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221概述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1 12 23 310/7/20223l望舌的内容 l常见病脉及其主病 l八纲辨证 10/7/20224l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术中独特的诊察手段,以长期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最能客观地反映病情。对辨别病证性质,推断病情轻重浅深,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l 10/7/20225l 由
2、于舌的一定部位,与有关的脏腑相联系,所以历来舌诊时,都将舌面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四大部位,分别诊察相应的心肺、脾胃,肾和肝胆等脏腑的病变。10/7/20226l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面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舌象,舌体柔嫩,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苔则干湿适中,上被薄白的均匀颗粒,一般称作“淡红舌,薄白苔”。一旦发生变化,则两者的病理反映,各有特点,所谓“辨舌质可以候五脏的虚实,视舌苔可以察六淫之浅深”。临床上必须把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才能全面认识问题。10/7/20227l 主要诊察舌质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
3、脏腑气血的虚实存亡。10/7/20228l(1)舌色 l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浅淡,称为淡白舌。主寒证、虚证。多是阳气衰弱,气血不足之象。l 红舌:舌色较正常红色为深,称为红舌。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如鲜红无苔或少苔,则为阴虚有热;舌尖红为心火。10/7/20229l 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热盛。外感病见之为邪热入于营分、血分;内伤杂病见之,多属阴虚火旺。如舌色红绛,光亮如镜,乃胃阴已亏;若舌绛干枯,是肾阴内涸。l 紫舌:舌质青紫,或有青紫斑块瘀点,称为青紫舌。主血行瘀滞。仅微呈紫色(紫气)是轻证,表示气滞血行不畅;如舌色青紫,同时面目俱青者,是心阳虚脱之征;若舌见青紫瘀斑,属心脉瘀阻;若
4、舌紫而干,是邪热深入血分,气血壅滞见象。l 10/7/202210l(2)舌形 l 老嫩:凡舌质坚敛苍老(舌纹理较粗,肌肉紧张度正常或较高),多属实证。舌质娇嫩(舌纹理较细,肌肉松弛,甚至晶莹透明。)多属虚证。l 胖瘦:舌体较正常胖大的为胖大舌。舌胖而淡白,边有齿印者,多属气虚或脾肾阳虚;舌体肿大而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总是阴血不足的表现。若瘦薄红绛而干,是久病津液耗伤,多较严重。10/7/202211l 裂纹:舌面有各种形状之裂沟或皱纹,称裂纹舌。外感病多为热盛伤阴,颜色往往红绛;若内伤病舌色淡者见裂纹是气血两虚;舌绛是阴虚火旺。也有部分正常人,终年舌质有深深裂沟,应该
5、注意区别。l 芒刺:舌面乳头比平常高突,称为芒刺,表示有热。芒刺干燥,多属邪热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体两边有芒刺,多系肝胆郁热见象。10/7/202212l(3 3)舌态 l 强硬:舌体强硬,运动欠灵,致使语言謇涩,称为“舌强”。见于外感病热入心包时,每伴舌质红绛,杂病中每与偏瘫或口眼歪斜并见。l 歪斜:舌体偏斜一侧,称为歪斜。多是中风或中风先兆。10/7/202213l 颤抖:舌体震颤,不能自主,称为舌体颤抖。见于外感病热极动风或虚风内动。久病患者,则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l 吐弄:舌体伸长,吐露口外,称为吐舌;舌舐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称为弄舌。两者多见于小儿,是心脾有热或动风先
6、兆;智能发育不全的患儿,也不少见。10/7/202214l2 2、望舌苔 l 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两个部分,来辨认感受外邪的类别、性质和浅深、轻重。10/7/202215(1 1)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l 薄白苔常见于风寒表证;薄白苔而舌质偏红,是风热表证。杂病见白苔而水滑,是里有寒湿或痰饮;外感见白苔而干厚,是实热伤津。白苔不化,转变为其他颜色,说明病情在进展。10/7/202216l黄苔:主里证、热证。l 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是热结。微黄、薄黄则属外感风热,或表证开始化热入里;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黄厚而干,是胃热伤津。因黄苔主里主热,故每与红舌、绛舌并见。10/7/20221
7、7l灰苔:主里热甚,或里寒甚。l 舌苔显示灰色,是病证发展深重的象征,其演变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寒证白苔转化而来,舌面多滑润或浊腻,是寒湿内停或湿浊内蕴;一是从热证黄苔转化而来,舌面多干燥乏津,则系燥热伤津所致。一寒一热,性质迥然有别,最要注意。关键要掌握润燥,严格区分。10/7/202218l黑苔:主热极,或寒极。l 黑苔是灰苔的进一步发展,反映病情极度严重。一般黑而润滑,属阳虚寒盛,痰饮深伏;每伴淡白舌,或胖淡舌质。若黑而干燥,甚则有芒刺;多与红绛舌质并见,是热极津涸。l 由此可见,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密切关系,所以是临床推断病证性质的有力依据。10/7/202219 (2 2)苔质 l 厚
8、薄:l 厚薄是就舌苔体积而言,一般以透过苔层能隐约见到舌质的称薄苔。表示疾病初起及病邪轻浅。如苔层增厚,不能见到舌质的称厚苔。表示病邪较盛或已由表入里,病情较重;或为肠胃积滞,痰湿内阻等病证。l 10/7/202220l 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反之由厚变薄,表示病退。若由无苔逐步生苔,是胃气来复;如病中舌苔突然消失,又为胃气受伤之兆10/7/202221l润燥:l 润燥是机体津液盈亏和输布功能的反映。舌面水份过多称滑苔,是阳虚阴盛,水湿内停;舌面干燥少津称舌燥,多为热盛伤津和津不上润所致。l 舌苔由润转燥,表示津液见耗,是热势加重,邪从热化,病情在发展;反之由燥转润,是热邪渐退,津液来复,说
9、明病情有好转 10/7/202222l腻腐:l 腻腐是就苔质结构的疏密而言。苔质颗粒大,疏松而厚,刮之易去称腐苔。苔质颗粒细腻如米糊,不易刮去称腻苔。都见于食积、痰浊等证。前者表示邪势将解,后者意味着缠绵难愈,两者在判断疾病预后上有一定参考价值。10/7/202223l花剥:l 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苔,多为正气虚弱,胃之气阴两伤,常见于久病重病患者。部分妇女,有周期性剥苔,属冲任失调。小儿食滞、消化不良也显示花剥苔。10/7/202224l舌诊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l姿势 伸舌宜自然,要充分暴露舌体,舌面平展,不可卷缩,也不能过分用力挺直。l采光 舌诊时光亮需充足,灯下望舌,容易失
10、真,必要时应在白天复查。l染苔 某些食物、药物,可以影响舌苔颜色变化,造成染色假苔,必须鉴别,杜防乱真。如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枇杷、黄连、橘子可使舌苔染黄;进食、漱口影响厚苔变薄,饮水可使舌苔湿润等等,均需注意。10/7/202225l1 1、脉诊的部位 l 脉诊的部位,通常选用“寸口脉”即桡动脉搏动处)。并以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将寸口脉再分成寸、关、尺三部。正对高骨处为“关”,关前(远端)为“寸”,关后(近端)为尺。个别病人有生理异位,可出现反关脉。10/7/202226l2 2、切脉的方法 l 切脉前,应让病人稍事休息,使气血比较平静。切脉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伸,手掌
11、向上,以使血流通畅。然后医生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高骨处定关脉,接着用食指放在寸部,无名指放在尺部。一般三指靠拢,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肚按触脉体。小儿寸口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则用一指定关即可,不必再细分三部。10/7/202227l 切脉时需用不同指力仔细候测,轻按皮肤为浮取,稍加指力为中取,用力重按为沉取。一般都先轻后重,顺序寻按。l 切脉主要分辨脉搏的部位深度(浮、沉),频率速度(迟、速),搏动强度(虚、实),充盈度(洪、细),流利度(滑、涩),紧张度(濡、弦、紧),以及搏动节律(代、结、促)等。总之,都有形象可征,也有对照比较,只要认真体验,是不难掌握的。10/7/202228l3
12、 3、正常脉象 l 正常脉亦称平脉或缓脉。其脉象不浮不沉,中取三部可得,来去从容,和缓有力,一息4545至(每分钟约60906090次),节律均匀。但随年龄、性别、体型、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改变。如小儿脉象较软而数,女性脉象较为细弱;瘦人较浮,肥人较沉;运动员脉象较迟;夏令脉象常稍浮大,冬季脉象又较沉细;除此之外,喝酒、运动、劳动以及情绪波动等因素,也能引起暂时性的变化,这就不在病脉之例,而尚属于正常范围 10/7/202229l4 4、常见病脉 l 凡是和“平脉”相出入的,就属病脉。前人整理归纳有二十八种之多,兹就十七种常见脉象及主病扼要介绍如下:10/7/202230(1)浮脉 l
13、脉象:轻按即能感到脉搏的跳动。l主病:表证。有力属表实,无力属表 虚。l 外邪侵袭体表,卫阳起而抗拒,鼓动脉气于外,故脉浮有力;若卫外阳气不足,则脉象但浮而无力。10/7/202231(2)沉脉 l脉象:轻按不显,重按乃得。l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l 邪郁在里,困滞气血而正邪相搏,故脉沉而有力;若脏腑气血不足,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 10/7/202232l(3 3)迟脉 l脉象:脉跳迟慢,一息三至(每分钟不足6060次)。l主病:寒证。有力为积冷实证;无力为虚寒证;正常人也可见迟脉。l 寒性凝滞,影响脉行流畅,而阳气犹奋力鼓动,故见脉迟而有力;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行,则脉
14、象迟而无力 10/7/202233l(4 4)数脉 l脉象:脉搏频率加快,一息六至(每分钟9090次以上)。l主病:热证。有力为阳盛实热,无力为阴虚内热。l 邪热扰动,血行加速,故脉数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来细数无力。10/7/202234l(5 5)虚脉 l脉象:轻取重按,三部指感都软弱无力。l主病:气血两虚证。l 气不足以鼓动血行,血不足以充盈脉体,故脉象虚软乏力。10/7/202235l(6 6)实脉 l脉象:三部脉轻取、重按,指感明显搏动有力。l主病:实证。l 邪盛而正实,邪正交争剧烈,故脉象应指有力。10/7/202236l(7 7)洪脉 l脉象:脉形洪大,应指充盛,如波涛汹
15、涌之有冲击感。l主病:热盛证。l 里热蒸蒸,脉道充盈,气盛血涌,故脉见洪大之象。10/7/202237l(8 8)细脉 l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l主病: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l 阴血亏虚,不足以充脉道,故脉体细小。10/7/202238l(9 9)芤脉 l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l主病:主失血、失精。l 失血之后,血虚于内,气浮于外,故见浮大中空之脉象。10/7/202239l(10)滑脉 l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l主病:痰盛,实热证。l 痰食内滞,邪气盛实,气实血壅,冲动脉搏所致。10/7/202240l(11)涩脉 l脉象:往来艰涩,流行不畅通。l主病:气滞血瘀证,精伤血少证。
16、l 气滞血瘀,邪阻经络,故见涩象,是属实证。精亏血少,经脉失濡,脉气往来艰涩,亦见涩象,是为虚证。10/7/202241l(12)弦脉 l脉象:脉管紧张,如按琴上细弦(脉幅较细)。l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l 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而经脉拘紧,故肝胆病及痛证皆现弦象。痰饮之邪,阻遏阳气,影响气机周流,也见弦脉。10/7/202242l(13)紧脉 l脉象:脉管紧张,弹指有力,如拧绳索(脉幅较粗)。l主病:寒证,痛证。l 寒性收引,寒盛则经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可使脉道紧张,而见弹指的紧脉。10/7/202243l(14)濡脉 l脉象:浮而细软,重按即无。l主病:湿证,气虚证。l 濡脉浮软,
17、有如揉水中棉花。是以主湿;如诸虚不足,脉道气血充盈不足,亦可见到濡脉。10/7/202244l(15)促脉 l脉象:脉来急速,时有歇止,止无定数。l主病:阳盛热极,阴血不足。l 阳盛热极则阴不和,故脉速急而时有歇止。10/7/202245l(16)代脉 l脉象:脉有歇止,止有定数,或间歇之后,节律不整。l主病:脏气衰弱。l 脏气衰弱,一时脉气不及衔接。10/7/202246l(1717)结脉 l 脉象:脉来较缓,时有歇止,止无定数。l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l 凡气血不足,或阴盛阳微,以致气血留滞郁结,流行不畅,故见结脉之象。l 疾病情况每多复杂,故临床脉象往往几种脉象同时并见。如浮数有
18、力,沉而细数无力,弦滑有力,弦而数等等。因此,必须将各种脉象及主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综合,才能比较正确的判断病情。10/7/202247l 辨证,是中医辨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它的特点,着眼于疾病过程中的整体性病变反映“证”。其内容包括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且就抓住这个“证”,作为下一步治疗疾病的依据。10/7/202248l 中医学中有很多传统的辨证方法,常用的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侧重,但都能在辨证过程中,起到由博返约,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中八纲辨证,更提纲性地概括了病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最基本的情况,也正由于
19、它概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共同本质,所以八纲辨证就成为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10/7/202249l 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矛盾。八纲辨证就是运用了在对立统一原则指导下的矛盾分析方法。以表里辨别病变部位,以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以虚实辨别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再用阴阳加以概括。这样并列对比,有利于辨认疾病的证候。10/7/202250l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的一般顺序是:首先辨别表里,找到病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细察邪正盛衰;最终归属阴阳,加以总的概括。大体上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10/7/202251l 表里、寒热、虚实虽似各立门户,实际上三者是相互交
20、织,共存于一体的;所以辨证时必须联结一起,不会孤立存在。譬如表证,这是从病位角度出发的一种分析。在这病位上,必须存在着非寒即热性质的病象,而且同时在邪正斗争的矛盾中,也一定有非实即虚的显示。所以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病证。10/7/202252l 八纲辨证,对临床治疗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并对具体药物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以及“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都是以八纲为依据的。10/7/202253l、表里 l 表里两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纲领。凡病在人体的肌肤、经络的,一般都属于表证范围;病在脏腑的,一般都属于里证
21、范围。表证病邪尚浅,病症较轻;里证病邪深入,病症较重。10/7/202254l(1)表证 l 表证是属外感病初起,六淫邪气侵犯体表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l临床表现:以恶寒(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无汗或有汗等症状。l 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大致表证中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的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脉浮缓的为表热证。表证无汗称表实证,有汗的称表虚证。10/7/202255l(2)里证 l 里证是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干扰,使脏腑功能失调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10/7/202256l 临床表现:一般外感病表邪入
22、里之后,不再显示恶寒、脉浮。内伤病涉及面广,根据受病脏腑不同,可有各自独特的症状表现,如心 悸、咳 喘、呕吐等,可通过学习脏腑辨证来理解掌握。l 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里证,大多表现为热证与实证,但也有少数表现为寒证或虚证。内伤杂病的里证,更是多种多样,有寒、热、虚、实之分,这里暂不作详述。10/7/202257l(3)表里同病与半表半里 l A、表里同病 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其形成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初发病时即见表证和里证。如寒邪侵袭于表,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同时又有寒邪入里,而出现腹痛、腹泻等里证。另一种是起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出现里证,但表证
23、仍然未罢,亦称为表里同病。至于本患内伤病,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再伤饮食之类,也都属表里同病。10/7/202258l B、半表半里证 是指某些疾病发展过程,邪正交争,相持不下,病邪既不能完全入里,正气又不能安全驱邪出表,呈现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闷、心烦喜呕,不思饮食等症。10/7/202259l2、寒热 l 寒热两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疾病情质的纲领。寒和热实质上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景岳所谓“寒热者,阴阳之化也”,因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所以辨别疾病的寒和热,实际上也就是辨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且还是提供使用温热药物或寒凉药物
24、的依据。10/7/202260l(1)寒证 l 寒证,是由于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l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口淡不渴,或热饮不多,面色苍白,踡踡肢冷踡卧,甚则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润或黑润,脉象沉迟。10/7/202261l(2)热证 l 热证,是由于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反映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l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乏津,脉象数或洪滑。10/7/202262l(3)寒热错杂证 l 单纯的寒证、热证固然不少,但更有一些患者,往往在不同部位错杂出现寒证和热证。l A、
25、里证的寒热错杂 以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为多见。l 上热下寒证:患者同时见到胸中烦热(上热)和腹痛喜暖,大便稀薄(下寒)的症状。l 上寒下热证:患者素有胃寒,呕吐清水(上寒),近又出现小便短赤,频急刺痛(下热)的病象。10/7/202263l B、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 以表寒里热或表热里寒的情况出现。l 表寒里热证:患者既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外感表寒证,又有口渴饮冷、尿赤便秘的素体里热证。l 表热里寒证:患者素有畏寒、肢冷、便溏的阳虚里寒证,复感风热而增见形寒发热,咽喉肿痛焮红的外感风热证。10/7/202264l3、虚实 l 虚实两纲,是用以概括和辨别人体正气强弱、邪气盛衰两个方面的证候。从正
26、气和邪气的消长中判断双方力量的对比。l 一般来说,虚者指正气虚,实者指邪气盛。若从二者的消长关系来看,虚证虽然主要是正气不足,但邪气往往也不盛;实证虽主要是邪气盛,但正气也还未衰。若患者的邪气盛而正气已虚,这就会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10/7/202265l 判别虚证与实证,主要看病人形体的盛衰,病程的新久,精神的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喜按或拒按,以及舌质的苍老和胖嫩,脉象的有力与无力等方面。总之,实证多反映有余、壅闭的征象;虚证多反映不足、滑脱的征象。10/7/202266l(1)虚证 l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多因年事衰老,久病重病,或妇女生育过多,脏腑气血受到
27、损伤而形成,由于受损的病因、病位和程度的不同,必然各有它们的临床特点,但基本上也都有共性表现的一面,因此可以归纳为阳虚、阴虚、气虚和血虚四种证候。10/7/202267l临床表现:l1、阴虚证 形体消瘦,头昏,目眩,耳鸣,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或低热),两颧嫩红,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l2、阳虚证 面色白,神疲无力,形寒肢凉,自汗,尿清长,大便溏泄,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而润,脉细弱无力(或迟)。10/7/202268l3、气虚证 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或见脱肛,失禁,子宫脱垂,舌淡嫩,脉弱无力等。l4、血虚证 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口唇和指甲色淡
28、,头晕,目眩,心悸,肢麻,舌质淡,脉细弱(或沉细)。10/7/202269l(2)实证 l 实证,是指外来邪气虽盛,而正气尚强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的概括。凡外邪入侵,或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等病邪的停滞人体,都属实证。正因为各种病邪性质各异,受病脏腑有不同,其临床表现自然极不一致,故分别在病因和脏腑辨证等有关章节进行详述。l 临床表现:形体壮实,精神烦躁,高热气粗,痰涎壅盛,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坚敛,舌苔厚腻,脉大有力等。10/7/202270l(3)虚实错杂证 l 虚实两类证候常常不是孤立的、不变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l 10/7/2022
29、71l 临床表现:如小儿疳积,既有面黄肌瘦、毛发枯萎、便泄质稀的虚证,又有嗜食腹膨、大便酸臭异常的实证。又如臌胀病人,既有瘀血凝聚之实,又有形瘦骨立之虚。这种虚中夹实之病,治宜消补兼施。如在某些杂病,往往病邪久留,损伤正气,实证亦可转化成为虚证。所以必须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动态及当前邪正消长形势,进行综合的判断,才能为诊治提供正确的依据。10/7/202272l4、阴阳 l 阴阳两纲,是对疾病现象的矛盾对立双方的总概括。一般来说,八纲中的表、热、实证均属于阳证;里、寒、虚证均属于阴证。所以称阴阳是八纲的总纲。10/7/202273l(1)阳证 l 阳证,是指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一系列病变
30、症状或体征的概括。l 一般由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较为亢奋所表现的证候。主要是指一般所称“实热证”。以及外科疡疮局部红肿热痛,脓液稠厚的证候。l 10/7/202274l 临床表现:面红烦躁,声高气粗,身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腹痛拒按,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10/7/202275l(2)阴证 l 阴证,是指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暗晦等一系列病变症状或体征的概括。l 一般多是由于年老体衰,或内伤久病,或外邪传里引起脏腑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主要是指里证的虚寒证,及疮疡病的漫肿平塌,不红不痛,脓液清稀的证候。10/7/202276l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肢冷畏寒,
31、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腹痛喜按,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细微无力等。10/7/202277l(3)亡阴、亡阳 l 阴液暴脱为亡阴,阳气暴脱为亡阳,是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除有各种危重症状的表现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出汗”。亟宜详辨,以为果断的抢救措施提供依据。10/7/202278l亡阴 大都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或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l 临床表现:汗多而肌肤灼热、肢温、神清、烦躁、甚则昏糊,渴喜冷饮,气粗而促,舌红且干,脉数无力。10/7/202279l亡阳 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损耗体内阳气所致。l 临床表现:汗出肤冷,四肢厥逆,神情淡漠,甚则昏糊,口不渴或喜
32、热饮,脉沉伏微细或躁疾,舌质淡。l 10/7/202280l 当病人出现亡阴或亡阳的证候时,人体的阳气和阴液必然都有损伤,由于阴阳互根,阴亡则阳气亦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液亦无以化生而耗竭。所以亡阴可以迅速转化为亡阳;亡阳之后,也往往出现阴竭。10/7/202281l中药的四性、五味、配伍禁忌 l10味中药的功效和主治 l薄荷的归经l不同炮制大黄功效比较l附子的煎煮方法 10/7/202282l1、四气(四性)l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故又称四性。它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凡能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能够
33、治寒性病证的药物,则认为是热性或温性。10/7/202283l 一般地说,寒性、凉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定惊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散寒、祛风、温里、助阳、通络等作用。在四气中,寒凉与温热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药性,但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在作用上有其一定的共通性。只是凉性比寒性、温性比热性药的作用缓和。10/7/202284l 此外,还有平性药,药性寒热不甚明显,性质比较平和,故不论寒性或热性病症,皆可选择配用。平性药实际上仍有偏凉、偏温之异,属于四气的范围,故仍称四气。10/7/202285l2、五味 l 五味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是由味觉器
34、官直接辨别出来的;或是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药物的味和药理作用有近乎规律性的联系,从而加以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的。因此,五味不仅表明药的实际味道,而是从另一角度来表明药物的性能。10/7/202286l五味的作用是:l辛:能散、能行,有解表、发汗、理气、行血、开窍等作用。l酸:能收、能涩,有收敛、止涩、固脱、生津等作用。l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缓急、解痉、止痛等作用。l苦:能泻、能燥、能坚、能降,有通下、泻火、燥湿、坚阴、降气等作用。l咸:能下、能软,有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10/7/202287l 此外还有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般淡附于甘,故仍称五味。l 中
35、药的气和味,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说明药物性能的。气和味的组合不同,药物的作用就有区别。如厚朴苦温燥湿,乌梅酸温收敛,大枣甘温补脾,这是气同而味不同;10/7/202288l 又如杏仁苦温降气,黄连苦寒泻火,这是味同而气不同。若一气而兼数味的,其作用更为广泛,如防风辛甘微温,作用为祛风解表、胜湿解痉等。正是由于药物气和味的复杂性,才反映出药物的各种不同功效。因此,掌握好药物四气五味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应用药物,提高疗效。10/7/202289l3、配伍禁忌 l(1)配伍禁忌 古人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是: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
36、玄参、细辛、芍药。10/7/202290l附 十八反歌 l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l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l十九畏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0/7/202291l附 十九畏歌 l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l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l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l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l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l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l现代曾对十八反、十九畏做过一些研究,但未曾得出明确结论。临床配伍用药,对此必须采取审慎态度。10/7
37、/202292l1、桂枝 l性味:辛、甘、温。l功效:发汗解肌,温阳利水,温经通络。l主治:用于外感风寒表证,配伍麻黄治疗表实无汗证;表虚有汗配伍白药、生姜。10/7/202293l 用于阳虚气化不利,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猪苓、茯苓等同用。l 用于风寒湿痹,尤其适用于上肢关节疼痛,常与防风、附子等同用。寒凝所致痛经、经闭,常与当归、吴茱萸、芍药等同用。心阳不振,胸痹心痛,则配伍瓜蒌、薤白等。10/7/202294l2、白芷 l性味:辛,温。l功效:祛风,止痛,燥湿,排脓。l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症,常与防风、川芎、羌活、生姜等同用。10/7/202295l 用于头
38、痛、鼻渊、齿痛等病症。配黄芩、菊花治风热头痛;配苍耳子、辛夷花治鼻渊。治牙痛,属寒者配细辛;属热者可配石膏。l 用于妇女寒湿带下,常与苍术、白术、茯苓、乌贼骨等同用。l 用于痈肿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常与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穿山甲等同用。10/7/202296l3、黄芩 l性味:苦,寒。l功效: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安胎。l主治:用于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瓜蒌、鱼腥草等同用。10/7/202297l 用于湿热下莉,常与黄连、葛根等同用。l 用于胎热而致胎动不安、恶心呕吐等,常与白术、竹茹、黄连等同用。l 用于血热而致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常与大黄、黄连、小蓟、地榆炭等同用。10/7/2
39、02298l4、金银花 l性味:甘,寒。l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l主治: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常与荆芥、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l 用于疮疡痈毒,红肿热痛,常与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l 用于热毒泻痢、便脓血,单用或配伍黄连、木香、葛根、白头翁等。10/7/202299l5、独活 l性味:辛、苦、温。l功效:祛风湿,止疼痛。l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腰、膝、腿、足等下半身风湿疼痛,常与防风、秦艽、桑寄生等同用。l 用于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头痛,常与白芷、川芎、防风、蔓荆子等同用。10/7/2022100l6、藿香 l性味:辛,微温。l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l主治:用于湿阻
40、中焦,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等,常与厚朴、苍术、陈皮等同用。10/7/2022101l 用于寒湿内阻、胃失和降所致脘痞呕吐,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l 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证候,常与紫苏、白芷、半夏等同用。l 用于暑湿或湿温病,常与滑石、茵陈、黄芩等同用。10/7/2022102l7、茯苓 l性味:甘,平。l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l主治: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等,常与桂枝、白术、泽泻、猪苓等同用。10/7/2022103l用于脾虚湿困,食少脘闷、便溏泄泻或痰炊等,常与党参、白术、半夏、陈皮等同用。l用于心脾两虚,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等,常与党参、酸枣仁、当归、远
41、志等同用。10/7/2022104l8、三七 l性味:苦、甘、微温。l功效:祛瘀止血,消肿定痛。l主治:用于各种出血证,对兼有瘀滞者更适宜,可单用本品研末服,亦可配伍应用。l用于各种瘀血疼痛以及跌打伤痛等,可单独应用,或与乳香、没药、延胡索等配伍。10/7/2022105l9、山楂 l性味:酸、甘、微温。l功效:消食化积,活血化瘀。l主治:用于肉食积滞,腹痛泄泻及小儿伤乳的消化不良等,可单用,或与神曲、麦芽等同用。l用于血瘀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等,常与当归、益母草、川芎等同用。10/7/2022106l10、贯众 l性味:苦、微寒。l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l主治:用于预防和治疗流
42、感、麻疹、流脑等传染病,常与大青叶、板兰根、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同用。l用于血热吐血、衄血、便血,而对崩漏较好。l亦用于驱除肠道寄生虫病。10/7/2022107l(三)薄荷的归经;l 不同炮制大黄功效比较;附子的煎煮方法l 1、薄荷的归经:归肺、肝经。l 2、不同炮制大黄功效比较:l 大黄性味苦,寒,其功效为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但根据大黄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也有所区别,生大黄泻下力强;制大黄(酒制、蒸熟)偏于活血化瘀,大黄炭(即大黄炒黑用)偏于止血,适用于出血证。l 10/7/2022108l3、附子的煎煮方法:l本品有毒,一般多炮制后用。宜先煎30-60分钟,以减其毒性10
43、/7/2022109方剂的组成与变化原则7个方剂的药物组成 银翘散、龙胆泻肝汤、半夏厚朴汤、四物汤的功效 10/7/2022110(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原则 l1、方剂的组成原则 l 方剂的组成,不是几味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一定原则配伍而成的。l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选药组方的规矩,具有指导性意义。它的内容,一般有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四个部分。10/7/2022111l 主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l 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的药物。l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或缓解、消除主药的烈性、毒性的药物。l 使药:是调和诸药,或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l 药物通过这个原
44、则组织成方,既可使主攻分明,配合严密,又可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10/7/2022112l2、方剂的变化原则 l(1)药味加减的变化:在某方基础上,对辅佐药物稍加改变,以适应主症相同而兼症不尽相同的病证。l(2)药物配伍的变化:对某方的辅佐药物进行配伍上的改变,从而使该方的主要作用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10/7/2022113l(3)药量加减的变化;对方剂中原有的药物,在药量上进行加减变化,就会影响方剂的功效、主治。l(4)剂型更换的变化:同样的一个方剂,如果在剂型上加以改变,那就会影响其效能的缓急和轻重。10/7/2022114(二)7个方剂的药物组成 l 1、桂枝汤:l 桂枝、白芍、炙甘草、
45、生姜、大枣 l 歌诀:桂枝芍药姜枣草,解肌调和营卫好。l 2、小青龙汤:l 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五味子、制半夏、炙甘草 l 歌诀:小青龙汤麻桂甘,细辛夏芍五味姜。l 10/7/2022115l3、白虎汤:l 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l 歌诀:白虎汤中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调。l4、四君子汤:l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l 歌诀:四君参术茯苓草,脾胃气虚此方宝。10/7/2022116l l5、吴茱萸汤:l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l 歌诀:吴茱萸汤参姜枣,温肝暖胃止呕好。l6、小建中汤:l 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l 本方为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而成。10/7/
46、2022117l7、生化汤:l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l 歌诀: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干姜。10/7/2022118l(三)银翘散、龙胆泻肝汤、半夏厚朴汤、四物汤的功效 l 1、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l 2、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经湿热。l 3、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l 4、四物汤:补血调经。10/7/2022119l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l虚喘和实喘的鉴别l胃病的诊断要点l泄泻肝气乘脾型的主证、方药l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主证特点、治疗方药l月经病的治疗原则10/7/2022120(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 l 1、病因:外感咳嗽是因六淫外邪侵袭肺脏所致;内伤咳嗽则
47、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10/7/2022121l 2、病机:外感咳嗽是因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侵,肺气壅遏,宣肃失司而产生咳嗽;内伤咳嗽则是肺脏虚损或其他脏腑有病影响于肺时,均可导致内伤咳嗽。l 3、临床表现: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内伤咳嗽则有肺脏虚损、痰浊壅肺、肝火灼肺三种临床证候。10/7/2022122病 名 病 因 病 位 病 机 主症 辨证分型 外感咳嗽六淫外邪侵袭 肺气壅遏 风寒、风热、燥热 肺 咳嗽 内伤咳嗽 脏腑功能失调 肺脏虚损 肺脏虚损、痰浊壅肺、肝火灼肺10/7/2022123(二)虚喘和实喘的鉴别。实喘痰浊壅肺的主证、治法、方药 l 1、喘证的辨证,首
48、当分清虚实。实喘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声高气粗,胸部胀满,唯以呼出为快;虚喘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声低气怯,心里恐慌,唯以吸入为快。实喘的治疗重在祛邪,而虚喘的治疗则主要在培补。10/7/2022124起 病 病 程 主症 特 点 治 则 实喘 较急 较短 声高气粗,胸部胀满 祛邪为主虚喘 较缓 较长 声低气情,心里恐慌培补为主 10/7/2022125l2、实喘痰浊壅肺 l 主证:喘咳气促,胸中满闷,痰多粘腻,咯之不爽,甚则喉中痰鸣,或有呕恶、便秘、苔腻、脉滑。l 治法:祛痰降气,止咳平喘。l 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l 药:陈皮、制半夏、茯苓、杏仁、川朴、苏子、菜菔子、白芥子等。10/7
49、/2022126(三)胃病的诊断要点;食滞胃脘型的主证、方药。l 1、诊断要点:l (1)有典型的胃脘部疼痛的症状和舌苔脉象,常伴有胀满、暖气、冷酸、恶等症,多有胃病反复发作的病史。l (2)胃病发症前有情志、饮食、劳倦、受寒等明显诱因。10/7/2022127l2、食滞胃脘型:主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病减,大便不爽,矢气腐臭,苔厚腻,脉弦滑。治则: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神曲、山楂、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半夏。10/7/2022128(四)泄泻肝气乘脾型的主证、方药 l 主证:常因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发生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粪便稀薄,内夹泡沫,伴胸胁痞闷,嗳气食
50、少,苔薄白,脉弦细。l 治法:疏肝健脾 l 方: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l 药:防风、白芍、白术、陈皮、柴胡、枳壳、甘草、煨木香。10/7/2022129(五)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主证特点、治疗方药。l 主证特点:头晕目眩,甚则头部胀痛,常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面时潮红、舌质偏红、苔黄、脉弦带数。l 治法:平肝潜阳 l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桑寄生、怀牛膝、黄芩、山栀等。10/7/2022130(六)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l 月经病包括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等病证,其治疗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调经的具体原则有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