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水滴的旅行【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描述
2、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材分析】水滴的旅行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认识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界水的变化循环的系统认知,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概括。用“水滴的旅行”这个形象话题做标题,紧紧围绕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这个核心展开,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实景图片,通过交流“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这是在前面实物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
3、通过一些关键词汇和箭头帮助学生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的分析、概括、推断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第三个活动是拓展活动,通过制作水循环的模型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体现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的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并对科学探究过程记性反思,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并根据五年级的孩子的年龄与认知水平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科学探究:1能够根
4、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2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建立水循环的模型。科学态度:1能大胆质疑,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冷静分析原因,再次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自我反思,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教学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学生材料:营养土、蛭石、草种、水循环模型、冰块等。【教学时间】1课
5、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设置情境-水滴朋友分享旅行经历导入课题1今天课堂上请来了一位朋友,他叫做水滴,旅行达人,他有丰富的旅行经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旅行经历分享:我是一滴旅行的水,有时候藏在云里,有时候飘在空中,有时候又躲在土里,有时候在海洋里畅游,我可以绕着整个地球旅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问:同学们,听完这滴水的旅行经历分享,有没有人知道这滴水旅行中经历了哪些自然过程呢?(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出来,教师给予提示:怎么从云里到达海洋等?)学生回答(蒸发、降雨、降水、蒸腾等词汇)。2揭示课题;想不想知道这滴水是如何实现他的旅行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这滴水,
6、尽情的来一场旅行,去探究他的旅行过程。1.学生听语音,思考水滴的旅行经历是如何发生的。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水滴朋友的旅行经历,分析旅行过程,联系回顾前面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接着导出课题:水滴的旅行。二、借助图片-研究分析水滴的旅行路线1谈话分析水滴路线(1) 分析图中具体景物,寻找水的旅行目的地(哪些地方有水的存在?)(2) 水是怎么从天空中(大气)到地球表面(陆地)的?(降水)(3) 地球上(陆地,海洋)的水又是怎么到大气中的?(蒸发、植物蒸腾)(4) 陆地上的水除了到大气中,又是怎么到植物体内,江河湖海的?(地表径流
7、等)(注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上问题的思考,即水滴是怎么从这里到哪里的,与学生一起分析,分析过程中提到地理名词:地下水、蒸发、降水等,规范学生的表达。)2尝试用简单文字和箭头的方式画出水滴的旅行路线(调查学生前概念)。(1)学生活动,画水滴路线图。规范要求:红色箭头表示向上的过程,如蒸发。蓝色箭头表示向下的过程,如降水。(2)学生汇报(板贴(没文字),其他同学修正-3人(不同颜色板贴)。3观看视频讲解,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进一步认识水循环)。(1)学生修正水循环路线(根据视频内容,小组讨论2分钟)。(2)展开汇报,板贴(没文字)进行修正补充路线(小组汇报)。4阅读学习资料卡,师生总结巩固-自然
8、界的水循环。(1)学生阅读学习资料卡,完成资料卡上的题目并进行回答“为什么天空中降水总也降不完”。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上的水也在不断的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根据理解完整说一说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解释名词)。边板贴(有文字)小结: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
9、有的被植被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总结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日夜不停、循环往复地运动着,形态不断变化,空间位置不断变化,总体保证了大海晒不干,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这种现象地理科学家们将其称为水循环。1学生思考水滴的旅行路线。2学生尝试用简单文字和箭头画出水滴的旅行路线。3学生修正水滴的旅行路线图。4学生再次修正水滴的旅行路线图。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先尝试画水循环路线,了解学生前概念;接着视频学习水循环,学生根据视频的学习进行修正,再次板贴,最后师生总结,学生第三次修正补充水循环示意图。实现概念的自主学习三、设计实验方案,模
10、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1亲身体验这滴水的旅行-水循环。但没有办法把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等搬到教室,那我们可以像之前的课程一样,做一个模拟实验,就需要水循环模型,让你设计,如何设计?(1)需要的实验器材?(模拟什么)小草、水池代表什么?(2)猜测模型会出现什么现象?(记录单)2学生设计方案。3学生汇报分享,修正方案。学生思考并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和已有的认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孩子组内讨论,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四、补充拓展1思考:水循环对于地球或人类有什么意义?2以“水滴的“旅行” ”为题创作水循环的小诗或童话,在班级交流。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设计意图:布置拓展任务,一是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意义对水循环概念的认识延伸,二是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设计】16水滴的“旅行”水汽输送天空天空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凝结蒸发海洋陆地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