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等4个个方面。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查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大多是名家作品。命方面。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查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大多是名家作品。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眼点放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眼点放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解巧的鉴赏、形象
2、的概括、意境的理解能力;能力;主观题则考查了主观题则考查了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人物形象鉴赏、炼字炼字(词词)、思想感情的分析等、思想感情的分析等。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规范作答。【2020年高考新课标年高考新课标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3、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答案】一、【答案】14A15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
5、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
6、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读 史史王安石王安石自
7、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
8、,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二、【答案】二、【答案】14B15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
9、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于分辨,切忌盲从。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
10、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
11、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
12、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读懂诗歌主要包括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注: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是归纳概括不全面,分析不具体;二是鉴赏评价找不准是归纳概括不全面,分析不具体;二是鉴赏评价找不准思考方向,不会运用术语。为此,一轮复习时,我们针思考方向,不会运用术语。为
13、此,一轮复习时,我们针对这两种情况还要深入系统复习,力求能规范答题。对这两种情况还要深入系统复习,力求能规范答题。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情)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1.避免断章取义,乱贴标签(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梳理、熟悉概括人物的常见词语。(2)仔细阅读诗句,把握关键,深入把握人物形
14、象特点。对诗词中描写人物行为、心理、神态的词句,要细心体会。2.避免梳理不全面树立“要点意识”,一是因为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二是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3.避免不结合原文分析(1)为理寻据法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2)抓关键词法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往往透过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可紧扣筛选出的诗句中关键词语分析。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
15、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情)”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2019河北张家口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从军行从军行(唐唐)王维王维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这首诗展示了戍边将士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诗中找
16、出直接写戍边将士的诗句以及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答案】 (1)奋勇争先,征战沙漠,不辞艰辛;(2)生擒敌酋,“系名王颈”,英勇善战;(3)忠君爱国,以胜利“报天子”。角度角度相关内容相关内容人人行人、名王、天子事事行军打仗,擒获了敌酋景景边陲“日暮”凯旋的情景物物胡笳、战马理理(情情)“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的爱国、自豪之情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情感分析题,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17、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的报国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
18、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特殊“情语”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喜悲”(2019山东滨州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壬辰寒食壬辰寒食王安石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19、。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欲涨冶城潮。潮。巾发雪争出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乐,但欲老渔樵。【注】 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可知,抒发思乡之情;“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
20、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
21、。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2.抓住抒情方式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备考中对间接抒情更要加强复习,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表达方式,“对症下药”。(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例如:南朝诗人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是写离
22、别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情感,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将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离人心境的凄凉。就这样抓住“滴”与“暗”、“夜”与“晓”、“空”与“离”等词语,不难读出景物中的凄凉之情。(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
23、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之志。(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宋)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
24、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 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词人自己。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 (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抓住时空转换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
25、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比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想象)将来,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有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比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转换,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高阳台除夜(宋)韩疁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
26、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注】 银签:更漏,计时工具。绛蜡:红蜡烛。恣:随意,无拘束。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 除夕夜守岁,引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年老体衰的伤感,“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便是明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初开的梅花给了作者些许安慰;“邻娃已试春妆了”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作者认识到应当趁精力尚未全衰去感受大好春光的昂扬情感,正是“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题材题材术语术语怀古咏史诗怀古
27、咏史诗建功立业、缅怀古人、昔盛今衰、不满现实、忧国伤时、讽谏帝王、悲天悯人、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诗高洁志向、不媚世俗、特立独行、怀才不遇、闲适恬淡。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山川、厌弃官场、农事之乐、田家之情。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哀痛。送别怀人诗送别怀人诗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羁旅乡愁诗羁旅乡愁诗旅途艰辛、寂寞孤独、思家想亲、迁谪之痛、重用之盼。思妇闺怨诗思妇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自
28、由的渴盼、对青春逝去的无奈。针砭时弊诗针砭时弊诗战乱饥荒的痛苦、流离失所的同情、黑暗昏庸的批判、山河沦落的惋惜。 (2019四川资阳市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谢寺双桧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注】 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桧:一种常绿乔木。龙象界:佛界。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分析
29、诗人感情时要考虑到诗歌的题材特点。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是写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写现在的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这两联表达了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是写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答题时,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分析。答出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后,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谢
30、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表明诗歌的题材。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意象在表达诗歌
31、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
32、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析标题。交代了人物(苏轼、子由)。点明了事件(送子由使契丹)。暗示诗歌内容(送别时所感、所思)。2读注释。注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清禁”“ 武林”。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3、 ”运用了典故。 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3悟意象。“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4辨句法。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苏轼”。5明题材。此诗应是送别诗,侧重营造氛围,在景物或生活画面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或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是临别时坦诚的慰勉,或是依依不舍的留恋,或是发自肺腑的感慨。此诗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手法有:以想象、典故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