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极地区时 间课 题南极地区计划学时1重 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课 标要 求1.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2. 说出南极地区的资源、科学考察站课 时目 标(1) 能够找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理解南极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形成原因。(3) 能够找到中国在南极地区的五个科学考察站教 法分组学习,小组竞争;体验、反思教学方法学 法小组学习合作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 2、 感知求疑方法讲授小组活动师: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呢?生:企鹅,冰川师:恩,有憨态可掬的企鹅先生,还有遍布该地区的冰川,这就
2、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南极地区。好,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92页,阅读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和南极地区的地图,我们马上开始本节课的内容。(板书) 南极地区1、 发现南极地理位置:(展示课件)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俯视图师:同学能告诉我,屏幕中的两张图片,哪张是南极地区吗?生:第二张!师:能告诉老师你的理由吗?生:图中有一块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师:这块大陆是?生:南极洲师:恩,很好,在南极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大陆,这就是南极洲。那么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是怎么样的呢?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南极洲以及周边的海域。师:那么南极洲周边有哪些海域呢?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师:那么
3、我们应该怎么从南极俯视图中找到这三个大洋的正确位置呢?/*方法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0经线穿过大西洋,180经线穿过太平洋,90E穿过印度洋师:老师的方法有没有缺陷?生:有,如果没有经纬线的地图如何判断?方法2:南极半岛对面是南美洲,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依次说出图中大洋和大洲(小组活动)(板书) 地理位置:南极圈以南,南极洲,三大洋(小组活动)阅读材料,讨论并回答问题“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
4、降水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总结归纳1、南极地区被称为什么?2、这些称号都反映了南极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南极地区1、 发现南极地理位置:南极圈以南,南极洲,三大洋自然环境:生:南极地区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师:那么这三个称号都反映了南极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呢?生:“冰雪高原”反映了南极地区非常的寒冷生:“白色荒漠”反映了南极地区非常的干燥生:“风库”反映了南极地区风很大师:(展示课件)冰雪高原反映了南极地区非常的冷,我们有一个专用的词来形容南极地区的冷酷寒;
5、白色荒漠反映了南极地区非常的干燥;风库反映了南极地区的风非常的大,也有一个专用的词烈风。(板书) 南极地区一、发现南极地理位置:南极圈以南,南极洲,三大洋自然环境:冰雪高原酷寒 白色荒漠干燥 风库烈风(小组活动)南极为什么这么冷呢?生:纬度高,海拔高师:(转承)从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南极地区非常的恶劣,那么这里有没有定居的人口呢?生:没有师:但是呢,每年的某个特定时期,有几千人在南极地区活动,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生:科学考察队员师:是的,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有很多人为了科学考察在这里活动,那么现在请大家在南极地区图中找出中国的科学考察站(板书) 南极地区一、发现南极地理位置
6、:南极圈以南,南极洲,三大洋自然环境:冰雪高原酷寒 白色荒漠干燥 风库烈风2、 探索南极科学考察站(5个)生: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师:(展示课件)我们在课本的图中能找到四个中国的科学考察站,但实际上现在我国在南极有五个科学考察站,2018年的2月,罗斯海新站在罗斯海地区建成(小组活动)1、 中国的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是不是都有极昼极夜现象?答: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2、 为什么南极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答:2月是南极的暖季,气温稍高,白昼时间长(小组活动)南极地区的科考价值1、 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答: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生物资源2、南极地区的科考价值体现在那里?答:天
7、然实验室师:南极地区是人类的净土,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在爱护南极。(展示图片)蓝鲸和日本捕鲸船 全球气候变暖使南极冰川融化。师:(总结)保护南极地区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个性化批注板书设计: 南极地区一、发现南极地理位置:南极圈以南,南极洲,三大洋自然环境:冰雪高原酷寒 白色荒漠干燥 风库烈风二、探索南极科学考察站(5个)科学考察的宝库:a.自然资源丰富 b.天然实验室三、保护南极南极地区的破坏南极条约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用全新的理念设计教学,将课外信息和课内教学有机整合,扑捉学生的兴趣所在,“授之以渔,立足于懂”。让学生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培养了创新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