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学是怎样一门学科?是实践+理论 综合性应用学科 一、一、中医护理学的历史渊源中医护理学的历史渊源1 1、中医护理学萌芽、中医护理学萌芽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作。2 2、中医护理学发展、中医护理学发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五代时期)3、中医护理的充实(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产生活版印刷术。产生活版印刷术。脉诊、舌诊脉诊、舌诊 4 4、中医护理学的成熟(明清时期)、中医护理学的成熟(明清时期)明:吴有性瘟病论首提明:吴有性瘟病论首提“戾气戾气”学说。学说。叶桂温热论创立叶桂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卫气营血”辨证。辨证。薛雪完善薛雪
2、完善“温热病温热病”的证治。的证治。吴瑭创立吴瑭创立“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李时珍,东方巨典李时珍,东方巨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载药,载药18921892种,种,录录 方方1109611096首,插图首,插图11091109幅,世界影响最大、最幅,世界影响最大、最早的早的 药学专著。药学专著。5 5、中医护理学科的独立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护理学科的独立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拔罐、推拿、艾条灸技术等的推广中医拔罐、推拿、艾条灸技术等的推广 护理期刊护理期刊 6 6、中医发展前景:中医发展前景:自然疗法,无毒副作用自然疗法,无毒副作用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国际
3、前景国际前景 经济简便,易于推广经济简便,易于推广 二、二、中医护理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的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属。络连属。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 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望闻问切望闻问切 病史、症状、体征病史、症状、体征 证证 辨辨 证证 施护施护 同病异护同病异护(治治)异病同护异病同护(治治)(1)(1)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治治)的概念的概念(2)“(2)“症症”、“证证”、“病病”的概念的概念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症状,疾病的临
4、床表现。证证:证候,是对疾病病因、病机、部位、性质、邪正证候,是对疾病病因、病机、部位、性质、邪正 盛衰情况的概括。盛衰情况的概括。病:疾病,是对病史或临床表现共性的概括。如中风、病:疾病,是对病史或临床表现共性的概括。如中风、消渴、消渴、痢疾等。痢疾等。症状:腰骶部胀痛,伴左下肢麻木症状:腰骶部胀痛,伴左下肢麻木 辨证:寒湿证辨证:寒湿证 辨病辨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a.a.同病异护同病异护(治治):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候不同给予不同: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候不同给予不同 的护理的护理(或治疗或治疗)方法。方法。b.b.异病同护异病同护(治治):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证候而采
5、取: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证候而采取 同种护理同种护理(或治疗或治疗)方法。方法。三、三、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 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埋线、放血、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埋线、放血、熏洗、导引。洗、导引。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6、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向内的、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向内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阳:活动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向外的、阳:活动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向外的、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如四时之阴阳、人体之阴阳。如四时之阴阳、人体之阴阳。(二二)阴阳学说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的相互对立 如寒如寒-热;昼
7、热;昼-夜;水夜;水-火;动火;动-静。静。2、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如寒如寒-热;内热;内-外;男外;男-女。女。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阴消阳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消阴长”,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见下图)(见下图)阴阳平衡阴阳平衡 阴盛阴盛 阳盛阳盛 阴虚阴虚 阳虚阳虚 生理状态生理状态 实证实证 病理状态病理状态 虚证虚证 阴阳失调示意图4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阳必阴”“”“寒极生热寒极生热”“”“热热极生寒极生寒”。夏
8、夏 阴消阳长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阳消阴长 春春 秋秋 阴消阳长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阳消阴长 冬冬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基本内容(二)五行的基本内容1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指植物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具有生指植物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灼热、向上灼热、向上 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9、物作用或特性的事物 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可供人类种植和收获的活动可供人类种植和收获的活动 引申为具有生化、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 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对矿物质冶炼,顺从去革,去除杂质,从而对矿物质冶炼,顺从去革,去除杂质,从而纯净过程纯净过程 引申为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引申为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 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保持滋润而不干燥保持滋润而不干燥 引申为具有寒凉、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2 2、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3 3、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 生理生理 相生相
10、生相互促进、资生、助长。相互促进、资生、助长。“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母子关系。相克相克相互克制、制约。相互克制、制约。“克我克我”者为我所不胜,者为我所不胜,“我克我克”者为我所胜。者为我所胜。病理病理 相乘相乘乘虚侵入过度相克,相克过度。乘虚侵入过度相克,相克过度。相侮相侮恃强凌弱,即反克。恃强凌弱,即反克。木木 水水 火火 金金 土土 相生相生 相克相克 相乘相乘 相侮相侮 生理生理 病理病理(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1、说明五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说明五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2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1、如、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传子母病传子”“”“子病及子病及母母”-3 3、用于诊断和治疗:、用于诊断和治疗:诊断:根据五脏与五色关系诊断:根据五脏与五色关系 赤赤-心心 青青-肝肝 治疗: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治疗: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培土生金培土生金”“”“滋水涵滋水涵木木”-木木(肝)(肝)(肾)水(肾)水 火(心)火(心)(肺)金(肺)金 土土(脾)(脾)第二节第二节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一、藏象的概念:一、藏象的概念:藏,藏,“脏也脏也”内脏。内脏。象,象,“征象也征象也”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12、相互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 关系的学说。关系的学说。二二 、脏腑的、脏腑的内容内容及及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五脏五脏:心心-肝肝-脾脾-肺肺-肾肾.化生和储藏精气化生和储藏精气-“-“藏而不泻藏而不泻”六腑六腑:小肠小肠-胆胆-胃胃-大肠大肠-膀胱膀胱-三焦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泻而不藏”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脑-髓髓-骨骨-脉脉-胆胆-女子胞女子胞 功能似脏功能似脏“藏而不泻藏而不泻”形态似形态似腑而中空腑而中空一、五脏一、五脏(一)心(一)心概述概述1、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心主 血脉血脉 心气推动心气推动 血液周流不息、循环
13、无穷血液周流不息、循环无穷。生理上:心气充足生理上:心气充足-血脉充盈血脉充盈-脉和缓有力。脉和缓有力。病理上:心气不足病理上: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血脉空虚-脉细弱无力脉细弱无力 心气衰竭心气衰竭-血行停止血行停止-心跳与脉动消心跳与脉动消 失失,生命终结。,生命终结。(2)心主神(心藏神)心主神(心藏神)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心主神: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意识活动。(二)(二)肺肺概述概述1 1、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1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司呼吸 主气主气 呼吸之气呼吸之气-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14、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一身之气一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司呼吸:肺的呼吸功能。司呼吸:肺的呼吸功能。生理上:肺主气、司呼吸生理上: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平稳、均匀;气道呼吸平稳、均匀;气道 通畅。通畅。病理上:肺气虚病理上:肺气虚-呼吸微弱、气短懒言,语音低呼吸微弱、气短懒言,语音低 微、体倦乏力,全身功能下降。微、体倦乏力,全身功能下降。(2 2)朝百脉)朝百脉:百脉入心汇于肺。:百脉入心汇于肺。(3 3)主宣发、肃降)主宣发、肃降 宣发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宣发宣发呼呼+布精。布精。肃降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肃降肃降 吸吸+布精。布精。
15、(4 4)通调水道:)通调水道:输布输布 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进行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进行 运行运行 -“肺为水之上源肺为水之上源”。排泄排泄 生理上:呼吸顺畅、精微布散、水液排泄。病理上:咳呛、喘息,小便不利(水肿)。(三)(三)脾脾概述概述 脾为消化器官脾为消化器官,中医称脾为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1 1、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1 1)主运化)主运化 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输布全身的生理功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输布全身的生理功能。能。生理上生理上 运化水谷运化水谷:消化吸收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消化吸收精微物质,输布全身。运化水
16、液运化水液:水液经脾、肺输布,而多余水:水液经脾、肺输布,而多余水液经肾液经肾 下注膀胱。下注膀胱。在病理上在病理上 运化水谷方面运化水谷方面-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腹胀、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腹胀、便溏、便溏、纳呆。纳呆。运化水液方面运化水液方面 水停肠道水停肠道 腹泻。腹泻。水停水停肌肤肌肤 水肿。水肿。(2 2)主统血)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能。生理上: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脉道而行。生理上: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脉道而行。病理上: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病理上: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四)肝(四)肝概述概述1 1、
17、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1 1)主疏泄)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 。1 1)协调气血运行:)协调气血运行:生理:疏泄正常生理:疏泄正常 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正脏腑功能正常。常。病理:疏泄异常病理:疏泄异常 肝气郁结:胸胁、乳房胀痛。肝气郁结:胸胁、乳房胀痛。肝气上逆:面红目肝气上逆: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吐血。赤、烦躁易怒、吐血。2 2)调节精神情志)调节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精神情志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 肝所调节的情志主要为肝所调节的情志主要为郁和怒郁和怒。生理:肝疏泄正常生理: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心平气和,心
18、情舒畅。气机调畅:心平气和,心情舒畅。病理:疏泄不及病理:疏泄不及-沉闷、抑郁、胸闷等。沉闷、抑郁、胸闷等。疏泄太过疏泄太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3 3)促进消化吸收)促进消化吸收 4 4)调理冲任二脉)调理冲任二脉-对男子排精和女子月经的影响。对男子排精和女子月经的影响。生理:疏泄正常生理:疏泄正常 排精正常。排精正常。月经周期规律,经行月经周期规律,经行通畅。通畅。病理:疏泄功能失常病理:疏泄功能失常 排精不畅。排精不畅。月经周期紊乱、月经周期紊乱、痛经、带下、不孕。痛经、带下、不孕。(2 2)肝藏血)肝藏血 肝脏肝脏 贮藏血液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调节血量 功能功能 生理
19、生理: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病理:肝不藏血病理:肝不藏血 肝血亏虚:头昏目眩,两目干涩,肝血亏虚:头昏目眩,两目干涩,月经量少。月经量少。(五)肾(五)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方面: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肾阴:肾精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滋养、濡润的作用。:肾精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又又 称元阴、真阴。称元阴、真阴。肾阳肾阳:肾气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推动、温煦的作用。肾气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推动、温煦的作用。又又 称元阳、真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称元阳、真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热能热能 源泉。源泉。(2
20、2)肾主水:肾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作用。)肾主水:肾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作用。肾有肾有“水脏水脏”、“水之下源水之下源”之称。之称。生理上:气化正常生理上:气化正常 有用之水输布全身。有用之水输布全身。无用无用之水排出体外。之水排出体外。病理上:气化失常病理上: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代谢障碍。(3 3)主纳气)主纳气 摄纳肺气、调节呼吸。摄纳肺气、调节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生理上:肾主纳气生理上:肾主纳气呼吸均匀和调。呼吸均匀和调。病理上:肾不纳气病理上: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二、六腑二、六腑 腑:府也,为库府之意。腑:府也,为库
21、府之意。形态:中空器官。形态:中空器官。功能: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受纳、腐熟水谷-“泻而不藏泻而不藏”。(一)胆(一)胆 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依赖肝的疏泄,排泄胆汁,、贮存和排泄胆汁:依赖肝的疏泄,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以助消化。2、主决断:胆气喜生发条达,主决断。、主决断:胆气喜生发条达,主决断。(二)胃(二)胃概述: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脘。概述: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脘。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容纳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接受、容纳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
22、程。胃有胃有“太仓太仓”、“水谷之海水谷之海”之称。之称。2 2、主降浊:、主降浊:胃气的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小肠、大肠,以完成吸胃气的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小肠、大肠,以完成吸收排泄。收排泄。(三)小肠(三)小肠概述:概述: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受盛化物、受盛化物 受盛:容纳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受盛:容纳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化物: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物: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吸收。化吸收。2 2、泌别清浊、泌别清浊 分清别浊分清别浊 分清:吸收精华。分清:吸收精华。别浊:排泄糟粕。别浊:排泄糟粕。(四)大肠(四)大肠概述:概述:生理功能:传化糟粕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进一步吸收部分水液。进一
23、步吸收部分水液。将食物残渣化生将食物残渣化生为粪便为粪便 排泄。排泄。(五)膀胱(五)膀胱概述:概述: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六)三焦(六)三焦概述: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概述: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膈以上为上焦膈以上为上焦 膈膈至脐为中焦至脐为中焦 脐以下为下焦脐以下为下焦生理功能六腑之一的三焦生理功能六腑之一的三焦 通行元气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运行水液 三三、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一)脑(一)脑 概述:概述:“脑为髓之海脑为髓之海”。生理功能: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生理功能: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二)女子胞(二)女子胞 概述:概述: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24、1 1、主月经:、主月经:“女子二七,肾气旺,天癸至;七七女子二七,肾气旺,天癸至;七七 肾气衰,天癸竭。肾气衰,天癸竭。”2 2、孕育胎儿:保护胎元,孕育胎儿。、孕育胎儿:保护胎元,孕育胎儿。(三)髓(三)髓 骨骨 脉脉 胆胆 第四节第四节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一)气: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气: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1 1、作用、作用温煦、防御、固摄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气化2 2、分类、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二)血: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二)血: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三)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
25、(三)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 1、气与血:、气与血:“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2 2、血与津液、血与津液-“-“津血同源津血同源”第五节第五节 病因病因病因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分类病因分类 六淫 疫疠 七情 精神致病因素。饮食、劳倦 痰饮、瘀血 一、六淫一、六淫(一)(一)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成为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之六淫时,称之六淫。(二)致病共同特点:(二)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外感性 季节性季节性 地域性地域性 独立与独
26、立与相兼性相兼性 转化性转化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1、风、风 春天主气。具有升散开泄的特性,使皮毛、腠理疏泄开张。风邪致病特点:风邪致病特点:易犯头面、体表1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2 2)风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不到。)风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不到。如痹症(行痹)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寻麻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3 3)发病急骤,变化无常。)发病急骤,变化无常。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六淫致病风为先导,寒、暑、湿、燥、火多依附于风邪入侵。2 2、寒、寒 冬天主气。寒伤肌表-“伤寒”;寒中脏腑-“中
27、寒”。寒邪致病特点:寒邪致病特点: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致病伤阳-寒象。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3 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特点 寒束肌表:毛孔收缩,腠理闭-无汗。寒犯经络、关节:肢体拘急、屈伸不利。3 3、暑、暑 夏天主气。暑邪致病特点:暑邪致病特点: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特点:高热、烦渴、汗出。特点:高热、烦渴、汗出。2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性升散、耗气伤津。耗气:气短无力。耗气:气短无力。伤津:伤津:口干口渴、尿赤。口干口渴、尿赤。3 3)暑多夹湿。)暑多夹湿。四肢困倦四肢困倦 暑湿夹杂致病特点暑湿夹杂致病特点
28、头重如裹头重如裹 胸闷呕恶胸闷呕恶 不思饮食不思饮食 4 4、湿、湿 长夏主气。湿邪致病特点:湿邪致病特点:1 1)湿为阴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易伤阳气易阻气机,易伤阳气 2 2)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特点 肢体沉重(头重如裹、身重如负)。分泌物污秽不清:如湿疹流水。3 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病程:长而缠绵。证候:舌苔厚腻,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滞涩不畅。5、燥、燥 秋天主气。燥邪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特点:口鼻干燥、皮肤干裂、大便干结。2)燥易伤肺 特点:干咳少痰或无痰 痰少难咳 痰中带血6 6、火、火火邪致病特点:火邪致病特点:1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
29、 2)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3 3)火易伤津耗气)火易伤津耗气 特点:口干舌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4 4)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 特点 生风:热极生风,症见抽搐、小儿惊风。动血:迫血妄行,症见吐血、咳血、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尿血。二、疫疠二、疫疠 又称瘟疫、疫气、戾气、疠气、疫毒、异气。又称瘟疫、疫气、戾气、疠气、疫毒、异气。(一)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疫疠不同,发病各异疫疠不同,发病各异 疫疠过后多有免疫性疫疠过后多有免疫性(二)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二)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
30、素 与自然气候反常有关与自然气候反常有关 与环境卫生条件有关与环境卫生条件有关 与社会因素有关与社会因素有关三、七情三、七情(一)七情基本概念:(一)七情基本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化,是人体对外在环境不同刺激的情绪反映。(二)(二)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1 1、与精神刺激有关:情志活动:持久、强烈、与精神刺激有关:情志活动:持久、强烈2 2、直接伤及五脏、直接伤及五脏、影响气机、影响气机 1 1)大)大怒伤肝怒伤肝-“-“怒则气上怒则气上”2 2)暴)暴喜伤心喜伤心-“-“喜则气缓喜则气缓”3 3)悲)悲忧伤肺忧伤肺-“-“悲
31、则气消悲则气消”气机气机 4 4)思思虑虑伤脾伤脾-“-“思则气结思则气结”紊乱紊乱 5 5)惊惊恐伤肾恐伤肾-“-“恐则气下,恐则气下,惊惊则气乱则气乱”四、饮食、劳逸四、饮食、劳逸(一)饮食(一)饮食 失宜失宜 1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过饥、过饱 2 2、饮食不洁:食物、餐具饮食不洁:食物、餐具 3 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 嗜酒纳饮嗜酒纳饮 长期偏食饮食习惯长期偏食饮食习惯偏嗜:偏嗜:偏冷、偏热偏冷、偏热(二)劳逸失当(二)劳逸失当 五、痰饮、瘀血五、痰饮、瘀血(一)痰饮(一)痰饮 1 1、概念:、概念:水液代谢形成的病理产物。有形之痰:有形之痰:呼吸道咳咯的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32、:无形之痰:某些特殊症状的疾病,如水肿(二)瘀血(二)瘀血 1 1、概念: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留离、概念: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 2 2、形成:、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 3 3、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疼痛疼痛 肿块肿块 出血出血 紫绀紫绀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或瘀斑瘀点 脉沉弦、细涩、结代脉沉弦、细涩、结代 第六节第六节 诊法诊法一、望诊:一、望诊:医者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
33、望神:(一)望神:(神:广义、狭义的神。)观察目神为重点观察目神为重点-“人之神气,栖于两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1 1、有神:、有神:神气充足的表现神气充足的表现 2 2、失神:又称无神、失神:又称无神-脏腑精气虚衰,病情严重,预脏腑精气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后较差。3 3、假神:、假神:-阴阳离绝前的假象。阴阳离绝前的假象。眼神动态:目无光彩,突然目光神采再现。眼神动态:目无光彩,突然目光神采再现。精神状态:神志昏迷,突然转清。精神状态:神志昏迷,突然转清。(二)望色(二)望色(四诊诀微四诊诀微“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望色望色 颜色、光泽颜色、光泽 (
34、三)望形态(三)望形态(四)望头颈、五官(四)望头颈、五官(五)望皮肤(五)望皮肤 (六)望分泌物和排泄物(六)望分泌物和排泄物 (七)望舌七)望舌 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红活柔润红活柔润 舌面分布与脏腑归属舌面分布与脏腑归属 舌尖舌尖-心肺心肺 舌中舌中-脾胃脾胃 舌舌根根-肾肾 舌舌边边-肝、胆肝、胆 肾肾 肝胆肝胆 脾胃脾胃 肝胆肝胆 心心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一)听声音(一)听声音1 1、语言语言 2 2、呼吸、呼吸 3 3、咳嗽、咳嗽 4 4、呃逆、呃逆二、嗅二、嗅 气气 味味 1 1、口气、口气 2 2、排泄物与分泌物、排泄物
35、与分泌物 三、问诊三、问诊(一)问(一)问 寒寒 热热(二)问汗(二)问汗(三)问疼痛(三)问疼痛(四)问饮食口味(四)问饮食口味(五)问睡眠(五)问睡眠 (六)(六)问二便问二便(七)问经带七)问经带 1 1、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经质、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初潮年龄。初潮年龄。2 2、带下、带下一、脉诊一、脉诊1 1、部位、部位 部位:部位:“寸口诊法寸口诊法”-桡桡A A腕后浅表部位。腕后浅表部位。寸:关前为寸。寸:关前为寸。三部三部 关: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关: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尺:关后为尺。尺:关后为尺。2 2、方法、方法:患者:掌心向上,
36、手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患者:掌心向上,手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医者:定位:寸、关、尺。医者:定位:寸、关、尺。手法:食、中、无名指呈弓形手法:食、中、无名指呈弓形,以指肚搭脉。以指肚搭脉。指力:以指力:以轻、中、重轻、中、重三种指力,三种指力,反复切按。反复切按。(又称举、按、寻)(又称举、按、寻)3 3、常脉、常脉 又称又称平脉平脉。形象形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中取即得、和缓有力、节律: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中取即得、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一息均匀、一息4545至(至(70807080次次/分钟)分钟)二、按诊二、按诊 肌肤:寒热、润燥、肿胀、疼痛等。肌肤:寒热、润燥、肿胀、疼痛等。手足:手
37、足寒热、掌心掌背(掌心热手足:手足寒热、掌心掌背(掌心热-内伤内伤 掌背热掌背热-外感)外感)脘腹:疼痛、包块等。脘腹:疼痛、包块等。第七节 八纲辨证八纲:八纲:阴、阳阴、阳、表、里表、里、寒、热寒、热、虚、实虚、实,八种辨证的八种辨证的纲领称之八纲纲领称之八纲。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 确定病变类别、部位、性质、邪确定病变类别、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正盛衰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意义:八纲辨证意义:八八 表里表里 辨疾病部位及发展趋辨疾病部位及发展趋势势 纲纲 寒热寒热 辨疾病的性质辨疾病的性质 辨辨 虚实虚实 辨
38、邪正盛衰辨邪正盛衰 证证 阴阳阴阳 概括病证的类型概括病证的类型一、表里一、表里 证候证候 病史病史 病位病位 寒热寒热 舌象舌象 脉象脉象 兼证兼证表证表证 新病新病,起病急起病急 浅在肌肤浅在肌肤 发热恶寒发热恶寒 舌淡苔薄舌淡苔薄 浮浮 头头身痛身痛 病程短病程短 并存并存 鼻塞咳嗽鼻塞咳嗽里证里证 久病久病,病程长病程长 病在脏腑病在脏腑 但热不寒但热不寒 舌及苔有舌及苔有 沉沉 但寒不热但寒不热 明明显变化显变化二、寒热二、寒热证候证候 面色面色 寒热寒热 肢体肢体 口渴口渴 痰涕痰涕 二便二便 舌象舌象 脉象脉象寒证寒证 苍白苍白 怕冷怕冷 肢冷肢冷 口淡口淡 痰涕痰涕 尿清尿清
39、舌淡苔白润舌淡苔白润 迟迟 蜷卧蜷卧 不渴不渴 清稀清稀 便溏便溏热证热证 红赤红赤 发热发热 肢温肢温 渴喜渴喜 痰涕痰涕 尿赤尿赤 舌红苔黄干舌红苔黄干 数数 烦躁烦躁 冷饮冷饮 黄稠黄稠 便秘便秘三、虚实三、虚实 形形 态态证候证候 病程病程 体质体质 精神精神 声音声音 气息气息 腹胀腹胀 疼痛疼痛 二便二便 舌象舌象 脉象脉象虚证虚证 久病久病 弱弱 萎靡萎靡 低低 弱弱 时减时减 喜按喜按 尿清尿清 舌舌淡淡 细弱细弱 便溏便溏 少苔少苔 实证实证 新病新病 强强 躁动躁动 高高 粗粗 不减不减 拒按拒按 尿赤尿赤 苔厚苔厚腻腻 有力有力 便秘便秘 四、阴阳四、阴阳证候证候 精神精
40、神 面色面色 寒热寒热 口渴口渴 气息声音气息声音 二便二便 舌象舌象 脉象脉象阴证阴证 萎靡萎靡 苍白苍白 畏寒畏寒 口淡口淡 声低气弱声低气弱 尿清尿清 舌淡舌淡 迟弱迟弱 肢冷肢冷 不渴不渴 便溏便溏 苔白苔白 阳证阳证 烦躁烦躁 红赤红赤 壮热壮热 口渴口渴 声高气粗声高气粗 尿赤尿赤 舌红舌红 洪数洪数 恶寒喜冷饮恶寒喜冷饮 便秘便秘 苔黄苔黄 或滑数或滑数 预防预防 施护求本施护求本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原则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病护异同病护异同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一、一、预防预防预防: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素问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41、,不治已乱治未乱,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内经“治未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未病先防”难经难经“治未病治未病”-“-“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1 1、养生、养生1 1)调养情志:性情愉悦)调养情志:性情愉悦 +“+“恬淡虚无恬淡虚无”2 2)加强锻炼:)加强锻炼:“动以养形动以养形”3 3)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4 4)起居有常:顺应时辰变化起居)起居有常:顺应时辰变化起居5 5)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42、:人痘接种)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人痘接种2 2、防止病邪侵害、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1 1、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2 2、控制传变、控制传变(三)瘥后防复(三)瘥后防复二、施护求本二、施护求本(一)标本缓急(一)标本缓急1 1、急则护(治)标、急则护(治)标:如大出血如大出血 当治当治“标标”2 2、缓则护(治)本、缓则护(治)本 3 3、标本同护(治)、标本同护(治):虚寒性腹痛虚寒性腹痛-温中散寒温中散寒-理中汤理中汤 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68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