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19天津,81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 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 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 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 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2、?”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 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 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 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 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 属,整整称治。 夫
3、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 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 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 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 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
4、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 4.以
5、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分) ( ) 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 B. C. D.,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 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 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
6、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 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 学分裂的现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分)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一、 1.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着重指导学生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体现 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价值观念。 望:同“方”,比较。 2.答案 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
7、虚词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能在语言情景 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A项,均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B项,前者一般放在形容词后,翻译为“比”;后者引出 叙述对象,可不译。C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D项,前者为介词,翻译为“在”; 后者是表目的的连词,翻译为“来”。 3.答案 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着重培养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 养,树立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 原文标点为: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 所习者,旋以废忘。 “自好者”为“通经缉文”“取科第”的主语,应该与后句相
8、连,不能在其后断开,故排除A、,D两项;“昔之所习者”意思是“以前所学得的知识”,中间不断开,故排除C项。 方法技巧 文言文断句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 尾常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动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 顿;文言文常用动词充当谓语,可利用这个特点在它前面找主语,后面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言连贯的效果,古人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 反复等修辞手法,如果以这个特点为依据,断句准确率会更高。 (4)名词标志法:名词
9、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可以此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 常识,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官职等方面的知识,出现这类词时,中间不能断开。 4.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体现提升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品质的学科素 养,树立正确发展观。 是先王之时的状况,作者对此高度赞赏;强调先王时君臣对为学的重视和农人对农田的重 视一样,表达了作者肯定提倡的态度;是作者模仿为政者鄙弃为学之道说的话,是反面事例,暗含批评;是说石鼓书院由来已久,没有表示态度;是客观评价学院的作用,也没有表示赞 赏;提到的做法是作者提倡的。故符合题目要求。 5.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体现养
10、成健康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 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文章以驳论为主”理解错误,文章以“立论”为主,阐明先王之时学与政的关系,以三君为例 阐述治学之重要等均为立论。 6.答案 (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 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所以,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安得,怎么能;夫,代词,那些。(3)不惟,不只;望
11、,愿望; 抑,或许;于是,从这里。 参考译文,先王的时代,把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是施政的基础,施政是学习的实践,学习无不良习惯,政 令无不良之策。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探索源头依据根本,(上下一心,)不会有做事不专 一的。所以读书人不专注于学习,就会有奇异的言行;施政者不专注于学习,就没有准则、法度 可遵守。君臣上下,看待学习,如同农人对待农田,早晚在田间,如果不耕不耘,就无处得来食物, 于是有食物无法维持到岁终的忧患。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 一,风俗相同,只是这个缘故罢了。 后世的学习,应该超过先王之时。安稳的生活,丰富的饮食,严格的教诲约束,先王之时不一定
12、有这些;但是学者独自学习,政者独自施政,聚集一处虚度岁月,自好者不过是能读通经书连缀 成文,来在科举中取得名次。取得名次后,那么之前的学习所得,很快就废弃忘掉了。一看到簿 书以及限期施行政令等事宜,便说:“我正理政,学习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唉!后代谈到治理 之道时常常不敢与先王之时相比,大概是政与学分开的原因吧! 国家重视学习到极点了,十户人家的小村镇有老师有弟子,州县之吏用学识来评定官员,所有这 些做法难道为的是看起来更完善罢了吗?大概是想恢复先王的旧例,从学习中求得治政之理。 但是最终没有能符合皇上心意,那么这是士大夫和学者的罪过啊。,衡州的学馆叫石鼓书院,它由来已久,中间迁到城南,读书
13、人感觉不方便,于是又迁回到旧址,这 是前任教授施君鼎所为。石鼓书院处于潇水、湘水交汇之处,拥有山岳的胜景。书院迁居时 新屋还不全备。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在乾道乙酉年到官,当时正 有战事,三人任职不同但责任均等,虽然每天没有闲暇时间,但是知道学习是施政的根本,兵事 琐碎,就安排教授苏总龟将学馆修葺完成。过了不久学院建成,战事也停止了,围绕三个人的管 辖之地,整齐严谨可称为安定。 战事停止,治理有成效,不一定就是这座学馆的缘故,而我唯独表彰他们,突出其作为,其实是为 这三个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本意而高兴,在战乱之中,不敢忘记治学,学院建成后,兵事上有 功,治理上有成效,那么
14、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所有衡 州的读书人,懂得这三个人的心思,就会就学于此院,不只是致力于学习章句,也学习那些日后 用来为政的知识;不只是为了科举取得名次,也想要辅助君王成就惠泽万民的大业。使政令与 学习再次成为一体,不只这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书院建成第二年八月早晨,历阳张某记载。,二、(2018天津,81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 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 ”, 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
15、年,颜鲁公真卿 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 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 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 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 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 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
16、尔见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 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 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 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 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 鞠:皆,尽。荐:连续。尔见缕:逐条陈述。 1.对下列各句
17、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B.,C. D.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 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
18、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 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 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 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 恍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记叙白 洲五亭
19、的由来,描写白 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 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 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 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分)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分),二、 1.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迭:交替,
20、轮换。 2.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A.连词,于是/介词,通过。B. 都是连词,来。C.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表列举,像/代词,你,你们。 3.答案 A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叙事为主”表述错误,应该是以记叙为 主。 4.答案 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句对称的特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画波浪 线的句子中,“汀风春”和“溪月秋”对称,“花繁鸟啼之旦”和“莲开水香之夕”对称,“宾 友集”和“歌吹作”对称,“舟棹徐动”和“觞咏半酣”对称。 5.答案 C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 意”
21、错,文中说“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作者对四人并 没有批评之意。 6.答案 (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面:面对。目:看到。列岫:排列的峰峦。(2)牧:治 理。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3)兼而有者:二者都具备的。其:表揣测语气,大概。 参考译文 从湖州城向东南走二百步,就到了霅溪。霅溪和汀洲相连,汀洲也称作白 洲。南朝梁吴兴太 守柳恽在这里写有“汀洲采白
22、 ”的诗句,于是该洲就以白 为名。在柳恽题诗前不知几十万 年,题诗后又有几百年,虽有名字却并没有亭子,皆是荒凉的沼泽。到大历十一年,鲁郡公颜真 卿来做刺史,才铲除杂乱的草木,疏导流水,建造八角亭,来供人游览休息。不久又遇水灾连续 发生,池塘淤塞,亭台倒坍。后来又过了几十年,成为一片荒芜的空地。到开成三年,弘农人杨 汉公来做刺史,才疏通了四条水渠,挖深了两个池塘,营造了三个花园,构筑了五座亭子。花草 树木,荷花竹林,船只桥梁,回廊静室,以及游览、宴饮、休息、住宿的设施,全都具备了。看那 架在大溪之上,横跨长汀两岸的,叫作白 亭。位于两个花园之间,能观赏百花的,叫作集芳亭。 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
23、列的峰峦的,叫作山光亭。能品味晨光熹微的,叫作朝霞亭。能戏弄 清澈流水的,叫作碧波亭。五座亭子参差错落,一切景象纷至迭来,无论前后上下,优美的景色,全都呈现。每到春风吹绿汀洲,秋月映照溪水,鲜花盛开百鸟歌唱的早晨,莲花吐艳流水飘香的 傍晚,宾客朋友聚集,歌声乐声响起,船桨慢慢划动,饮酒咏诗正兴奋时,飘飘忽忽忘记了自己的 存在。游览的人相互顾盼,都说:“这里不知是在天上呢,还是在人间呢?也不知道蓬莱、瀛 洲、昆仑、阆苑又是怎样的呢?” 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送来书信和图画,请我给五亭作记。我按照图画拿起笔,悬揣构想,它 的细微曲折之处,十成中不能获知二三成。一般说来大地的优美景色,要有人赏识才能
24、显露;人 的智慧巧思,要接触事物才能启发:景物和人心的遇合,本来有待于时机呀!大概白 洲这个景 致,是柳恽太守发现的,颜鲁公创建的,杨君又加修造的:三位贤人从始至终,能做的事全完成 了。杨君以前做舒州刺史,舒州人民安居乐业;现今做湖州刺史,湖州人民得以康乐平安。康乐 平安的原因,在于革除弊政、兴办有利的事业,像更改茶法、变通税收这一类事情就是了。有 利的事业兴办了起来,所以官府有积余的钱财;政治清明,因而平日多闲暇的时间。由此才能用 剩余的力量去培养高尚的情趣,欣赏美丽的风景。三方面相互起作用,哪里是偶然的呢?从前 谢灵运和柳恽治理州郡,喜欢游山玩水,有高尚的情趣,但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遂、
25、黄霸治 理州郡,为百姓操心,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他们)喜欢欣赏美丽的景色。两方面都具有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怕年代久远,后来的人不了解,所以写下他 的名和字。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写。,三、(2017天津,81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 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 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 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
26、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 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 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 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 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 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
27、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 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 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 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
28、,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B. C. D.,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3分) ( ) 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行苟离俗 A. B. C. D.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
29、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世,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 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
30、终,众乃是之。(3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三、 1.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凶:闹灾荒。 方法技巧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 意此类题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中将“凶”解释为“凶险”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2.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兼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 介词,因为;介词,把。C.都是连词,表转折。D.代词,他的;疑问副词,难道。 3.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句说王充文章观点新奇,与众不同。句写 王充的
31、生活方式和治学态度、风格。句写的是他人。 4.答案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根据语句对称特点,可确定C项正确。原文标点为:“才 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方法技巧 疏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 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 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 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
32、断句的地方。 5.答案 B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他追求好名声”错,原文说他“不好 徼名于世”。 易错警示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 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有时还涉及对文章写 作手法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注意手法是否正确, 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6.答案 (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
33、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好,适逢。为所:被动句。(2)诡:违背、 违反。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3)淫:沉溺。甘:乐于。,疑难突破 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需要翻译的助词可以删掉,省 略的内容要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 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会”“诡”“淫”“甘”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 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还要注意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整理,使句意 通顺。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 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
34、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 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 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 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 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 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
35、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 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 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 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 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 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 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 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36、。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 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 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 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 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 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 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
37、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 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 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 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 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 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 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四、(2016天津,81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38、。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 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 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 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 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 恐
39、,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 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 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 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 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 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 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
40、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 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 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 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 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 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
41、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东南无之,必也蜀 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宗质负其母 归 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
42、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3分) ( ) 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 B. C. D.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 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 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
43、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 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 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四、 1.答案 C 除:授;拜(官职)。 2.答案 C “必乎”为固定句式,表揣度语气。“乃”是承接连词,表示前后两事 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从语意上看前后有顺承 关系,故选“乃”。“以
44、”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而”,用作连词,连接动词“归”,而介词 “于”后只能跟名词,故选“以”。“也”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者”一般用在句中,表停 顿。此为句末语气词,故选“也”。 3.答案 B “未尝失母”为完整表述,后面断开;“不待求母”为动宾短语,后面断开;“或忽 而不敬”与“或悖而不爱”形成对偶,中间要断开;“独欤”为固定句式,前面要断开。 4.答案 A 是两人未真正认识之前李台州说的话,不能表现“至孝”;写知道彼此为母 子后两人痛哭,不能表现“至孝”;是写曾觌,不能表现李台州“至孝”。 5.答案 B “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原文是“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 闻之,泣不能
45、止,感而为之传”。 6.答案 (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解析 翻译句子,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重点词,如秩(任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竟(始 终)、揖(名词用作动词,作揖)、异(不一样)、兹(这);特殊句式,如礼以客主(以主客之礼对 待)、兹不谓之(这不是叫作,这不是所说的)等;语句要通顺。 易错警示 专有名词误译,如不理解“季思”“宗质”“李台州”这些专有名词而译错。 特殊词语理解失误,如“秩”误解为“秩
46、序”。词序理解错误,如“礼以客主”错译成 “客人把礼物送给主人”。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地人,但不知在什么郡里。母亲姓展,是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 康之乱,母子失散。宗质因为父亲功勋取得入仕权利,长大后,做官所到之处必定寻找母亲,但 终无所获。他的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找遍东南一带都没有,会不 会在蜀地呀?”(于是)跟随司马季思到西面去。船只经过的各州,若是郡县、村市,他一定登 岸,遍地大声呼号,喊“展婆,展婆”。到天黑,哭泣着回来,也不肯吃饭。司马家人也为他哀痛,必设法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抽泣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
47、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达荆州,又是这样。每天早晚哭号,直至咽喉疼痛,气息虚 弱,才在茶楼休息一下,哭泣流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老年女乞讨者走到他跟前,躬身作揖说:“大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 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喝过茶后,问她的居处、姓氏。老人却勃然大怒说: “大人能给我几个钱,何必急忙问我姓名?我并非乞丐。”宗质站起来恭敬地道歉说:“我内 心惶恐,触怒了阿婆。希望你平息怒气,不妨说说,有什么害处呢?恐怕是邻里或者亲戚,我愿倾 其所有为您祝福。”老人面露喜色说:“我姓氏特别,不可对他人说。”宗质极力恳求,她忽然 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她大哭,说:
48、“您是我的母亲啊。”老人说:“大人不 要误会,我的儿子有胎记,右边腋下有颗紫痣,大小若杯口。”宗质起身拜了拜说:“对。”袒 露右臂让她看,于是母子两人拉着手哭了。观看的有上百人,无不感叹哭泣。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来,季思与家人子也哭了。从此边做官边奉养母亲十多年,母亲以高龄寿 终,宗质也老了。 宗质在乾道庚寅时在洪州任副职,当时我做奉新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道他们母子分离的事。,第二年,我在中都做官,宗质到达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大臣说:“李台州,是曾觌的亲 家。曾觌没有孩子,就把李台州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没有再见面,我也不知道他的 孝迹。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同朝辅
49、政。谈话间,京公为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 我八岁时,母亲去世,一生饱含遗憾。听到他的事,我哭泣不止,内心触动,为他作传。 评论说:孔子说:“对父母至孝、对兄弟至爱可以与神明相通。”就像李台州,生下来不知有失 散的母亲,长大后懂得寻找母亲,寻找而不得,找不到又不停止,走遍大半天下,到老才找到母 亲。当年苏东坡颂赞朱寿昌,至今咏叹,传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 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若不是至孝怎能与神明相通,若非与神明相通怎能 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谁没有母亲?有母亲的谁没有这 个心呢?那不曾失去母亲、有母亲在不必寻找母亲、对母亲的存在疏忽且不孝敬母亲或是悖 逆、不关爱母亲的人,又居心何在呢?,五、(2015天津,91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昔者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