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三、性导(sexduction)P223(一)性导概念: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二)F因子n F因子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的过程是可逆的。正常、精确F F因子的整合与环出图(二)F因子P224n 阿代尔伯格和伯恩斯(Adelberg,E、和Burns,S、,1959)称这种携带有某些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为F因子。非正常环出laclacFlacHfrFF图10-25 F10-25 F因子的形成(二)F因子P223部分二倍体图-F-F因子的形成(三)、F因子特点P224F因子使细菌带有某些突出的特点:vF因子以极高的比率转移它的基因,如同
2、F+细菌以极高的比率转移它的F+因子一样;vF因子有极高的自然整合率,而且整合在一定的座位上,因为它有与细菌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四)F因子转移a第一,利用不同的F的性导能够测定不同基因在一起转移的频率。第二,观察由性导形成的杂合部分二倍体中某一性状的表现,可确定这一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第三,性导形成的部分二倍体也可用作互补测验,确定两个突变型是同属于一个基因依然不同基因。P224(五)性导在大肠杆菌的遗传学研究中十分有用:v小结:F,Hfr,F的接合对比四、转导(transduction)(一)概念: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P224(二)转导现象的发现 黎德伯格(L
3、ederberg)和津德(Zinder)在1952年首先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enella typhimurium)中发现转导现象。四、转导(transduction)P224实验材料:沙门氏菌的两种营养缺陷型LA22、LA2品系 LA22: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缺陷型phe-trp-tyr-LA2:甲硫氨酸、组氨酸缺陷型met-his-实验方法:将LA22LA22、LA2LA2两菌株混和,在基本培养基(固体)上 涂布培养。实验结果:平板上长出原养型菌落(+)(+)。四、转导(transduction)v原因?v是否为接合或转化引起的?P224单独培养单独培养混合培养LA22LA2phe
4、-trp-tyr-met+his+phe+trp+tyr+met-his-基本培养基培养是否形成原养型菌落否 是 否(三)寻找原因的实验 U型管实验,排除了接合的估计。P225一种可通过滤膜的过滤性因子(FA)利用DNA酶处理,FA不受DNA酶影响,仍得到重组体,排除了转化作用的估计。图例-U型管实验(三)寻找原因的实验 FA与从溶源性菌分离得到的噬菌体P22的质量大小相同。P225 FA与从溶源性菌分离得到的噬菌体P22的质量大小相同。用抗P22的血清或加热处理,P22的感染性和过滤性因子FA功能失活的速率相同。抗噬菌体P22的沙门氏菌菌株对过滤性因子也表现为抗性。这些结果表明:FA就是温和
5、噬菌体P22。U型管实验结果的解释:转导噬菌体-转导(温和噬菌体P22)溶源性细菌(四)转导的类型图a、普遍性转导图-噬菌体转导图b、特别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部分二倍体普遍性转导过程图转导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部分转导噬菌体转导体普遍性转导 v由此形成的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叫转导体transductant。能够进行细菌遗传作图-与共转化作图类似v例如a基因和b基因的共转导频率特别高,和c基因的共转导频率也特别高,而b和c特别少或完全不在一起转导,这三个基因的次序就应为bac。v假如研究三因子转导(three-factor transduction),只需分析一个实验的结果就能够推出三个基
6、因的次序。v两个基因同在一起转导称为并发转导/共转导(cotransduction),共转导的频率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关系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普遍性转导v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b-c-。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v假如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 a不在中间,就可对a a+进行选择,即在对a 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养基上,把能够生长的a 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选择的受体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 b+或c c+进行选择的选择培养基上,检查a 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 b+和c c+。普遍性转
7、导 n最少的一类转导体应当代表最难于转导的情况,这种转导体是同时发生交换次数最多的一类。n这种转导子的基因排列应为两边是供体基因,而中间为受体基因。n假定由实验得到的最少的转导体类别为a+b+c-,那么就能够确定,这三个基因的正确次序应当是acb或bca,而不是abc。普遍性转导 10-27最少的转导子类型P227v 由基因的共转导频率 还可推算出三个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v若两个基因紧密连锁,就估计经常在一起转导,合转导频率将接近于1。假如两个基因从来或者几乎不包含在同一转导DNA片段中,它们的合转导频率接近于或等于0。利用这种关系能够求出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经推导,得到以下计算
8、公式:P228自学vd=同一染色体上两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vL=转导DNA的平均长度。vX=两个基因合转导的频率。v转导颗粒DNA的平均长度(约为1个病毒基因组的大小)明白后,就能够依上述公式估算出两个较近基因间的分子距离。普遍性转导 n首先在受体中选择标记基因;n然后把受体细菌培养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检查其他非标记基因的有无;例-把受体菌放在azisthr+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leu就成为选择的标记基因,因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leu+细胞才能生长。n对每个选择的标记基因进行多次实验,以确定其未选择标记基因出现的频率,确定基因顺序。依照前面的原理,对那些leuleu+的细胞进一步进行涂布培养,以测
9、试它们是aziaziR R或aziaziS S,是thrthr+或thr-thr-。例如E、coli thr+leu+azi+供体,用P1噬菌体转导受体thr-leu-azi-普遍性转导 n利用上述实验能够说明三个位点之间的连锁关系。n实验1说明leu和azi相近,leu和thr则不相近。因为有一半时间从供体携带的leu+基因是由aziR伴随的;而只有2%的时间由thr+伴随。表10-7普遍性转导 n基于这个分析,能够有下面两种估计的排列:n实验2说明leu比azi更接近thr。因为有3%的时间leu+和thr+是并发转导(co-tranmsduction)的,但aziR和thr+则没有发生过
10、并发转导,因此能够肯定基因的顺序应是:n实验3说明这个顺序是正确的,因为leu+thr+片段从未携带有aziR。普遍性转导 n从上述分析中还说明了转导片段的大小。在thr和leu之间的DNA长度已接近于这个片段大小的极限。因为它们的并发转导只有2-3%,接近leu的azi位点从未与thr有过并发转导。由此能够作出结论,这个转导片段的最大极限是从thr位点到leu和azi位点之间。n应用普遍性转导作图是比较精确的,这是中断杂交作图所不容易办到的。n然而,普遍性转导作图仅仅是在对某个基因的位置有某些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当一个新的突变基因发现以后,首先是用中断杂交法对它作粗略的定位,接着才用普
11、遍性转导等方法作精确定位。局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如)介导的转导类型。原噬菌体离开细菌染色体时,间或可将噬菌体插入位点两边的细菌基因一起环落下来而形成混杂的DNA片段,该DNA片段由噬菌体蛋白质衣壳包裹,再去侵染其他宿主细菌,可将特定的细菌基因带入新的受体菌,进而重组整合,这种转导称为局限性转导/特别性转导。v如的DNA,既能够以自主的状态存在,也能够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这种有两种状态的遗传因子叫做附加体(episome)。多数噬菌体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时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p228局限性转导n转导仅限于靠近原噬菌体附着点的基因,
12、如专门转导大肠杆菌的gal和bio基因。因此这种转导叫做特别性转导或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n图例细菌染色体图n应用中断杂交技术、重组作图、转化和转导相结合的方法差不多得到细菌的特别详细的染色体图。(图示)n左图-大肠杆菌的环状连锁图包含大约2000个基因。细菌染色体图n1990年绘制的E、Coli连锁遗传图的一部分。此部分仅包括5分钟的距离(全图100分钟)。v局限性/特别性转导转移噬菌体插入位点两侧的细菌基因噬菌体的不正确切离实质与性导相似v高频转导(HFT)与Hfr类似可进行遗传作图插入位点不稳定P228v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原噬菌体的插入与切除:
13、噬菌体的双链线状DNA分子在进入宿主细胞后,由其12个核苷酸组成的互补单链粘性末端形成共价键而闭合。噬菌体int基因编码的酶催化环状噬菌体基因组附着位点attP与细菌染色体上attB之间的位点专一性重组 插入位点:gal与bio之间bio+bio+bio+bio+bio+bio+高频转导:通过双重溶源菌E、coli phage dgal+非正常切离感染galgal-E E、colicoligal-gal+gal-d dgal+双重溶源菌形成 2 1galbiobiogal若 dgal+进入的同时 也感染进去bio-galBenzerBenzer重组试验基因的精细作图v Benzer(1955)
14、用E、Coli烈性噬菌体T4突变型遗传研究证明:T4野生型在E、Coli菌苔上产生小而不规则噬菌斑 T4突变品系按表型可分为:rI、rII、rIII三类。其中rII在E、Coli B上产生快速溶菌现象,形成大而圆噬菌斑,在E、Coli K()上不能生长v 操作方法:用两种rII突变型双重感染B品系,收集溶菌液取等量溶菌液接种到B品系、K()品系菌苔上考察两个品系菌苔上的噬菌斑数目,就能够计算两个突变位点间的重组值绘制连锁遗传图v由于采纳了条件致死选择系统即在E、Coli K()上rII不能生长,分辨率极高,能够检测到十万分之一的重组值双重感染double infection试验v重组值检测精度
15、可达十万分之一,实际结果可不能低于0、01%基因内存在最小重组单位本泽尔将最小重组单位定义为重组子(recon)vrII区段存在复等位基因差不多表明基因也并非最小突变单位基因突变的最小单位突变子(muton)v理论上讲突变子不必等于重组子。但以后研究显示:突变子和重组子都是一个核苷酸对或者碱基对(bp)。因此基因内每个碱基均估计发生突变,任意两个碱基间均能发生交换重组互补测验原理 在限制条件下,能长出噬菌斑:说明:两个突变型能发生功能互补,是两个基因。在限制条件下,不能长出噬菌斑:说明:两个突变型不能发生功能互补,是同一基因。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v 关于两个独立起源的、表型相似的隐性突变,如
16、何判定是属于同一基因(功能单位)依然两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呢v 在二倍体生物中,能够建立双突变杂合体。双突变体杂合体有两种形式:顺式(cis)和反式(trans)p59顺反测验与顺反子v 依照两突变反式双杂合体的表现确定 突变型无互补作用为同一功能单位的突变 野生型有互补作用为不同功能单位的突变v 互补测验,也称顺反测验(cis-trans test)。Benzer将顺反测验所确定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称为顺反子(cistron)v 顺反子内发生的突变间不能互补p61基因的顺反子测试示意图p304顺反测验v互补测验,也称顺反测验(cis-trans test)。Benzer将顺反测验所确定的最小遗传功
17、能单位称为顺反子(cistron)v顺式排列只是对比,无实际意义;反式能区分功能单位。v顺式结构的效应不同于反式结构效应的现象称为顺反位置效应。rII顺反测验vrII区段突变的性质:rII突变具有共同性状,按经典遗传学理论,rII区段为一个基因(功能单位)vBenzer通过顺反测验表明:100多个rII突变型能够分为A、B两组,组间突变型间能够互补,而组内的突变型间不能互补与rII区段连锁图对比发现:两组突变分别位于rII区段的两端:|A|B|rII的两个顺反子v经典遗传学意义上的一个基因(rII(rII区段)实际上有两个顺反子(功能单位)v基因也特别估计不是遗传的最小功能单位v有些基因具有一个顺反子,有些基因具有多个顺反子v在多顺反子情况下,基因是几个功能单位的复合体vBenzerBenzer提出“一个顺反子一条多肽链”p61感谢您的聆听!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