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总医院心理卫生门诊副主任医师总医院心理卫生门诊副主任医师第四节第四节 心理学因素与精神卫生心理学因素与精神卫生 一、需要一、需要(一)一)需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有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件的欲求。有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求恢复平衡。求恢复平衡。(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特点1 1、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
2、存在的。2 2、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旧、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旧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3 3、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三)需要的分类(三)需要的分类 1、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1 1)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
3、如饮食、休息、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2 2)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是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是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是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
4、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不仅要吃,而且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上也不会狼吞虎咽。上也不会狼吞虎咽。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以下两类: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以下两类:1、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2、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要求,如对文化、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要求,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
5、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的审美观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的审美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证。(四)需要层次理论(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美国,马斯洛(美国,1968)1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2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惧和焦虑的需要。3
6、3、爱和归属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追求爱情,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4 4、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信。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信。5 5、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
7、次的需要。类最高层次的需要。1 1、需要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动力。、需要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动力。2 2、合理的需要维护和促进个体的精神卫生。、合理的需要维护和促进个体的精神卫生。3 3、不合理的需要影响和损害个体的精神卫生。、不合理的需要影响和损害个体的精神卫生。A A、主观需要脱离客观现实(外界、他人、身体等)。、主观需要脱离客观现实(外界、他人、身体等)。B B、多重需要与矛盾需要。、多重需要与矛盾需要。内心冲突的种类(勒温,内心冲突的种类(勒温,19311931)(1 1)双趋冲突)双趋冲突(2 2)趋避冲突)趋避冲突(3 3)双避冲突)双避冲突(4 4)双重趋避冲突(危害最大)。)双重趋
8、避冲突(危害最大)。(五)需要与精神卫生(五)需要与精神卫生二、人格特征二、人格特征(一)人格及其结构(一)人格及其结构 人格乃是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人格乃是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1、意识倾向性。、意识倾向性。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制约着人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的全部心理活动。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
9、表现出来的比较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是自我调控系统的核心,它自我意识是自我调控系统的核心,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它具有自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它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二)人格的特点二)人格的特点 1 1、稳定性与可变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人格是指人在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人格是指人在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具有
10、稳定性特点,并不排斥人格的可个性心理特征。人格具有稳定性特点,并不排斥人格的可变性,只是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变性,只是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2、独特性与共同性。、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交互作用人格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人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民族具有共同格特征。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民族具有共同的典型的人格特征。这种心理上的共性是在一定的群体环的典型的人格特征。这种心理上的共性是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
11、境中逐渐形成的,并具有稳定性和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一致性。3、整体性。、整体性。首先表现为人格内在的统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首先表现为人格内在的统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其次,个别的心理特征也只有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其次,个别的心理特征也只有在人格的整体中,在与其它个性心理特征的联系中才有在人格的整体中,在与其它个性心理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的意义。确定的意义。4、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人既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因此,在考虑人格的人既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因此,在考虑人格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
12、也不能不考虑人格带有自身的生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人格带有自身的生物学烙印。物学烙印。(三)(三)人格特点与精神卫生人格特点与精神卫生 1、人格特点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型式、生活方式和习惯。、人格特点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型式、生活方式和习惯。2、人格特点影响个体对各种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与、人格特点影响个体对各种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与生理反应。生理反应。3、人格特点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人格特点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方式、能力与效果。4、人格特点影响着一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人格特点影响着一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从而
13、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所能得到和利用的社会支持的质量。上决定了个体所能得到和利用的社会支持的质量。人格特点影响或决定的,是精神障碍的非特异性因素,又人格特点影响或决定的,是精神障碍的非特异性因素,又可以成为精神障碍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格特点是个体在各可以成为精神障碍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格特点是个体在各种刺激作用下发生精神障碍的重要心理机制。种刺激作用下发生精神障碍的重要心理机制。(四)(四)应激易感性人格和抗应激人格应激易感性人格和抗应激人格 1、A、B、C行为类型行为类型:A型行为特征:形容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向,是心型行为特征:形容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向,是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
14、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素。B型行为特征:是型行为特征:是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C型行为特征:为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抑郁、焦虑、克型行为特征:为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抑郁、焦虑、克制等,具有制等,具有C型行为人易发生心身疾病(如癌症)。型行为人易发生心身疾病(如癌症)。A型行为类型、型行为类型、C型行为属于应激易感人格,型行为属于应激易感人格,B型行为类型人型行为类型人格则属抗应激人格。格则属抗应激人格。2、坚韧人格:、坚韧人格:属于抗应激人格。
15、属于抗应激人格。在压力情境下,个性愉快、很少烦恼,表现为吃苦、耐在压力情境下,个性愉快、很少烦恼,表现为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劳、勇敢、果断。是对抗应激和心力憔悴的缓冲物,坚韧人格特征可以概是对抗应激和心力憔悴的缓冲物,坚韧人格特征可以概括为奉献、控制和转变,能灵活地适应生活的变化。括为奉献、控制和转变,能灵活地适应生活的变化。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心理应激高发易感人格类型。心理应激高发易感人格类型。以负性思维或不合逻辑信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类人格。以负性思维或不合逻辑信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类人格。容易将一般人认为较轻的刺激视为应激源,看不见事物容易将一般人认为较
16、轻的刺激视为应激源,看不见事物光明的一面。光明的一面。三、认知评价三、认知评价(一)概述(一)概述 认知评价是大脑的功能。认知评价是大脑的功能。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导致个体应激反应、并决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导致个体应激反应、并决定应激反应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定应激反应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认知评价是指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看法,它涉及一个认知评价是指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看法,它涉及一个人的思想、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等。人的思想、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等。“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
17、如说是人对事件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的判断。”“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二)(二)应激认知评价理论应激认知评价理论 1、拉扎勒斯(、拉扎勒斯(Lazarus RS,美国美国)实验。实验。将被试分成三组同看一部电影,内容是一次极严重的工将被试分成三组同看一部电影,内容是一次极严重的工伤事故伤事故。看电影前告诉第一组,这部电影包括人物、流的血都是看电影前告诉第一组,这部电影包括人物、流的血都是假的;告诉第二组,电影里事情是真的,强调安全的重假的;告诉第二组,电影里事情是真的,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主要目的是进
18、行教育;第三组不作任何介绍。要性,主要目的是进行教育;第三组不作任何介绍。在看完电影之后,前两组人由于看电影前已获得有关信在看完电影之后,前两组人由于看电影前已获得有关信息,能够适应影片中的恐怖镜头,生理应激反应比较弱;息,能够适应影片中的恐怖镜头,生理应激反应比较弱;而后一组人则明显不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可见,而后一组人则明显不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可见,同样的刺激或变化,并不都引起同样的应激反应,只有同样的刺激或变化,并不都引起同样的应激反应,只有当个体认识并评估威胁存在时候,才出现应激。当个体认识并评估威胁存在时候,才出现应激。2、Lazarus应激的认知理论。应激的认知理论。1
19、1、初级评价。个体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判、初级评价。个体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判断事件无关无反应;判断为平和,产生积极愉快;判断为断事件无关无反应;判断为平和,产生积极愉快;判断为威胁,个体就会紧张,进入应激状态。威胁,个体就会紧张,进入应激状态。2 2、次级评价。是个体评价和选择对事件威胁的应对方式和、次级评价。是个体评价和选择对事件威胁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在次级评价中,个体要判断自己能够利用的人、适应能力。在次级评价中,个体要判断自己能够利用的人、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消除应激的各种应对方式、由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消除应激的各种应对方式、由于应对活动可能带来的
20、新的问题。于应对活动可能带来的新的问题。3 3、认知性再评价。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知性再评价。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从这些变化中会获得一些信息反馈,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从这些变化中会获得一些信息反馈,个体通过再评价可能会使应激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或个体通过再评价可能会使应激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或者通过防御性再评价,变成了没有威胁性的事件。者通过防御性再评价,变成了没有威胁性的事件。(三)神经症的认知特征(三)神经症的认知特征 抑郁症:对自己和外界的全面负性认识。抑郁症:对自己和外界的全面负性认识。焦虑症:无根由地担心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已经受焦
21、虑症:无根由地担心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已经受到威胁。到威胁。惊恐发作: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细微躯体或心理惊恐发作: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细微躯体或心理体验。体验。恐怖症:极度夸大某些情景和对象的危险程度。恐怖症:极度夸大某些情景和对象的危险程度。强迫症:过分担心可能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反复强迫症:过分担心可能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反复的检查、核对和排除。的检查、核对和排除。疑病症:多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以至于反复求医,疑病症:多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以至于反复求医,过度临床检查。过度临床检查。(四)认知重组技术(四)认知重组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A
22、: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诱发事件 B:Beliefs相应的信念,是引起个体反应相应的信念,是引起个体反应的直接因素。的直接因素。C:Consequences情绪与行为结果情绪与行为结果(五)非理性认知模式(五)非理性认知模式 非此即彼。非此即彼。灾难化。灾难化。以偏概全。以偏概全。选择性(只选择对自己不利的证据)。选择性(只选择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先入为主。先入为主。情绪推理(跟着不良情绪走)。情绪推理(跟着不良情绪走)。个人化(将失败或别人的错误,均归因于自己)个人化(将失败或别人的错误,均归因于自己)(六)辨证唯物认知评价法(六)辨证唯物认知评价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坏
23、里包含着好。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坏里包含着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淮南子)“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诗经诗经)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好可由坏转化而来。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好可由坏转化而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现在坏,将来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现在坏,将来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否极泰来否极泰来”。(。(易经易经)(七)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七)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简称简称ABCDE技术技术(1)调查患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调查患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 (Act
24、ual stress factors);(2)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elief system);(3)分析其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分析其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 (Conflict&coping styles);(4)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Doctrine direction);(5)评估与强化疗效评估与强化疗效(Effectevaluation)。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中国道家哲学思想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庄子(庄周),战国
25、时期宋国庄子(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公人。(公元前元前369年年-公元前公元前286年)。年)。老子(李耳),春秋末期楚国老子(李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约前约前571年年-前前471年)。年)。四、应对方式四、应对方式(一)应对方式及分类(一)应对方式及分类1 1、概念:应对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概念:应对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2 2、内涵:、内涵:是人们为了缓解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摆脱心身是
26、人们为了缓解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有意识地综合评价、判断生活事件的严重程紧张状态,有意识地综合评价、判断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自己能力与现实条件,选择、确定自己认为恰度,分析自己能力与现实条件,选择、确定自己认为恰当的应对手段时产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策略。当的应对手段时产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策略。3 3、作用: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作用: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它是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它是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4 4、分类: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分类: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
27、、计划和自评。和自评。(二)情绪集中性应对(二)情绪集中性应对 情绪集中性应对情绪集中性应对是指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的应对是指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的应对方法,此法不影响应激源。方法,此法不影响应激源。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应激源,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消极:逃避、回避;吸烟、饮酒;行为依赖。消极:逃避、回避;吸烟、饮酒;行为依赖。积极:服从新的安排,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能力、知识积极:服从新的安排,努力学习,使自
28、己的能力、知识和经验足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或者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和经验足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或者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或路线,进行新的尝试。此外,从事文体活动、寻求式或路线,进行新的尝试。此外,从事文体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医生的帮助等都是较积极的行为反应社会支持和医生的帮助等都是较积极的行为反应。2、利用心理防御机制。、利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在心理上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在心理上自我保护的方法,是人应对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自我保护的方法,是人应对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在应激情境下并非有
29、意识地去在应激情境下并非有意识地去“选择选择”其中某种防御机制,其中某种防御机制,而是不允许采用比较直接的应对方法时,潜意识地自动运而是不允许采用比较直接的应对方法时,潜意识地自动运用防御机制。用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歪曲,分成三大类: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歪曲,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造成较大歪曲,有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第一类造成较大歪曲,有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第二类造成中度歪曲,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第二类造成中度歪曲,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第三类造成轻度歪曲,有补偿、升华和幽默等。第三类造成轻度歪
30、曲,有补偿、升华和幽默等。3 3、常见防御机制类型常见防御机制类型(1 1)否认:)否认: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是对无法接受的、或在心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是对无法接受的、或在心理上有威胁可能会引起心理冲突的事情加以否认,借以减轻理上有威胁可能会引起心理冲突的事情加以否认,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机制。否认的内容一般与死亡、疾病或威焦虑和痛苦的心理机制。否认的内容一般与死亡、疾病或威胁体验有关。胁体验有关。(2 2)压抑:)压抑:自我迫使不可接受的或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欲望、自我迫使不可接受的或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欲望、情感或冲动进入潜意识,使之脱离意识的过程。压抑也是一情感或冲动进入潜意识,使之脱离
31、意识的过程。压抑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3 3)反向形成:)反向形成:为防止自己潜意识动机、情感和观念的暴露为防止自己潜意识动机、情感和观念的暴露而采取相反态度和行为进行掩饰。而采取相反态度和行为进行掩饰。“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地无银三百两”。(4 4)倒退:)倒退:又称退行,指一个人由于不能适当地应对紧张的又称退行,指一个人由于不能适当地应对紧张的情境,其行为表现出早年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行为情境,其行为表现出早年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行为。(5 5)投射:)投射:又称外投,指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情绪或又称外投,指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情绪或缺点妄加在别人身上,从
32、而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的缺点妄加在别人身上,从而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的心理机制。如:心理机制。如:“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属于投射这一防的故事就属于投射这一防御机制。御机制。(6 6)认同:)认同: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东施效颦东施效颦”便是一个典型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子。(7 7)隔离:)隔离:将不愉快或痛苦的情感同事件分开,并将前者将不愉快或痛苦的情感同事件分开,并将前者排斥到意识之外的心理机制。例如,一个受迫害的人,平静排斥到意识之外的心理机制。例如,一
33、个受迫害的人,平静地诉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有关的痛苦体验。某些精神地诉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有关的痛苦体验。某些精神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被视为隔离机制的极端情况。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被视为隔离机制的极端情况。(8 8)转移:)转移:又称置换,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它对象又称置换,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它对象的潜意识机制。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发生的的潜意识机制。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发生的“移情移情”现象,现象,以及迁怒于以及迁怒于“替罪羊替罪羊”的行为,都属于转移机制。的行为,都属于转移机制。(9 9)转换:)转换: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例如,将内心冲突或情绪
34、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例如,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恙,却出现心悸、气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恙,却出现心悸、气短和多汗等躯体症状。临床上的瘫痪、感觉缺失(失明、失短和多汗等躯体症状。临床上的瘫痪、感觉缺失(失明、失聪)及心因性疼痛,可以解释为通过心理冲突转换为躯体症聪)及心因性疼痛,可以解释为通过心理冲突转换为躯体症状,以帮助病人摆脱自我困境。状,以帮助病人摆脱自我困境。(1010)抵消:)抵消: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抵消已经发生了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有人将强迫症病人反复洗手的行为,看作是的不愉快事情。有人将强迫症病人反复洗手的行为,看
35、作是一种潜意识的抵消机制。一种潜意识的抵消机制。(1111)合理化:)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也是一种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又称文饰作用,也是一种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指给自己的行为、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解释,以指给自己的行为、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解释,以此来保持心理平衡。此来保持心理平衡。“酸葡萄机制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甜柠檬机制”。(1212)补偿:)补偿:指一个人为了减轻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指一个人为了减轻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痛苦和自卑感,不自觉地努力发展其它方面的才能。例起的痛苦和自卑感,不自觉地努力发展其它方面的才能。例如一名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学习格外用功,成为
36、全年级学习成如一名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学习格外用功,成为全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一机制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弥补缺陷,绩最好的学生。这一机制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弥补缺陷,而且会转化出巨大的动力。然而如果过分应用补偿机制会导而且会转化出巨大的动力。然而如果过分应用补偿机制会导致病态。致病态。(1313)理智化:)理智化: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扰之外。例如对于经常同人的痛苦或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扰之外。例如对于经常同人的痛苦或死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理智化会帮助他们发挥正常功能而死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理智化会帮助他们发挥正常功能
37、而具有积极意义。具有积极意义。(1414)幽默:)幽默:指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指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防御机制。在我国春秋时代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防御机制。在我国春秋时代“晏子晏子使楚使楚”的故事中,晏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避免了自己受辱,的故事中,晏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避免了自己受辱,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1515)升华:)升华:将本能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将本能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方向的心理机制。方向的心理机制。4 4、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1)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
38、效地减轻或消除)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为人们赢得时间以便适应外界的挑战。心理痛苦,为人们赢得时间以便适应外界的挑战。(2)但也必须看到,人们在此时只是借助于自欺或)但也必须看到,人们在此时只是借助于自欺或歪曲现实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自我防御机制常歪曲现实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自我防御机制常会妨碍人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妨碍人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心理障碍者可能依赖于某种防御机制,或毫无制。心理障碍者可能依赖于某种防御机制,或毫无变通地使用单一机制变
39、通地使用单一机制(如否认如否认)处理不同问题。防御处理不同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5 5、神经症的精神分析解释。、神经症的精神分析解释。本我(本我(idid):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自我(egoego):协调本我和超我,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超我,现实原则。超我(超我(superegosuperego):理想和良心,道德原则。):理想和良心,道德原则。当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超过自我的协调能力时,产当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超过自我的协调能力时,产生神经症性冲突。生神经症性冲突。直接体验:焦虑
40、。直接体验:焦虑。转向外部对象:恐惧。转向外部对象:恐惧。被隔离开:强迫。被隔离开:强迫。转换为躯体症状:癔症。转换为躯体症状:癔症。超我(super-ego)自我(ego)本我(id)负性情绪升华疏泄健康障碍负性情绪体验化神经症身体化行为化行为问题心身障碍梦心理异常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心理异常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治疗方法:自由联想治疗方法:自由联想(早期采用(早期采用“催眠催眠”)医生解释,医生解释,患者理解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患者理解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二)问题集中性应对(二)问题集中性应对问题集中性应对是指直接指向应激源的应对方式。问题集中性应对是指直接指向应激源的应对方式。1、针对应激源的
41、行为反应:、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指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而不是改变自身的方式来指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而不是改变自身的方式来处理心理应激,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处理心理应激,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2、预期应对:、预期应对:增加人们的应对能力,可以减轻应激增加人们的应对能力,可以减轻应激反应。预期应对可分为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反应。预期应对可分为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后果预期后果预期是指一个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对该行为将会产生什是指一个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对该行为将会产生什么结果的预测;么结果的预测;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对一个人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活动的预测。心是指对一
42、个人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活动的预测。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效能预期是应对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理学家普遍认为效能预期是应对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实际的应对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实际的应对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特别是效能预期。的是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特别是效能预期。(1)获得信息。预期应对的第一步是尽可能多地获得有)获得信息。预期应对的第一步是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应激事件的相信,为建立一种符合应激需求的行动规划关应激事件的相信,为建立一种符合应激需求的行动规划打下基础。打下基础。(2)行动规划。设想一种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应激情境,)行动规划。设
43、想一种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应激情境,预期可能发生的困难,个体可以实践或排练相应的反应。预期可能发生的困难,个体可以实践或排练相应的反应。(3)自我调控。这是一种通过认识控制应激反应的能力。)自我调控。这是一种通过认识控制应激反应的能力。主要通过解释负性情绪、重新认识评价来减轻可能发生的主要通过解释负性情绪、重新认识评价来减轻可能发生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3 3、问题集中应对程序、问题集中应对程序。解除压力步骤:解除压力步骤:1、停止:停下来确定问题。、停止:停下来确定问题。2、选择:列出所有选择。、选择:列出所有选择。3、决定:哪个选择最好。、决定:哪个选择最好。4、行动:作出执行计划、行、行动:
44、作出执行计划、行动。动。5、反馈:经验与教训、反馈:经验与教训 6、自我肯定:以此奖励解决、自我肯定:以此奖励解决问题。问题。7、再行动。、再行动。五、归因倾向五、归因倾向(一)概念(一)概念归因是一种认知评价方式,是指人们对他人和自己身边归因是一种认知评价方式,是指人们对他人和自己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件以及行为寻找原因并进行因果解释和推发生的生活事件以及行为寻找原因并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论的过程。归因的目的在于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归因的目的在于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行为加以控制。一个人的归因方式或归因风格反应了他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归因方式或归因风格
45、反应了他的人格特征。(二)海德的归因理论(二)海德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这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了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理原因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了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理解这个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解这个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如果缺乏对世界的理解、预测和控制感,
46、在现实生活中,人如果缺乏对世界的理解、预测和控制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人时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人时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因活动。归因活动主要受个人因素(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活动。归因活动主要受个人因素(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外部因素)影响,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人格、情绪、(外部因素)影响,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人格、情绪、动机、能力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事件的难易程度和运气等。动机、能力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事件的难易程度和运气等。(三)韦纳的归因理论(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韦纳(B.Weiner,1971)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三个维度:对于成功与失败的
47、归因三个维度:第一,观察者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第一,观察者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稳定)还是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稳定)还是偶然发生的(不稳定),偶然发生的(不稳定),第三个维度即控制。第三个维度即控制。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任务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运气。因素是指个人的运气。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因素;而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是不可控因素。第五节第五节 精神障碍心理机制精神障碍心理机制个性特征个性特征认知评价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归因倾向归因倾向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情绪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行为障碍物质与行为依赖物质与行为依赖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社会功能障碍社会功能障碍需要需要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先天遗传素质先天遗传素质心理发展与特征心理发展与特征生理与病理变化生理与病理变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