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模块考点识记1.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形成的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弧是固定的,反射比较恒定,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2.动物只能对外界具体事物的刺激发生反应, 形成条件反射,这种只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3.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神经联系的牢固建立),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的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4.人类除了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5.常
2、规遮盖法即平日遮盖健眼,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配合一些需精细目力的作业(如穿小珠子、剪纸等),定期复查,以决定遮盖的时间长短。6.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7.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8.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 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象随之发生的变化, 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3、,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9.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0.质的研究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11.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订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12.教育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
4、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结果。13.学前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对培养幼儿规格的要求,是对学前教育最终结果的反映和预期。14.整合性原则是指将学前教育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学前儿童身心整体健全和谐地发展,综合化地整合课程的各要素实施教育。15.保教合一的原则,也称保教结合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16.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17.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
5、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18.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19.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20.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2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也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
6、,即是幼儿园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应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和。22.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儿童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学生新的特别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23.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其教学品质(技能)和教育素养逐渐成熟的过程。24.园本培训是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它是由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策划、组织的在职培训,是训练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25.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26.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7.体育游戏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
7、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28.智力游戏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29.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和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30.象征性游戏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常进行的一类游戏。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31.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独自游戏。32.联合游戏又称为分享游戏。它是由多个儿童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没有分工,也没有按照任何具体目标或结果组织活动。33.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
8、,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34.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35.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36.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37.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38.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39.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40.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
9、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41.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42.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43.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勤俭办园。44.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45.环境熏陶法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46.兴趣诱导法指的是在
10、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 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一种方法。47.暗示提醒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言语上去提示孩子、从感情上去感染孩子、从行为上去引导孩子的一种方法。48.活动探索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受磨难,掌握多种技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一种方法。49.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50.社区学前教育是指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
11、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51.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52.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53.家长开放日指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长开放,届时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观幼儿园的活动。54.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地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55.情感是后继的、
12、高级的态度体验,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地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56.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57.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58.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9.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60.理智感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61.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62.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
13、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63.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64.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65.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66.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如衣着打扮等)和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认识。67.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68.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
14、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69.反社会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70.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7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72.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73.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7
15、4.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如教师或家长的奖励性刺激。75.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原来教师禁止自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现在解除这种令人不愉快的刺激。76.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77.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78.情景记忆是有关个体经历的记忆,是个体对看到、听到或经历事情的心理再现。79.语义记忆也称为陈述性记忆,主要包括已知事实和概括性的信息,包括概念、原理及其如何应用的一些规则,问题解决技能和学习策略等。80.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
16、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81.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82.动机是激发、引起个体的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作用。83.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84.内在动机是指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这种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即活动本身构成了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与需求。85.外在动机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幼儿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与学习带来的奖励或避免惩罚等有密切联系。86.正迁移是一种
17、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幼儿具备了进行另一种学习活动的良好准备状态,一种学习节约了另一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是已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幼儿有效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87.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汉语拼音的学习有可能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88.横向迁移是指幼儿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89.竖向迁移是指不同内容、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迁移。90.创造性是指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91.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
18、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92.智力是指个体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智力测验是评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9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94.性格的类型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95.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96.资源利用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下,很难使每一幼儿都能各尽所长。9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预
19、防和矫治幼儿行为偏异和心理障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98.情景演示是指让幼儿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做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99.行为练习是指让幼儿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幼儿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100.讲解说理是指向幼儿传递、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帮助幼儿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101.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102.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10
20、3.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结果评价。它是一种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的评价方式。104.学科课程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编排的课程。主张应该教给儿童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105.整体评价即对全国、某一地区或某个幼儿园的课程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评估。106.个体评价是指对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的幼儿个体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活动兴趣、参与态度、学习方式、互动与社会化程度、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107.内部评价是指参与者主体进行的自我评价,如学习者主体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教学者主体对自
21、我的教学工作的评价等。108.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学前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109.讲解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而形象地向学前儿童讲解粗浅的饮食营养知识,并结合实物或模型加以演示,从而帮助学前儿童尽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前儿童对饮食营养的认知水平。110.模仿操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各种活动、成人的劳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动物的动作与姿态,或是军事训练中的动作等挑选出来,编成很形象的体操动作,让学前儿童进行模仿练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111.文学活动从某一具体文学作品入手,为儿童提供一个全面
22、学习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理解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欣赏和学习运用文学作品提供的有质量的语言。112.独白就是需要说话的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某一方面内容的完整认识。113.讲述活动主要为儿童创设正式的口语表达情景,使儿童有机会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对某一图片、实物或情景的认识、看法等,学习表述的方法和技能。114.语言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种比较正式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儿童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比较系统的语言学习,以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115.社会适应是指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地
23、克服困难,处理社会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116.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儿童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一定的时间或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117.社会情感是指儿童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118.问卷法由调查对象通过书面形式提供给调查者有关评价对象情况的一种评价资料收集方法。119.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主动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智慧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120.偶发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育活动
24、由外界情境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121.感知欣赏法是教师通过艺术性语言的描述,引导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感知艺术作品和周围环境中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提高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的方法。122.打击乐演奏活动,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操作来表现的一种活动。123.音乐游戏是借用游戏的形式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一种音乐活动,它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124.主题性音乐活动是根据某一阶段幼儿园全民教育内容的需要,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去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在音乐程度上循序渐进的,是幼儿的演唱演奏能力所及的,具备音乐艺术审美情趣的,与主题内容有关的音乐教材,组织音乐活动。125.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