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组 统一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 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 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 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疑难突破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及与此相联系的大小宗制。“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反映出长兄和长孙在家族内部的地位高于其他成员,这正是宗法观念的体 现。宗
2、法制强调等级秩序,表现为宗主与宗子的权力及其地位不可逾越。,2.(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 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 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的“公”是爵位, 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项错误;“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 公、侯、伯、子所体现的
3、“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知识拓展 武王灭商后,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是为分封制。分封制与爵位制互为表里,根据礼记王位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当时的爵位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称侯,西周时的小国之君称伯,而拥有子、男爵位的诸侯国文献记载较少。,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5江苏单科,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 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
4、”。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 C 淮南子等书虚构三皇五帝及夏禹、商纣时期的疆域,是一些学者崇古好古的 体现,并没有贬抑秦始皇的意思,故A项错误;B项忽略了秦人著秦史的事实,且秦至西汉之间,年 代并不久远,故B项错误;C项指出了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即引用史料首重辨伪,这也 符合材料信息中不同记载相互矛盾的解读,故C项正确;材料中石刻与文献所载恰好相左,不仅 不能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反而需要对材料加以辨伪、考证,以期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命题评审
5、 本题与教材知识并无显著关联,史料辨伪属于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但考生却对此 感觉很陌生,说明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认知能力较弱。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考据,即收集和 考证材料。辨别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本题以秦朝石刻和西汉文献所载的关于古代 疆域的史料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学研究方法的认知能力。秦始皇立石刻,语气虽 有夸张之嫌,但基本反映了秦朝疆域广于前代的史实。,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 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
6、.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 题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 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汉定百年之间”是指从汉高祖到武帝前期。从材料信息看,在此期间,皇室亲族关系日 益疏远,诸侯骄奢,大诸侯叛逆,小诸侯常常违反法律,这说明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社会潜藏 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是 一种选官制度,无法造成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不会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排除B 项;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加
7、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 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 D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的能力。试题以唐朝时期宗室子弟科考屡考不中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诗人刘得仁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参
8、加科举考试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也是屡考不中。这说明在科举考试中,即使是皇室贵胄也不能凭借特殊地位 被“破格”录取,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考生诗 才”,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 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3.(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 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 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9、.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 B 爵位能带来荣耀、特权和利益,汉代画像石中“射爵射侯”生动地表现了时人追 求显贵地位的愿望,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主要是西汉前期的政治议题,在汉武帝推行“推 恩令”后,王侯势力逐步弱化,到东汉更难以对中央形成威胁,A项错误;杀雀、杀猴不符合自然 和谐的生态理念,且“生态”是现代才有的新观念,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已明确古代“雀” “爵”相通和“猴”“侯”同音,尽管图中有人在“持弓仰射”,但因此要将“射爵射候”片 面解读为“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过于牵强,D项错误。,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A项的考生占54.47%
10、,误选的原因主要在于感性地联系到所学知识中的 郡国并行制,忽视了时空观念,且对汉代画像石的常识性寓意缺乏了解。由此看出,在复习备考 中应深化对考点主干知识的解读,并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4.(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 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 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误区警示 本题易误选B、C两项,误选的原因主要是获取
11、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诏令制 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说明“诏令制敕”形成在前,然后下达尚书省,表明尚书省没有起草诏令 制敕的职权。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央政府的各部门都要对皇帝负责,尚书省没有阻隔皇帝与 各州府的联系,而是充当了联系的桥梁。,答案 D 在唐代行政运行中,文书大多先经尚书省审核,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后,再交君主和中 书省商议决策。待诏令制敕形成后,再交由尚书省审定,然后由各级机构执行。可见,尚书省处 于君相与各级机构之间的枢纽位置,D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尚书省只是行政枢纽,并没有剥 夺中书与门下两省在决策层面的职权,A项错误;中书省的职能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制敕,尚书 省只是将下达的诏
12、令制敕再次详议和确定,并传达给中央及地方各级机构去执行,其无起草诏 令制敕的职权,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看,尚书省是连接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的枢纽,其职责正是 保证行政文书能够顺畅地上传下达,辅助皇帝与地方州府之间的联系,C项错误。,5.(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 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 A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 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
13、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 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6.(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 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 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后来,中级官吏出 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
14、调整,故C项正 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 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其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方法技巧 巧用排除法。本题用直选法解答比较困难,而用排除法解答却非常容易。如A项 属于史实错误,可轻松排除。B项中“极大”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根据逻辑推理也可 轻松排除。,7.(2016江苏单科,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 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 A 由材
15、料可知,唐代取士不完全依据科考时的应试诗文的优劣,还兼顾应考士子的社 会声誉名望。而宋代实行糊名之制,使评卷官无法得知应考士子的名字,可见其考试程序比唐 代更加公正,A项正确。宋代“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程序更加严密, 标准更加统一,并不涉及“取士科目”的问题,B项错误;宋代延续了唐代对进士科的重视,但并 未体现“尤为尊贵”,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D项错误。,疑难突破 隋唐以来,科举制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朝廷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定制,且为 历朝所沿用,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制推行之后,世家大族对官职 的垄断被打破,官吏的来源扩大到更为
16、广阔的社会阶层,这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 权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在选官、用官方面起了如此关键的作用,它在具 体实行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公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8.(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 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 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 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 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
17、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 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 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 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按才干选拔的官僚 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加以归纳整理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 知,“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
18、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是察举制、科举制。,误区警示 第(1)问第一小问,多数考生能答出“保留传统”和“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但 “实行德政”几乎没有考生能够答出来,这反映了考生在最大限度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方面 仍然有不足之处;第二小问,部分考生审题不仔细,将“郡县制”作为答案;“察举制”漏答的 现象也很普遍,这说明考生不仅对教材主干知识掌握不足,而且在概念理解上也存在偏差。科 举制虽然是“按才干选拔”,但察举制也符合“按才干选拔”的要求。汉代的察举制在设计 时仍然是注重品德和才能的,只是后来由于权力运作的方式和程序上的漏洞,在操作过程中逐 渐看重出身和门第。,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9、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 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课标,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 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 本题考查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影响,旨在考查了解
20、历史事实、分析历史 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强 化了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 D项。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 运输网络通畅有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3.(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
21、 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 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 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 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表 述不当,排除。,4.(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
22、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 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 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 D项错误。
23、,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答案 C 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守、县令选任,故C项符合题意。,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9课标,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 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旨
24、在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 阐释的能力。试题以汉代“皮币”的价格和使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透 过现象看本质。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币” 来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 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 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 侯的经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2.(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25、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 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 化”表述有误。,3.(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26、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 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 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 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4.(2017课标,25,4分),上
27、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 观察表格可知,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国”和郡一样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政区, 这反映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国数 量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据此分析可知,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的逐步解 决,内部分裂势力逐渐消除,朝廷解决匈奴等边患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故选C项。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王国实力,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
28、盾逐渐缓 和,故A、D两项错误;朝廷直接管辖郡、国反映了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5.(2016课标,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 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 “汉承秦制”,故应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 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
29、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6.(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 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 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 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
30、平,故选D项。最 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 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7.(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 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 D 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正确。“必须经皇帝裁 决,方能施行”说明A、C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
3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不正确。,8.(2015课标,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 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 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 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 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 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32、,9.(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 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 C 由题干材料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而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即主张 加强相权,C项正确。A项反对中央集权与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明太祖时裁撤中书省,明成 祖时设立内阁,故B项可排除。题干材料中反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 令是维护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10.(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
33、今应推举六 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 体现了 (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 C 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 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 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 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
34、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 士 (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 D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以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与内阁首辅的关系设置历史情境,考 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 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题干材料所示,内阁首辅迫于皇帝的压力不得不遵旨重新拟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掌 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故D项正确。当时内阁拥有票拟权,在一定程度上参决政事,故A 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
35、就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决策,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大学士 仅有票拟权而无批红权,故C项错误。,2.(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 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 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 D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而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的权力更大,这表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
36、由材料 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排除B项; 军机大臣不同于宰相,且宰相一职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排除C项。,3.(2017课标,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 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 A 本题以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作为切入点,考查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政 治问题。明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参政威胁皇权,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利用宦官 来制衡外
37、廷官员,宦官开始参与中枢决策过程。这就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 会出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的现象。据此分析,这是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导致 的,故A项正确。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当时内阁尚有一定的议 政功能,故C项错误。当时掌握决策权力的依然是皇帝,故D项错误。,4.(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 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 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 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
38、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 D 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 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 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5.(2016课标,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 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 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39、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 B 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 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C组 教师专用题组,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课标,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 A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 以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
40、感受古代中国政治 文明包蕴的家国情怀。 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与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禅让制 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 官制度,均与题意不符,B、C、D三项错误。,2.(2018课标,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 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
41、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 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 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 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3.(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
42、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 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 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4.(2014课标,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 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发源地
43、无关。,5.(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 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答案 A 在夏商周时期,“宗”即题干中所说的“ ”,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 祀祖宗的场所,则“ ”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信 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 故C、D两项可排除。,6.(2013课标,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 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
44、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 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 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7.(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导致这
45、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 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 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8.(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 B 注意
46、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 长子继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 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任免的标准是 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一般向平民开放,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这与分封制下贵族垄 断各
47、级政权的“私天下”相对,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项不是主要表现,可以排除A项。B、 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9课标,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 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 A 本题考查宋代募兵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 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 观念。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
48、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 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2.(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 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 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 A 材
49、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被认为违制”,其言外之意是皇 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 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 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3.(2011江苏单科,2,3分)右图所示为唐书所 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 科举制 (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 D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 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 一方面说明这一制度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 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 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