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 郁达夫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 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 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 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 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曾这样 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 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 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 “静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写作背景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 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 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
2、感 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 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 系。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 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优 美散文。 课题释义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第一部分:总起 (1-2自然段)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 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 味。 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 玩不足。 第二部分:分写 (3-12自然段) 清晨静观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
3、话凉 果树奇景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 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描写风物 第三部分:总括 (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 情。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 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思考题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 是什么? 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课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 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 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
4、的自然风物,具体 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 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 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 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 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议论的作用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 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 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 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 北国之秋。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 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 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 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 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 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 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内容及写作特点