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一、膀胱反射及其异常(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 支配1、组成:1)交感神经 2)副交感神经3)躯体运动神经4)内脏感觉神经构成膀胱壁的平滑肌为逼尿肌;在尿道内口周围,有平滑肌组成尿道内括约肌;在尿道膜部,有尿道外括约肌为横纹肌。2、作用: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L1-2腰髓侧角的交感核,经L1-2前根、由交通支和交感干神经节,至腹主动脉丛、(上)腹下丛(骶前丛)腹下神经和下腹丛(盆神经丛),在丛内形成突触,其节后纤维达膀胱,使逼尿肌弛缓逼尿肌弛缓,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将尿液储存膀胱内。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S2、3、4骶髓侧角副交感核、经S2、3
2、、4神经前根和盆内脏神经,通过盆神经丛入膀胱壁内的神经节内形成突触后,节后纤维分布于副尿肌收缩副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内括约肌开放,引起排尿。3)躯体运动神经,起源于第二、三、四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可随意控制外括约肌的舒缩。4)感受觉神经,起自膀胱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一部分随盆内脏神经进入骶髓相应节段的后角,主要传导膀胱的膨胀感和部分痛觉;另一部分维纤维则随交感神经进入腰髓,主要传导痛觉。可见,传导尿道感受纤维主要经盆内脏神经。、膀胱(排尿)反射 由于膀胱副尿肌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使膀胱内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但当尿量增加到毫升时,膀胱内压就显著升高,从而刺激膀胱壁的压力感受
3、器,冲动沿盆内脏神经的感觉盆内脏神经的感觉纤维传达入骶髓后,一方面兴奋骶髓的兴奋骶髓的副交感副交感排尿中枢,使其发放冲动经盆内脏神经的传出纤维,达膀胱后,引起副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维肌开放开放;另一方面抑制抑制腰髓的交感中枢和骶髓前腰髓的交感中枢和骶髓前角角的阴部神经中枢,使尿道外括外括约肌也开放约肌也开放,尿液就排出体外。脊髓的排尿低级中枢是受大脑皮质控制。膀胱感觉冲动入脊髓后,能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还能经脊髓后索(膨胀感觉)和脊髓丘脑侧束(痛觉)上传,最后达大脑皮质的最高排尿中枢(旁中央小叶),再由旁中央小叶发出下行纤维(经锥体束)至脊髓的两侧排尿中枢 正常情况,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抑制脊
4、髓低级排尿中枢,当膀胱内尿量增多,引起尿意,情况不允许,大脑皮质发出冲动,经下行纤维至脊髓低级中枢,抑制骶髓的副交感中枢,并兴奋骶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腰髓的交感中枢,使副尿肌松弛,情况允许,皮质对低级中枢作用相反,即能引起排尿。尽管排尿是反射性的,常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完全可经随意控制排尿。而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全,对脊髓的低级中枢的控制力弱,有尿时,即通过脊髓排尿中枢反射性地排尿,因此不能随意排尿。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完善,皮质中枢对脊髓中枢的控制力也增强,就能做到了随意排尿,、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无抑制膀胱)病变部位病变部位:旁中央小叶旁中央
5、小叶或下行锥体束锥体束。常见病变常见病变:矢状窦附近脑膜瘤,上矢状窦血栓,脑出血、脑栓塞和多发性硬化等。特点特点:大脑此质与脊髓中枢的联系是双侧性,一侧皮质的病变膀胱仍维持正常机能 作用作用: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中枢有兴奋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以抑制抑制为主.原因原因:病变时失去抑制失去抑制,少量也能引起排尿.表现表现:尿急、不能随意控制排尿,排尿突然而失禁;量少而次数多;排尿的力量和尿线都正常,无残余尿。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不健全,缺乏对脊髓抑制力,因而也有无抑制性膀胱的排尿特点。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抑制力未能达到正常程度,在睡眠中即可发生遗尿。2)感
6、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无张力性膀胱)(感觉缺失型)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后根和后索,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痨等。病因:病因:1)膀胱感觉消失:因中断中断了排尿反射的传入传入径路,尿量增多,膀胱膀胱已很膨胀膨胀,但膀胱的感觉冲动仍不能不能传到大脑皮质而引起尿意传到大脑皮质而引起尿意,但发自皮质高级中枢的抑制性冲动仍能到达脊髓,2)膀胱副尿肌副尿肌过度伸长伸长而丧失收丧失收缩力缩力,致使膀胱副尿肌失去张力失去张力,发生尿潴留尿潴留,膀胱容量增大(可达1000毫升)而有大量残余尿大量残余尿。表现:表现:排尿极度无力,只能慢慢溢出,即溢出性尿失禁或假性尿失禁,又由于大量残余尿的存在,常可发生
7、继发感染。3)运动麻痹性膀胱机能障碍: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排尿反射的传出径路上,见于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由于支配逼尿肌的传出神经麻痹传出神经麻痹,逼逼尿肌缺乏收缩力尿肌缺乏收缩力,虽然感觉冲动仍能传入中枢引起尿意,但不能将尿排净。所以,这类病人的症状除膀胱感到正常(能感到膨胀感)外。其余症状基本和感觉缺失性膀胱机能障碍相同,即尿潴留和溢出性尿失禁,膀胱容量大,有大量残余尿,排尿无力有大量残余尿,排尿无力,因而也是无张力性膀胱,但属运动麻痹型 4)反射性膀胱机能障碍(反射膀胱)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骶髓以上,如脊髓颈、胸、腰段的横断性外伤,感染或肿瘤等。病因病因:骶髓以上的病变中断了脊
8、髓胝级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间的联系,膀胱的排尿机能只受脊髓反射弧的影响,因而称为反射性膀胱。表现表现:病变初期,由于脊髓处于休克期,一切反射都消失,排尿反射也消失,出现尿溢留。休克期以后,脊髓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而亢进、并出现周期性排尿,即尿蓄积至一定量时(比正常时容量少),引起一次反射性排尿,排尿突然而不可控制。这是因为感觉冲动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因此膀胱感觉模糊,无明显尿意,只有当膀胱充失盈时,腹部可能有一种极含糊的排尿预感,但这种预感往往不一定出现,所以排尿突然而失禁(间歇性尿失禁)。5)自动性膀胱机能障碍(自动膀胱)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骶髓或马尾常见于脊髓圆锥部的外伤,感染或肿瘤
9、以及脊髓膜膨出和马尾肿瘤等。原因原因:膀胱失去了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因而膀胱即没有任何感觉,又不受运动神经的支配,但在膀胱周围膀胱周围的膀胱神经神经丛丛或膀胱壁内的节后神经元仍能使副尿仍能使副尿收缩,以完成排尿动作收缩,以完成排尿动作,此即所谓自动反射,因而称为自动膀胱。表现表现:逼尿肌的收缩力仍很不足,排尿无力,需用腹肌或以手压腹,帮助排尿,但自动膀胱的张力仍比无张力性膀胱要强些,膀胱容量也小于无张力性膀胱,残余尿多于反射性膀胱而少于无张力性膀胱。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一)直肠和肛门的神经支配神经神经:1、胝髓副交感、胝髓副交感核发出的盆盆内脏内脏神经;2、腰髓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交感神经)通
10、过(上)腹下丛和盆神经丛;支配直肠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3、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外括约肌4、直肠的感觉神经纤维也分别随盆内脏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脊髓。功能功能:胝髓胝髓兴奋使直肠肌层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引起排便;腰髓腰髓也支配直肠的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相反;躯体运动神经受抑制,则外括约肌松驰,即能排便;2、直肠(排便)反射在平时,粪便储存在乙状结肠内,当结肠作集团运动(一种强烈的蠕动)时,粪便推入直肠入直肠。直肠壁内的感受器感受器因受粪便的刺激刺激,其冲动沿着感觉神经纤维传入感觉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一方面传至脊髓骶段的低级排便中枢低级排便中枢,引起便意引起便意。如果环境不允许环境不
11、允许排便,侧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出发冲动,使直肠肌层松弛直肠肌层松弛,肛门内、外括约肌收缩括约肌收缩,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若环境允许允许排便,则由盆内脏神经传出冲动,使直肠收缩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并且阴部神经受到抑制,肛门外括约肌开放肛门外括约肌开放,粪便即补排出。3、神经性直肠机能障碍此症状基本上与膀胱相似,可出现粪便潴留和粪便失禁。当骶骶髓以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病变病变时,可使来自直肠的感觉冲动不能上传感觉冲动不能上传至大脑皮质而无便意,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性控制丧失随意性控制丧失,处于反射性紧缩状态,因而使粪便潴留粪便潴留。有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能发生不随意排便,此为反射性间歇性排便。当脊髓圆锥脊髓圆锥(低3-5)病变病变时,因破坏了排便中枢破坏了排便中枢,肛门括约肌麻痹括约肌麻痹,所以粪便失禁,但硬粪块仍可存留于直肠内。3、神经性直肠机能障碍神经性直肠机能障碍基本上与膀胱相似,可出现粪便潴留和粪便失禁。当骶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病变时,可使来自直肠的感觉冲动不能上传至在脑皮质而便意,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性控制丧失,处于反射性紧缩状态,因而使粪便潴留。有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能发生不随意排便,此为反射性间歇性排便。当脊髓囤锥(低3-50)病变时,因破坏了排便中柢,肛门括约肌麻痹,所以粪便失禁,但硬粪块仍可存留于直肠内。谢谢观看!2020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