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146 ,大小:1.10MB ,
文档编号:359160      下载积分:1.9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5916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pptx

1、五年高考,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 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 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

2、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 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 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知识拓展 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致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唐朝灭亡的一个 重要原因。(2)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实际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的 继续和发展,直到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割据政权,藩镇割据局面才得以结束。,2.(2018课标,

3、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 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 化”表述有误。,思路点拨 削弱相权的

4、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架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其成员由皇帝挑选的亲信组成,重大决策由皇帝和中 朝商议作出,这样就架空了宰相的决策权。第二种是分散相权,如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 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散相权,从而削弱相权。,3.(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四则史料都记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 故C项符合题意。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

5、民为“秦王”而 非“皇帝”,故A项错误;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述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故 B项错误;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记载,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 分析史料时要注意综合分析,孤证不立。,4.(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 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 本题以史书修撰主体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官修史书的本质特征。近年 来,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的命题经常出现,它要求学生具备

6、较高的史学素养。本题 中朝廷收回史书的修撰权,并且由皇帝、宰相亲自过问,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对官修史书的重 视。朝廷重视的原因是让史书修撰成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这就使史书修撰打上了浓厚 的政治烙印,故C项正确。官修史书往往服务于皇帝统治的需要,在记述历史时经常有粉饰当 时朝廷的现象出现,因此很难做到记载的真实性、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 A、B、D三项错误。,解题方法 材料信息锁定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准确锁定材料信息,并紧紧围绕材料信息 对选项进行判断。具体到本题,材料只涉及朝廷对官修史书的重视,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 内容,所以凡是通过具体内容才能得出的结论均需排除。,5

7、.(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 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 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 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 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

8、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 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方法技巧 从变化角度看选官制度。本题实际考查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不同,科 举制因为采取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 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9、答案 D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的能力。试题以唐朝时期宗室子弟科考屡考不中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诗人刘得仁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 室子弟李洞也是屡考不中。这说明在科举考试中,即使是皇室贵胄也不能凭借特殊地位被 “破格”录取,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考生诗 才”,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 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

10、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知识拓展 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2.(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 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 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 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 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

11、;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 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3.(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 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 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 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 确。A项

12、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 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4.(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 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 事发生在 (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 B 题干信息表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再结合题干材料中的“中书省”“节度 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中书省宰相被刺杀的地点应在都城长安,故B项正 确。汉朝无中书省机构,故A项错误;北宋行使宰相

13、职权的是中书门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已被 剥夺,故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设行省,长官听命于中央,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把 握中国古代重要王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特点及王朝都城。,5.(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 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 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

14、项为A项。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 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6.(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 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 据题干材料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 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15、 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 息;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项错误。,7.(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 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题干材料可知 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而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即主张加强相权,C项正确。A项反 对中央集权与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明太祖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明成祖时设立

16、内阁,故B 项可排除。题干材料中反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维护三省六部 制,故D项错误。,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 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 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

17、,这一论据反映出唐代宰相大多来自北方,但同时 也说明还有17%的宰相不是来自北方,从而得出结论: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C项论 据充分,结论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都存在使用单一的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 结论的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应 注意由历史论据得出的历史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应以偏概全。本题从正反两方面列举 了历史研究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的史学素养。难度中等。,2.(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 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18、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 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 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 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3.(2013福建文综,17,4分)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 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

19、生具有忍耐的禀 赋。”该材料 (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 C 材料仅是陈述学子追求功名利禄的现象,并没有批判,排除A;材料并没有指出学子 的愚昧无知,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学子的 一种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故选C。,4.(2012安徽文综,13,4分)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

20、重品行,答案 D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准确解 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理解题干材料涵义。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太宗认 为选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行,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已对百姓造成危害。其实 质是强调选官应注重个人品行,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B项在材料中 没有反映。,5.(2012山东文综,10,4分)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 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

21、,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 B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的三省体制 将相权分割,高宗还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让三省中品位较低的官员参预朝政,更加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C项可以作为三省六部制 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体现高宗这种做法的目的;题干中的做法并不能抑制朋党之争,排除D项。,6.(2012四川文综,12,4分)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的是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 C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

22、结论的能力。科举制采用考 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供了社会各阶层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 正确答案选C。,7.(2011山东文综,9,4分)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 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 C 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 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 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 科举制。郡县制和行

23、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A、D两 项。察举制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故排除B项。,8.(2011广东文综,13,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 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 D 隋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削弱了门第身份的观念,故D项正确。科举制并 没有终结宗法制,A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 除C项。,7.(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

24、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 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 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 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 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25、。(3分),答案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举措、策略及原则的理解认识。第(1)问据 材料一中“屡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等关键信息,归纳汉 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第(2)问解读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的 信息,迁移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归纳说明刘祎之不认可“敕书”的原因。,10.(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

26、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 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 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 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 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 儒家思想

27、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 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 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 力。(1)实际是考查每项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2)实 际是考查每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对治乱兴衰的影响,选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即可。,11.(2012江苏单科,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

28、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 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 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即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 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 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 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

29、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 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 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 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 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

30、借鉴价值。(3分),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历史 现象、历史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 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抓住题干主旨进行分析。第(1)问,联系所学很容易得出汉晋 时期的

31、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析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通过与汉晋时期选官制 度的比较得出有利于破除朋党之私,限制徇私舞弊;通过所学知识从扩大官员来源、提高官员 素质等方面进行补充。第(2)问,本问较好地体现了题目的主旨,即科举制的统合功能,解答时 注意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整体等方面归纳。从材料二中提取“儒家正统观念”及“提供 稳定性和连续性”等信息,得出在思想以及社会整体方面的统合功能,同时根据所学还应认识 到科举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第(3)问,本问答案来源于对材料的整理、提炼。从 材料三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 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

32、,可概括为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12.(2011课标,40,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 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 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 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 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 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

33、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 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 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 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 “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 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 简析其原因。(15分),答

34、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 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 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 的官吏队伍。,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迁移秦至唐相关的选官制度,如军功爵制、察举制、科举 制等,紧扣选官制度关于“德”“才”的规定归纳变化;从选官制度的指导思想、具体历史背 景、选官的目的等方面归纳变化的原因。,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

35、17课标,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 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 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以北方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 力。喝茶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一习惯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问题。近年来, 这种小切口深分析型的历史选择题不断出现在高考命题中。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 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南方的经济文

36、化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 和思想观念。本题中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到自己也开始喝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南方经 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一种体现,据此分析C项正确。南茶并不是唐中期时才开始北运的,故A 项错误。饮茶不等于饮食,当时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可能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直到南宋时南 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 主题定位法:紧扣材料主题进行思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具体到本题,南方的饮茶 习俗由遭到北方人嘲笑到被北方人普遍接受,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的反映。,2.(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37、)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 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 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 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 提高,C、D两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表格信息

38、。,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 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 B 注意审题:“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A项中的“九市”是城市中的商品交易场 所,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B项反映了丝织业的发达,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符合题意。 C项中的“经游(营)”和D项中的“贾客”都与商

39、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2.(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 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不作为,由此

40、判断B 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3.(2015浙江文综,16,4分)“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 A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 被称为“瓷路”。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

41、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 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难度中等。由“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 悬殊性缩小”可知,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形成,B项正确。A项中“迅速超过”、C项中“优 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

42、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2.(2014广东文综,13,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 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 C 唐代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根据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 买”可知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D两项与材料所 述现象无关,排除。,3.(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 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

43、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 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前期只有“州县之所”才能设置市;唐朝后期,三千户以上的县 设市令、史,加强对市的管理,但三千户以下的县不设市官,如果是重要的交易地区,依照三千 户以上的方法设置。可见唐朝后期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故选A项。唐朝前期就规定州 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是规定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官,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时 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排除C项。由材料中“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

44、千户法置” 可知D项表述错误。,4.(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 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 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答案 C 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僭越”,宰 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政治地位低下,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C项中 “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符合题意。,5.(2013重庆文综,2,4分)

45、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 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 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 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6.(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 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安徽

46、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 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这可以反映 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图中数据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 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南宋时我 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7.(2012大纲全国,13,4分)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 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

47、.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答案 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从材料 信息看,唐太宗严格限制商人做官,不允许商人和士大夫“比肩而立”,此举旨在维护社会等 级,防止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选B项。,8.(2012福建文综,14,4分)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 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 设计重在 (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答案 C 本题考查对隋代城市建设布局特征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

48、历史信息和求 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迁移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分 析理解。题干材料反映出城市布局呈棋盘状,规划有规则,市坊分开等,说明了隋都城设计重视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皆与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不符,也与题干 材料不符。,9.(2010全国,13,4分)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 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 )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货币演变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迁移及应用。可

49、用排除法。A项不正 确,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圆形方孔”钱币形制的是秦代;B项不正确,“开元通宝”与五铢钱的 材质都是铜质;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五铢钱和秦代半两钱都是以重量定钱币名称,自“开元 通宝”钱币后,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10.(2013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 评分标准及示例: 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自由选取不同的角度进 行分析,如地区分布、名称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