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四章老子四章知人论世壹老子老子了解老子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庄”。后被道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曾被列为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存世有道德经道德经。少年聪颖少年聪颖入周求学入周求学效力周室效力周室著书出关著书出关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
2、,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遂骑青牛西行。到到灵宝函谷关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道德经。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权术上,讲究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之理。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的修持。了解老子思想了解老子思想老子老子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老子一书,又名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道德经
3、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81章,其中前章,其中前3737章为上篇道经,第章为上篇道经,第3838章以下属下篇德章以下属下篇德经。经。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道德”为纲宗,为纲宗,论述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学之学,文意深,文意深奥,句涵广博。奥,句涵广博。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
4、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背景介绍背景介绍研读文本贰三十辐共一毂g,当其无,有车之用。
5、埏sh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幅: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研读文本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就可以提供方便,“无”就发挥了作用。以为以为以:以:表承接表承接为:为: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举举例例论论证证车子车子器皿器皿居室居室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以
6、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有”和和“无无”的相对性的相对性器物实体的器物实体的“有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器物中空的“无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有无相生有无相生问问1 1:本章是如何论证:本章是如何论证“有有”与与“无无”的辩证关系的?的辩证关系的?问2: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
7、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远自见xin者:形作动,显明形作动,显明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伐、矜:夸耀长:长久 (得到敬重)其:“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物:人们,众人恶:厌恶处:为,做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
8、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问1: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明确:明确:有道是:有道是: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其意与其意与“企者不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跨者不行”相同。相同。“企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跨”即越过,阔步而行,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
9、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究其原因就在于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受到惩罚。问2: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见”“
10、”“自自是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使真相得不到彰明。问3: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明确:“自伐自伐”自衿自衿”,是,是自夸自己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
11、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问4: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才最适合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反面论述反面论述排比排比列举列举自见自见者者不不明,明,自是自是者者不不彰彰自伐自伐者者无无功,功,自矜自矜者者不不长长余食赘行余食赘行比喻论证比喻论证企者企者不不立,跨者立,跨者不不行行剖析四种人生态度剖析四种人生态度或或恶恶之之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不处表明态度表明态度
12、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一个人有了有了“自见自见”、“自自是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问问5 5: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
13、容?: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从反面运用明确:从反面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列举并剖析了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见”、“自自是是”、“自伐自伐”、“自矜自矜”)及其后果。)及其后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ng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智:智慧,聪明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自知者名:宾语前置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竭力,勉力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不亡:不消亡,不朽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了解别人的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聪明,了解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
14、,。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战胜自己的人刚强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能够长久,死而够长久,死而不朽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的人就是长寿。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问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
15、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层层递进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知、自胜自足、强行自足、强行在老子看来,在老子看来,“知人知人”、“胜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知”、“自胜自胜”更加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
16、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复归”,从而,从而“死而不亡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问问2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
17、涉及的对象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l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18、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妄为 执:把持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有所把持把持的就会的就会失
19、去失去。所以所以,圣人顺其自然,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故而不失败失败;不不强行强行把持把持,故而不,故而不失去失去。民之从事,常于几j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事:做事于:在;而:表修饰几j: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辅:辅助人们人们做事做事,常常,常常在在接近接近成功的时候成功的时候使使事情事情失败失败了。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慎重对待收尾,就不收尾,就不会会使
20、使事情事情失败失败了。了。因此,圣人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从不重视重视稀稀有难得的货物,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圣人总是学习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补救众人所常众人所常犯的过错,犯的过错,来来辅助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干预。把握先兆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洞察先机抓好细节抓
21、好细节圣人无为圣人无为百姓慎终如始百姓慎终如始总总结结对对比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问1: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l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问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结论不同。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
22、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道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儒家像粮食店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钱则观光一番,无人
23、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他说南怀瑾:老子他说儒道加法加法减法减法异同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圣人”人生启迪人生启迪:用儒家思想进取,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用道家智慧炼心。“人”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自幼聪颖不凡,立志成为圣人。不过,入仕之后长期担任闲职。王阳明仕途坎坷,多次差点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是,他在频繁的波折中总能很快地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被贬贵州龙场,他每日睡在石棺中,前半生的郁郁不得志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为其“心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阳明很好地践行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信念,闲暇之余四处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终至桃李满天下。中年以后,他展示出了超乎寻常的管理水平和军事才能,南赣剿匪、平定宁王谋反、广西平叛均是著名的军事案例,之后教化子民,维护治安,恢复生产,深受治地军民爱戴。可惜广西平叛后,王阳明拼尽最后力气也没能回到老家。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最后留给世人的八个字。素材积累素材积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