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84.46KB ,
文档编号:3598151      下载积分:13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59815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押题及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押题及答案解析.docx

1、绪论 单选+多选1. 【高频考点】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英文的“Culture”一词译为( ) A. 文化 B. 文学 C. 修养 D. 教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名称的由来。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意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难以截然划分开,因而与“文化”一词成为同义语。2. 人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指的是所指称事物的( )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 文化现象 D. 文化事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内涵。我们

2、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是针对所指称的文化内涵而言的。3. 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满族文化 B. 朝鲜族文化 C. 汉民族文化 D. 蒙古族文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文化的性质。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4. 靠口头传承的是( ) A. 上层文化 B. 中层文化 C. 底层文化 D. 市民文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两个文化层面。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

3、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体。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5. 我们对文化传统应秉持的正确态度是( ) A. 全部继承,消化吸收 B. 全盘否定,批判反抗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应有的态度。6.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是( ) A. 文化的趋同与特色 B. 文化的差异与特色 C. 文化的地域特色 D. 文化的民族

4、特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文化的定义。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7.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段文字出自( ) A. 论语 B. 周易 C. 礼记 D. 说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8. “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一定义出自( ) A. 中国文化精神 B.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C. 辞海 D. 中国大百科全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广义文化

5、的诸多解释。(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2)苏联大百科全书:“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3)中国文化精神(钱穆):“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时代思潮的是( ) A. 汉代的经学 B. 隋唐的儒学 C. 宋明的理学 D. 清代的考据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1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是( ) A. 高度的个性

6、化 B. 传承的经验性 C. 浓缩的民族性 D. 发展的稳定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很大,是因为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11. 中国文化又被称为( ) A. 中华文化 B. 炎黄文化 C. 华夏文化 D. 大汉文化 E. 中原文化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2. 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7、A. 民族政策 B. 宗教政策 C. 产业政策 D. 妇女政策 E. 文艺政策 答案: AB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政策。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拿今天社会来说,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13.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 A. 古遗址 B. 壁画 C. 文献 D. 历史文化名城 E. 传统戏曲 答案: ABCD 解析: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

8、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坏境景色结合方面具存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14. 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产品的是( ) A. 音乐 B. 美术 C. 雕塑 D. 思想 E. 道德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产品。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都体现作者一定的审美观,属于文化产品。但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本身不能称作文化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文化产品。15. 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 ) A.

9、木刻 B. 篆刻 C. 珠算 D. 皮影戏 E. 藏戏 答案: BCDE 解析: 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藏戏、篆刻、珠算、中医针灸、京剧、皮影戏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绪论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 文化 答案: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分) 解析: 答案是广义的文化定义。2. 文化事象 答案: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1分)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1分)

10、【备注】考试时候可以举例说明。3. 文化思潮 答案: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1分)在某一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的潮流称作文化思潮。(1分)4. 文化观念 答案: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1分)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1分)5. 国别文化 答案: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1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分)6. 文化遗产 答案: 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

11、存价值的品物。(1分)这些品物被发现和经过鉴定后,要经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加以认定和著录,并分级加以保护。(1分)7. 【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1分)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分)8. 【高频考点】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 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1分)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存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

12、村镇)。(1分) 解析: 物质文化就是有形文化遗产。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点和方法,考试的时候以围绕记忆点举例写出完整答案为准。9. 【高频考点】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案: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分)(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2分)(3)广义文化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1分)10. 简述理解狭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案: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

13、内核的;(2分)(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1分)(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2分) 解析: 狭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以<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人文精神>。(3)关注全人类的<普遍共性>和<不同人文精神的特点>。【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11.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 答案

14、: (1)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1分)(2)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1分)(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1分)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2分) 解析: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1)两者从<不同角度>来指称。(2)中国古代文化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15、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12.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 答案: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1分)(2)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2分)(3)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1分)(4)这种国别文化所以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分)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

16、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分)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1分)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2分) 解析: 中国文化的性质:(1)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2)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3)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

17、体文化>。(4)中国文化统一的原因: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青铜文化,开发了中原大地。<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单选11. 【高频考点】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 ) A. 地理环境 B. 气候环境 C. 社会环境 D. 区域环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化

18、所起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2.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是( ) A. 诸子文学 B. 屈原文学 C. 汉乐府诗歌 D. 诗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书楚声、作楚语”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3. 大运河体系形成的时间是在( ) A. 春秋战国 B. 隋唐 C. 元朝 D. 明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到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一支称永济渠,北达涿郡;偏向东南的一支称通济

19、渠,南与山阳渎、江南河相连,直达余杭。从唐代中期以后,大运河的偏南一支运输江南来的粮食,成为维系唐帝国命脉的交通线。4. 儒家文化源于( ) A. 齐鲁 B. 三晋 C. 南楚 D. 川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的地域划分。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思想、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5. 在叙述中将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的是( ) A. 司马迁 B. 荀子 C. 司马光 D. 董仲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重要文化区域。楚地,司马迁一分为三,即西楚、东楚、南楚。6. 几个在中国历

20、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源于( )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蒙古高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上的人群分布。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7. 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的是( ) A. 商鞅 B. 司马迁 C. 董仲舒 D. 司马相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各地的区域文化。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这四个地区是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

21、江南地区。司马迁指出,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8. 先秦诸子中,提出不违天时观念的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庄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孟子梁惠王在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些话虽然强调的是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保护自然意识在内的。9. 【高频考点】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 ) A. 东高西低 B.

22、中高东低 C. 西高东低 D. 北高东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最南的云贵高原,是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蒙古高原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10. 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 ) A. 和平与发展 B. 战争与和平 C. 繁荣与分裂 D. 分裂与统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趋势,而追求统一总是占主导的倾向。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不断的相互交流。11. 唐宋以后,中国

23、的经济中心是( )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蒙古高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构成。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湖泊众多,经过长期开发,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单选2+多选1. 下列朝代中,不符合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这一局面的是( )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到元明清时,统

24、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2. 隋书地理志中“好祀鬼神”“尊崇道教”,指的是( ) A. 山西地区 B. 河东地区 C. 汉中地区 D. 江南地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初南方文化概观。经过南北朝数百年的开发,到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有较大改观。有些地方因为新的文化因素注入,而改变习俗。如隋书地理志中说汉中地区是“好祀鬼神”,“尊崇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3. 清代浙东一带重史学,是因为( )的影响。 A. 戴震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姚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典范人物的作用。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典范人

25、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崇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4. “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是在( )时期。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宣帝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教”,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5. 先秦两汉时期,把“斥卤

26、不毛”之地变成“塞北江南”的是( ) A. 宁夏的引黄灌区 B. 新疆伊犁地区 C. 呼伦贝尔草原 D. 青海湖牧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水利的兴修,关系着农业的兴衰和环境的美恶。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把“斥卤不毛”之地,变成“塞北江南”。6. 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从( )开始。 A. 盛唐 B. 中唐 C. 晚唐 D. 唐五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10世纪也就是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7.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

27、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 ) A. 东部季风区 B. 西北干旱区 C. 东南湿润区 D. 北部低寒区 E. 青藏高寒区 答案: AB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8. 中国领属的海疆包括( ) A. 东海 B. 南海 C. 黄海 D. 红海 E. 渤海 答案: AB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上的人群分布。中国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属的海疆更是辽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其中东海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自

28、古就是中国领土。9. 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 ) A. 旱 B. 涝 C. 蝗 D. 风 E. 雹 答案: ABC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气候变化大势。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互相联系的。10. 下列地区属于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有( ) A. 云贵高原 B. 东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山西高原 E. 长江三角洲平原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四川盆地中央,即成都平原在秦汉以前就有大量汉族人居住。黄土高原、山

29、西高原都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华北平原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摇篮。11. 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是指( ) A. 淮河 B. 汴河 C. 广济河 D. 金水河 E. 惠民河 答案: BC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汴河(即通济渠)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 九州 答案: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北山川为标志,(1分)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1分)2. 地缘 答案: 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

30、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2分)3. 【高频考点】简述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 答案: (1)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了植树造林运动。(1分)(2)明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为建造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和棕榈、漆树。(1分)(3)之后又把种植桑树、枣树的命令<推广到全国>范围。(1分)(4)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这是明朝政权的一个<了不起的政绩>。(2分)【备注】答案中< >内

31、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4. 简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案: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分)(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2分)(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1分)【备注】答案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

32、为准。 解析: 5. 论述我国古代利用自然、改造环境方面的成就与教训。 答案: 一、成就1、土地的开垦我国历朝历代,都极重视土地的垦殖和深度利用。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2分)2、水利的兴修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这在北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大最兴修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2分)在西北地区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1分)3、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等,都有运河的修建,历史悠久。到了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

33、成。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使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了繁荣。(2分)二、教训改造自然的失误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1分)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侵扰,曾将大量内地农民迁居黄河流经的一些地区,由于破坏植被,促使了当地的沙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1分)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固然与自然方面的气候变化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主要的。(1分) 解析: 我国古代利用自然、改造环境方面的成就与教训:一、成就1、土地的开垦。重视土地的垦殖和深度利用。2、水利的兴修。增加农业生产,保护环境。3、运河的开凿。促成运河沿岸的城市的繁荣。二、教训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34、破坏了生态平衡。【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点方法,考试时以围绕记忆点写出完整答案为准。6. 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答案: (1)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2分)(2)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人群都有一个<南方>作为他们的<后方>。(1分)(3)因此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1分)(4)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

35、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1分)(5)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2分)(6)<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1分)(7)<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l

36、t;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2分)【备注】答案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单选11. 【高频考点】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 ) A. 一万年左右 B. 五千年左右 C. 四千年左右 D. 三千年左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2. 红山文化发源于( ) A. 长江下游 B. 长江上游 C. 东北辽河流域 D. 黄河中下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中国

37、文化的多元发生。在东北辽河流域,曾发现过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遗址。3. 【高频考点】从夏朝初期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 A. 族群的代兴 B. 家庭的代兴 C. 诸侯国的代兴 D. 部落的代兴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夏、商文化特点。(1)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2)夏朝建立后,契之后的商人祖先王亥则到有易去牧羊;而当商代崛起,周人则是“夏之衰也,自窜于戎狄”。这种此起彼落的过程直到西周实行分封制才结束,统一的文化进程才正式开始。4.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 ) A. 管仲 B. 韩非子 C. 吴起

38、 D. 商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各家思想特征。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5. 隋唐以后,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隶属于(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元外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1)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2)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

39、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6.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 ) A. 汉初 B. 唐初 C. 北宋 D. 南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7. 【高频考点】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 A. 儒学的兴起 B. 黄老之学的兴起 C. 玄学的兴起 D. 墨家学说的兴起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玄学。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

40、画的兴起。8.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 A. 黄帝、鲧、高辛、尧、舜 B. 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 黄帝、仓颉、高辛、尧、舜 D. 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9.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 A. 礼 B. 孝 C. 义 D. 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各家思想特征。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孔子“

41、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为“仁者”,要求君主“制民之产”。 10. 元朝统治下的人民被分为四等,其中辽国、金国的契丹人是( )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汉人 D. 南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统一与民族融合。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分别对待。其中,一等人是蒙古人,是征服者和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三等人是汉人,包括汉族人和原来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人及高丽人等。他们是被征服者。四等人是南人,即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低。11.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A. 白居易 B. 元稹 C. 韩愈 D. 杜甫 答案: C 解析: 本题

42、考查的是古文运动。中唐思想界、文学界代表人物是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韩愈打出了“攘斥佛老”大旗,把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思想异端而欲加以排除。白居易领导的是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的“新乐府运动”,有意恢复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12. 汉族的迁移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 ) A. “十六国”之说 B. 匈奴之说 C. 北胡之说 D. “五胡”之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五胡”之说。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

43、、羌。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13. “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说的是( ) A. 颛顼 B. 帝喾 C. 高辛 D. 黄帝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皇五帝。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将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实际是高级宗教的确立。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单选21. 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发生在( ) A. 黄帝时期 B. 尧舜时代 C. 夏朝 D. 商朝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1)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但是另一件事同样重要,那就是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2)意思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2. 武力征服在( )时期发展至极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