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湖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发最新湖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文档展方向文档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方法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方法 临床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中临床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应用阶段的主要领域。西医结合研究进入应用阶段的主要领域。临床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遵循中西临床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当前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大中西医结合临床
2、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病证结合病证结合(一)诊断上的病证结合 1.西医辨病+对应联系相关中医病+中医辨证 先辨病,掌握疾病过程的本质和全局,并且在“病”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临床思维的整合;后辨证,了解疾病当前的病理特点,以便辨证施治。2病证结合的分型(分期)诊断 在比较明确掌握疾病过程某些中西医结合内在规律的情况下,可建立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分型或分期辨治。例如某患者诊断为阑尾炎,根据疾病不同阶段中、西医的病理特征进行辨证。3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运用中医传统的根据证候的宏观辨证基础上,同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各“证”内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免疫
3、状态和微生物检测等方法辨明“证”的内在微观变化的特征,为辨证诊断提供定性定量的微观指标。4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 功能辨证是指以中医生理功能为依据的临床症状辨证 形态辨证是指以西医解剖结合改变为依据的病理结构改变。两者结合就是将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与现代西医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认识疾病和提出诊断5辨西医之病,融中医之论 对某些现代医学的疾病,同样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重新认识其基本病因病机,并针对这些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二)病证结合灵活施治(二)病证结合灵活施治(1)若西医病因明确,中医辨证亦清楚则辨证论治与病因治疗并举。(2)若中医辨证清楚,西医病因未明或无特效疗法则辨证论治为主+对症治疗。(
4、3)若病因病理明确,目前辨证不典型则以病因治疗为主+经验方或协定方。(4)若病情好转,病因未除,一时无证可辨则继续病因治疗+康复经验方理调。(5)若有针对西医病症且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确实有效的专药专方则在辨证论治同时,可直接辨西医之病,专药专方治疗。(三)病证舍从(三)病证舍从 西医治病与中医治证各有其“理”,各有所据。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并行不悖,相济为用。若两者在治疗理论上发生矛盾,医理有悖时,则只能依据临证当时的具体情况,舍弃次要方面,而依从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称为病证舍从。1舍病从证 如肝硬化胃底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与溃疡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肠道内积聚,按西医病的一般原则是不主张使用
5、泻下方法消除陈血的。因为按西医理论,泻法增加胃肠蠕动,可能导致新的出血。但中医辨证认为呕血为胃火上逆迫血妄行,黑便是瘀血内留,瘀血不除,胃热不减,出血难止。据此认为应舍病从证,急宜逐瘀止血,选用生大黄为主的止血不留瘀为方药,不仅可以排除肠内积血,使隐血试验转阴,而且可迅速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2舍证从病 如免疫性抗体增高的孕妇在分娩后常发生新生儿溶血症导致新生儿死亡。按中医辨证理论,活血化瘀药可以堕胎,故孕期严格禁忌使用活血化瘀药。但中药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抑制免疫性抗体,据此则舍弃中医辨证理论,依从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症的治疗原理,自孕期4个月开始,持续服用益母草、当归、川芎、广木香等活血化
6、瘀药物直至分娩,使孕妇体内免疫抗体下降,明显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病率。二、分阶段结合二、分阶段结合 针对疾病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抓住各阶针对疾病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抓住各阶段病证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段病证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中、西医方法在不同阶段治疗上的实际效果以及中、西医方法在不同阶段治疗上的实际效果以及中西医药配合的疗效优势,灵活运用中、西医方中西医药配合的疗效优势,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彼此有机结合,以祈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法,彼此有机结合,以祈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分阶段结合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诊疗思路,分阶段结合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诊疗思路,虽并无特
7、定的模式,但这一思路具有普遍适用的虽并无特定的模式,但这一思路具有普遍适用的重要意义重要意义 例:肝硬化(肝癥)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肝功能代偿阶段侧重中药益气活血调治+西医 一般治疗 肝功能失代偿阶段中西医积极配合,中医辨 证论治+西医抗腹水治疗 晚期顽固腹水腹穿放液+白蛋白输注+中药健 脾益气,滋养肝肾 严重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以西医方法为 主抢救+中药急救方应用 险候缓解后中西医方法继续调治 三、中西医融贯结合三、中西医融贯结合 所谓“融贯结合”就是中、西医理论相互渗透,中、西医方法彼此借鉴,两者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从其概念可知,这是一种建立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
8、高水平结合,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示中西医结合由初步、局部的结合,逐步积累向较高层次结合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上的融贯结合有3种不同的形式。(一一)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导结合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导结合 针对某些临床问题西医方法的薄弱环节或不足,扬弃其中某些西医的原则方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导结合,使疗效显著提高。(二)中西医理论互用共同指导结合(二)中西医理论互用共同指导结合 针对中、西医理论方法临床运用时各具优势和不足,在各自的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西医方法互用,优势互补;或从不同角度配合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三)把中医现代研究或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三)把中医现代研究或中西医
9、结合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直接运用于临床果直接运用于临床 通过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在认识到传统治法的具体作用环节、主要药物和作用机制之后,即可使中医方药新用、新药专用或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发挥中药最大的疗效,达到中西合璧提高疗效的目的。四、综合诊治法四、综合诊治法 根据临证实际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根据临证实际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针药并用,内外兼施,综合治疗某治疗,针药并用,内外兼施,综合治疗某些顽、难、重之病症。些顽、难、重之病症。五、中医临床思维在诊疗实践中创新五、中医临床思维在诊疗实践中创新 在中医临证过程中,继承并非最终目的,不在中医临证过程中,继承并非最终目的,不能为了继承而在中
10、医理论框架内驻足不前。尤其能为了继承而在中医理论框架内驻足不前。尤其是在中西医都在发展,彼此临床视野不断扩大的是在中西医都在发展,彼此临床视野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要有突破传统、逼近真理的临床创新情况下,更要有突破传统、逼近真理的临床创新思维。思维。1 1中医辨病应吸收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方法,延长拓宽中医辨病应吸收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方法,延长拓宽自己的诊断视野。自己的诊断视野。2 2对以西医诊断的疾病,按中医理论探索新的病因病机对以西医诊断的疾病,按中医理论探索新的病因病机和传变规律。和传变规律。3 3诊断疗效判定标准的制定,应在保持中医自身特点的诊断疗效判定标准的制定,应在保持中医自身特点的基
11、础上,借鉴西医之长。基础上,借鉴西医之长。三、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三、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 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规范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规范1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组分中药的标准化研究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组分中药的标准化研究2依转化医学,促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依转化医学,促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3 循实证研究方法,兴中医的客观化、标准化循实证研究方法,兴中医的客观化、标准化4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5 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是中西医两种医疗模式下的概念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是中西医两种医疗模式下的概念,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是中西医的交融,更重要的是为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是中西医的
12、交融,更重要的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切入点。在今年西医结合提供了切入点。在今年5 5月召开的第三届国家中月召开的第三届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上,陈可冀院士等与会专家提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上,陈可冀院士等与会专家提出出“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选择好病证结合的切入点(优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选择好病证结合的切入点(优势病种),势病种),借助于高科技、多学科参与,用科学方法实现借助于高科技、多学科参与,用科学方法实现病证结合,建立相关病证的科学标准和规范化方案病证结合,建立相关病证的科学标准和规范化方案”。个人认为所谓病证结合,就是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个人认为所谓病证结合,就是将西医的辨病与中
13、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疾病的一种模式。实际上,在我国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疾病的一种模式。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了病证结合的先河。如古代,就已经开了病证结合的先河。如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就有就有疟论、咳论、痹论、痿论等的论述,东晋的疟论、咳论、痹论、痿论等的论述,东晋的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则完全是辨病的。所以说中医古典的辨病很多还是很科则完全是辨病的。所以说中医古典的辨病很多还是很科学的。学的。那么,简单地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就是科学的那么,简单地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就是科学的病证结合吗?其实不然。中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自始至病证结合吗?其实不然。中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辨证论
14、治,达到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这样实现了终坚持辨证论治,达到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这样实现了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但是要清楚,医生也是一个个体,同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但是要清楚,医生也是一个个体,同样诊断一个病,每位医生所辨的证不一定相同,开的方剂样诊断一个病,每位医生所辨的证不一定相同,开的方剂也不一样,这样将导致同病同证不同方。因此,要根据不也不一样,这样将导致同病同证不同方。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证型设计出亚组,针对目标根据组证来进行监测,也同的证型设计出亚组,针对目标根据组证来进行监测,也可以根据终点指标、症状、状态、整体生活质量分组评价可以根据终点指标、症状、状态、整体生活质量分组评价结局。所以,
15、病证结合实现的基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局。所以,病证结合实现的基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近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近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973计划)计划)2011-2011-20122012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的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配伍规律研究获批立项,专项资助经费获批立项,专项资助经费30003000万元。万元。该该项目
16、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同时整合了中国项目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同时整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医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浙江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6 6家院校和科研单家院校和科研单 位的研究力量,充分发挥科研合作优势、协同创位的研究力量,充分发挥科研合作优势、协同创新。新。当前。应当重视对中医药重大理论科学内涵当前。应当重视对中医药重大理论科学内涵的现代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选择药效物的现代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选择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相对清楚的临床有效方剂,以药物间质作用
17、机理相对清楚的临床有效方剂,以药物间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围绕方剂配伍的体内过程、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围绕方剂配伍的体内过程、药效物质间相互作用、多靶点多途径药理毒理机药效物质间相互作用、多靶点多途径药理毒理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探索组分配伍优化设计制等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探索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及应用规律、组分配伍减毒增效机制、组方法学及应用规律、组分配伍减毒增效机制、组分配伍体内药代动力学、组分配伍多靶点相互作分配伍体内药代动力学、组分配伍多靶点相互作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和组分配伍方药临床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和组分配伍方药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初步揭示多组分体内过程及药代应用基础研究,初步
18、揭示多组分体内过程及药代 属性特征,探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初步阐属性特征,探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初步阐述述“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七情和合”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为完善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理论基科学内涵,为完善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为制订组分中药注册标准提供科础与技术体系,为制订组分中药注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动国家现代中药创制学依据,积极推动国家现代中药创制。“方剂组分活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立与实践”“方剂关键科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础研究”(973973项目)项目)“著名古方著名古
19、方生脉散基础生脉散基础研究成果研究成果”3 3 转化或转换医学(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学
20、临床实践的包容。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些障碍就像“篱笆墙篱笆墙”。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地 被被“扔过篱笆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沟通。的沟通。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为中心,从临
21、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优势,通力合作。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进入临床,必须严格规范。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进入临床,必须严格规范。不仅要有可测、可行、有效的客观
22、标准,而且要便于不仅要有可测、可行、有效的客观标准,而且要便于评价、判断,对病人、医生双方负责,并维持正常医评价、判断,对病人、医生双方负责,并维持正常医疗质量管理秩序。研究、贯彻执行我国医学范畴的标疗质量管理秩序。研究、贯彻执行我国医学范畴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利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利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利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事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业走向世界。有关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也逐渐引有关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也逐渐引起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中医、中西起重视。国家中医药管
23、理局先后组织中医、中西结合结合以及有关管理方面人员,制定了经穴部位标准、以及有关管理方面人员,制定了经穴部位标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637-1995GB/T-1363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
2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此外,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了导原则。此外,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了“中医虚证中医虚证辨辨证参考标准证参考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和部分疾病的中西和部分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等。这些中西医结合的标准、规范,为医结合诊疗标准等。这些中西医结合的标准、规范,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等工作,提供指南,也为今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等工作,提供指南,也为今后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摸索了经验,打下基础。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摸索了经验,打下基础。上世纪上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地位得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地位得以确立;以确立;90年代、湖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
25、西医结年代、湖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地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地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西医结合规划教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基地陆续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基地陆续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但是,中西医结合学科作为新兴学科,仍需不断但是,中西医结合学科作为新兴学科,仍需不断完善,特别是其基础理论体系尚未能打破中医、完善,特别是其基础理论体系尚未能打破中医、西医各自的局限性,未能将两者有机融合,未能西医各自的局限性,未能将两者有机融合,未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实验等实际工作。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实验等实际工作。当前正处于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期,当前正处于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期,中西医结合正好汲取了中医学的宏观整体和西医中西医结合正好汲取了中医学的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我们应当依托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我们应当依托“病证结病证结合合”、“整体与局部并重整体与局部并重”等关键环节,推动中等关键环节,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临床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教学体系等全面完善、发展。应用、教学体系等全面完善、发展。谢谢!谢谢!谢谢大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