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歌总体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一、了解本模块及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1模块二的组元方式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广泛地阅读各类优秀作品,积极地表达交流,建构言语经验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认识,模块二按照文体组建单元,每个单元内部,“教学建议”“精读课文”“泛读导引”“单元作业”四个板块的单元结构,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搭建平台。 2模块二的学习内容 重视学生对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的感知、体悟,提高其阅读水平,为学生相关模块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有选择地安排多元化写作(阅读写作、探究写作和命题作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模块二的编写意图 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掌
2、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高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4第二单元(新诗)的编写意图 本套教材一大特点是“能力立意”,那么编写肯定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就是怎样以课文为凭借帮助学生发展能力。但是其实在真正
3、操作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能否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跟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想先谈一谈对单元组元上的一些理解。 1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教材单元总目部分对我们这个单元的称谓是“中国现代诗歌”,很多老师习惯称作“新诗”,而在单元中实际包括现代诗三首、单篇的大堰河、还有当代诗三首和旧体诗词三首。那么组元和称谓是否矛盾呢?怎样称谓更准确?其实“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不是指文学史上的19191949“现代文学”阶段,而是指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它对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现代诗”和“新诗”意思是一样的。 2这一单元中存在“旧体诗词三首”主要是为了讲究相对的完
4、整性,两个诗歌单元都是以史为序,而确实有人在“五四”后写旧体诗而且以此为乐,而且写的很好。比如: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自己不读新诗,他的创作确实仅限于旧体诗词。比如鲁迅,毛泽东1957年接见诗人臧克家、袁水拍时曾指出,鲁迅的新体诗不流行,但旧体诗流行很广。可见,五四以后的旧体诗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想是不是我们把这些旧体诗当作新诗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伴侣去尊重和考虑。但是我依然认为本单元重点还是前三课新诗。 至于为什么每一课要选这些篇目,我认为和这套教材的一个编写理念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把学生语文学习看成是不断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的过程,能力的提高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这是宏观的,缩小到新诗那就表现
5、为提供这种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广泛的阅读的新诗资源,不仅是文质兼美、名家名篇、而且尽可能不同诗风、不同情感、不同题材、不同流派、不同表现手法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这个单元有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发展空间,可以让我们充分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1)中国新诗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表达方式更具有个性化,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诗单元紧承古代诗歌单元,学生可以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文言与白话创作诗歌各自的美感与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
6、力,发展审美力,并借鉴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经验处理新诗,发展阅读与鉴赏能力。 (3)新诗的内容和语言更贴近实际生活,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并使学生在诗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人生,品味语言,甚至重新回到教材去品味、感受、思考、领悟,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结合语境和言语经验积累相关字词,积累整合对理解作品有帮助的文学文化知识。能够学习运用鉴赏新诗的基本方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进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手
7、段和方式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通过不断的阅读与创作新诗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段文字包括三句话,各自有所侧重。第一句话侧重知识,第二句话侧重过程和方法还有能力,第三句话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家会发现怎么把知识与能力拆开了,成不成?大家还可以看到,我是用一段话来呈现单元总体教学目标的,而没有按照我们传统的分条列举,倒不是说分条不行,分条列举一样有其优势所在,比较清晰。我采用一段话的形式表述主要想传达一个想法,就是:课程基本理念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去实现某个维度目标时一定会牵扯到其他两个,三者不是平
8、行并列的关系,更进一步讲,“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应该用一种融合性的表述。 下面我就划线比分的内容作一点说明。 1字词始终是我们教学要过的一关,我们常称为“硬功夫”。默写字词一直是传统项目,但是默到高中总该与小学有点区别吧。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系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突出三个方面基本能力:应用、审美、探究。对字词的积累不一定是像我们对学生要求的那样背字音、字形、词义然后再应用,或者说除了课堂要求我们根本就不是这样积累字词的,我们往往是在某个语境中听到某个词,经过多次相同的语境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例:“守株待兔”“大喜过
9、望”。建议双基的词语辨析能不能让学生分组各造一个用近义词不能替代的句子,他如果造对了完全就可以说明对词语掌握的很好了。 2文学文化知识其实是没边的,你觉得无所谓的某个作家的一件小事可能对学生很有触动,那就是重要的,我们的底线就是对学生理解作品有帮助。 3应该说这些基本方法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其实也充分重视,尤其是到了高三,一定是要总结出条条框框甚至一二三四步特有成就感,可是很多时候学生按照作了不见得管用,我们只能用特例来安慰自己。例:高中数学题。其实方法是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有好多土办法,特灵,他也不一定能归纳出一二三,只要会用就行了。 4“思想感情”“语言”“艺术手法”“意蕴”我认
10、为是层层递进关系,理解思想感情是基础,离开了理解的鉴赏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面对文学作品容易悬空的去鉴赏。新课程、北京版教材绝不是引领我们去空发议论,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到底有多少,往往直接决定着语文学习的实际收效度。那些在尚未读懂课文基础上的所谓探讨、交流,其意义和价值几乎为零。 5学生的情感世界不是靠说教就能丰富的,是在他自身的实践中不知不觉丰富的。 三、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过程,针对难点) 1加强诵读 (1)理论依据: A课标(p8第5点):“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和自己的阅读感受。”(p6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B巢宗
11、祺:“记住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等;记住框架模型;在过程中强化语言反应机制;通过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受到情感、文化的审美熏陶。” (2)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加强诵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多一条信道,强化记忆。有人这样来总结诵读的心理过程:视觉中心听觉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可见,这是一个眼、耳、口、脑协同活动的过程。所以诵读有助于记忆是在论的。同时,在反复体验、表现过程中深化了理解,培养了对语言的敏感性。有人认为一个“诗歌”文本,其构成因素有四: 1“诗义”点(诗歌内容);2“诗技”点(笔法技巧); 3“诗情”点(情怀人格意境);4“诗韵”点(声韵节律) 高考的侧重点基本上固定在第1、2两点,即
12、考查“说了什么”和“怎样说的”,对第3点的考查相对薄弱,第4点的考查在“减负”的名义下基本付之阙如。而事实上,中国诗歌的构筑基础恰恰是为教学考三方忽视了的“诗韵”。借用诗人席勒的感受“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应该很能说明诗韵的重要。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如此,新诗也同样,只不过它相对于古代诗歌实际上把对自然音节的追求深化为感情内动的自然流露。诵读是帮助我们感受诗韵的最佳途径,同时对读出诗韵的追求又可以带动我们对诗歌进一步理解和体悟,帮助我们真正进入“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曾国藩语)的忘我之境。 (3)做法: 诗歌诵读的开展由于目的不同
13、,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范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配乐读、诗歌朗诵会 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内容差不多,但感情不同,学生第一遍朗读时偷偷用录音机录下来,截取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处理,让学生解释相同处理的原因或不同处理的原因,从而带动诗意的理解。 2推敲语言 (1)理论依据: A课标:(p6积累.整合):“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B课标:(p6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C指导意见:“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
14、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对文字及词语的确认以及在语境中的整合。新诗的语言鲜明、生动、准确,同时又具有含蓄性、跳跃性和凝炼性,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语言,仔细推敲新诗语言有助于学生对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做法: 词语通过组合表情达意,因此搞清词语间的逻辑联系是理解诗意的第一步。如果细细分析其实有些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比如:“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破帽是遮不住颜的却要遮而且大摇大摆过闹市,漏船是不能载酒的却要载而且到中流泛舟。这说明什么问题?再比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红硕的花朵和沉重的叹息之间的相似点
15、在哪里? 还有天狗第二节“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射线的光,我是全宇宙Energy的总量!”天狗怎么会是光?第三节从“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真如旁批所注“匪夷所思”。这些地方后面或者带着一种观念,或者带着一片感情,都是我们理解诗意不可回避的。而且像冰山一样底下有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涉及到词语品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换用词语来体会表情达意效果上的差异。 比如:“金柳”“新娘”换成“翠柳”“少女”可不可以?“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是中国传统的习俗,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金色符合客观实景,更重要的是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
16、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这种缠绵感是“少女”不可替代的。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相同的还有“油油的”换成“柔柔的”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有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和色彩,这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 比如“也许”是个副词,本身不该表意,也恰恰由于这种限制使它在某些语境中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填补这些空白我们发现它不表意但可以表情。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一下它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作者不愿意承认女儿早夭,更愿意寻找另外一种可供替代的可能性。因此题目中用“也许
17、”来表示极大的可能性。“也许”为表达作者的哀伤情绪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作者情感上宁愿相信女儿是暂时“睡”去,既然是“睡”,就需要慈爱的父亲的细心呵护照料,在这呵护中,写出了一个父亲的深沉的爱,柔婉的哀伤,当然还有锥心的痛。 还有一些词语像“不要”“不许”本身非常强硬,这种态度的强硬与一个父亲的柔情形成一种张力,把父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人心。还有像“庇护”“招摇”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本来是贬义的,在诗句中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你会觉得康桥的水草是如此多情,满怀丧女之痛的闻一多是如此强悍而又无奈,如此粗犷而又温柔。这些感受离开语境是无法感受到的。 有的老师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使用引导性的、暗示性
18、的语句,比如,“请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别理别人,只管用你自己的话说”、“如果是你,你将会”,我在实践中发现,将这样的语言运用于设置感受的氛围、缓和课堂气氛,都有着相当好的效果。 3注重衔接 (1)理论依据: A课标(P6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B指导意见:“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累,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也包括语文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 (2)语文学习中的认知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我们的教材编排正是出于对这种认知规律的尊重和考虑,我们以必修为例,你看P3散文单元的编排,必修一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文
19、,这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伊始,到高一下学期必修四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文,到高二第一学期必修五第一单元是议论抒情文,每学期学生都要与散文见面,而且一直是处在不断地积累散文的类型和阅读经验过程中。当然到了选修部分又从专题组元角度再次从另一个层面接触散文。其他单元也有这种特点,比如小说。那我们在以教材为凭借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这种前后的衔接与上升关系。再有,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以调动学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体验以及知识储备为基础、通过重新整合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阅读。所谓“整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积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条线化、版块化; 第二,语言文字与人之间的整合。学生在初中和课外都曾接
20、触或者学习过新诗,在单元安排上又刚学习过古代诗歌,因此学习高中新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这些以往经验和方法的继承和补充完善。 借用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一种表述就是:联想即通过师生互动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的教学过程,而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依赖联想的力量实现的。而学生恰恰不善于或者没有有意识的利用这种联想,我做过一个学情调查,有92%的学生都认为阅读鉴赏新诗的方法与古诗截然不同。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引导的。 (3)做法: 我们的新诗单元紧承古代诗歌单元,作为诗歌发展的两个阶段,二者不可能是完全割裂开的,必然是在多方面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诗”的称谓是胡适首先定的音,是相对于旧诗的一种提法。我觉得台湾诗人亚弦
21、对新诗的解释很合适,他说所谓“新”就是“改变”,那这种改变多半是“诗形”的改变,诗歌的抒情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这点和古代诗歌绝对是一脉相承。所以新诗单元的学习我们是不是依然应该紧扣情感进行。在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上我想二者也是有相通之处。但是新诗毕竟还有它不同于旧诗的地方,语言上它是自由的不必押韵、不用对仗、不论平仄;内容上它是抒情的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手法上它具有颠覆的性质要求新颖、脱俗、深刻。这又是我们在新诗单元教学中需要充分关注到的。 例如: 致橡树是意象比较集中的篇目,学生会注意到表情表意的意象,我们不一定非给学生意象的定义,但可以让学生把第一单元中也用这种形象承载感情的诗歌再找出
22、来,看看共同点梳理发现规律。致橡树涉及到爱情观,可以让学生把前一单元古诗中的爱情观作一整理,然后再讨论,还可以涉及到观念的变化问题。 补充相关诗歌 哄 小 儿 流沙河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小小儿的请求 应修人 不能求响雷和闪电底归去, 只愿雨儿不要来了; 不能求雨儿不来, 只愿风儿停停吧! 再不能停停风儿呢, 就请缓和地轻吹; 倘然要决意狂吹呢, 请不要吹到钱塘江以南。 钱塘江以南也不妨,
23、 但不吹到我底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千万请不要吹醒我底妈妈, 我微笑着睡着的妈妈! 妈妈醒了, 伊底心就会飞到我底船上来, 风浪惊痛了伊底心, 怕一夜伊也不想再睡了。 缩之又缩的这个小小儿的请求,总该许我了, 天呀 最后我想用两句富有启发的话结束我这一部分的内容: 如果你想记住任何东西,你要做的一切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 (英国)托尼.布赞完善记忆力 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走出红灯 4尊重个性 (1)理论依据: A课标(P3三):“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
24、面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B课标(P7发现.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 C课标(P16阅读与鉴赏)“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2)这里的尊重个性有两层意思: A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兴趣和基础。(包括他们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其实不必强求每一个学生都热爱
25、诗歌,毕竟这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当年徐志摩上火车就看到几个女学生手捧他的诗集琅琅诵读爱不释手,这是这个时代断断不会发生的,强求那是和自己较劲,我们只要让每个学生或者说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了。从不看诗歌的多读了一首,没想过自己也能写诗的孩子写出了一句自己觉得还挺精彩,或者哪个诗句真正使他有所触动,都很好。 B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的感受,强调个性化阅读。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去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尽管我们其实早已不会干那些“手握真理上讲台”说一不二的事,但是当学生真的一个见解驳得我们哑口无言或者一个问题
26、把我们挂在讲台上时,特别在公开课上,我们多少心里都不太自在。应该有充分思想准备,今后的课堂也许这是常态,为了防止自己被挂起(当然也知道防不胜防),我们课前就要对学生的问题、文本的难点做好最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课上与学生平等研讨的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3)做法: 对会产生多种理解的地方要有一定敏感性。 例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对“沉重的叹息”的理解有以下几种:女性也像男性一样,肩负着责任,这叹息代表女性的一种责任感;女性对苦难有着比男性更坚忍的承受力;女性比男性更多愁善感等等。 教学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探讨的空间。 有个试验区老
27、师执教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没多说什么,只在黑板上有半个标题,再抄写燎原的诗评扑向太阳的豹中的意见,即认为诗人在自杀前“真的已经和这个世界和解了”,就将这些设立为在饱含情感的诵读、自由交流辩难基础上质疑、反思的标靶展开充分地讨论。他的反思中这样写道:随着三节诗段的展开,学生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清晰,当最终将焦点集中在“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核心句上时,所有的疑团都豁然开朗。这就是在教师的统一部署下,确立一个须待破解的核心,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围绕着它展开,逐步向内核“逼近”(语言文字的终极意义可能永远是无法穷尽的),而不是隔靴搔痒式的、蜻蜓点水式的带过。 5开掘人文 (1)理论依据: A课
28、标(P6积累.整合):“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B课标(P6思考.领悟)“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C指导意见:“阅读与鉴赏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最具根本性的要求。” (2)相对于古代诗歌,新诗的内容,更集中表现人对于个人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而青少年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稳定的阶段,应该充分开掘新诗里面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在青少年时期为对真善
29、美的追求打下底子”,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应该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观念和态度不是灌输的而是影响的,“当头棒喝”只能解决一时的行为问题,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溶化进其血液,成为其一部分。文本所选的新诗中有太多可以影响学生的积极因素了,有太多可以引发学生对未来人生进行思考认识的因素了:父母爱、赤子情、爱情观、幸福感、逆境中的人格和骨气、直面历史的达观与智慧这些都是滋养学生成长,让他们感情上更成熟,人格上更坚定的必须营养。 (3)做法: 用文本点燃学生相互的探讨和影响。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最好。 6激发兴趣 (1)理论依据: A指导意
30、见:“在通过应用、拓展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潜能和倾向,认识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不足和弱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B课标(P16阅读与鉴赏)“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C课标(P8 第10点)“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2)学生对言语经验的积累必须在不断的阅读与鉴赏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新诗篇幅一般比较简短,语言采用白话,形式手法比较自由,非常适合学生经常性阅读。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动地把诗歌阅读延伸到课外显得尤为重要。 (
31、3)做法:学情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高中生喜欢新诗,为什么呢?是读不懂写不出?我觉得不是,举几个例子。 其一是开创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兰波,16岁发表诗歌,18岁写成醉舟等著名诗章,20岁出版地狱里的一季,21岁出版列入世界名诗集的灵光集; 其二是苏联的叶赛宁,20岁发表名诗白桦; 其三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9岁出版处女诗集生活与诗歌,风格兼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色。 那么,中国呢?诗人海子19岁写出被中国诗歌界一致好评的亚洲铜,25岁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现当代诗人的年龄和我国在校中学生差不多,他们能够在这个年龄段写出这些好诗,我们学生难道连接受现当代诗歌都作不到? 再
32、有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这些因素对学生应该有天然的感召。我想也许是我们老师自己把诗歌的魅力搞砸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1设计有创意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眼球: 例如: 通读整个诗歌单元,按题材分类,问学生喜欢先学什么题材。 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为学生学习新诗的情感蓄势。指定准备范围:准备的范围可多可少,可大可小,若不指定一下,那么每个学生的准备工作,一定会有偏差。 现代诗的课前备工作,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对诗中内容的认识,同时把其中的生难词句考查出来,接着再对作者的生平,
33、诗的立意、句法、结构、意境能试着去解剖分析,找出诗中最精辟优美的句子,并把作者的其它诗句和所教的这首诗,作一概略的比较。当然这些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以学生的资质程度为前提,不能做太过硬性的规定。 其次,指示准备的方法和工具:教师指定的准备范围中,有许多数据必须从各处搜集来的,教师若不指示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工具,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处着手,准备工作或多或少也就受到阻碍。教师必须提供可以谘诣请教的对象,如X长辈、X老师.,并且介绍参考的工具,场所和查考的技巧。 教师总担心,这些事课前都作了,课上还干什么?学生会不会在课前读懂了诗歌没有了神秘感,课上就没兴趣了。其实事实证明,不会的,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
34、对课堂的期待值更高,目的也更明确,这种兴趣往往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兴趣。 2挖掘文本本身的魅力感召学生心灵。例如:试验区老师在执教舒婷的名篇致橡树时,教师考虑到,这是一篇较为明了易懂的文字,没必要故作高深,一味停留在诗歌本身的无休止挖掘上,这样学生很快会索然寡味。于是他在课前设计的时候,首先就确定教学的整体思路是:除完成必然的规定性的内容外,把本诗作为一个拓展性阅读、研究性学习的模板。于是在教学设计上,就有意识以这首诗为“跳板”让学生感觉,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今天我们认为这首诗并不晦涩,而当年却会被命名为“朦胧诗”?从而将学生的视野由局部的诗歌本身投射到“文革”后期的特定历史语境中,顺势逗引出“朦
35、胧诗”中更为经典、历史意义更为鲜明的优秀作品,在深入的品味、探讨之后,再回过来反观课文,兜了这样一个圈子,学生对这一类作品所蕴涵的深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一下子恍然大悟,结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被诗人北岛作品的悲剧英雄气质感动得泪光闪现,有的学生课后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对“朦胧诗”作出概念性的界定,有的学生在星期六的阅读课上一直到11:35分还恋恋不舍时,教师说:“我真的有一种幸福死了的感动。” 7.以写促读 (1)理论依据: 课标(P17)“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2)北京版教材必修部分的编写其中有
36、一方面的考虑就是以“读”为纵线以“写”为横线安排选文,为学生的读写实践搭建平台,使学生在不断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过程中始终穿插着写作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而且一直强调写作的多元化、生活化、经常化,强调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的自然写作。新诗内容更注重个人的直觉,主观性更强;语言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形成了崭新的诗歌形式:不必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手法更趋向颠覆传统,要求新颖、脱俗、深刻,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能。同时,诗歌这种文体在表达上又非常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多样化写作的一个很好选择。 (3)做法: 例如: 作为诗人的父亲
37、怕夜莺的咳嗽、蛙的号叫、蝙蝠飞的声音吵醒了酣睡的孩子,怕阳光、轻风惊扰女儿的清梦老父喃喃细语。如果你是诗人的女儿,你泉下有知,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女儿对父亲说的心里话。(字数不超过150字) 上海夜歌运用一连串的精妙比喻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请就一句比喻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出夜上海的一个画面。(50字左右) 贺新郎.读史下阕是阐述了毛泽东怎样的历史观?请结合中国近代史谈谈你的发现。 索性给选诗加点评,或者学生互相写诗、改诗、和诗,都是挺好的形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创诗歌、自选音乐、自配画面、自行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展示) 我自己的经验感受是:我们的学生不是不
38、行,问题是我们老师有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材料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教学过程 导入:(滚屏播放学生的幸福观)刚才大屏幕上写满了同学们的幸福观,我注意到大家观看时非常兴奋,有些好像还颇受启发,频频点头,谁愿意谈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条。确实,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而且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去表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就是诗人海子在用诗歌传递他的幸福观,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自读思考: 哪些诗句描述了海子心目中的幸福?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2关心粮食和蔬菜 3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39、5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6为陌生人祝福 问:这里面的幸福你们都能够体会吗? 1喂马,劈柴 2关心粮食和蔬菜 3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4为陌生人祝福 海子是一个非常懂得幸福的人,他对幸福有生活化的理解,比如“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有艺术化的理解,比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并且告诉我们幸福存在于简单平凡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这不是情趣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的魅力,在人与自然的亲近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温暖和照耀中都充满了幸福。(而这些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瓦尔登湖: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 幻灯: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
40、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只有能够体验幸福的人,才能说得上是完整的人。摩罗 (二)学生朗读或教师范读,思考 海子告诉我们的这些幸福他自己是否真正拥有? 答:没有。(“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没有”) 补充幻灯:有关海子的几组细节 1海子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让着两个弟弟吃饭,吃到的常是些残羹冷炙,更多的时候是饿着肚子去上学。 上初中时,遇到农忙,海子在星期六下午2节课后徒步回家,帮生产队插秧割稻,星期天要做整天的活,忙完后,带上一瓶子腌萝卜和4、5斤米回到学校,以此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海子大学读书时,每月10元的生活费是父亲晚上为乡亲们缝补衣服所得的。 在他
41、毕业之后,他所收到的近百封家信里,都请他寄些钱回家,垫付种子,化肥钱和资助三个弟弟的学费。 2 海子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岁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任教。在不到六年时间创作了10部长诗、250多首短诗以及诗歌文论和其他作品共200多万字。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老父亲只读过两年书,母亲只有小学文化,他们看不懂儿子写的诗歌,也不敢和儿子交谈。亲人中只有大弟弟文化程度最高,他经历了三次高考失败成了一位木匠学徒。 “从明天起”四字当中浓缩了海子的全部辛酸。(提示:读诗歌要注意这些浓缩的语句) (三)分组诵读,讨论(加阅读的体会) 问:“从明天起”中还能读出些什么? 答:对幸福的向往和对
42、尘世幸福的拒绝 (启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今天我们读这首诗读到的是“从明天起”;明天我们读这首诗依然是“从明天起”换句话说“从明天起”就意味着永远也不能“起”,那么既然诗人向往这些幸福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 (瓦尔登湖: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用不会来临) 所有的幸福都指向一个词“尘世”,结合最后一句“我只愿”,即诗人拒绝尘世的幸福。 问:怎么理解这种矛盾的心态? 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启发:1“大海”和“春暖花开”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答:“大海”:宽容、博大、自由、自然、宁静、远离尘世;“春暖花开”:生命力、美好。2面朝大海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幸福?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什
43、么关系?答:如果“面朝大海”,就能在心中看到“春暖花开”。所以我们看海子追求的幸福是:心灵的舒展,精神的富足。而海子这种精神的富足主要来源是诗歌) 补充幻灯: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夜色1988年2月 (诗歌以及对诗歌的狂热追求才是海子最大的幸福。) (四)总结: (结合课前屏幕显示的同学们的幸福观)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标准都不同,海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诗人的幸福,我在想,什么是诗人。 补充:幻灯 1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海子 2写诗如同活着,只是为了责任,或灵魂的高贵而美丽。 海德格尔 材料二 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印发老师精编的海子资料(从课文参读中选,可涉及海子的简介、海子之死、 海子诗歌选读等内容),让学生写一段话,200字左右初识海子。 2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朗诵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介绍海子,了解海子之死的原因。(学生谈“初识海子”) (3)引导讨论。(以下四个题目仅供参考) 这里大海指什么? 参考:大海是指海子的理想王国,他自己构造的一个乌托邦。春暖花开是理想世界的具体描绘,美丽、温暖、色彩鲜明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