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学习指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篇文章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认识论,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
2、会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特点。同时,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理论认识。 3.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4.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3、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 2.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
4、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3.写作背景 1963年5月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上制定的一个党内文件。这个文件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打退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前十条下达后,各地根据这个文件精神,重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为即将开展的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运动作了准备。 4.解题 “人的正确思想”指的是正确的,符合现实的科学认知; “从哪里来的”,是探究认
5、识的来源,探究的是科学依据; 通过设问来引起思考,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5.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内容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
6、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飞跃()剥削() 2.解释词语。 滔滔不绝: 剥削: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本文在引论部分有何特点?试分析其效果。 【思考2】三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思考3】分析内容 1.试概括认识过程的阶段。 2.“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3.从文中看,感性
7、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5.如何理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 【思考4】鉴赏语言 1.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2.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作者是怎样强调“只能”的? 3.“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怎样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思考5】为什么要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 【思考6】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61656;知识补充: 事理论证,是用已被证明的
8、、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 四、技法点拨分析写作特色 【技法指引】这篇文章高屋建瓴,论述酣畅淋漓。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任务安排】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
9、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毛泽东的步
10、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
11、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
12、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
13、好过。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摘编自毛泽东传) 问题: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七、素材积累毛泽东诗词 采桑子
14、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写作背景】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土地改革开工作,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小令。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八、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
15、、1.润之,缔造者,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飞跃(yu)剥削(bxu) 2.解释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剥削: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 (二) 【思考1】明确先提出论点,人的争取思想来源于实践;然后分析问题,人的思想形成的过程;最后,联系实际,指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意义。 三、【思考1】明确特点:连用三个设问。 效果:从观点表达上说,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中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从阅读效果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很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文章开门见疑,读者
16、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从与论点的关系上说,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驳论,不能具体详细地对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揭露和批驳,作者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思考2】明确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思考3】 1.明确第一个阶段,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个阶段,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即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 2.明确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
17、”的产物。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3.明确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4.明确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外界客观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5.明确“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
18、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思考4】 1.明确在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他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2.明确作者用设问句的形式,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提问之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反面一连两次自问自答,否定了关于认识来源的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既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又强调了回答的内容,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 3.明确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表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思考5】明确(1)文章标题既反映文章内容,又反映写作对象、目的、时间、要
19、求等因素的制约。(2)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恰当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3)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许多人还不懂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本文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4)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引起深思的作用。 【思考6】明确本文主要是通过事理论证的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四、明确(一)语言通俗生动,准确严谨。 (二)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三)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五、明确本文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分析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论述了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明了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六、明确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既有“虎气”,又有“猴气”;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