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与病理机制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但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心理学的解释1.心理动力学派对人格及人格障碍认识的主要观点心理动力学派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动态平衡表现为正常的人格状态,三者不可调和的冲突引发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核心是自我的虚弱。一切人格障碍都是由于自我功能的低下并表现为适应功能不足。这种自我功能的水平介于精神病和神经症之间,即其功能水平好于精神病状态的患者,但较神经症患者为差。所有人格障碍者的“自我功能”在正常应对情况下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稳定、歪曲或偏离正常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对人格及人格障碍的主要看法行为主义学派完全抛弃了所谓稳定性人格的概念。
2、认为“人格”可以等同于个体适应社会的行为总和。“人格障碍”是个体不良行为适应模式消退和强化的结果。他们认为,可以运用学习理论来促使人格的形成与改变,由于不存在长期稳定的人格,所以,个体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可能产生所谓人格发展的不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的主要观点相比于其它心理学流派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更具哲学意味而少了科学含义。人本主义强调个体选择,人具有自由意志。这一学派认为,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要环境适宜,人就能健康发展和良好适应。而人格障碍主要是个体长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又得不到缓解以及自我实现倾向受阻造成的。认知心理学学派对人格及人格障碍的解释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信息
3、加工的一种特有模式或认知结构。而人格障碍是在设计建立认知结构时出现了歪曲和夸大的结果。因为错误的设计是“结构化”的,或者说已经“编入”了人格的正常的认知过程中,所以,当事人并未认识到这些是错误的。各理论在解释人格障碍时有合理的一面,但不够全面。在对人格障碍的病因及病机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表现,从以下几方面去判断:1.内疚:健康的内疚持续时间段;涉及面积小,不涉及人的一些本能要求;由内疚感产生的痛苦能激发人改进自身而不是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内疚感深度、广度超过了上述限度,那么这种内疚就不健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都不产生内疚感,那也会被视为异常。强迫症人格障碍
4、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内疚感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评价过低许多人格障碍者表面上极其自尊、自大,但骨子里却非常自卑。真正的人格健全的人是坚强的,而人格障碍者却异常脆弱;而另外一些人,便面上自卑,骨子里却自大的要命,或者经常在自大与自卑间来回变动,有时甚至连自己也弄不明白。3.归因积极的归因消极的归因偏执型人格障碍:把自己干的错事都归咎于他人或外界因素。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我谴责性归因4.克制(压抑)正常的压抑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效率(如思维、记忆等),也不会妨碍人的社会功能。一般来说,与上述逐条违背的,则是病态的压抑。使得压抑本身使人痛苦,心情紧张、心烦意乱、脾气急躁。造成心理功能受挫,压抑过
5、度产生焦虑。生理功能紊乱。冲动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的自我克制能力极差;强迫性人格自我克制有病态的成分根据人格障碍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提出人格障碍尺度。包括主动的-被动的、与别人关系密切的-与别人疏远的。主动的表演型人格 强迫人格反社会人格 分裂样人格边缘人格 偏执型人格与别人关系密切的 与别人疏远的 自恋人格 精神分裂样人格 被动-主动人格 回避人格依赖人格 被动的公认的正常人格范围的变异,是人格中某些品质的过多或不足,远未达到害人害己的程度,则称为人格缺陷。CCMD-3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如何把握诊断标准CCMD3已列出人格障碍诊断的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及病程标准,在具体应用时需注意把握下列几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