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对中医我对中医知道多少知道多少呢?呢?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医。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医。是这样吗?还是这样?其实是。你认识他们吗?华佗 扁鹊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咱们中医界的偶像巨星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中医又是怎样治病的?中医基础理论会一一为你解开谜题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
2、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绪 论(一)中医学的概念(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的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医学科学。(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三)中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气)阴阳五行学说(气)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整
3、体观念整体观念核心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诊疗特点诊疗特点-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基础与条件形成基础与条件 实践基础实践基础: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思想理论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先民实践,积累经验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黄帝制九针医学知识,整理升华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临床医疗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矿物学矿物学物候学物候
4、学天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象学地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生物学植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军事学农学农学数数 学学酿酒术酿酒术冶炼术冶炼术气象学气象学天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象学物候学物候学天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象学物候学物候学天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物学物候学物候学天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象学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孙子(兵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时间与标志形成时间与标志 战国至秦汉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
5、,的问世,是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的标志。的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经难经、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定基本确定。中华中华医学医学四大四大经典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简称简称内经内经,包括,包括素问素问和和灵枢灵枢两部分,共两部分,共1818卷,卷,162162篇。篇。主要贡献:主要贡献:1 1)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学的理论基础。2
6、 2)将气、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形神关系)将气、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形神关系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经难经“难难”是是“问难问难”之义,或作之义,或作“疑难疑难”解。解。“经经”乃指乃指内经内经,即问难,即问难内经内经。主要贡献:主要贡献:脉学、命门学说、三焦脉学、命门学说、三焦 内内、难难二经的成书,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 了基础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东汉东汉张机(张机(字仲景)著。字仲景)著。晋晋王叔和整理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伤寒论 宋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整
7、理整理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主要贡献:主要贡献:1 1)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专著。)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专著。2 2)记载)记载300300余首经方,被誉为余首经方,被誉为“方书之方书之祖祖”、“医方之经医方之经”。3 3)奠定了后世三因学说、八纲、八法等医)奠定了后世三因学说、八纲、八法等医学理论的基础。学理论的基础。成就: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成就: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上品:补身养命上品:补身养命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品:中品:养性补虚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下品:专用去病本草经本草经 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记载药之性味、功 能、
8、别名、产地等能、别名、产地等 疗效显著可靠疗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 药品,疗效显著者药品,疗效显著者 甚多。甚多。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问世,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 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主要贡献主要贡献 1 1)提出四气、五味、毒性等药性理论;)提出四气、五味、毒性等药性理论;2 2)提出)提出“七情七情”的药物配伍理论;的药物配伍理论;3 3)大多数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大多数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朝代歌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夏商与西
9、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先秦秦两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形成时期四大经典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温病四大家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是开放系统岐岐伯伯黄黄帝帝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充实和系统化 2.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突破性进展突破性进展 3.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深化发
10、展深化发展 4.4.近代时期近代时期中西汇通兴起中西汇通兴起 5.5.现代现代有进展无突破有进展无突破 晋晋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 脉学专著脉学专著 脉经脉经 1)1)记载了记载了2424种脉象及主脉种脉象及主脉2)2)第七卷为可不可诸篇,与第七卷为可不可诸篇,与伤寒论伤寒论有重复有重复第八九卷所记载与后世第八九卷所记载与后世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大部分相同大部分相同1.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 晋晋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著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1.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 隋隋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巢元方编撰了我
11、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1.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1.1.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 唐唐 孙思邈编撰了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和和千金千金翼方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河。2.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 北宋钱乙撰北宋钱乙撰,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2
12、.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论,简称,简称三因方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字守真,河间人。理论:倡导火热论理论:倡导火热论 “六气皆从火化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治疗:主张寒凉清热为主治疗:主张寒凉清热为主 被后人尊称为被后人尊称为“刘河间刘河间”所创立的学派为所创立的学派为“河间学派河间学派”“主火派主火派
13、”“寒凉派寒凉派”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字子和,号戴人。理论:提倡理论:提倡“病由邪生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邪去则正安”治疗:采用汗、吐、下三法治疗:采用汗、吐、下三法 所创立的学派为所创立的学派为“攻邪派攻邪派”“攻下派攻下派”李杲,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理论:提倡理论: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治疗:以补脾胃之气为先治疗:以补脾胃之气为先 被后人尊称为被后人尊称为“李东垣李东垣”所创立的学派为所创立的学派为“补土派补土派”“脾胃学派脾胃学派”朱震亨,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字彦修
14、,号丹溪翁。理论:提倡理论:提倡“相火论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治疗:主张滋阴降火治疗:主张滋阴降火 被后人尊称为被后人尊称为“朱丹溪朱丹溪”所创立的学派为所创立的学派为“滋阴派滋阴派”“养阴派养阴派”姓名姓名派别派别学术观点学术观点代表著作代表著作刘完素刘完素寒凉派寒凉派火热论、倡火热论、倡“六气六气皆从火化皆从火化”“五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素问玄机原病式式张从正张从正攻下派攻下派祛邪论祛邪论“邪去则正邪去则正安安”儒门事亲儒门事亲李杲李杲补土派补土派“内伤脾胃
15、,百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生”脾胃论脾胃论朱震亨朱震亨滋阴派滋阴派相火论相火论“阳常有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常不足”格致余论格致余论 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 新的发明和创见新的发明和创见命门学说命门学说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温病学说温病学说吴有性吴有性明清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鞠通、王明清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鞠通、王孟英孟英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3.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C 明明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1578年、年、1892药、药、11096方、方、1109图图C明明王肯堂王肯堂
16、证治准绳证治准绳C明明楼英楼英医学纲目医学纲目 张介宾的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 清清吴谦等的吴谦等的医宗金医宗金鑒鑒等对历等对历 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集大成著作 命门学说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张介宾,字景岳。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治疗:补肾阴、肾阳 赵献可,字养葵。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赵献可,字养葵。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李中梓,提出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理论创新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
17、,以急性发热,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热象显著为特点。热象显著为特点。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吴有性,字又可。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学术成就:学术成就:1)1)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 2)2)创创“戾气戾气”学说学说 3)3)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温病学说温病学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代表作为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代
18、表作为温热论温热论 建立温病学独立体系:建立温病学独立体系:1)1)阐明了温病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和传变规律阐明了温病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和传变规律 2)2)创立了创立了“卫气营血卫气营血”温病辨证理论温病辨证理论 3)3)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 4)4)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 温病学说温病学说 薛雪,字生白。薛雪,字生白。著著湿热病篇湿热病篇 系统完整地阐述湿热病证治的系统完整地阐述湿热病证治的最早文献最早文献 温病学说温病学说 吴瑭,号鞠通。著吴瑭,号鞠通。著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1 1)创立了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的辨证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的辨证体系 2
19、 2)阐明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规律)阐明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规律 3 3)创制了治疗大法,记丰富了温病治疗学内容)创制了治疗大法,记丰富了温病治疗学内容 温病学说温病学说 王士雄,字孟英。著王士雄,字孟英。著温热经纬温热经纬 全面整理温病学说,是温病学集大成之编全面整理温病学说,是温病学集大成之编瘀血理论的发展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王清任(字勋臣),著著医林改错医林改错,改正,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了“灵机记性不在心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而)在脑”,并发展,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
20、病证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的有效方剂。4.近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 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5.现代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
21、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 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 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周恩来总理接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见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孔伯华先生。毛泽东主席接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中医学家见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共施今墨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
22、。商中医发展大计。毛泽东主席接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唐由眼科专家唐由之等。之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整体性整体性 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形体官窍之间,结构结构上不可分割
23、,上不可分割,功能功能上相互协调、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相互为用,病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人类在适应适应和和改造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机体的生命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人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一、结构上的整体性1 1、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2 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津液精是气血津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24、命活动的基本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物质。五脏五脏 心、肝、脾、肺、肾心、肝、脾、肺、肾 六腑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体形体 筋、脉、肉、皮、骨筋、脉、肉、皮、骨 官窍官窍 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结构上彼此衔接、沟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通。以以五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
25、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二、生理功能二、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任何一个
26、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活动密切相关。三、病理方面三、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四、诊断方面四、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朱丹溪: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五、治疗方面五、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上病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下治,下病上治。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相应”观观 1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人禀天地之气
27、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皮肤松弛,血管舒张皮肤松弛,血管舒张 春夏春夏 气血趋向于体表,气血趋向于体表,散热、调节体温散热、调节体温 人体受自然气候影人体受自然气候影 (气温高)(气温高)汗孔开泄,多汗少尿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响生理活动作出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秋冬 皮肤执迷,血管收缩,皮肤执迷,血管收缩,(气温低)(气温低)气血趋向于内,气血趋向于内,保温、调节体温保温、调节体温 汗孔闭,少汗多尿汗孔闭,少汗多尿 四时气候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平旦
28、阳气生阳气生 兴奋、活动、兴奋、活动、一日一日 日中日中阳气盛阳气盛 抗病力强抗病力强之中日西之中日西阳气虚阳气虚抑制、休息、抑制、休息、夜晚夜晚阳气内敛阳气内敛 抗病力弱抗病力弱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们腠理致密,体偏壮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地区
29、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病理方面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导致疾病发生某些原因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削弱人体适应力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春多温病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旦慧(好转)昼夜疾病变化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夜甚(严重、甚至死亡)一些地区有地方性疾病,如地方性甲状一些地区有地方性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河
30、南林县的食道癌;黑龙江克山县腺肿;河南林县的食道癌;黑龙江克山县的克山病(的克山病(克山病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东北、西北的大骨节病。(东北、西北的大骨节病。(大骨节病区饮水中微量元素不足、过剩和失衡可能是引起营养不良性改变的因素。)你的家乡有地方病吗?是什么?应注意什么?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 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治疗方
31、面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中医治疗学的特点例:例:用热远热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用药用药 的季节或地域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的季节或地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内经概概 括为括为“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给以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给以影响,常引起一些医学问题常引起一些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的心身健康亦有较大条件的变化,对人的心身
32、健康亦有较大影响,常可引起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影响,常可引起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环境的统一性(1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身心健康;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环境的统一性(2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不亡故,同事
33、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恶化,甚至死亡。素问素问疏五过论疏五过论指出:指出:“尝贵后贱尝贵后贱”可致可致“脱营脱营”病,病,“尝富后贫尝富后贫”可致可致“失精失精”病。病。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环境的统一性(3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防治疾病时,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防治疾病时,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
34、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转化。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
35、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相结合。感冒 开始开始 寒寒恶 寒 重 发 热轻、头 身 疼痛、流清涕、口 不 渴,苔白 温温 2 2天后天后发热重无恶寒、咽喉肿痛、流浊涕、口渴,苔黄 热热 凉凉后期后期神疲,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舌淡脉虚无力 虚虚 补补病症症证证1.1.病、症、证的概念病、症、证的概念 病,病,即疾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的过程。疾病这一概念反映了
36、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疾病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1.1.病、症、证的概念病、症、证的概念 症,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症状症状是疾病过程的个别表象,是是疾病过程的个别表象,是病者主观病者主观感觉到的自身不适、异常反应和临床表现,感觉到的自身不适、异常反应和临床表现,或某些病理改变。或某些病理改变。如发热、呕吐。如发热、呕吐。体征是客观的临床表现体征是客观的临床表现,是医生在诊察疾,是医生在诊察疾病时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病时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
37、主要依据,但 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不能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不能 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1.1.病、症、证的概念病、症、证的概念 证,即证候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证候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病理变证候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化的本质。2.2.病、症、证的关系病、症、证的关系1 1)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病的重)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某个阶段。
38、症是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某个阶段。症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的个别现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2 2)由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构成)由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构成证候,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便是疾病的全过程。3.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39、,以及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以探求疾病的本质。的证的过程,以探求疾病的本质。即中医即中医“诊诊”的过程的过程3.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含义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维和实践过程。即中医即中医“治治”的过程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对中医诊疗过程的高度概括。辨证论治是对中医诊疗过程的高度概括。辨证论
40、治辨证论治 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资料症状体征因证立法证候据法用药治则治法 方 药4.4.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辨病,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辨病,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总体把握,有助于遣方用药的方向性;后有总体把握,有助于遣方用药的方向性;辨证,是遣方用药的最终依据。辨证,是遣方用药的最终依据。辨病与辨证相互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辨证相互结合,提高临床疗效。5.5.病治异同病治异同
41、1 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而治法亦不一样。5.5.病治异同病治异同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可采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本质在于中医治疗所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本质在于中医治疗所针对的是疾病的针对的是疾病的病机病机。病
42、机相同则治疗相近。病机相同则治疗相近或相同,病机不同则治疗有所差异。或相同,病机不同则治疗有所差异。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四、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指对活着的人指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在不同析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
43、刺激的一外界刺激的一同反应,来认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生理病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如理规律。如内经内经“藏藏象象”素素问问阴阳应象阴阳应象大论大论“以表以表知内知内”现代现代控制论控制论“黑箱黑箱”方法方法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听知也可能具有
44、相同听知识和结论。识和结论。素素问问示从容论示从容论“援物援物比类,化之冥冥。比类,化之冥冥。”德德康德:康德:“每当理智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司外揣内援物比类揆度奇恒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观规律性。如如素问素问八正神八正神明论明论“慧然独慧然独悟悟”“”“昭然独昭然独明明”医学心医学心悟悟“学者,心学者,心之学也;悟者,之学也;悟者,心之悟也。心心之悟也。心学
45、之而必悟学之而必悟之。之。”就是用比较的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与异常。的正常与异常。素问素问示从容示从容论论“别异比别异比类类”。科学的。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发展在于不断深入研究认识深入研究认识对象的同中之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异和异中之同,对事物的相同对事物的相同点与差异点把点与差异点把握得越多,越握得越多,越精细,探求事精细,探求事物的本质也就物的本质也就越深。越深。重点回顾:重点回顾: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四部经四部经典著作典著作 2、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以金元四大以金元四大家为主要代表家为主要代表 3、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学基本特点两大观点两大观点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4、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