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区域环境问题及开发与保护 第1课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水土流失 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回答问题。,温 带季风,千沟 万壑,渭,长城,太行,汾,秦岭,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生态环境,黄土疏松,夏季,2.水土流失的危害,淤积,水文,侵蚀,土壤,植被,气候,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修筑水平梯田,封坡育林育草,打坝建库,平整土地,【疑难辨析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 (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2、( ) (3)不同的社会阶段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不同。( ) (4)黄土高原是我国唯一水土流失的地方。( ),二、土地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认识荒漠化,经济活动,土地沙漠,次生盐渍,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植被景观:图中为 ,为 ,为 。 年降水量:图中A为 ,B为 ,C为 。 本区自东向西随 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 也随之减少。,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400,200,50,距海里程,自然产出和载畜量,(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流水,风沙活动,气
3、候异常,失衡,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潜在荒漠化,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 。 利用 措施和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问题。 控制 。,生态平衡,经济效益,水资源,生物,工程,能源,人口增长,【疑难辨析2】 荒漠与荒漠化有什么区别
4、? 提示 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在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本来的耕地、林地、草地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疑难辨析3】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疑难辨析4】 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5、例1】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尝试自解,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河套,干旱半干旱,降水量,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
6、:水土保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水土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1.成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7、。如下图所示:,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冶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技法点拨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模型 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温馨提示 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
8、(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水土流失与河流特征 1.(2018全国卷,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
9、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历时长 强度大 下渗少 植被截流少 A. B. C. D.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 第(1)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第(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
10、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错。B选项正确。,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
11、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B (3)D,素养二 综合思维:生态环境建设 2.(2018海南地理,2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
12、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解析 第(1)题,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
13、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考点二 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例2】 (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说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尝试自解 (1) (2) (3),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
15、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沙源,大,强劲,路基和轨道,路基和路肩,设立阻 沙墙,石(草)方格 沙障,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基本条件气候
16、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
17、用。具体如下表所示:,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2019河北保定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
18、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解析 第(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第(2)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 (1)B (2)C,素养一 区域认知: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 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
19、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B. C. D.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量较少 A. B. C. D.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
20、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 (1)C (2)B (3)D,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荒漠化的防治 2.(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