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老子四章1.知人论世,了解老子,了解道德经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章的主要观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相传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因此被人称为老子。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 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 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 上 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2、派,不但 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我国 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知 人人 论论 世世 作品简介:作品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
3、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创作背景: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于春秋
4、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主题思想:主题思想: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
5、,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
6、光明正道。文学特色:文学特色:音韵之美: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1、对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
7、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2、排比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鼓动力。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3、比喻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8、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4、设问和反问如: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5、联珠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语言精辟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9、。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n zh)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毂
10、: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当:有,只有。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于一个车毂,(因为)有了车毂中空间,才有了车作用。揉和陶土制做器皿,有了器皿内的空虚,才有了器皿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室内的空虚,才有了房屋作用。所以“有”给人提
11、供便利条件,“无”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品读赏析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音乐中有停顿,绘画中有留白,诗歌
12、中有不得一字尽着风流,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的虚景,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哲学最高的一对范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释义: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自我夸耀的,难以长久。从虚静无为的“道”德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如同吃剩的饭菜或多于的赘肉。这些都招人厌恶。所以,望重德高的人绝不会这样做。品读赏析“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从反面
13、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品读赏析 怎样理解老子
14、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品读赏析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者智,自知者明。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15、,强(qi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译义: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的人有力,战胜自己的强。知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坚持力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 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1、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2、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战胜自己的强大。3、知足者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意志。知足常乐,心态淡泊;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4、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品读赏析如何
16、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
17、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试想一下,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
18、,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品读赏析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明确】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
19、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做治理。2、合抱之粗的树木,是从稚嫩细弱的小苗长成的。九层之高的楼台,是从一篮一筐的土建起的。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3、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失败;无强行把持,所以不会失去。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有些民众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功败垂成),如果能始终谨慎如一,那么就没有失败之事情。5、所以圣人想望人所不想望的,不看重难得
20、之货;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此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做非为。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本章的中心句是什么?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合抱之木
21、,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想望”,“学习”的是什么?众人“不欲”“不学”的是什么?圣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如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如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注重点滴的积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无为,顺其自然。如做事要慎始慎终圣人“想望”,“学习”,正是因为众人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此来辅助万
22、物回归自然),即他们在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众人回归正道,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他们所强调的道法自然。课堂巩固提升课堂巩固提升(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23、_,_。(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课堂提升: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老子道德经)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课堂提升:文言文阅读【明确】:1对待百姓,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2
24、示例一我更赞成孔子的观点。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把教育问题首先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示例二我更赞成老子的观点。“无知”是“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无欲”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拓展阅读与鉴赏拓展阅读与鉴赏 习近平谈道德经习近平谈道德经 2020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
25、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在文章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习近平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自老子道德经,说的是有和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对共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伴随。此句道明了万事万物都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道理。拓展阅读与鉴赏01 习近平在讲话和文章中
26、经常引用道德经名言。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着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6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的实干兴邦思想。习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
27、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蹄疾而步稳”就是对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另类表述。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他就任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外访。行前,习近平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小鲜”即小鱼。这是老子基于“无为”理念阐发的治理大国的基本原则。烹制小鱼,必须注意调和好各种佐料,精心掌握好火候,使每条小鱼都入味;同时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与此相类,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域、阶层
28、的差别大,治国者要精心周到,统筹兼顾,使政策措施惠及每一个人;国家大政方针一旦确立,施政者不要过多干预社会生活。一句话,治理国家必须要有审慎负责的态度。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圣人,就不能有个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
29、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古语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拓展阅读与鉴赏02颠倒的世界与哲学 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
30、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聪明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有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老子的行踪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令我们悚然。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
31、隐半显。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作“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
32、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吏,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效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
33、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
34、的,该走了。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当时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短短的老子出关: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珠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珠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珠”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
35、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渐渐的,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珠,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珠。赏析这篇文章从老子的“神秘莫测”写起,一步步引领我们理解老子本人。老子博学多才,是一位历史学家,深谙人类已往的历史和经验,想引领世人脱离苦
36、海又感到没有价值,于是弃世而出关。作者读着道德经却在思考着人世,最终理清了老子的两条思路治国与处世。本文想象奇幻,打乱时空顺序,语言老辣,愈读愈觉奇妙无穷。本课结束本课结束 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37、也。”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自】:第九章:“金玉满
38、堂,莫之能守。”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13、听而不闻【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
39、不关心,不在意。【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14、涣然冰释【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15、虚怀若谷【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16、绝圣弃智【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7、少私寡欲【解释】:减少私欲之意。【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8、相差无几【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出自】:第二十章:
40、“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19、如春登台【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20、飘风骤雨【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1、余食赘行【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22、天大地大【解释】:形容极大。【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3、道法自然【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出自】:第二十五
41、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4、知白守黑【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5、去甚去泰【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6、天道好还【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27、佳兵不祥【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8、知止不殆【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42、。【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29、自知之明【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0、淡而无味【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31、将夺固与【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32、无中生有【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3、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
43、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34、大器晚成【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5、大音希声【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6、知足不辱【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7、大巧若拙【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38、知足常乐【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9、出生入死【
44、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40、祸福相依【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1、根深蒂固【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42、以德报怨【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43、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
45、必寡信,多易必多难。”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5、慎终如始【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6、俭故能广【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47、寸进尺退【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48、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50、小国寡民【解释】:国家小,人民少。【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51、鸡犬相闻【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2、老死不相往来【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