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内容理解分析命题设误,定位比对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常见的设题陷阱如下:设误方式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
2、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判定技巧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即练即悟】1.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偷换概念的问题。原文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选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
3、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比对结果:答案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设误方式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判定技巧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
4、全称。【即练即悟】2.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以偏概全的问题。原文古人认为,山中居住着主宰一切的神灵,是乾坤互通的“天梯”。孔子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我国的神山崇拜以泰山为典型代表。选项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比对结果:答案选项漏掉了原文“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中的“古老”二字,扩大了范围。设误方式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
5、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判定技巧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即练即悟】3.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混淆时态的问题。原文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选项现代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重视视觉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文化现象。比对结果:答案原文说“尝试理解”表明是“未然”状态,选项用“已”字变成了“已然”状态,混淆了时态。设误方式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判定技巧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
6、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即练即悟】4.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混淆是非的问题。原文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选项“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比对结果:答案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
7、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中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这一说法中的“并非”否定了这一人类追求,混淆了是非。设误方式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判定技巧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即练即悟】5.仔细
8、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问题。原文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选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比对结果:答案王国维原话的意思是说疑古并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的怀疑精神和批评精神是可取的,但可惜古史材料得不到充分处理。可选项变成
9、了“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曲解了原文意思。设误方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判定技巧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即练即悟】6.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张冠李戴的问题。原文“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
10、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选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比对结果: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设误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
11、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判定技巧在阅读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从而”“因此”“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即练即悟】7.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因果混乱的问题。原文它(指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选项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
12、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比对结果:答案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先后或并列关系,而选项却加了“因而”一词,变成了因果关系。设误方式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判定技巧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即练即悟】8.仔细阅读原文和选项,比较后看是否有无中生有的问题。原文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选项申不害、慎
13、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比对结果:答案黄帝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几本书有共通的文句,同时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加上申不害、慎到生活的年代可以判断出皇帝书不会晚于战国中期。而选项中的“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文中没有任何体现。用比对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
14、文本细读上来。选项: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理由:答案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不是指文学批评的“远”是态度问题,“近”是方法问题。2.原文: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选项: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理由:答案错误。强加因果。3.原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
15、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选项: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理由:答案错误。原文“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往往”表明不是全部,“不合常规套路”文中未表明是弱点。4.原文: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选项: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
16、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理由:答案错误。混淆是非,“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错误,否定了薪酬待遇比拼,原文表述为“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5.原文: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选项: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理由:答案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并非是“起着决定性作用”。6.原文: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驱动经济增长的
17、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选项:旧动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新动能则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由:答案错误。以偏概全,“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错误,原文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7.原文:解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积极作为,衔接好新旧动能转换,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避免因动力机制错配阻碍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攀升。选项: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避免阵痛期。()理由:答案错误。“避免阵痛期”错误,原文是“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8.原文: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
18、个体的简单排列,而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同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充分发展不是彻底斩断已有的联系,而是规范、引导、影响、塑造这些联系,立己达人,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回馈社会中完成人生的修行。选项: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在以融合为特点的社会状态下,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理由:答案错误。“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原文不符。9.原文: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选项: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仰观与俯察,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理由:答案错误。仰观与俯察
19、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10.原文: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选项: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理由:答案错误。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高考子母题一、(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
20、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
21、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
22、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为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
23、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高考母题】 1.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解析A项,“信息
24、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误。原文是“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错误。根据原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为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可知,公众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的思维控制有一个过程,现在并非“已经完全”被奴役。D项,“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不符合原文观点。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观点,人类可以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从而避免形成
25、科学技术与人类二元对立的格局。答案B【对应子题】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使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信息化社会,信息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的主宰地位产生了动摇。C.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D.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存在深刻的矛盾关系,是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逐渐形成了心理依赖。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
26、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答案A二、(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
27、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
28、,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
29、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高考母题】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A项,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非“提出了气候正义”;B项,把国际国内
30、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说法绝对;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答案D【对点子题】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气候正义就是指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在本领域内的具体发展和体现问题。B.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C.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从消极方面看,主要体现为对当代人自己的约束。D.气候正义涉及无数公平之间的关系,如国际公平、国内公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B项,以偏概全,原文
31、是“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答案D(45分钟15分)题组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3分)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
32、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
33、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孟教
34、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C.与“语言
35、”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解析A项,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B项,“全面学习”不合文意,“有个别值得商榷”。D项,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3分)智慧停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
36、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近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
37、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
38、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
39、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疏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摘编自何鼎鼎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B.智慧停车,离不开技术支持,但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有利于解决停车难问题。C.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
40、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D.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解析A项,“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不符合原文。C项,“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错误。D项,“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错误,原文是“可能是”。答案B题组二综合练三、(2019湖北四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9分)古人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言论可以深刻阐释我们国家的外交思想,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
41、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我们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站立世界潮头,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为当今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这些名言从现实意义上以博大的胸怀和进取的姿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理念与方略,处处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魅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意在强调中国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提倡的伙伴关系,具有寻求和平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倡导开放包容、强调共赢共享的鲜明特征。目前,中国
42、已经与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之一。中国寻求建立的伙伴关系,是做大中国的“朋友圈”,既要把自己发展好,还要与其他国家一起发展好。“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谋和平、谋发展,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更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013年,我国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此,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被誉为2l世纪伟大新故事的“一带一路”就迎
43、风生长,绘就了一幅“大写意”。通过谋划、部署和推动,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国本着对自己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博大情怀,提出齐心协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我们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为人类社会做出实实在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