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化系统诊断学新 恶心与呕吐n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 走 神经兴奋的症状:皮肤苍白、出汗、流延、血压 降低及心动过缓等。n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 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按发病机制分为:n反射性呕吐n中枢性呕吐病因n一、一、反射性呕吐 1.咽部刺激 2.胃、十二指肠疾病 3.肠道疾病 4.肝胆胰疾病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 6.其他疾病病因n二、中枢性呕吐二、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颅 脑损伤、癫痫(持续状态)2.全身性疾病: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低血糖、低钠血症、早孕等。3.药物:抗生素、抗癌药等
2、4.中毒:乙醇、重金属、有机磷农药等 5.精神因素:胃肠神经症、癔病、神经性厌食 发生机制n发生过程(三阶段):恶心、干呕、呕吐。n呕吐中枢(延髓):神经反射中枢 消化道、大脑皮质、(呕吐中枢)内耳前庭、冠状动脉 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化学物质、药物、(第四脑室)内生代谢产物临床表现n1.呕吐的时间n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n3.呕吐的特点n4.呕吐物的性质伴随症状n1.腹痛、腹泻: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n2.右上腹痛、发热、寒战、黄疸:胆道疾 病。n3.头痛、喷射性呕吐:颅内病变。n4.眩晕、眼球震颤:前庭病变。n5.正在使用药物n6.成年女性:早孕。问诊要点n1.呕吐的起病过程。(临床表现)n2
3、.发作的诱因。n3.症状的特点与变化。n4.伴随症状。n5.加重与缓解因素。n6.诊治情况;X线、胃镜、B超等检查、化验、治疗情况。呕 血n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 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n呕血与咯血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n(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反流性 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n(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 性胃炎、胃癌等。n(3)肝、胆道疾病:肝硬化、胆道结石、肿 瘤、壶腹肿瘤等。n(4)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病因n2.消化系统临近器官疾病 胸主动脉瘤破裂进入
4、食管。n3.全身性疾病 (1)血液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2)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性肝炎、败血症等。(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其他:尿毒症、肺源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便 呕血因病因、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伴随食物等不同而表现为鲜血、紫血、血凝 块、咖啡样。均有黑便。2.失血性周围循环障碍 10%-15%血容量:表现轻微或不明显。20%血容量:急性失血症状。30%血容量: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临床表现n3.血液学改变n4.其他:氮质血症、发热等。伴随症状n1.上腹痛。n2.肝脾肿大。n3.黄疸。n4.皮肤黏膜
5、出血。n5.其他:服用非甾类抗炎药、重大手术、外伤、烧伤等。n6.头晕、黑朦、口渴、冷汗、黑便、便血。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急性发作期等。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伴随食物等不同而表现为鲜血、紫血、血凝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急性发作期等。(6)腹壁疾病:腹壁挫伤、脓肿、腹壁皮肤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等。三联征。全身性疾病: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酸中毒、低血糖、低钠血症、早孕等。问诊要点n1.确定是否呕血。n2.呕血的诱因。n3.呕血的颜色。n4.呕血量。n5.呕血的伴随症状。n6.患者的一般情况。n7.既往病史。便 血n
6、便血 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n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黑色。n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病因n1.下消化道疾病n(1)小肠疾病:肠结核、伤寒、急性出血坏 死性肠炎、钩虫病、肿瘤等。n(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 肠炎、结肠癌、息肉等。n(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癌、息肉、痔、肛 裂等。n(4)肠道血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 退行性变、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因n2.上消化道疾病。n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 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脏疾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等。临床表现n1.便血颜色可因病因、出血部位不同、出 血量多
7、少、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长 短等因素而不同。便血与大便的关系。n2.急性或慢性失血的临床表现。n3.食物或药物所致黑便。n4.隐性血便:每日5ML以下,无肉眼血便,但隐血试验阳性。(5)脏器包膜的牵张:肝淤血、肝脓肿、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淤滞、慢性假性肠梗阻。神经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等。皮肤改变:蜘蛛痣、肝掌等。性肠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运动障碍等。(呕吐中枢)内耳前庭、冠状动脉中毒:乙醇、重金属、有机磷农药等过敏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神经兴奋的症状:皮肤苍白、出汗、流延、血压应脊髓节
8、段所支配的皮肤。特 点:定位明确、疼痛剧烈、有压痛、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肝 内 胆 汁 淤 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伴随症状n1.腹痛。n2.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n3.发热:传染性疾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n4.全身出血倾向:传染性疾病、血液病等。n5.皮肤改变:蜘蛛痣、肝掌等。n6.腹部肿块。问诊要点n1.便血的病因和诱因。便血颜色及其与大便的关系。n2.便血的量。n3.伴随症状。n4.患者一般情况。n5.既往病史。腹 痛n急性腹痛n慢性腹痛病因n1.急性腹痛n(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急性胃炎、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n(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
9、肠梗阻、肠套叠、胆道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等。n(3)脏器扭转或破裂:肠扭转、肠绞窄、肠系膜 或大网膜扭转、卵巢扭转、肝破裂、脾破裂 、异位妊娠破裂等。n(4)腹膜炎症。病因n(5)腹腔内血管阻塞:缺血性肠病、门静脉 血栓形成、夹层腹主动脉瘤。n(6)腹壁疾病:腹壁挫伤、脓肿、腹壁皮肤 带状疱疹。n(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痛:肺炎、肺 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胸膜炎食管 裂孔疝、胸椎结核。n(8)全身性疾病所致腹痛: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血卟 啉病等。病因n2.慢性腹痛n(1)腹腔脏器的慢性炎症:反流性食管 炎、慢性胃炎、慢性胆胰疾病等。n(2)空腔脏器的张力变化:胃肠
10、痉挛及 运动障碍等。n(3)胃、十二指肠溃疡n(4)腹腔脏器的扭转或梗阻:慢性胃肠扭转、十二指肠淤滞、慢性假性肠梗阻。病因n(5)脏器包膜的牵张:肝淤血、肝脓肿、肝癌等。n(6)中毒与代谢障碍:铅中毒、尿毒症 等。n(7)肿瘤压迫及浸润。n(8)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症。发生机制n1.内脏性腹痛:痛觉信号主要由交感神经传 入脊髓。特点特点:n(1)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n(2)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等。n(3)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 兴奋症状。发生机制n2.躯体性腹痛: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 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 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
11、特点特点:n(1)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n(2)程度剧烈而持续。n(3)可有局部腹肌强直。n(4)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发生机制n3.牵涉痛: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 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 疼痛。特特 点点:定位明确、疼痛剧烈、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临床表现n1.腹痛部位:一般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 位。弥漫性或部位不定的疼痛见于急性弥 漫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坏 死性肠炎、血卟啉病、铅中毒、腹型过敏 性紫癜等。n2.腹痛性质和程度 溃疡、结石、炎症、胆道蛔虫、穿孔、破 裂、梗阻、弥漫性腹膜炎。慢性炎症、肿瘤、功能紊乱、张力改变
12、等。临床表现n3.诱发因素。饮食、饮酒、外伤、既往手术史等。n4.发作时间。n5.与体位的关系。伴随症状n1.腹痛伴发热、寒战:炎症n2.腹痛伴黄疸:肝胆胰疾病、容血等。n3.腹痛伴休克:穿孔、脏器破裂等。n4.腹痛伴呕吐、反酸、腹泻:胃肠疾病。n5.腹痛伴血尿:泌尿系结石。问诊要点n1.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n2.腹痛起病情况。n3.腹痛部位。n4.腹痛的性质和程度。n5.腹痛的时间。n6.腹痛的伴随症状。n7.既往病史。腹 泻n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n如解液状便,每日三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克,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可认为腹泻。
13、n急性与慢性腹泻。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病因n1.急性腹泻n(1)肠道疾病:病毒、细菌、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引起的肠炎,急性出血坏死 性肠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n(2)急性中毒: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砷、磷、铅、汞等。n(3)全身性感染:伤寒、副伤寒、败血症等。n(4)其他: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氟脲嘧啶、利血平等某些药物。病因n2.慢性腹泻慢性腹泻(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感染: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道寄生虫病等。肠道非感染性病变: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肠道肿瘤:
14、结肠绒毛状腺瘤及小肠、结肠恶性肿瘤。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除等。肝胆疾病: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病因(2)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VIP)瘤、类癌综合征、糖尿病性肠病等。其他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尿毒症、放射性肠炎等。药物副作用:利血平、甲状腺素、某些抗肿瘤药及抗生素等。神经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等。发生机制n1.分泌性腹泻:由胃肠黏膜分泌过多的液体引 起。如霍乱弧菌外毒素、VIP瘤等。n2.渗透性腹泻: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 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n3
15、.渗出性腹泻:由黏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 变致血浆、黏液、脓血渗出。n4.动力性腹泻: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 间缩短。n5.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 或吸收障碍。临床表现n1.起病及病程。n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n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伴随症状n1.伴发热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结核、肠道恶性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 急性发作期等。n2.伴里急后重者见于结肠直肠病变为主。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n3.伴明显消瘦者多见于小肠病变为主,如 胃肠道恶性肿瘤、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伴随症状n4.伴皮疹及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 寒、过敏性紫癜等。n5.伴腹部包块见于胃肠恶
16、性肿瘤、肠结核、Crohn病血吸虫性肉芽肿。n6.伴重度失水见于分泌性腹泻。n7.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问诊要点n1.腹泻的起病。n2.大便的性状及臭味。n3.腹泻伴随症状。n4.群集发病病史。n5.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n6.病后一般情况变化。黄疸n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 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n正常胆红素()结 合 胆 红 素 非结合胆红素 n隐性黄疸:临床不易察觉()胆红素的正常代谢n胆红素的来源:n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占总胆红素的80%-85%。n旁路胆红素: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占总胆
17、红素的15%-20%。胆红素的正常代谢n非结合胆红素(UCB游离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不溶于水、肾小球 不滤过。n结合胆红素(CB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脂)溶于水、肾小球可滤过。分 类n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n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溶血性黄疸n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溶血的疾病。n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n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错 误输血、蚕豆病及药物、毒素所致溶血等。溶血性黄疸n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等,但一般较轻。急性溶血
18、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等。甚至急性肾衰。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贫血外尚有脾肿大。溶血性黄疸n实验室检查n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n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n粪胆素增加。n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肝细胞性黄疸n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n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肝脏原发病的表现。肝细胞性黄疸n实验室检查nCB、UCB均增加。n尿中CB定性试验阳性、尿胆原可增加。n血生化检查提示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n病因和发病机制 胆汁排泄障碍。n肝内性胆汁淤积 肝内
19、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等。肝 内 胆 汁 淤 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n肝外性胆汁淤积 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蛔虫等阻塞。胆汁淤积性黄疸n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明显,皮肤瘙痒;粪便颜 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n实验室检查nCB增加、尿胆红素阳性n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n血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增高。肝功能异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n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有缺陷。nGilbert 综合征nCrigler-Najjar综合征nRotor综合征nDubin-Johnson综合征辅助检查 1.B超检查。2.X线检查。3.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4.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5.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6.磁共振成像(MRI)。7.放射性核素检查。8.肝穿刺活检。9.腹腔镜检查。伴随症状n1.黄疸伴发热:急性胆管炎、肝脓肿、败血症、大叶性肺 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等。n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等。右上腹剧痛、寒热高热和黄疸称为夏科(Charcot)三联征。n3.黄疸伴肝肿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谢谢观看谢谢观看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