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9江苏,222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 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 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 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 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5分) (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 ,其中男女主人公是 、 。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自主
2、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答案 (1)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 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 (3)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判断文言句式的 能力,体现了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 化的热爱。 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题干中“限5处”的要求。“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意思完整,中间 不能停顿,在“皇”后停顿;“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和前一部分结构相似,因此中间不 停顿,
3、在“世”后停顿;“一见而辄阻”是“彼拾遗者”的谓语部分,应在“阻”后停顿;“而 已”一般位于句尾,应在其后停顿;“慷慨”意为“感慨”,与前面的联系更为紧密,应在其后 停顿。,方法技巧 断句标志 对话标志(直接停顿):曰、云、言、谓。 引出议论的词语(多用在句首):夫、盖、至若、若夫、斯、凡、窃等。 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 名词、代词(注意语法功能):名号、称谓、官职、地名、之、其等。 修辞手法(直接断开):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 特殊句式(直接断开):“其乎”“孰与乎”“见于”“何之有” 等。 句中的介词、连词(用在句中):以、于、为、则、而等。 复句中的关联词(多用在句首)
4、: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且 等。 表疑问语气的词(多用在句首):何、胡、安、曷、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 (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体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扬文化自信。,张珙的“珙”字易写错。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体现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材料中“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的意思是看出我们两个人的际遇,虽处在不同的时代,命运 (却)相同。可结合这一句理解“相及”的内涵。,参考译文 我在卧龙山的山顶读书,每当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昏暗时,总是大声喊杜甫。唉,唐
5、代用诗赋来选 取读书人,(但是)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却不能被举为进士;元代用元曲来选取读书人,但是 像王实甫,到现在都被人啧啧赞叹的人,终究不能够被举为进士。但是李白凭着三首清平 调受到唐明皇的恩宠,王实甫因为受到花拖的赏识从而在当世获得荣光。但是杜甫见了皇 帝一次就遭到猜忌,只留下几首早朝诗罢了,我对他们都非常同情感慨,内心的苦楚难以描述。 我写了杜甫的三首诗,看出我们两个人的际遇,虽处在不同的时代,命运(却)相同。谁说古人和 今人命运不相关呢!,2.(2018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
6、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 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 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 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 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 诗。 注 挦撦:摘取。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4分) (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分)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答案 (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
7、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 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2)李贺 李商隐 (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解析 (1)根据句式对称特点,抓住“所欲言”“所不欲言”“在是”等词语,即可断句。 (2)唐李贺曾居昌谷,故以此为别名。李商隐,号玉溪生。 (3)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整合文段中评论性的文字等,即可概括出答 案。,参考译文 诗人因诗出名,诗更因为诗人而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和李贺、李商隐;以 及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诗人吴娄东,都是诗作与人融为一体的。人之 外没有诗作,诗作之外没有人,诗人与其诗就完
8、整地融为一体了。益阳人汤鹏,字海秋,有三千 多首诗,经过删除之后保留的有两千多首,评论者不少于几十家,最后嘱托龚巩祚写总结评论, 龚巩祚也只写一个字罢了:完。凭什么说“完”呢?海秋的情感全在他的诗里,想要说的在诗 里,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也在诗里。总 之不愿摘取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的言语,随意选取一首,无论是熟识他的还是不熟识他的人,都 说:这是汤益阳的诗。,3.(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 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
9、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 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 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4分)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 。(2分)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答案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苏洵 苏轼 (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解析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 断,没有空间就连
10、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 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 “死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 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苏 洵、苏轼、苏辙。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 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 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
11、”,按 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参考译文 宋政和年间官局编书,众多大臣的文章,唯独临川集能够参与其中。靖康之祸(后),官书散 落丢失。私集竟然也没有完善的版本,不像欧阳修的集子、曾巩的集子、苏洵和苏轼的集子 盛行一时。王文公是超出同类的英才,正气所产生。同时代的文人,虽然有的人意见向来与他 不同,尚且推崇王文公的文章,口中赞许心中佩服,经常是到了极点。而后来一些品质恶劣的 人,不满王文公的宰相的功业,于是一并废止他的文章,这就是王文公生平所说的世俗。为什么 在王文公去世后还是这样呢?,4.(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
12、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 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 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钅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 班
13、固 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解析 (1)据意断句:“以末学陋识”,介词结构做状语,前置,后面应断开;“操觚窜定其间”语 意完整,前后应断开;“穷老尽气”与“刿目钅术心”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抓标志 词辅助断句:“虽”和“亦”为句首词,词前应断开。 (2)“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东 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3)根据“宪章之所系”“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等句,可推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中国古代政书,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
14、编撰,记载了从上古 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 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参考译文 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这)确实因为志是国 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 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 为)这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 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 以防备遗忘罢了。,5.
15、(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 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 (5分)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1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答案 (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
16、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 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刘义庆 (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解析 (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 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合虚词“者” “以”“其”“而”进行断句。 (2)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难度不大。 (3)解答本题的要点:读懂大意;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祖(模仿) 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 等。,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
17、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 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 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 成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 加一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6.(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 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18、遇 祸。 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 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1分)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答案 (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洛阳 (3)C (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解析 (1)注意结合全段,理清人物关系,进而
19、理解句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 即蔡琰,“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 (2)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的东汉末年 的“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 (3)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等信息综合判定 为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 (4)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犹涵养圭 角,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 以蔡
20、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 后”,而“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 卓所驱虏入胡”,可见蔡琰的生活经历时间与拟作中的时间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 定后汉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 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 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 被诛之后,蔡邕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被董卓所驱
21、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 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 诗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7.(2013江苏,19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 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22、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2)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答案 (1)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 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表 世家 (3)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解析 (1)这道断句题的解题关键在语言的对举,如果能注意到古汉语的这一特点,再适当借助 “故”“而”等字词的提示,解题不难。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3、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用原文词句回答,又要注意字 数的限制。,参考译文 (这时)齐桓公采用管仲的策略,掌握着物价变化的法则,注重发展山区和湖海的事业,从而国力 强大,各国诸侯都对齐国臣服,就是靠着这个使一个不起眼的齐国成就了霸业。后来魏国重用 李克,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使魏文侯成了战国初期的一代英主。从此以后,各国经常发生战 争,都在搞阴谋诡计而不再讲仁义,都在争相搜刮民财而不再讲究谦让。因此百姓中那些富的 人财产数目巨大,而穷的人竟连糟糠都吃不饱;那些诸侯吞并弱小的,让他们向自己称臣;而许 多弱小国家则干脆被人家消灭了。一直发展到秦朝,终于以武力统一了天
24、下。,8.(2012江苏,19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序) (2)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分) (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分),答案 (1)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
25、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2)文选(或昭明文选)。 (3)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时,主要应抓住两组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横素波 而傍流”与“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与“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同时注意 “自非”和“孰”是在句首,然后根据意思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需要考生对萧统主编文选这一文学常识有所了解。 (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从语段中找出评价陶渊明的语句“其文章不群,辞 采精拔”和“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
26、,孰能如此乎”,从中抽取相关词句即可,注意不要只抽 取一个方面。,参考译文 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 他的文章与一般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文章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 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 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谁能像他这样呢?我喜爱他的文章,不能放下,又想到他 的品德,恨不能与他处在同一时代。,9.(2011江苏,19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
27、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 班 固 不 讥 文 帝 之 远 贤 痛 贾 生 之 不 用 但 谓 其 天 年 早 终 且 谊 以 失 志 忧 伤 而 横 夭 岂 曰 天 年 乎 则 固 之 善 志 逮 与 春 秋 褒 贬 万 一 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2)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2分) (3)何谓“春秋笔法”?(2分),答案 (1)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 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2)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欧阳修认为是“失志忧伤而横 夭”,即
28、无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 (3)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 法”。,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给文言句子断句,首先明确断句的三个依据:一是 内容,二是虚词,三是对话。画线句子是一段议论性的句子,粗读可知句子讲述了班固对贾谊之 死的议论(“不讥文帝”“痛贾生”“谓其天年早终”)和欧阳修对此种观点的质疑,再根据 “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可以大致断开来,然后再根据“但”“且” “岂”“则”等句首虚词和“乎”“矣”等句末虚词,即可把画线语段断开。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回答本题的前
29、提是读懂文段 内容,找出体现班固和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看法的句子,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欧阳修则认为 是“失志忧伤而横夭”,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其各自所表达的意思即可。 (3)首先要找到有关“春秋笔法”的句子“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意思是“大概与 春秋褒贬鲜明的修史方法相差甚远”,然后结合全文的论述理解该句子的意思,就能回答 出“春秋笔法”的含义了。,参考译文 从前贾谊到长沙写了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之后为贾谊写了传记,表 明贾谊像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遇被君主抛弃流放的不幸。可是班固不但不讥讽汉文帝疏 远贤臣,痛惜同情贾谊不受重用的不幸,却说他是天年早逝。再说贾谊因为失去了实现志向
30、的 机会忧心伤痛而早死,怎么能说是享尽天年呢?那么班固善于记录(历史人物),赶得上春秋 笔法的万分之一罢了。,10.(2010江苏,19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 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 专 门 之 攻 习 犹 未 达 古 人 之 精 微 况 泛 览 所 及 爱 憎 由 己 耶 夫 不 传 者 有 部 目 空 存 之 慨 其 传 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
31、“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2分) (3)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分),答案 (1)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 慨/其传者 (2)经、史、子、集。 (3)章学诚(章实斋)。,解析 (1)做这类题,一是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二是要仔细体会句间关系,如 “犹”“况”这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这里要断句。三是要注意一些虚词,如发语词 “夫”、表停顿的“者”、句末语气词“耶”。四是要注意对称的句法,如“夫不传者,有部 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五是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如“况泛览所及/爱憎 由己耶”
32、此句中间应该断开,可以从“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得到提 示。 (2)“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是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 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 (3)章学诚其人,教材未涉及。考生课外也不易接触,此题有一定难度。,参考译文 欧阳修曾经慨叹七略四部,目录保存下来,书却亡佚了,认为作者是不幸的,实际上是哀叹 文章是不值得依靠的但是,读史记汉书,看徐广、裴骃、服虔、应劭各家的注释, 其中不能正确反映司马迁、班固本意
33、的文字,常常有十分之四五。凭借专门的研究,还不能表 达古人的精微之处,何况是泛泛地浏览史书,根据自己爱憎发表意见的人呢?对那些没有流传 下来的史书,有空存书目的感慨;而那流传下来的史书,又有推断不当、违背原书主旨的毛病和 爱憎不一致的情况。,1.(2019苏州阳光指标调研,22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分) 灵皋论文,亦有数禁,其谓不得用汉赋板重语,实帖括习气,未足为训;而诗赋绮言,在所宜禁,则诚 无以易之。由绮言以推,每下愈况,则有笔札恒语,用成言以代实义者,此最为笔墨之累。袁简 斋所以终身未窥门径,实坐斯病。大著于俳言藻词淘汰已尽而间或引用成言斯未免玙璠之微 玷若浣濯净尽岂特灭除
34、瘢垢直可自成一家。 (节选自拙存园丛稿序)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大 著 于 俳 言 藻 词 淘 汰 已 尽 而 间 或 引 用 成 言 斯 未 免 玙 璠 之 微 玷 若 浣 濯 净 尽 岂 特 灭 除 瘢 垢 直 可 自 成 一 家 。 (2)文中提到的“袁简斋”就是 (人名),他倡导的“ ”是我国清 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2分),三年模拟,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论文”的主要观点。(2分),答案 (1)大著于俳言藻词/淘汰已尽/而间或引用成言/斯未免玙璠之微玷/若浣
35、濯净尽/岂特灭 除瘢垢/直可自成一家。 (2)袁枚 性灵说 (3)反对辞藻华丽;反对用现成的语言(套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解析 (1)“淘汰已尽”前面省略的主语是“俳言藻词”,因此前面断开;“而”是句首表转折 的连词,前面断开;“斯”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若”是句首表假设的关联词,“如 果”的意思,该词前面断开;“岂特”“直”是固定句式,前面各自断开。 (2)“袁简斋”就是袁枚,袁枚倡导的是“性灵说”。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3)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36、考生切不可直接摘录原句作答。文中灵皋论文,抓住能表 明他观点的语句分析理解。由“而诗赋绮言,在所宜禁”可推断出他反对辞藻华丽,由“则有 笔札恒语,用成言以代实义者,此最为笔墨之累”可推断出他反对用现成的语言(套话)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情感。,参考译文 方苞讨论文章的写法,也给出了几条禁忌。他所说的不能使用汉赋那种厚重典奥的语言,实在 是科举文章的习惯,不值得作为准则。但是诗赋那种华丽的语言,属于应该禁止的语言,这个话 确实是没什么好否定的。由华美的语言类推,更加糟糕的,就是文牍信件里的套话,用现成的语 言代替真实的意义,这最是写作上的祸害。袁枚之所以一辈子没有摸到写作的门道,实际上是 因为这个问
37、题。您的高妙文章已经把流俗的词语和华丽的辞藻删除干净了,但有时候还是会 引用现成的语言,这未免是美玉上的微小斑点,如果把这些也洗涤干净,岂止是消除了疤痕和污 垢,简直可以自成一家了。,2.(2019苏北三市第一次质检,22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分)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 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而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 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 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诗人之秘妙也。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删改) (1)用
38、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文中的“山谷”是指宋代诗人黄庭坚,他和 、 、晁补之并称 “ ”。(3分) (3)王国维认为“诗人之秘妙”是什么?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答案 (1)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 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 (2)秦观(秦少游) 张耒(张文潜) 苏门四学士 (3)诗人能将境界写成文字,写出常人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内容。,解析 (1)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进行断句。“须臾之物”“不朽之文字”都 是名词,在句中作宾语,其后应各自停顿断句;第三个“之”为代词,作“得
39、”的宾语,其后断句, 且“遂”为表承接的连词,其前断句;“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是“为所”结构, 其前后断句,“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其前断句。 (2)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 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 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 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3)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根据文段最后一句“此诗人之秘妙也”,可知答 案就是“此”指代的内容,即前文要求断句的文字。对这
40、些文字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提炼要 点即可。,参考译文 黄山谷说:“天下清丽的景色,不会选择贤能还是愚钝的人而给予他,然而我特别怀疑这些确实 是为我们这类人设置的。”这句话说得确实很有道理!难道单单是清丽的景色吗?一切境界, 没有不为诗人而设置的。世上(如果)没有了诗人,也就没有了此种境界。这种呈现于我的内 心并且表现于外物的境界,都是短暂的东西。只有诗人能将此短暂的东西,撰写成不朽的文字, 使读者自己体会得到,于是觉得诗人的文字,字字都是我心中想说的,而又不是我自己所能够说 得出来的。这是诗人的奥秘所在。,3.(2019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22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分) 春 秋
41、 之 所 治 人 与 我 也 所 以 治 人 与 我 者 仁 与 义 也 以 仁 安 人 以 义 正 我。仁之 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 乱矣。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 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 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 (体例)史书,书中 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
42、,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 ” “ ”。(3分) (3)作者认为春秋中所体现的“仁”和“义”的原则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 分),答案 (1)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2)编年体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3)“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解析 (1)依据两个“也”断开两处,再依据“,也”“者,也”的判断句特 点,断开两处;依据句式断开“以仁安人”和“以义正我”。 (2)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 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
43、成。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范 围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悼公四年(464)。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 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是故春秋为仁义法,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说“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 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最后进 行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春秋所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关系)的,是仁和 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
44、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 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而用义要求别人,违背自己的处境并违 逆事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 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 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 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4.(2019泰州期末,22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分) 诗虽小技,然必童而习之。入手先从汉、魏、六朝,下至三唐、两宋,自然
45、源流各得,脉络分明, 今 之 士 大 夫 已 竭 精 神 于 时 文 八 股 矣 宦 成 后 慕 诗 名 而 强 为 之 又 慕 大 家 之 名 而 狭 取 之。于是所读者,在宋非苏即黄,在唐非韩则杜,此外付之不观。亦知此四家者,岂浅学之 人所能袭取哉?于是专得皮毛,自夸高格,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清袁枚随园诗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在宋非苏即黄,在唐非韩则杜”,其中“黄”“韩”分别指 和 。(2分)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今之士大夫”作诗的弊端。(4分),答案 (1)今之士大夫/已竭精神于时文八股矣/宦成后/慕诗名而强为
46、之/又慕大家之名而狭取 之。 (2)黄庭坚 韩愈 (3)专注于八股,缺乏基础,偏好四大家,浅薄而自夸。,解析 (1)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中,“今之士 大夫”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作句子主语,后面一般要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后 面要断开。“宦成后”,意思是“当官后”,作句子状语,后面要断开。“慕诗名而强为之”与 “慕大家之名而狭取之”两句结构一致,应在“强为之”与“又”之间断开。 (2)解答本题,要熟知唐宋年间重要的诗文大家:“在宋非苏即黄”,在宋代影响力比较大的 “苏”姓、“黄”姓诗文大家,无外乎苏轼和黄庭坚;“在唐非韩则杜”,在唐朝影响力比
47、较大 的“韩”姓、“杜”姓诗文大家,无外乎韩愈和杜甫。 (3)本题考查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考生要注意先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 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再进行分析概括。由原文“竭精神于时文八股”可知专注于八股,由“然 必童而习之”“宦成后”可知缺乏基础,由“于是所读者,在宋非苏即黄,在唐非韩则杜, 此外付之不观”可知偏好四大家,由“于是专得皮毛,自夸高格,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可知 浅薄而自夸。,参考译文 写诗虽然是雕虫小技,但必须从孩童时就开始学习。先从汉、魏、六朝学起,下至三唐、两宋, 自然各派的源流都能掌握,脉络自然也就分明。现在的士大夫,都把精力浪费在时下流行的八 股文上;当
48、官后,因为羡慕诗名而勉强作起诗来,又因为羡慕诗文大家的名气而直接借取。于是 他们所读的,在宋朝不是苏轼就是黄庭坚,在唐朝不是韩愈就是杜甫,此外再不看其他人的诗 了。我们也知这四家的诗,岂是浅薄的人一下就能学来的?于是只得了一些皮毛,(就)自夸风格 高雅,终身如此,而不知道作诗的深刻道理。,5.(2018南通一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采古作者之论,以 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 而不能沾洽时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 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 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文 章 与 政 通 而 风 俗 以 文 移 在 三 代 之 道 以 文 与 忠 敬 随 之 是 为 理 具 与 运 高 下 。 (2)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 (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 。(2分) (3)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3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