是长寿。思考:本段写了什么?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强调人要强调人要“自知自知”“”“自胜自胜”“”“知足知足”“”“强行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
12、看来,“知人知人”、“胜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知”、“自胜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复归”,从而,从而“死而不亡死而不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
13、之明。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其安易持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其微易散。为之于未为之于未有有,治之于未乱。,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合抱之木,生于生于毫末毫末;九层之台,;九层之台,起于起于累土累土;千里之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足下。为者败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是以圣人无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几成而败之。慎终如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不学,复复众人之所过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
14、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翻译】【翻译】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开始候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开始治理(国家)。治理(国家)。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是)从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
15、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因此圣人顺应顺应自然自然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物,学习别
16、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思考思考1.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水
17、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两者有什么不同?明确:明确: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儒道佛文化儒道佛文化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
18、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
19、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儒家的孔孟思想则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以今天会如此
20、,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我们要研究四书。南怀瑾南怀瑾论语别裁论语别裁儒道佛文化儒道佛文化 中国文化的三家合起来是一个,佛家叫做中国文化的三家合起来是一个,佛家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成成佛;道家叫做佛;道家叫做“修心炼性修心炼性”;儒家叫做;儒家叫做“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所有。所有文化都是对生命的探讨,只是研究方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文化都是对生命的探讨,只是研究方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而已。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补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补儒家儒家A.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人与人”
21、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B.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道家:道家:A.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观念B.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从从“儒道互补儒道互补”看看“钗黛合一钗黛合一”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
22、取,近乎“圣圣人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蘅芜)君君”;后者为辅助,;后者为辅助,因此为因此为“(潇湘潇湘)妃妃(子子)”。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
23、为;,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陶渊明、李白、苏轼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陶渊明、李白、苏轼 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我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我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地错过了时光。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
24、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箴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泼散的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箴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泼散的弹子。愿你们仔细地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弹子。愿你们仔细地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鲍鹏山鲍鹏山老子出关老子出关无为的治国思想无为的治国思想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真正是洞若观火,把几千年前扑朔迷离的老子看得透彻敞亮:老子的很多话,不过是发泄不满的愤激之辞罢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专
25、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诀窍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来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鲍鹏山“不盈”“不争”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自然。老子老子的的“静虚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