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管理心理教学辅导学校管理心理教学辅导4 第四章教师心理与管理第四章教师心理与管理 这一章包括三节,即教师的职业社会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态度及其改变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这三节中重点和难点都在第二节。第一节教师的职业社会化和第一节教师的职业社会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掌握教师发展或成长的问题。我们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教师的职业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职业社会化就是个体了解社会对某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使自己具备应有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心理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师职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知
2、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上不断适应教师角色的过程,也就是在职业上变得更加成熟的过程。二、教师是怎样成长的呢 二、具体到一个教师身上,怎样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呢,或者说,教师是怎样成长的呢?斯蒂芬和沃尔夫提出了职业教师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那就是,从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这几个阶段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三、教师怎样成长呢?教师的成长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主观条件就是教师个人的努力,在教材中提到教师成长的心理机制,反思更新成长。客观条件就是环境的支持。个人努力是主要的,因此当个人对工作不再反思时,成长就陷于停滞,处于退出的状态了
3、。四、五两个问题 四、怎样实现教师职业社会化?也就是教师职业社会化的途径的问题。主要有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自修、教师群体帮助等。我们都是在职教师,更应认识在职培训的作用。在职培训有对职前培训的弥补作用,以及更新知识,适应承担新的任务的需要的作用。五、管理上如何评价教师影响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影响教师的成长。因此,制定恰当的教师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评价教师的标准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和品质。第二节教师的态度及其改变第二节教师的态度及其改变 这一节内容比较多。一、有关态度的一些基本概念 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人、事、物或问题进行反应的预先心理倾向。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4、。态度的三个成分 态度由三个成分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成分一般是协调一致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与之一致的行为倾向。但是,这三个成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不一致主要是认知和情感的不一致,这时情感决定行为。这是态度的特点,也就是说,态度中最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这也是人为什么有时会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一个原因。态度的核心是价值 态度是经验的产物,人们对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对自己有利、有益的东西就有积极的态度,对不能满足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对自己不利或无益的东西产生消极的态度。对自己有什么用,也就是价值,是态度的核心。这里的价值是就每一个人的主观价值而言,因
5、此,对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就抱有不同的态度了。态度的功能 态度有组织信息、解释经验和准备行动的功能。第一,态度对外来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将各种信息片段放到态度这个参照框架中去构成一个印象,做出判断。这就是组织信息的功能。第二,个体用与自己态度相一致的方式解释经验。面对一个事件,人们的解释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在于个人的态度。第三,准备行动。态度不是行为,是行为的前提和就绪状态,也就是说,一旦态度对象出现在面前,人就会做出某种反应。态度是行为的先导,有态度就可能有行为。把这三条综合起来,我们看到态度把个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态度起着协调个人和环境的作用,使个体
6、更好地适应环境。二、教师的态度及其对工作的影响 这是一个重点的部分。教师的三种态度 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最重要的三种态度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满意度高工作态度就积极,满意度低工作就不积极。工作参与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自己工作的认同程度,也就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成绩对自我价值有多大的重要性。工作参与程度高说明他认为工作对他实现自己的价值很重要,对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积极投入。组织承诺指教师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一般地,谈到教师的态度大都指的是满意度。那么,什么因素影响教师的满意度呢
7、?有这样几个因素: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挑战性的工作和人格与工作的匹配等。工作满意度对教师工作表现的影响 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教师工作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如工作效率、缺勤率和流动率等,我们重点说一下,教师不满意的表现:教师不满意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建议、忠诚、退出和忽略四种。从性质上看,可以从积极和消极,建设性和破坏性两个维度上划分。建议,是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忠诚是消极而有建设性的;退出是积极破坏性的;忽略是消极而破坏性的。可见,不满意的表现不必然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三、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 态度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机能,因此,环境改变态度就需要改变,否则就失去适应
8、环境的机能作用了。态度是后天学习来的,所以也是可以改变的。态度的改变有两种。一种是方向性的改变,即由反对到赞成,或由赞成到反对。另一种是程度的改变,就是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程度,由不反对到赞成等。态度改变的理论 教材中我们介绍了两种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重点在认知不协调理论,这是一定要掌握的。在这里,我们先来纠正一个教材中的错误。请翻到教材的页,认知的平衡与不平衡状态的图,左边的四个,包括上下,是平衡状态,右变的四个,也是包括上下,是不平衡状态。请同学们改一下。(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费斯廷格在年提出的,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并至今被认为是最好的态度改变理论
9、。这个理论的要点是,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即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不一致时,这种认知上的不协调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于是有一种要将两种认知协调一致的驱力,迫使个人改变态度。例如,一个人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利,不要吸烟,这是他的态度。可是,现在,他点燃一支烟。这个行为和他的态度不一致。这时他产生了认知上的不协调,既然吸烟不好,我为什么还吸烟呢?心理上很不舒服,于是要使之协调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变对吸烟的认知,说吸烟也没有什么害处,于是就理直气壮地吸。这就改变了原有的吸烟有害的态度。另一种可能是对自己的行为做一种解释,增加新的认知成分,例如,这烟质量好,有过滤嘴,没什么尼古丁,不会影响身体
10、健康,这样既吸了烟又维持了原有态度。(2)认知不协调理论告诉我们,要引起人的态度改变,首先要引起他的认知不协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个人才有改变态度的愿望。当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非常一致时就像铁板一块,不会改变。引起认知不协调可以从引入一个新的认知成分入手,例如了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不利的人,可能从此改变了原来的饮食习惯。也可以从引起一个新的行为入手,例如从不跳舞的人,偶然地进了舞场,跳了一次舞,可能从此喜欢跳舞了。如果我们要促使一个态度动摇的人向着我们要求的方向改变,那么,就要根据他现有的态度与要求的态度方向是否一致来增加或减少辩护理由。当原有的态度与要求的态度方向相反时,我们就要尽力驳倒他
11、的辩护理由,而如果原有的态度与要求的态度方向一致时,就要尽量为他提供辩护理由。改变态度的方法 改变态度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参与活动,改变态度。这实际上就是刚才讲的从引起新的认知入手来改变态度。二是,群体规定,改变态度,这实际上是刚才讲的从引起新的行为入手改变态度。改变态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说服。说服 说服是重点。说服是通过信息沟通来改变人的态度。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的说服模式,说服者通过传达说服信息改变说服对象的态度。这里涉及到谁说,说什么,对谁说几个环节。要提高说服效果就要从这几个环节入手。()什么样的说服者有说服力,或者说,影响说服者的说服力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说服者的说服容易为说服对象接受
12、呢?说服对象信任的说服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总使把信息和信息源结合在一起来感知的,在听到一个信息时,人们总是问“这是谁说的?”如果这个信息源是他信任的,那么他就接受,如果不信任,就不接受。“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什么样的说服者可信任呢?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具有权威性和专门知识。一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第一个,是说服对象相信说服者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第二个,是相信说服者的动机。()什么样的说服信息能有效地改变人的态度?教材中谈到三个影响因素。第一,说服信息要求的态度和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说服信息和原有态度之间一定有差距,否则就不用改变了。但这个差距不是越大越好。研究表明,
13、只有当说服信息的要求和原有态度的差距适当,才能为说服对象接受。超出这个差距说服者就会拒绝接受,而原有态度也不变。第二,说服信息唤起的恐惧程度。说服要晓之以利害,只有使说服对象对原有态度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危害有所认识时,他才可能有改变态度的愿望。所以说服一定要引起恐惧情绪,但不是越恐惧越好。研究表明,中等恐惧效果最好。第三,单面说明和双面说明。所谓单面说明就是只说一面理,例如,要你赞成,我就光说赞成的理由,而不说有人反对的理由。要你反对,光说反对的理由,而不说可能赞成的理由。双面说明,与此相反,就是正反两面都说。研究证明,单面说明或双面说明没有绝对的优劣,要看情况。这情况就是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说
14、服对象原有的态度与说服信息要求的态度方向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只须单面说明,如果不一致双面说明效果好。在态度方向不一致时也要看说服对象的具体情况,这就是第二个因素,说服对象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文化水平。当是说服象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那么,双面说明比单面说明好,而如果说服对象受教育水平低于中等,那么单面说明更有效。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辩证思维较差,对他们来说,双面说明比较难以理解。()什么人更容易接受说服?也就是影响说服对象接受说服的因素。这里也有三点,一是说服对象原有态度的稳定性,原有态度越稳定越难以改变。二是说服对象的个性,一般说来,自尊心强、智力高的人比较难接受说服。年龄幼小的孩子容易
15、接受说服。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说服。四、教师态度的特点和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的态度的特点 教师的态度比较稳定,改变有主动性和内控性。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教师态度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一是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大的决策和管理。二是说服要摆事实,讲道理,对教师不能简单要求,行政命令,更不能压服,压而不服。三是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感情,促成其态度的改变。四是对教师的批评要讲究方法,不要公开点名批评。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 主要应把握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斯坦福大学芬顿教授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四条,一是对教学能否胜任愉快;二是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16、是否良好;三是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四是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教师的角色及其特点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也就是教师的角色特点。教师角色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是多元化。这不仅指教师本身的多重角色,而且还指教师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多种其他角色。例如,他们在学校可能担任除教课、班主任以外的职务或工作,在家庭中他们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还是儿子女儿等。他们在社会上可能还有其他的角色。二是变动性。社会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变化。目前社会,尤其体现在家长身上,对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就是反应。三是冲突性,教师的多种角色之间往往有冲突。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其
17、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工作压力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但过度压力就影响心理健康。过度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产生多方面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持续的高度压力可能导致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理反应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行为方面,在高度压力下,个人会发生行为上的变化,如吸烟、喝酒、多食,发怒、攻击等行为,教师惩罚学生就是非常明显的反应。二是,情绪上的反应。压力下主要是负面情绪,如心情不好、压抑、忧郁、焦虑、疲劳、紧张、愤怒、暴躁、沮丧和倦怠等。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教师工作动机降低,无法关心学生,不想见学生,自尊心下降。三是认知反应。过大的压力影响个体智力功能,这种情况下教师知觉狭窄,思维僵化,判断力和决策力降低。表现为教师健忘,失去知觉兴趣,考虑问题肤浅,处理问题简单机械等。维护和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和技能,另外,学校行政也应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学校不一定有能力处理所有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时应求助于专家,这里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要有这样的意识。小结 1、总结全章,强调重、难点。2、布置作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