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及检查要求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文本结构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职责第三章 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生产环境(洁净区)要求工艺用水和工艺用气要求第四章 文件与记录 第五章 设计和开发 第六章 采购 动物源材料、初包装要求第七章 生产管理产品实现的过程控制洁净区内设备设施要求灭菌过程要求无菌操作技术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菌检、留样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 第十章 不合格品控制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 件监测 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第十三章 附则术语、习惯范围、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不涉及条款附录 洁净室设置原则 注:黑色(正体)为医疗器械通用要求;蓝色
2、(斜体)为无菌医疗器械专用要求无菌医疗器械专用要求第三章 资源管理(1212条)第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六章 采购(2 2款)第四十一条 第 2、3款第七章 生产管理(1010条1 1款)第四十六第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二条 第2款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1 1条1 1项)第六十三条 第5项、第六十六条第十三章 附则(4 4条)第八十八条第九十一条、附录 洁净室设置原则(8 8项)另外两个相关引深条款(第八条和第三十七条)第八十八条无菌: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灭菌:用以使产品无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容器和(或)装置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材料、设备
3、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初包装:与产品直截了当接触的包装。第八条(仅涉及与无菌医疗器械相关的培训内容)人员技术培训对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限于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人员)应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考核。还应包括:员工应明了什么是不适当的活动,并尽量幸免之。人员应穿着适当的工作服,明白如何穿着特制洁净服。不能使用有污染的化妆品、不能吸烟、饮水、吃东西等。第十一条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厂址选择时应考虑 所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至少应没有空气或水等的污染源,还宜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厂区的环境要求 厂区的地面、道路应平整不起尘。通过绿化等减少露土面积
4、或有控制扬尘的措施。垃圾、闲置物品等不应露天存放等。厂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 不得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区,特别是对洁净区有不良影响;人流、物流分开。第十二条确定在洁净室(区)内生产的过程分析、识别并确定在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过程分析要有文件或资料并在工艺文件或工艺流程中作出标识。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要符合“设置原则”要求。若是无菌加工,其中的灌、装、封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区内进行。洁净室(区)静压差要求洁净室(区)与非洁净室(区)之间大于5 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大于1010帕。应有压差指示装置。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
5、置原则 (附录中八项)一、采纳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倡导技术进步,建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包括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工装和设施等。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二、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于10 000级。植入血管:血管支架、心脏瓣膜等。介入血管:各种血管内导管等。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三、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截了当或间接接触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不低于100 100 000000级。植入人体组织器械:起博器、给药器、人工乳房等。与
6、血液间接接触器械:输液器、输血器等。与骨接触器械:骨水泥等。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四、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于300 000300 000级。与损伤表面接触:烧伤或创伤敷料等。与粘膜接触:无菌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五、与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截了当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应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相同;如给药器、人工乳房、导尿管等。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截了当接触,不低于300 000300 000级。如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等。六、无菌加工灌装封,在10 000级下的局部1
7、00级。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七、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 00010 000级洁净室(区)内。八、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度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00、5 5 m m55 m m浮游菌立方米 沉降菌皿 100100级3,5003,5000 05 5l l10,00010,000级350,0O0350,0O02,0002,0001001003 31OO,0001OO,000级3,500,0003,50
8、0,00020,00020,0005005001010300,000300,000级10,500,00010,500,0006000060000-1515ISO14644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ISO14644-1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等同建设部GB50073-2001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分级ISO14644-2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2部分:检测和监视规范ISO14644-3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3部分:计量和检测方法ISO14644-4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4部分:设计、建造和投入使用ISO14644-5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5部分:运行ISO14644-6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6部分
9、:术语 ISO14644-7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7部分:隔离区第十三条洁净室(区)的布局要求按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尽估计短,减少交叉往复,人流、物流走向合理。按空气洁净度级别。从高到低,由内向外。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不产生交叉污染生产过程和原料可不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相互影响。不同级别的洁净室(区)之间有气闸室或防污染措施,零配件的传送通过双层传递窗。洁净室间压差梯度合理。温、湿度与生产工艺要求相习惯。无特别要求时,温度18182828,相对湿度454565%65%。第十四条洁净(室)区内表面、门窗及安全门的要求洁净室(区)的墙面、地面、顶棚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无霉迹,各接
10、口处是否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不易积尘,便于清洁,耐受清洗和消毒。洁净室(区)有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洁净室(区)内的门、窗密封,设置安全门。第十五条洁净室(区)内工艺用气的要求有气体净化处理装置,其原理和结构能满足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截了当接触的气体,应进行验证和控制,并做好记录。第十六条洁净室(区)的管理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洁净室(区)的清洁、清洗和消毒。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装、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洁净室(区)内清洁及卫生工具无脱落物、易清洗、消毒。清洁工具不能跨区使用。洁具间可不能对产品造成污染。评价或验证消毒效果的有效性。第十七条洁净室
11、的监视与测量定期对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进行监测。监视记录及趋势分析。sISO11737-1医疗器械灭菌 微生物法 第1部分 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洁净室静态与动态检测的文件规定。按规定进行静态与动态测试。注: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环境要求及监测参见YY0033。如洁净室的使用不连续,每次使用前做全项的检测。ISO11737-1 医疗器械灭菌 微生物法 第1部分 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经过经确认和控制的灭菌过程并不是保证产品无菌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了解经受该灭菌过程的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特性,对灭菌过程的有效确认和常规控制也特别重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是指来自多种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总和。因此还应
12、注意进料和/或部件的微生物水平,随后的贮存,以及产品生产、组装和包括环境的控制。准确测定生物负载是不估计的,因此在实际当中是采纳规定的技术测定存活计数。“生物负载”通常用于描述材料或产品上的存活微生物的总量。ISO11737-1 医疗器械灭菌 微生物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生物估计是在下列情况下进行:如:对灭菌过程的确认和再确认,其可直截了当建立起经受灭菌条件的程度与生物负载估计值间的联系;对灭菌过程的确认和再确认,其不能直截了当建立起经受灭菌条件的程度与生物估计值间的联系,但要求对生物负载有一大体了解;无菌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常规控制等;生物负载估计估计会被应用于医疗器械生产的质量体系
13、:如:全面环境监控过程、监控原材料、部件等。ISO 11137-2:1998 医疗器械灭菌 微生物法 第2部分:灭菌过程确认中所进行的无菌试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确认与常规控制的国际标准(ISO11134、11135和11137)。该确认估计就包括如此一项试验,为了获取医疗器械上自然存在的微生物污染抗性方面的知识,使医疗器械经过一个低于日常灭菌的灭菌剂量,随后对灭菌后的医疗器械按ISO11737的本部分单独进行无菌试验。YY XXXX(ASTM)医疗器械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 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直截了当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液的产品、或是估计与该类系统接触的产品、或是眼内使用的眼科产品
14、均应评价内毒素。建议从成品中抽取试验样品,从而使其包括所有估计影响或产生内毒素水平的因素 样品可包括灭菌前和灭菌后产品。灭菌后的样品能包含所有估计影响产品或内毒素试验的因素,如选择灭菌前的样品进行试验,对样本的可接受性应形成文件。第十八条洁净区人员健康管理有对人员健康要求的文件规定。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截了当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有措施防止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从事直截了当接触产品的工作。第十九条对人员着装的要求做出规定。与产品质量要求相习惯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服的材料要求质地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
15、和颗粒性物质洁净工作服的形式有效地遮盖内衣、毛发。关于无菌工作服还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使用的洁净工作服分别/并定期在不同级别洁净环境中清洗、干燥和整理并区别使用。第二十条人员清洁及净化要求有对人员清洁要求的文件规定。进入洁净室(区)人员的净化程序。洁净区的净化程序和净化设施达到人员净化的目的。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按规定穿戴洁净工作服、帽、鞋和口罩。考虑接触产品操作人员手的再次消毒。第二十一条工艺用水的要求确定工艺用水的种类和用量。若产品的加工过程需要工艺用水时,须配备工艺用水的制备设备,并通过管道输送到洁净区的用水点。与血液或药液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
16、清洗用水达到注射用水要求,并按规定对注射用水进行检测。常用的工艺用水有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第二十二条工艺用水的管理工艺用水管理规定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材料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成储罐和输送管道清洗、消毒定期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第四十一条(第2款)对初包装材料的要求初包培育材料的选择和/或确认。执行GB/T 19633GB/T 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标准。初包装形式保证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可不能对无菌医疗器械造成污染。GB/T 19633GB/T 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规定了用于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的一次性材料和可再次使用的容器的要求(第6 6章)。概述了最
17、终灭菌医疗器械制造者对包装过程开发和确认的主要要求(第7 7章)。成型和密封被认为是最关键的过程,但其他过程操作也对最终包装有影响。规定了评价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性能的基本要求(第7 7章)其目的是为医疗器械设计者和制造者对包装在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对器械部件保护的全性能的鉴定提供出试验和评价框架。第四十六条洁净室(区)内使用设备的要求结构型式与材料不应对洁净环境产生污染,有防止尘埃产生和扩散的措施。设备、工装与管道表面是光洁、平整、无颗粒物质脱落,并易于清洗和消毒或灭菌。操作台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洗、消毒。第四十七条洁净室(区)内与物料或产品直截了当接触的设
18、备、工装及管道表面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和粘连。无死角并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第四十八条洁净室(区)内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可不能对产品造成污染。若适用时,不清洗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应无毒、无腐蚀,可不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第四十九条对工位器具及其管理的要求制定管理文件、登记和记录。数量足够。能够幸免产品受损和有效防止产品污染。第五十条零配件、物料或产品进入洁净室(区)的清洁处理针对生产中的主要污染,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净化程序和设施。净化程序和设施能有效去除其上的污染物。末道清洁处理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所用的处理介质能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如:与人体血液或药液
19、直截了当接触的零配件,在十万级洁净室 (区)内用注射用水或同等要求的纯水进行末道清洗。第五十一条清场管理规定和记录。若有影响时,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评价防止产品交叉污染的有效性。第五十二条批号管理建立批号管理文件,规定批号编制方法、生产批和灭菌批组批方法,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应形成的记录,依照批记录能实现可追溯性要求,能满足原料采购数量、生产数量和批准销售数量的追溯。第五十三条灭菌方法的选择所用的灭菌方法(环氧乙烷、湿热、辐照等)或无菌加工技术的适宜性。灭菌能力的习惯性。灭菌容器与生产相习惯。有自动监测及记录装置。若采纳无菌加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标
20、准的规定。如YY/T 0567YY/T 0567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第五十五条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确认的程序文件。首次确认。再确认。如灭菌条件,包括产品,灭菌器、工艺参数等发生了变化时。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确认记录或报告需经过评审和批准 。无菌加工要进行过程模拟试验。灭菌过程确认或无菌加工的过程模拟试验参见GB18278GB18278GB18280GB18280和YY/T0567YY/T0567。灭菌过程确认无菌产品是指无存活微生物的产品。当医疗器械必须以无菌的状态供应时,要使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在灭菌前将医疗器械上的各种外来的微生物污染降至最低限度。产品即使是在符合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标准(见
21、ISO13485)要求的标准条件下生产,灭菌前估计仍会带有微生物,尽管数量较少。此类产品属非无菌产品。灭菌的目的是灭活污染的微生物,从而使非无菌产品转变成无菌产品。灭菌过程确认采纳物理和/或化学手段灭活微生物使医疗器械无菌,通常遵循一个近似的指数规律;这必定意味着微生物从所施加的一定程度的灭菌中存活下来存在着一个有限概率。关于一个给定的灭菌过程,存活概率取决于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还取决于灭菌过程中微生物所处的环境。因此,经受灭菌处理过程的产品总体中任何单个产品是不能保证绝对无菌的,产品总体的无菌水平只能以器械上有存活微生物的概率来表示。无菌医疗器械要达到106 的无菌保证水平。灭菌过程确认YY
22、0287(ISO13485)标准把某些不能由随后的产品检验和试验来充分证实其结果的生产过程称之为“特别过程”。灭菌就是如此一个特别过程,因为其过程的功效不能通过产品的检验和试验来证实。因此,灭菌过程需在用前确认,过程的性能必须进行常规监视,设备需进行维护。灭菌过程确认使产品经过正确确认和精确受控的灭菌过程,不是提供产品无菌和在这方面适合于预期用途的可靠保证唯一考虑的因素。还必须注意其它一系列的因素,包括所用原材料和/或组成的微生物状态(生物负载)、随后的贮存,以及产品生产、装配和包装环境的控制。医疗器械灭菌确认与常规控制标准GB 18279-2000(ISO 11135:1994)医疗器械 确
23、认和常规控制 环氧乙烷灭菌 GB 18280-2000(ISO 11137:1995)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辐射灭菌GB 18278-2000GB 18278-2000(ISO 11134ISO 11134:1994 1994)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工业湿热灭菌GB18279 医疗器械 确认和常规控制 环氧乙烷灭菌 术语(GB/T9000)确认 validation valid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验证verificationverific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鉴定过程 qu
24、alification processqualification process 证实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的过程GB18279 医疗器械 确认和常规控制 环氧乙烷灭菌试运行:确认灭菌设备和通风设备安装后空裁条件下各项技术性能是否满足设备的技术规范的要求。物理性能鉴定:验证正常装载条件下整个灭菌周期内灭菌器内环境条件(压力、温度、湿度、EOEO浓度)是否均匀、稳定。所有被灭菌器械是否保持在规定的条件。微生物学性能鉴定:用生物指示菌片验证,确定灭菌参数(存活曲线法,部分阴性法,半周期法)。无菌加工技术的确认与常规控制 YY 0567、1-2005(ISO 13408-1:1998)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25、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567、2-2005(ISO 13408-2:2003)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2部分:过滤ISO 13408-: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3部分:冻干ISO 13408-4: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4部分:在位洁净技术ISO 13408-5: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5部分:在位灭菌ISO 13408-6: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6部分:隔离体系统 EN 13824:2004 医疗器械灭菌 液体医疗器械的无菌加工 要求YY 0567、1-2005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1部分:通用要求无菌加工适用于以下两种确定的情形:溶液的无菌制备和灌装;不能在其容器内进行最终灭菌的固体产品的
26、无菌处理、传输和包装。关于直截了当与无菌灌装产品接触的所有产品部件或组件,在无菌加工之前需要进行预灭菌。产品则是在微生物和微粒水平保持在规定水平和人员干预最小的受控区域内进行加工。无菌加工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过程。无菌加工的无菌保证只能通过与该过程所相关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等因素来推断。YY 0567、1-2005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1部分:通用要求无菌加工中需要考虑的主要要素包括:a)a)人员的培训;b)b)厂房、设备和设施的布局和规范;c)c)微粒和微生物环境监视规程;d)d)水、蒸汽、空气及其他过程用气系统;e)e)生产操作的描述和步骤,包括:人员、材料、物流、溶液制备和相关接受准则;f)
27、f)灭菌过程的使用和确认,包括消毒;g)g)培养基模拟灌装和容器/密闭系统的确认方法和数据要求;h)h)接受准则、调查评审和放行/拒收判定的操作准则。第五十六条灭菌过程参数记录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过程与灭菌工艺文件保持一致。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灭菌设备操作规程。灭菌设备按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灭菌过程和参数记录完整、齐全,有可追溯性。第六十二条(第2款)无菌医疗器械的贮存规定贮存条件,在注册产品标准和包装标识或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贮存场所有监控设施。监控记录。第六十三条(第5项)建立菌检室符合要求无菌操作间洁净度应达到1000010000级,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20-24,湿度保持在4
28、5-60%45-60%。超净台洁净度应达到100100级控制微粒数、菌落数、使用前后进行消毒人员净化程序(有缓冲间)与生产能力相习惯无菌室的大小和数量 第六十六条产品留样依照需要,建立留样室。按规定进行留样。制定留样管理方法。留样观察记录。第八十九条本实施指南习惯的产品范围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或任何标称“无菌”的医疗器械。第九十条本实施指南中提出的“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是指,关于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以及管理体系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生产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执行这些相关法规和管理标准。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
29、系相关标准 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YY 00332000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 02872003(ISO 13485:2003)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GB/T 190002000(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190012000(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2、风险分析YY/T 03162003(ISO 14971:2000)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EN 12442-1/ISO22442-1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1 1部分:风险分析与管理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
30、体系相关标准3、洁净室及其控制ISO14644-1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分级ISO14644-2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2部分:检测和监视规范ISO14644-3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3部分:计量和检测方法ISO14644-4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4部分:设计、建造和投入使用ISO14644-5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5部分:运行ISO14644-6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6部分:词汇ISO14644-7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7部分:隔离区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4、灭菌确认与常规控制GB 18278-2000(ISO 11134:1994)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31、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工业湿热灭菌GB 182792000(ISO 11135:1994)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GB 182802000(ISO 11137:199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辐射灭菌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灭菌确认与常规控制ISO 14937:2000 医疗产品的灭菌 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用灭菌剂特性和开发 确认和常规控制的通用要求EN ISO 14160:1998 带有源动物材料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灭菌 液体化学灭菌剂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5、无菌加工技术的确认与常规控制YY 0567、1-2005(ISO 13
32、408-1:1998)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567、2-2005(ISO 13408-2:2003)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2部分:过滤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无菌加工技术的确认与常规控制ISO 13408-: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4部分:冻干ISO 13408-4: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4部分:在位洁净技术ISO 13408-5: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5部分:在位灭菌ISO 13408-6: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6部分:隔离体系统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6、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GB/T 196332005(ISO 11607-12:2003)最终灭菌医
33、疗器械的包装 ISO 11607-1:200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ISO 11607-2:200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7、临床研究YY 0279、1(ISO 14155-1:2003)用于医疗器械临床研究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279、2(ISO 14155-2:2003)用于医疗器械临床研究 第2部分:临床研究方案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8、生物学评价GB/T 16886、1-2001(ISO 10993-1:199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
34、与试验GB/T 16886、2-2000(ISO 10993-2: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GB/T 16886、7-2001(ISO 10993-7:199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残留量 GB/T 16886、18-2006(ISO 10993-18: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报批中)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生物学评价主要目的保护人类免受医疗器械使用所产生的潜在生物学风险。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过程(各医疗器械总体评价和开发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指南性文件,其方法是将所有来源的已有数据的评审与必要时
35、选择并补充进行试验相结合,以能针对各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其与人体的接触类型和临床接触时间的分类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9、产品上微生物的控制与检验ISO 11737-1:1995 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ISO 11137-2:1998 医疗器械灭菌 微生物法 第2部分:灭菌过程确认中所进行的无菌试验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10、器械标识“无菌”的通用要求EN 556-1EN 556-1:2001 2001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1 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YY)(YY)规定了标示“无菌”最终
36、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医疗器械只有当使用了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才能够标示“无菌”;标示“无菌”的、最终灭菌过的医疗器械,器械上/器械中其存在存活微生物的理论概率应不超过1 11010。供应商通过提供证实该器械差不多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的文件和记录,表明其符合无菌的要求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器械标识“无菌”的通用要求EN 556-2EN 556-2:2003 2003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2 2部分:无菌加工医疗器械的要求 (YY)(YY)规定了标示“无菌”的无菌加工医疗器械的要求。当一种医疗器械预期无菌又不能进行最终灭菌时,无菌加工便是其采纳的制造方法。无菌加工要求:i
37、)整个产品灭菌后再装入灭菌后的容器内;或ii)产品的组成灭菌后再进一步进行加工/组装,最后将产品包装于灭菌后的容器内。上述两项标准正在转化为行业标准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13、手术衣YY/T 0506、12005(EN 13795-1:2002)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1部分:制造厂、处理厂和产品的通用要求大多数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都是在手术过程中引发的,这是因为微生物此时有机会到达开放着的创面。微生物源或来自外部(即来自医务人员、无生命物体或其他病人),或来自内部(即来自病人)。在洁净手术中,手术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皮肤是最重要的微生物源。在易感染手术中(如矫形
38、和血管内植入物手术),皮肤中常见的微生物菌丛是手术部位的主要感染源。感染途径为接触传播或空气传播。后者情况下,弥散的人体皮屑常常是传染原的载体,本标准所涉及的各类屏障用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手术衣一个健康的人行走时,每分钟会向空气中弥散出 5 000个带菌皮屑,这些微粒的大小为5m60m,每个皮屑上估计平均携带需气菌和厌气菌约5个。这些在空气中传播的微粒或直截了当沉降于创面,或先沉降于器械上或其他与创面接触的器具上,再通过它们间接对创面造成污染。间隙大于80m的织物如传统的棉织品,基本不能阻止皮屑的弥散。洁净服可用于降低带菌皮屑从手术人员身上向手术室空气中弥散。无
39、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手术衣需评价的特性阻微生物穿透-干态阻微生物穿透-湿态洁净度-微生物洁净度-微粒物质落絮阻液体穿透胀破强度-干态胀破强度-湿态拉伸强度-干态拉伸强度-湿态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手术单需评价的特性阻微生物穿透-干态阻微生物穿透-湿态洁净-微生物洁净-微粒物质落絮阻液体穿透胀破强度-干态胀破强度-湿态拉伸强度-干态拉伸强度-湿态用于创面隔离的固定用粘贴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洁净服需评价的特性阻微生物穿透-干态洁净微生物洁净-微粒物质落絮胀破强度-干态拉伸强度-干态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14、其他YY/T 04672003(ISO/TR 16142:1999)医疗器械 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 公认基本原则的标准选用指南注:ISO/DIS 15378 ISO/DIS 15378 药品初包装材料 ISO ISO 90019001:20002000应用的专用要求,包含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GMP)感谢您的聆听!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