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英雄教材分析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课文看似赞苇,实则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崇敬抗日志士的情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中的故事及相关的课外资料,理解和体会“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句的含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3、细读课文,通过朗读揣摩、理解人物动作、对话描写所表达的情感;4、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及苇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
2、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河北省中部,有一方神奇的土地,叫白洋淀,这里风光秀美,盛产芦苇,人们依靠芦苇生活,作家孙犁就在白洋淀写下了著名的作品白洋淀纪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蒲台的苇,就是摘自这部作品。作者介绍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写作背景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干条,就像迷
3、宫一样。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文章的题目是“采蒲台的苇”,但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采蒲台的人民机智勇敢地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从课题看,题眼是“苇”,而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人。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作者是借这样的苇来歌
4、颂那些智慧、团结、刚强的人。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默读课文13小节,想想人和苇之间是什么关系?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白洋淀的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寄生”如何理解?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中吸收养分,维持生活。文中指人依靠苇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离不开苇。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句子: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理解:冀(河北的别称);名胜(风景优美或有古迹的地方)。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5、”呢?白洋淀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那里到处是苇,景色迷人,还因为那里曾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凯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句子: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理解:清白(没有污点。)人民的血液如何保持苇的清白?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发生在采蒲台的故事。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在白洋淀有很多英雄的事迹,不能一一记述,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们。轻声读读课文411节,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再想想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呢?(1)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2)妇女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6、?(3)“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行动一致)。妇女们递过去的是什么?如果一旦被发现,可能会有什么后果?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白洋淀的英雄故事数不胜数,作者只选择了其中最典型的一个。12个妇女和中年男人,他们都不是八路军战士,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采蒲台人民,然而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让我们满怀敬意,再来读读讲讲这个故事。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齐读课文最后两小节。我们要记住的不仅是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更要记住的是采蒲台的人民和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小结1、学了课文,同学们是否明白了,课文写的是英雄的故事,而题目为什么却是“采蒲台的苇”?(作者是借这样的苇来歌颂那些智慧、团结、刚强的人。)2、联系课文说说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苇塘不被敌人的铁蹄践踏。)3、人民的血液保持的仅仅是苇塘的清白吗?(因为白洋淀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与侵略者作不屈的斗争,保卫了家园,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4、总结:白洋淀的英雄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苇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作业布置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的故事。请同学们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