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概述概述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和诊断依据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和诊断依据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慢性病监测慢性病监测营养调查营养调查营养监测营养监测1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概述一、概述(一)慢性病定义(一)慢性病定义p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心
2、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为代表的糖尿病、癌症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一组疾病。pWHOWHO定义的三组疾病中,第一组疾病为传染病、营定义的三组疾病中,第一组疾病为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与母婴疾病,第二组为慢性非传染养不良性疾病与母婴疾病,第二组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组为伤害。性疾病,第三组为伤害。2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慢性病流行基本特征(二)慢性病流行基本特征l发病隐匿,潜伏期长,难治愈,容易被忽视。发病隐匿,潜伏期长,难治愈,容易被忽视。l多因素致病。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
3、不足及吸烟多因素致病。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等三大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不断上升。等三大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不断上升。l患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农村城市),发病呈患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农村城市),发病呈低龄化趋势。低龄化趋势。l死因谱发生巨大变化:死因谱发生巨大变化:慢性病已成为最主要死因,其占总死亡的比例持续上升。慢性病已成为最主要死因,其占总死亡的比例持续上升。2004-20052004-2005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82.54%,82.54%,湖湖南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南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80.66%80.66%。3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
4、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慢性病流行基本特征(二)慢性病流行基本特征 2004200420052005年我国死因回顾调查显示(前十位死因顺位):年我国死因回顾调查显示(前十位死因顺位):全人群: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人群: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城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城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
5、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染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农村: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农村: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泌尿生殖系统疾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围生期疾病。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围生期疾病。4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5l一级预防一级
6、预防(病因预防)(病因预防):面向全人群开展面向全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普及慢性病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害因素,防止慢性病发生。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害因素,防止慢性病发生。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是:WHO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限酒,心理平衡。l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三早预防)(三早预防):通过筛检等,早发现、早诊通过筛检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控制慢性病发展。断、早治疗患者,控制慢性病发展。l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7、(临床预防):防止发生病残,促进康防止发生病残,促进康复,复,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慢性病是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预防效果优于单纯治疗。慢性病是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预防效果优于单纯治疗。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四)评估(四)评估p过程评估: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项目完成情况。过程评估: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项目完成情况。p效果评估: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不健康行为改变率,慢性病患效果评估: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不健康行为改变率,慢性病患病知晓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
8、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病知晓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p应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进行成本效用与成本效益分析应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进行成本效用与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指应用健康水平指标,分析与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成本效用分析是指应用健康水平指标,分析与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成本与效果。的成本与效果。成本效益分析常用效益成本比率,将干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成本效益分析常用效益成本比率,将干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比,表示每投入总额之比,表示每投入1 1元可减少某种慢性病的发生而产出的效益元可减少某种慢性病的发生而产出的效益为多少元。为多少元。
9、6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危险二、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和诊断依据因素和诊断依据(一)高血压(一)高血压 1.概述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血管损害的疾病。性血管损害的疾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20022002年我国成年年我国成年人患病率为人患病率为18.818.8,估计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估计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2 2亿多。亿多。7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
10、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 在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在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 3次测量血压,收缩次测量血压,收缩压压140mmHg140mmHg和(或)舒张压和(或)舒张压90mmHg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可诊断为高血压。压。收缩压收缩压140mmHg140mmHg和舒张压和舒张压90mmHg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血压药物,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降血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也诊断为高血压
11、。高血压分级见表高血压分级见表1 1,高血压危险分层见表,高血压危险分层见表2 2:8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表表1 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类别类别收缩压收缩压(mmHg)(mmHg)舒张压舒张压(mmHg)(mmHg)正常血压正常血压120120和和8080正常高值正常高值120120139139和和/或或80808989高血压高血压140140和和/或或90901 1级高血压级高血压(轻度轻度)140140159159和和/或或909099992 2级高血压级高血压(中度中度)1601601791
12、79和和/或或l00l001091093 3级高血压级高血压(重度重度)180180和和/或或110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140和和9090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 1、2 2、3 3级。级。9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
13、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确定危险分层,将危险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确定危险分层,将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层(表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层(表2 2)。)。低危层:低危层:高血压高血压1 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中危层:中危层:高血压高血压2 2级或级或1 12 2级同时有级同时有1 12 2个危险因素者。个危险因素者。高危层:高危层:高血压高血压1 12 2级同时有级同时有3 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或靶器官种或更多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者;或高血压损伤者;或高血压3 3级而无其他危险因素者。级而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很高危层:很高危层:高血压高血
14、压3 3级同时有级同时有1 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或高血压1 13 3级合并糖尿病等临床相关疾病者。级合并糖尿病等临床相关疾病者。10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表表2 2 高血压危险分层高血压危险分层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1 1级高血压级高血压 SBPl40-159 mm Hg和(或)DBP 90-99mmHg2 2级高血压级高血压SBPl60-179 mmHg和(或)DBP 100-109mmHg3 3级高血压级高血压SBP 180mm Hg和(或)DBP 110m
15、mHg无无低危低危中危中危高危高危1 12 2个危险因素个危险因素中危中危中危中危很高危很高危33个危险因素或个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靶器官损害高危高危高危高危很高危很高危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尿病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11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诊断依据诊断依据 病史病史现病史及诊疗经过现病史及诊疗经过既往病史: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史既往病史: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史家族史家族史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测量血压测量血压 实验室检查:常检测血脂、血糖、血清尿酸、实验室检查:常检测血脂、血糖、血清
16、尿酸、红细胞比容和肾功能等红细胞比容和肾功能等。12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临床分型临床分型 根据能否找到肯定的病因,高血压又可分为原发根据能否找到肯定的病因,高血压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90的患者不能找到肯定的病因,称之为原发性的患者不能找到肯定的病因,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是多因素的,可分为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是多因素的,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在比例上遗传因素占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在比例上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占环境因素占60。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有某些确定
17、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有某些确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其主要疾病和病因有肾病、内分泌的血压升高,其主要疾病和病因有肾病、内分泌疾病、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等。疾病、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等。13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5.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高血压临床表现一般缺乏特异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一般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有头痛、头胀等常见症状有头痛、头胀等,部分患者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偶测血压或普查时被发现。无症状,仅在偶测血压或普查时被发现。起病方式大多为缓慢渐进。起病方式大多为缓慢渐进。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的波动,冬季
18、血压较高,夏季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的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夜间较低,清晨后血压迅速升高。较低,夜间较低,清晨后血压迅速升高。高血压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于非高血压高血压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于非高血压人群;高血压和高尿酸存在互为因果;高血压病血压升高不仅与心输人群;高血压和高尿酸存在互为因果;高血压病血压升高不仅与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有关、还与血液黏度有关,血细胞比容是影响全血黏出量和血管阻力有关、还与血液黏度有关,血细胞比容是影响全血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分布:一般为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
19、高地理分布:一般为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我国从南方到北方患病率呈递增趋势。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我国从南方到北方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地区分布:经济发达地区与国家一般比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尚地区分布:经济发达地区与国家一般比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尚未开发的山区与岛屿人群患病率较低。欧美国家成人患病率一般在未开发的山区与岛屿人群患病率较低。欧美国家成人患病率一般在10-20%10-20%之间,美国为之间,美国为20-30%20-30%,非洲多数国家为,非洲多数国家为3-10%3-10%之间。之间。14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
20、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5.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钠盐与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高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钠盐与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也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血压患病率也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与直系亲属血压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间有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与直系亲属血压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
21、族间有差异,我国苗族患病率最低(差异,我国苗族患病率最低(7.7%7.7%)。)。我国人群我国人群50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知晓率、治疗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率与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低于分别低于5050、4040和和lOlO。高血压患。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从者知晓率从19921992年的年的32.4%32.4%提高到提高到20052005年的年的48.4%48.4%,治疗率由,治疗率由22.6%22.6%提提高到高到38.5%38.5%,控制率由,控制率由2.8%2.8%提高到提高到9.59.5。而美国在。而美国在200
22、02000年上述三率分年上述三率分别达别达70%70%、59%59%、34%34%。15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6.并发症并发症 高血压因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成为脑卒中、高血压因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成为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心脏病及肾脏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致死致残率高。因素,致死致残率高。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1 1)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若血压急剧上升(若血压急剧上升(180/120mmHg180/120mmHg),影响重要),影响重
23、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2 2)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过高的血压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较多引起脑水肿,过高的血压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较多引起脑水肿,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抽搐。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抽搐。(3 3)脑卒中。)脑卒中。(4 4)心力衰竭。)心力衰竭。(5 5)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6 6)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16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
24、删除。7.重要危险因素重要危险因素l 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是:高钠低钾膳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是:高钠低钾膳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和精神紧张。和精神紧张。n高钠低钾膳食:高钠低钾膳食: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食盐摄入量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食盐摄入量1212克克/日日,蔬菜水果摄蔬菜水果摄入少。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入少。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INTERMAP)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h24h尿钠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钾比值。我国人群在6 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2-3。n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
25、BMI24kgBMI24kgm m2 2者发生高血压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者发生高血压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 3-4 4倍。倍。腰围男性腰围男性90 cm90 cm或女性或女性85 cm85 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 4倍以上;倍以上;n长期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可使血压明显升高;过量饮酒可使血压明显升高;n精神紧张:精神紧张:长期从事过度紧张的工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长期从事过度紧张的工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n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高血压患者多有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双亲有高血压的子女发高血压患者多有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双亲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
26、压的危险性是双亲正常者的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双亲正常者的5 5倍。倍。n年龄增长年龄增长l 还存在一些可能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缺乏体力活动、还存在一些可能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缺乏体力活动、A A型性格、血脂型性格、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异常、糖尿病、吸烟等。17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8.预防预防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改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防止高血压发生。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防止高血压发生。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控制高血压危险对高危人
27、群实施干预,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险,以及高血压的早期发现、早期因素,降低发病风险,以及高血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使血压达标,减缓对靶器官的损害,预和测量血压,使血压达标,减缓对靶器官的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18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糖尿病(二)糖尿病1.1.概述概述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
28、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胰岛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胰岛素功能缺陷引起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所致。病素功能缺陷引起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所致。病程长者可引起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糖控制程长者可引起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伴发多系统损害,尤其是眼、肾、不佳的患者可伴发多系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损害,引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损害,引起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早亡。起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早亡。19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l依
29、据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依据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11.1mmol/L,或空腹血,或空腹血糖糖7.0mmol/L7.0mmol/L,或,或75g75g葡萄糖口服负荷试验(葡萄糖口服负荷试验(OGTTOGTT)后)后2 2小小时血糖时血糖11.1mmol/L11.1mmol/L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l血糖水平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为糖调节受损(血糖水平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为糖调节受损(IGRIGR)期。)期。以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时,空腹血糖以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时,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为空腹血糖受损(IFGIFG)
30、;以);以OGTTOGTT后后2 2小时血糖小时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时,负荷后水平进行判断时,负荷后2 2小时血糖小时血糖7.8mmol/L7.8mmol/L11.1mmol/L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为糖耐量受损(IGTIGT)。)。l空腹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6.1mmol/L且糖负荷后且糖负荷后2 2小时血糖小时血糖7.8mmol/L7.8mmol/L则则可视为正常者。可视为正常者。20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我国目前采用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1、。表表3 糖代谢状态分类(糖代谢状态分类(WHO 1999)糖代谢分类糖代谢分类静脉血浆葡萄糖(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空腹血糖(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小时血糖(2hPPG)正常血糖(正常血糖(NGR)6.1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7.8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IGT)7.07.81OR1为正关联,为正关联,OR1OR1为负关联。为负关联。计算公式:计算公式:OR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ad/bcad/bc(3 3)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
32、关联。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关联。OROR的可信区间(的可信区间(CICI):):9595CICI或或9999CICI不包括不包括1.01.0,即可认为,即可认为OROR值在值在0.050.05或或0.01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44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队列研究队列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一种。通过测量及比较一组或多组研究分析流行病学一种。通过测量及比较一组或多组研究队列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队列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R
33、RRR(相对危险度):是反应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相对危险度):是反应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效指标。度的最有效指标。RRRR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对照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对照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I Ie e/I/Io oa/na/n1 1c/nc/n0 045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四)调查表的设计(四)调查表的设计1.1.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科学严谨,所包含的信息应能满足调查的需要,具有可科学严谨,所包含的信息应能满足调查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设计应经过初稿专家讨论修改预试验再次修改的过程。操作
34、性。设计应经过初稿专家讨论修改预试验再次修改的过程。2.2.调查表的内容调查表的内容 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人口学资料: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等;行为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体重控制等;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体重控制等;健康状况:健康状况: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情况,主要慢性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情况,主要慢性病家族史;身体测量: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46本文档所提
35、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五)调查步骤(五)调查步骤1.1.调查前的准备:调查前的准备:制定调查方案;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制定调查方案;制定质量控制方案;设计、打印调查表;组建调查队伍,开展人员培训;准设计、打印调查表;组建调查队伍,开展人员培训;准备调查物质;抽取调查对象。备调查物质;抽取调查对象。2.2.现场调查:现场调查:采取集中调查或入户调查或两者相结合采取集中调查或入户调查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方式进行。3.3.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包括数据的录入、核对与清包括数据的录入、核对与清洗。利用统计软件对慢性病和
36、行为危险因素相关指标进洗。利用统计软件对慢性病和行为危险因素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行统计分析。4.4.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方案,确保调查数据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方案,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的真实可靠。47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六)调查报告的撰写(六)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内容应涵盖:报告内容应涵盖:调查背景;调查背景;目的;目的;方法;方法;内容;内容;质控与评价;质控与评价;统计方法;统计方法;调查结果;调查结果;主要发现和建议等内容主要发现和建议等内容。48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37、,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四、慢性病监测四、慢性病监测(一)慢性病监测定义(一)慢性病监测定义 慢性病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慢性病的发病、慢性病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慢性病的发病、患病、死亡信息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资料,整理、汇总,患病、死亡信息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资料,整理、汇总,分析慢性病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定期报告监测结果的过程。分析慢性病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定期报告监测结果的过程。(二)慢性病监测的目的、意义(二)慢性病监测的目的、意义 开展慢性病监测,是动态掌握监测地区居民慢性病发病、开展慢性病监测,是动态掌握监测地区居民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
38、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确定慢性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确定慢性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政策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重要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政策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重要基础。基础。49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三)慢性病监测内容与方法(三)慢性病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围绕慢性病流行状况、人群行为与意识、围绕慢性病流行状况、人群行为与意识、社会环境因素,开展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社会环境因素,开展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病例报告。抽样确肿瘤登记报告、脑卒中
39、与心肌梗死病例报告。抽样确定监测点。定监测点。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每年度出具一份监测报告,内容与慢性每年度出具一份监测报告,内容与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同。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同。50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五、营养调查与监测五、营养调查与监测(一)营养调查(一)营养调查1.1.营养调查目的营养调查目的 了解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健康情况,评了解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健康情况,评价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为营养监测与营养研究提供基础价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为营养监测与营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国家制定营养政策与社
40、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为国家制定营养政策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2.营养调查内容营养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家庭基本情况登记、个人健康情况问卷、身体问卷调查(家庭基本情况登记、个人健康情况问卷、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膳食调查、体格测量、人体营养水平的活动调查问卷)、膳食调查、体格测量、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和营养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查。生化检验和营养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查。51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营养调查方法营养调查方法(1 1)调查样本:)调查样本:可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可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
41、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抽取。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抽取。(2 2)常用膳食调查方法)常用膳食调查方法 称重法:称重法:调查调查3 37 7天,对每餐所吃主副食的生重、熟重及剩余食天,对每餐所吃主副食的生重、熟重及剩余食物称重,根据实际用餐人数计算每人每天食物数量。方法准确,但物称重,根据实际用餐人数计算每人每天食物数量。方法准确,但比较耗费人力物力。比较耗费人力物力。记胀法:记胀法:适用于集体单位,通过查账或记录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适用于集体单位,通过查账或记录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用餐人日数,一般统计用餐人日数,一般统计1 1个月,每季个月,每季1 1次,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食物次,计算出平均每人
42、每天食物消耗量。方法简单,节省人力物力。消耗量。方法简单,节省人力物力。52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营养调查方法营养调查方法(2 2)常用膳食调查方法)常用膳食调查方法 膳食回顾法:膳食回顾法:3 3天天2424小时膳食回顾,对各种主副食摄入情况进行回小时膳食回顾,对各种主副食摄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在外就餐),获得个人每日食物摄入量。方法简单易顾性调查(包括在外就餐),获得个人每日食物摄入量。方法简单易行,所得结果粗略。行,所得结果粗略。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收集调查对象一日膳食中所摄入的主副食品,测定营收集调
43、查对象一日膳食中所摄入的主副食品,测定营养素含量;养素含量;食物频率法:食物频率法: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较长时间如过去收集被调查对象过去较长时间如过去1 1周及周及1 1年内各种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以获得个人长时间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以获得个人长时间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调查得到的膳食食物量要通过食物成分数据库(食物成分调查得到的膳食食物量要通过食物成分数据库(食物成分表)计算统计出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表)计算统计出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53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膳食调查
44、方法膳食调查方法(3 3)体格测量:)体格测量:测量身高、体重、上臂围、皮褶厚度等测量身高、体重、上臂围、皮褶厚度等常用营养评价指标,专题调查时可选用头围、胸围、腰围、常用营养评价指标,专题调查时可选用头围、胸围、腰围、臀围、坐高等指标。臀围、坐高等指标。(4 4)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用以发现临床症状出用以发现临床症状出现前的营养素缺乏。检测指标有:蛋白质、血脂、钙、磷、现前的营养素缺乏。检测指标有:蛋白质、血脂、钙、磷、铁、锌等矿物质,维生素铁、锌等矿物质,维生素A A、D D和和B B族等多种维生素。族等多种维生素。(5 5)营养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查:)营养相关
45、疾病的临床检查:根据体征症状判断营根据体征症状判断营养不足或过剩所致的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养不足或过剩所致的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54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营养监测(二)营养监测1.1.概念概念 营养监测是指长期动态监测人群的营养状况,同时收营养监测是指长期动态监测人群的营养状况,同时收集影响人群健康的有关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探讨从集影响人群健康的有关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探讨从政策上、社会措施上改善营养状况和条件的途径。政策上、社会措施上改善营养状况和条件的途径。2.2.目的目的 了解和掌握食物消费的变化
46、和居民营养状况,分析其了解和掌握食物消费的变化和居民营养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有的放矢的解决营养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有的放矢的解决营养问题,预防疾病发生。问题,预防疾病发生。55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营养监测(二)营养监测3.3.内容内容 营养数据的收集:人口普查资料;政府相关部门营养数据的收集:人口普查资料;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卫生部门常规收集的资料;监测过的统计资料;卫生部门常规收集的资料;监测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营养素和食物摄入情况,体格检查程中获得的资料:营养素和食物摄入情况,体格检查和生化检验数据等。和生化检验数据等。营养监测的数据分析。营养监测的数据分析。营养监测资料的信息发布和利用。营养监测资料的信息发布和利用。4.4.监测对象和监测点的选择:监测对象和监测点的选择:随机抽取。随机抽取。5.5.营养监测指标的确定:营养监测指标的确定:常用指标有健康指标、社常用指标有健康指标、社会经济指标、食物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会经济指标、食物行为与生活方式指标。56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谢谢!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